Search 進階搜尋
-
焦點
《琵琶行》裡的詩情樂韻
《琵琶行》,詩中有樂,樂中有詩,寫秋夜江邊,道人世情緣。後世歌者泫然,心情轉折詩句間。
-
焦點
陽春白雪何處有 塞雲蜚聲琵琶行
中文歌詞與音樂旋律的親密關係遠超過其他語文的歌樂,如何掌握「以字行腔」的技巧是唱好中國藝術歌曲的一大關鍵。
-
焦點
芭蕾舞劇五百年 從《皇后喜劇》到《金色年代》
國家劇院即將上演全本的《天鵝湖》和《金色年代》,且讓我們翻開芭蕾舞劇史,從義大利宮廷中每道佳餚前的舞蹈說起。
-
里程碑 Milestone
絕活絕唱──念老舍
今年二月三日是老舍誕辰九十五周年。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老舍文藝基金會、北京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從一月底到五月間舉辦了一系列活動來紀念這位藝術家。
-
里程碑 Milestone
老舍和他的劇作
老舍先生是中國五四以來新文學的開拓者之一。早在二〇年代他就以寫實主義的筆力和幽默辛辣的特色震憾文壇,成爲新文學長篇創作中最早出現的碩果之一。
-
台北
一場音樂的博覽會 訪馬水龍談ACL大會曁音樂節
以一首梆笛協奏曲打通了現代人接觸當代作曲家作品門路的馬水龍,希望五月舉行的第十六屆以「邁向亞太音樂新紀元」爲名的ACL大會曁音樂節,能邀請凡是對音樂好奇、有興趣的朋友一起來參與這場音樂博覽會,聽聽不同的聲音,經歷不同的聆樂經驗。
-
關渡
山水裏的藝文盛會 舞蹈系的初夏展演
夏意漸濃,由國立藝術學院精心籌劃的「關渡藝術節」正熱情地向台北市民招手,鼓勵他們走出塵囂,親近自然,擁抱藝術。關渡藝術節的活動期從四月到七月,包括一百二十三場演出,十六項展覽。除了呈現校內師生的作品外,也邀請國外的團體來參加盛會。在舞蹈方面有舞蹈系的初夏展演,舞踏之父大野一雄和拉邦過渡舞團的造訪;戲劇的部份則有復興國劇團演出《徐九經升官記》,鍾明德敎授導演《復活凡尼亞舅舅》;音樂節目最是豐盛,歌劇的多感、合唱的悠揚、管弦樂的宏偉及甘美朗的南洋風情,都呼喚您來傾聽他們的深情言語。
-
關渡
南洋樂聲關渡飄 甘美朗音樂會
甘美朗音樂幾乎已成爲西方人印象中東方音樂的代表。此次關渡藝術節中將首度啓用中爪哇甘美朗樂器,希望能讓本地的聽衆多了解、接觸亞洲多元的文化色彩。
-
關渡
《復活(凡尼亞舅舅)》 劇本「回來」了!
在此次關渡藝術節戲劇部分的兩個節目中,除了《徐九經升官記》外,另一個重頭戲便是由鍾明德執導的《復活(凡尼亞舅舅)》。在「重建」重於「革新」的九〇年代,《復活(凡尼亞舅舅)》一本實驗劇場的拓荒精神,在契訶夫的經典名劇中加入了三台電視機和一位敍事者,企圖以此讓契訶夫、寫實主義和八〇年代台灣的寫實劇場復活!
-
布魯塞爾
第一屆比利時布魯塞爾國際藝術節
比利時的首邑布魯塞爾,正位於拉丁文化的最北端和日耳曼文化的最南端。 這樣一個文化交滙點,一方面接受地中海文化和東歐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作爲西歐文化的地理中心,又發展出多語言(法、英、德、荷等語言)的國際性視野。職是,第一屆「布魯塞爾國際藝術節」即將呈現出一個跨種族、國籍、文化、語言的當代都會藝術文化。
-
新浪潮
資深農夫.接觸即興之父 史提夫.派克斯頓
據他說已不太常和別人一起跳舞了,這話由接觸即興大師口中說出來,實在有些不可思議,而一九九二年他來台灣時,卻與我同台演出一整個星期,又使我受寵若驚。
-
台前幕後
眞臉上化假面 孫蕙美談舞合化妝
在白慘慘的聚光燈下,臉上若沒有一層濃敷厚彩,作爲寄身角色的憑藉,演員便形同裸身般的困窘。
-
表演賦比興
遷徙
九九四年一月三十日,在關渡看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系的歲末展演,其中有孔和平編《喀爾瑪克琴曲》一舞,分爲〈遷徙〉、〈哭泣的草原〉、〈騎射〉三折。舞者全著蒙古服裝,神色抑鬱,動作沉緩,脫盡制式民族舞的喧鬧風情,以簡單卻飽滿的抽象手勢、體態,使一個空的空間流動起來,散發出人類學視野的詩情。舞者的眉宇雅嫩,但對悲傷的掌握十分堅定,已足夠令人低廻。
-
音樂
美女與野獸 露絲.史蘭倩絲卡鋼琴演奏會
自幼在父親嚴苛要求與期盼下的史蘭倩絲卡,如今皤然老矣,在盤踞舞台中央的玄黑貝森朶夫帝王型鋼琴前,顯得格外嬌小。當晚的貝森朶夫雖偶有錯蹄,整體的節奏感有失流暢,但史蘭倩絲卡駕輕就熟的風采,依然引人入勝。
-
音樂
理性脫俗的演奏 慕洛娃小提琴獨奏會
小提琴家慕洛娃的運弓近乎隨心所欲,善於營造各種繽紛色彩,加上簡潔淸新的樂句處理及美聲法的拉奏運用,孕育了非常高貴典雅的氣質。
-
音樂
承襲自德奧傳統的聲音 女高音李韻雪獨唱會
留學東德萊比錫的李韻雪,音色寬廣、張力大,雖然過重又強的唱法或許國人尙不習慣,不過在德奧系歌劇上確爲國內難得的女高音。
-
舞蹈
骨迷宮觀後感
雖然在創意和音樂上,我都覺得不足,但骨迷宮的演出的確激發了我們許多的想法。
-
舞蹈
梅卓燕的繾綣之舞
梅卓燕是香港年輕編舞家中極出色的一位,在今年的藝術節中她發表了舞作〈水銀瀉〉和〈花影〉。由於兼習中國舞蹈和西方現代舞,在她的作品裏,「韻味」彷彿成了相對於西方現代舞追求身體圖式的一種前衛美學,重又把粤劇中的繾綣文字喚醒。
-
戲劇
誰的《海鷗》?
我看了兩晚的演出,對於導演、演員、燈光、佈景、服裝等各方面都很欣賞,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但究竟少了點什麼呢?是否就是契訶夫說的喜劇和鬧劇的因素?是否因爲導演將《海鷗》處理得太過「層次分明」,把整個戲「變成了衆音齊奏的交響曲」和「名家的山水巨幅」了呢?也就是說處理得太過嚴、緊了,因而失去原有的「看似平板蕪雜」的自然呢?
-
戲劇
談談談《海鷗》演出的文字
演出評論無妨主觀、片面,只要能眾議雜陳,自然可以維持平衡。演出後的評論有別於演出前的介紹,應該針對演出而評,不必重覆說敎。《海鷗》的演出對此時此地的影響和意義比純學理的探討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