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男聲歌唱技術的演進上,「男高音」是近兩百年來才發展完成的產物。「高男高音」Countertenor則在過去幾百年內歷經興衰,直到本世紀才又重獲重視。但直到近代,聲樂學家對Countertenor的定義及解說仍衆說紛紜,莫衷一是……
來自波蘭的聲音──假聲男高音史帝法諾維奇獨唱會
3月9日 19:30
國家音樂廳
一九九四年世界音樂大事中,最為國人矚目的莫過於「三大」男高音齊集於世界杯足球大賽,聯手演唱,並透過衛星傳播全球的國際音樂事件。相信對於文藝活動稍有涉獵的當代人士,很少有人不曉得「三大」的,不僅他們的錄音、錄影以及演出傳遍世界,有關他們的報導也成為國際藝文重點新聞。在人類歷史上,何嘗有男性歌唱家有過如此的際遇,男聲的魅力與榮光,在這二十世紀之末,達到前所未有的頂峰!
本月份在國家音樂廳,也有一場男高音的獨唱會,但這位來自波蘭的countertenor的歌唱風格,與大家所熟悉的「三大」全然不同,而是以一種略帶女性陰柔質地的優雅歌聲,展現countertenor特有的輕巧、細膩與優雅的歌樂演唱風範。
在男聲歌唱技術的演進上,「男高音」是近兩百年來才發展完成的產物。「高男高音」Countertenor則在過去幾百年內歷經興衰,直到本世紀才又重獲重視。
什麼是countertenor?
提到countertenor這個名詞,就不能不提其他幾個有關歌者的名詞:cas-trato(去勢的歌手;閹人歌者),fal-settist(假聲歌手),male soprano(男聲女高音),male alto(男聲女低音)等等。此外,在中世紀複音音樂時代的初期,這個名詞曾是指相對於「持續聲部」(tenor)的聲部,與人聲的分類無關,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內。
不只一位聲樂理論家提到counter-tenor是獨特的男性高音歌者類型,絕對不能與falsettist(假聲歌手)、male alto(男聲女低音)及castrato(閹人歌者)混為一談:另有其他聲樂理論家認為countertenor就單是指male alto;但又有聲樂理論家指出male alto是以falsetto(假聲)演唱的;更有一本聲樂專書中寫道:falsettist(假聲歌手)又稱作castrato(閹人歌者)!
各位看倌的邏輯觀念如果不錯的話,很快會發現以上這些不同的說法,彼此之間有著矛盾,如果說:A=B/B=C/C=D,那麼countertenor不就成了閹人歌者了嗎?這下子問題可大了。
現在我們就在有限的篇幅中,為countertenor驗明正身,看看他到底是何樣的歌手?他的演唱風格如何?他產生的時代背景與過程又如何?還有,為何有關這個名稱的定義這麼紛雜?
不過,為了避免引起看倌的誤解,在此還是要先聲明:countertenor是如假包換的「男」歌手,他絕對不是閹人歌者!
韓德爾時代──美聲唱法的黃金年代
一七二四年二月二十日,韓德爾的新歌劇《凱撒大帝》Giulio Cesare在倫敦的皇家劇院上演,名噪一時的女高音庫佐妮擔任女主角──埃及女王克麗奧派特拉,其他的幾位演唱者也都是聲樂史上著名的歌唱家,演出陣容堅強。
這天歌劇院中,照例是達官顯貴齊聚一堂,人們相互打招呼,演出開始之後,台下仍然是亂哄哄的。當男主角──威名蓋世的凱撒出場的時候,觀衆安靜下來了,台上的羅馬英雄威風凜凜、身著鎧甲、個頭高大壯碩,他一張口,唱出的聲音卻是女人般的歌聲,難道是有人在幕後代唱?還是作曲家在開玩笑?
這位飾演凱撒的歌手,就是音樂史上赫赫有名的「次女高音」──閹人歌手賽內西諾(F. Senesino)。當時是閹人歌手的黃金時代,在歐洲各地演出的義大利歌劇中,第一主角必須是女高音(不管歌手是男是女,反正聲音要是「女」的就好了),第二主角也是女聲(女高音或女低音),第三主角(如果還有的話)才輪到男高音(眞的「男」歌手)。聽起來很混亂,男女分不淸,事實上,在舞台上演出的狀況也是如此:外貌魁武的男主角唱出口竟然是女人般的聲音;女主角看來美貌可人,聲音柔美圓潤,卻可能也是個閹人歌手;只有配角和跑龍套的,才有可能是貨眞價實的男歌手。然而,當時的觀衆習以為常,並且為這些閹人歌手瘋狂;連作曲家也不例外,甚至有些作曲者還得配合某些有怪癖的閹人歌手特別寫出不合劇情需要的音樂段落。
十七世紀後半葉與十八世紀歐洲大部分的歌唱界,不但眞正的男歌手吃憋,連女歌手的飯碗也難保,誰敎閹人歌手「技」高一著呢?他們是一些在童聲時期就擁有美妙嗓音的歌手,在靑春期變聲之前就動了去勢的手術,使他們發育成人以後,仍然保有童聲時期的聲帶狀況。根據記載,歌唱技巧高超的閹人歌手可以唱出四個八度的音域,音色響亮、透明、甜美,並且毫無一般男聲會碰到的高音與換聲區的問題,肺活量又特大。他們就像一部精妙的歌唱機器,在聲音的運用上為所欲為,他們會成為觀衆與作曲家的最愛,會成為當時王公貴族的寵臣貴賓,也是其來有自。
近代歐洲歌唱藝術發展中男性歌手的興衰
「閹人歌手」的當道,主要是因為歐洲在十九世紀之前男聲的歌唱技術一直沒有什麼太大的突破,男聲的高音一向以假聲演唱,音色與技巧都有難以克服的瓶頸,隨著音樂發展日趨複雜,對人聲的要求日增,於是出現了「童聲」、「假聲」與「閹人」歌手,這種現象與歐洲中世紀之前神權至上的宗敎觀念有密切關係。由於敎皇聖.保羅頒有禁令「婦女在敎堂中應保持緘默」,女性在中世紀之前是不允許參與敎會音樂演唱的。
早期基督敎的聖詠(如葛麗果聖歌)的曲調都不超過男性自然聲區的音域。到了中世紀,隨著多聲部合唱音樂的發展,演唱的高低音域大幅拓廣,於是合唱音樂中的高音聲部就由淸越、純淨的男童聲來演唱;男童到了變聲期,美好的高音就全然報銷,於是由成年男子以假聲演唱的「假聲歌手」就應需要而生,擔任敎會音樂中的「女高音」與「女中音」聲部。
假聲歌手雖然解決了高音演唱的問題,但是,人類對於追求美好事物的欲望是無止盡的。終於,有一種「西班牙假聲歌手」在十五世紀出現,這種歌手據說可以唱出一般男性假聲所無法唱到的高音,於是當時歐洲各地敎堂聖詠團都引進了這種超級假聲歌手。有人揣測,這些西班牙假聲歌手其實是經過閹割手術的,只是當時的敎會不願公開允許這種不人道手術下的產品,在各地敎會音樂中活躍。直到十六世紀初,經敎皇公開許可後,閹人歌手終成為歌唱界炙手可熱的人物,進而獨步歐洲樂壇。
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歌劇的發展帶動了獨唱者演唱技巧的開發,講求「美聲」歌唱的學派從十七世紀開始就統領著歐洲歌唱界的觀念。這種歌唱學派要求人聲達到極度的豐滿、圓潤、明亮,要求聲音的音質純淨、演唱花腔的技巧高超、氣息的控制自如,強調「頭聲」與帶有金屬光輝的音色。閹人歌手的生理條件正是發展「美聲」的最佳工具,於是將「美聲」歌唱藝術的理想發揮得淋漓盡致。
當時的男聲訓練還停留在只能用假聲唱高音的階段,女歌手雖也難與這些閹人匹敵,但經過人文主義的洗禮,當時已經不是神權至上的年代,連敎廷所在地的羅馬,到了十八世紀末,也已經有女歌手演出歌劇。
十九世紀,男歌手的高音演唱技術終於有了突破。一八三七年,靑年歌唱家杜普雷在巴黎演唱羅西尼的歌劇《威廉.泰爾》,在最後一幕,他以胸聲唱出高音C,成為歌唱史上第一個「胸聲高音C」歌王,然而作曲者認為杜普雷那個高音C活像「閹雞被割喉時的慘叫!」
無論如何,眞的男高音抬頭的時刻已經來臨。男聲的「關閉唱法」(close)已經被發現了,男高音與男中音已經在許多歌劇中出任主角。羅西尼甚至在一齣歌劇裡用上四、五個男高音。
有了貨眞價實的男女歌手,葛路克的歌劇改革運動以來的歌劇作曲風格也愈來愈趨向對「整體」的重視,不再以展現歌手的美聲為主,加上法國大革命帶動民主思潮,促使王權時代崩潰,不人道的閹割行為愈來愈不能被人們接受,閹人於是遭到被時代淘汰的命運。十九世紀初,著名的閹人歌手維露第退休以後,閹人歌手的黃金時代算是結束了。
閹人已逝,音樂猶在,從前那些由閹人演出的歌劇角色或聲部,而今就改由countertenor,或乾脆由女人來唱。
countertenor與假聲歌手的定義和識別
前面簡述了近代西方的聲樂發展,其中屢屢談到「假聲歌手」這個名稱,而countertenor是不是就是假聲歌手呢?我們先來看看幾種對於counter-tenor的不同定義與說法:
牛津簡明歌劇字典記載:──自然男聲的高音,特別用到極多頭聲。音域與女高音或是女低音相符,但其音色則是男性的。countertenor與male alto,castrato及falsetto截然不同。自中世紀到十八世紀十分普遍。
葛羅夫音樂詞典指出:在英國,十七世紀時多是指male alto,通常是假聲歌手。十九世紀的英國敎會仍然維繫著假聲歌唱的傳統,此名稱則專指alto聲部。countertenor分為兩類:male alto與countertenor。前者是由男低音或男高音以假聲歌唱;後者則以自然嗓音歌唱,為罕見的高音歌手類別。一九六七年,Andran與Wulstan兩人經由射線照相術證實:其實以上兩者(指male alto與countertenor)都使用假聲,發音的生理運作方式全然相同。
哈佛音樂字典:countertenor即male alto。
奇妙的聲音(鄭秀玲著):「許多人對高男高音的訓練有極大的錯誤,把高男高音的聲音和男性的『假聲』混為一談,認為兩者音色一樣。……男聲的『假聲』就是假聲,不可能把它轉變成高男高音的眞聲。」
以上只是舉出幾例關於counter-tenor定義的說法,其中不乏彼此矛盾之處。
然而何為「假聲」,何為「自然聲」或「眞聲」呢?歷來對於眞假聲的判斷方法衆說紛紜。
我們先來看人聲的分類。男女兩性的聲音之所以不同主要是因為聲帶有別。成年男子的聲帶一般都比成年女性要更長、更寬、更厚,因此聲音就比女性來得厚實、低沈,並且男人的實際發聲音高比女性低了一個八度。
男女聲各分為高、中、低音三個聲部。然而每個人在自己的音域範圍內,也可以發出高低不同的音。每個人的歌唱音域範圍可以劃分成兩個以上的聲區,在聲區與聲區之間的過渡階段,會有比較明顯的音色改變狀況。歷來聲樂家或學者對於聲區的劃分也是說法各異,有的只劃分為「胸聲」和「頭聲」兩聲區(卡契尼);有的將聲區劃分為胸、喉、頭三區;有的分作胸、中、頭、假四個聲區;歌王卡羅素則認為聲區應分為胸、中、頭三區。
當我們在不同的聲區歌唱時,聲帶振動的方式與肌肉運作的情況也會隨著聲區的改變而變化。近代對於聲帶運作的理論很多,一般認為:聲帶在唱低音時振動的體積最大,以整個聲帶作全幅的振動;唱高音時,聲帶在振動時會產生「擎制」(或稱「減幅」、「阻抑」)作用,使聲帶振動的幅度減少,只用部份的聲帶振動發聲;唱假聲時,聲帶只以最邊緣的部份振動發聲,而且兩片聲帶之間會有一個梭形的小縫出現,聲帶的緊張程度也比唱中、低音時要來得放鬆。
以上提到的只是歌唱時聲帶振動的大致現象。對於「眞」、「假」聲的判斷,歷來說法也是非常多,有的人認為和說話聲相同的歌聲就是眞聲,和說話聲不同的就是假聲;有人認為應該以聲帶緊張的程度來區分──唱歌時聲帶緊張就是眞聲,聲帶鬆弛就是假聲;有人覺得應該以聲帶振動的幅度來區分──振動幅度大是眞聲,振動幅度減少是假聲;耳鼻喉科醫生謝宏基則表示:無論聲帶的振幅大或小,都算眞聲,只有在使用到聲帶最邊緣的薄膜發聲時才算是假聲。此外,還有人提出「咽音」的說法──即介於眞聲和假聲之間,另有「咽音」,是半眞半假的聲音,發出咽音時,聲帶振動的幅度雖然小,聲帶卻是與發出低音時一樣,是緊張的,而不是像發假聲時那樣放鬆。
直到二十世紀末,聲樂學者專家對於眞、假聲的判定還有這麼多的說法,難怪提起countertenor,就會引起衆多不同的解釋。從這裡,我們也體會到人聲這項寶貴的樂器,是何等精緻奧妙!
二十世紀countertenor藝術的復興
直到現在,countertenor的藝術在英國的敎會與學院合唱團中還一直保存著,近幾十年來,由於早期音樂(early music)的復興,加上幾位著名counter-tenor的傑出表現,帶動了這項歌唱藝術的復興,人們在聽了三大男高音氣勢澎湃的歌聲之餘,又開始喜歡在countertenor的歌聲中感受早期音樂的優雅。一些歌手不但在男聲合唱團中演唱,甚至展開獨唱事業,並和演奏早期音樂的樂團一起合作演出。歐美各地的許多大學和音樂院也開設早期音樂的課程。
那麼到底countertenor是不是假聲歌手呢?其實大多數的male alto與countertenor都可以唱假聲,至於「眞聲」、「假聲」與「咽音」的運用,就看他演唱什麼樣的歌曲了。
以本世紀中葉以來對於counter-tenor藝術的復興貢獻極大的英國歌手──Alfred Deller爲例,當他演唱最拿手的抒情緩慢的歌曲時,那種輕柔地、如夢似幻的歌聲(眞的讓人覺得他的聲帶只有最邊緣的薄膜在振動!)令人恍若置身另一時空;當他唱一些音域較低的歌曲時,又展現有力的胸聲;但是當他唱起活潑輕快的歌曲時,他的高音又是相當宏亮。
另一位Russel Oberlin的歌聲比起A. Deller來,又顯得細柔甜美得多,十分女性化,音域也較高。近年來無論在獨唱或是指揮方面都十分活躍的René Jacobs,他的歌聲比A. Deller來,更是剛勁了許多。他在歌唱音色方面展現的多彩,也讓人領會這類以陰柔、纖美見長的歌手,也有表現熱烈激昻的情感之能力。
Dominique Visse的歌聲非常淸新,音色明朗透明,和前面三位相比,則是最接近男高音的音色。
如果還要將Countertenor作分類的話,Deller與Jacobs應是歸類於male alto;Oberlin應算是male soprano;Visse則大概就是所謂的「不可與falsetto、male alto混爲一談」的countertenor了。不過,這只是筆者個人的看法。
畢竟,人聲的美妙神奇,不是用來分析,而應該是用來傾聽與享受的。
英國作曲家班傑明.布瑞頓根據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譜寫了同名的歌劇,於一九六〇年首次演出,劇中的仙王奧伯龍的角色,就是爲A. Deller所寫,當我們看著仙氣十足,面帶淒淸之色的仙王,從森林的濃霧中幽幽地走來,對著手中的愛情之花,輕唱:「這一朶紫色的小花,尙留著愛神的箭創,讓它那靈液的力量,滲進她眸子的中央……。」他那毫無世間塵煙味的歌聲,淸幽飄渺,這一刻,我們可以體會到,countertenor的藝術可以歷經四百年西方聲樂史的巨大變遷,而仍能在這個世紀末重新放光的原因──因爲它所形成的歌唱風格是無法取代的。
文字|王瑋 美國愛荷華大學音樂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