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讓國家文化力 帶動國家的品牌力
繼四月底陸續展開「藝文紓困1.0」、「藝文紓困2.0」計畫後,迎接「防疫新生活運動」的此時,文化部在行政院的三倍券外更加碼了六百元「藝FUN券」,文化部長李永得期待藉此為文化產業創造五十億商機,若能搭配三倍券,更主觀期待兩百億的可能性。在思考後疫情可能面臨的問題並提出因應之道外,打造台灣國際品牌的辨識度,將台灣文化的能量帶上國際本就是文化部的長期目標,李永得表示:「一個國家文化力的強盛可以帶動國家品牌力,這可能是其他產業無法達到的。」
-
特別企畫 Feature 黃堃儼 ╳ 蔡明叡
想當YouTuber? 先聽演奏家們怎麼說
演奏家窮極一生面對的是舞台與觀眾,然而當舞台變成自宅、觀眾又在鏡頭的另一端時,他們該如何持續用音符傳遞熱力? 不被疫情擊垮,打擊樂家黃堃儼與鋼琴家蔡明叡不約而同錄製樂曲,以系列性的方式和樂迷們分享。彈奏上雖然已經身經百戰,但自己操作錄影卻是困難重重。怎麼收音、怎麼剪接,甚至怎麼開場都得從頭學起。學習如何面對鏡頭談話、演奏的同時,也學習如何決擇在最完美的那一次,關閉錄影、存檔上傳。 即使錄製一段影片費神費時,即使兩人都為按讚數不及網紅的數十萬或數百萬感到挫折,但是細水長流的累積,都是為古典音樂的持續打底扎根。
-
特別企畫 Feature 鄭卜元 ╳ 樊宗錡
你VR了嗎? 迎向未來的身歷其境
肺炎疫情的來襲,一方面讓表演藝術活動停擺,一方面也催發了線上表演的發展。台灣的5G時代即將展開,面對新的數位科技,從現場到虛擬的數位世界,劇場可以發揮什麼樣的創意可能?本刊特邀Funique VR Studio執行長鄭卜元與劇場導演樊宗錡,一起來分享經驗、交流想像,探索未來的劇場,如何讓人「身歷其境」
-
特別企畫 Feature 兩廳院「不(只)在劇場」計畫廣發英雄帖
疫情催化下,找尋未來劇場的樣貌
面對上半年國內外節目被迫取消或改期的衝擊,國家兩廳院因此獲得緩下腳步的喘息機會,整合資源,投入走期長達半年,實驗性高的方向性計畫「不(只)在劇場」。由「跨媒介」、「跨現場」與「跨領域」的指標概念延伸,此計畫分為兩部分進行:一為表演藝術創作者與各式領域專業人士攜手,擴大探索劇場可能的四檔委託創作;另一部分則是期待拓展觀眾光譜,開放大眾主動提案競選的網路徵件活動。企盼透過集思廣益,探尋出未來劇場的面貌。
-
特別企畫 Feature 英國
爭取援助、創意開發 表演產業積極救亡圖存
在這段疫情期間,英國的表演藝術產業所受的打擊,更勝於其他產業,包括國會議員、產業業者都紛紛提出請願書,期盼政府出手,以避免英國表演藝術這個具全球代表性的產業因疫情而衰落。許多劇院、劇團在此中苦撐,甚至用去過半的儲備資源,而劇院產業的代表倫敦西區也積極尋求重啟,但最快要到八月才能開放。與此同時,業界人士不只為產業的生存忙碌奔波,創作上也不斷嘗試各種「遠距」的可能性,或製作廣播劇,或製作線上演出與線上藝術節,努力不懈,期盼度過難關!
-
特別企畫 Feature 美國
震開社會的裂隙 藝術生態改造的契機?
武漢肺炎確診與死亡人數不斷攀高,城市解封之日遙遙無期,各地如烽火般此起彼落的種族歧視事件抗議活動在近百年未見的高失業率中,不知何時能演出的表演藝術界,除了痴痴等待不知何時可以開門的場館,也只能用創意讓Shows繼續go on,透過線上演出拉住觀眾;而在「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風潮下,人們開始反省社會制度,對表演藝術界來說也是重新思考、探求改變的契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德國
聯邦政府的「文化重啟」 不補貼藝術家的振興方案?
為協助因疫情停擺的藝文界盡快恢復營運,德國聯邦政府推出了「文化重啟」方案,預計投入約十億歐元對藝文領域進行經濟振興。但其政策邏輯是「先確保各類機構,藝術家的工作機會便也就保障了」,而獨立藝術家還是只能適用「第二失業金」制度,而此制度實際上涵蓋的人數僅有總數的20%,所能提供的金額甚至難以滿足最底限的生活所需。為此藝術家相關組織也串連連署、發起抗議,要求聯邦政府修改當前的「文化重啟」方案,重要的是將對獨立個體的藝文工作者的援助納入。
-
特別企畫 Feature 法國
疫情突顯結構性膨脹 「迫切結盟」劃開想像
面對前途未卜的後疫情時代,法國藝術家不會坐以待斃,反而更積極尋找出路、甚至是瘟疫帶給當代社會的警示。或是以劇場創意加入示威,為醫護也為表演藝術界發聲,或是藉此機會反省劇場演出供需失調的現況,重新考量製作與策展模式,也有藝術家選擇透過在地深耕和走入民間的方式展開創作,更接地氣無論是創作者或文化機構,法國藝文界企圖透過文化軟實力,帶領民眾走過傷痛與無奈,在不確定的氛圍之中點燃希望火花,化危機為轉機。
-
特別企畫 Feature 荷蘭
智慧封城至逐步解封 迅速應變讓藝術不止步
從三月中封城到逐步解封,可看到荷蘭企畫團隊和藝術家呈現強大的社會韌性和創造力,透過數位方式傳送藝術,運用現場直播、限時播出、專訪等持續與觀眾互動,也透過募款機制尋求收入來源。目前的規定,六月份場館內僅限卅人,七月份使視情況可提升至一百人,在面對未來的不確定下,演出可能將朝向現場與線上同時呈現
-
特別企畫 Feature 日本
現實如荒誕派戲劇 劇場「物理性對峙」的難題
在迴避「密閉、密集、密接」空間的防疫原則下,日本的室內場館首當其衝,表演場地立刻關閉,排演多時或早已進入宣傳、售票階段的演出被迫取消或延期,名導平田織佐以彷彿正在上演一齣「荒誕派戲劇」來形容這場巨變。政府雖有紓困方案,但申請繁瑣條件嚴苛,團隊只好一邊申請,一邊對外募資求援。不能現場演出,劇場創作者也未停下腳步,甚至發展出「ZOOM戲劇」這種線上新表演型態。而災難也刺激著創作者的思考,新的戲劇思潮正在創生
-
特別企畫 Feature 韓國
新闢數位內容戰場 資源分配爭議延燒
隨著近年來線上直播技術和數位內容產業的快速發展,表演藝術節目的線上化,彷彿成為後疫情時代的一帖解藥,但臨場感缺乏,製作水準參差不齊,難以吸引觀眾付費買單,為此學界與產業界積極聯手,期望將虛擬實境(VR)技術運用於線上節目製播工作。另一方面,韓國文化藝術委員會陸續頒布了群眾募資、線上節目製播、場館租金補貼等多項緊急補助方案,但看似出手大方,卻又分配不均,以致資源分配爭議持續延燒。
-
特別企畫 Feature 北京
解封又再封 演藝寒冬穿越酷暑直入北極
六月初,中國各地陸續解封,表演藝術逐漸重回生活的節奏中,北京的國家大劇院、天橋藝術中心兩個最具代表性的大型劇場有條件地開放,讓沉悶許久的人心有了盼頭。只可惜,新發地市場的群聚確診又把北京打回原形,北京演藝界的寒冬怕是穿越酷暑直達北極了。
-
特別企畫 Feature 武漢
線上同步演出成趨勢 醞釀功力等著「報復性演出」
一月廿三日封城、四月八日解封,但武漢的表演藝術產業依然舉步維艱,各演出場館的官方網站,看到的仍是「演出取消」及「退票」告示。公立院團透過直播演出,也預計未來發展線上線下同步的收費觀賞機制。小型空間可以開門,首場不售票演出讓憋久了的樂迷一吐鬱悶,但場地經營者也須步步為營,小心試探。久未演出讓表演功力荒疏,演員也需要找回舞台感,湖北戲曲藝術劇院院長楊俊衷心期盼:「只要政府打開這扇門,我們的報復性演出就要開始了!」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上海
解封之後的「疫」想天開vs.「藝」想天開
疫情趨緩下,中國的文化和旅遊部日前宣布營業性演出場所可以恢復演出,但販售座位數不能超過最大核載量的30%,對靠市場生存的演出企業來說,相當於演一場賠一場,30%的票房也許連場租都不夠。在此狀況下,表演藝術圈的各種求生方式紛紛出籠,或與電競產業合作,在電競賽事中表演與遊戲內容相關的舞蹈,透過直播而名利雙收;或如沉浸式戲劇《無眠之夜》特地與電商平台合作,另行製作線上帶貨直播,拓展潛在的產業價值
-
特別企畫 Feature 香港
回不回得去? 從沒退路中尋進路
雖然疫情趨緩,現場演出逐漸回溫,但在人們的恐懼與防疫距離的限制中,昔日表演藝術的共時感與現場性,短期內是回不去了。香港的團隊試圖從中找出新的進路,線上讀劇、直播演出紛紛出籠,就算無法賺回成本,也至少讓劇場人可以繼續創作與生活。但隨著團隊開拓演出直播的可能,數量亦愈來愈多,眾多演出同時爭奪觀眾的時間,量的飽和反而成為了最大的挑戰。而線上演出的美學實驗,也仍有許多值得探討的空間
-
音樂 NSO歌劇音樂會《蝴蝶夫人》
從寫實議題到文化投射 唱一場世紀交織的愛戀
浦契尼的《蝴蝶夫人》膾炙人口,演出歷久不衰,始終是歌劇迷心中的經典。繼廿五周年時與澳洲歌劇團合作全本,NSO將在本樂季尾聲推出《蝴蝶夫人》歌劇音樂會,由台灣女高音林玲慧擔綱女主角,讓這部東西音樂元素交織、反映當時社會寫實議題與文化的淒美愛情歌劇,再度繞梁耳際、打動人心。
-
音樂 第二屆台北大師星秀音樂節
世間雖多變 傳承期許不停歇
在全球疫情仍然緊繃下,第二屆台北大師星秀音樂節仍決定於八月初登場,同樣結合一系列課程與大師班,還有參與名師群的精采音樂會。適逢小提琴大師艾薩克.史坦百歲誕辰,藝術總監林昭亮特別設立了「史坦@100小提琴大師班」,期待透過富含啟發性的教學互動,可以讓年輕小提琴家擷取重要的音樂觀念和態度,獲得一生受用的體悟。
-
舞蹈 《攏是為著.陳武康》的編創實驗
傑宏.貝爾寫舞譜 陳武康長出舞蹈血肉
傑宏.貝爾的作品連續三年來到臺北藝術節,今年是與陳武康合作的獨舞《攏是為著.陳武康》,以「舞譜」為媒介進行跨國工作,由傑宏.貝爾架出骨架,陳武康長出血肉,模糊了編舞者/表演者、創作者/執行者的權力關係,「去年《非跳不可》是為他服務、轉譯他的作品;這回我是他的舞者,但我同時也是我自己的舞者,這非常有趣。」陳武康笑:「結果莫名其妙地做了一個獨舞展!」
-
親子 2020臺北兒童藝術節《小路決定要去遠方》
魔幻中 一起面對生命的真實感受
由獲得二○一九年「兒童戲劇劇本創作」首獎編劇吳彥霆,與明日和合製作所導演洪千涵合作的《小路決定要去遠方》,故事主軸是親子關係的情緒處理和理解,吳彥霆將劇本定位為「大朋友小朋友劇場」,也企圖打破台灣兒童劇教條、可愛的刻板樣貌,洪千涵則將以很生活、很日常的道具取代兒童劇常見的華麗布景,嘗試將所有虛幻情節裡的體驗返還現實。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蘭與姑婆芋 「野」出框架的自然
初夏午後,林宜瑾配合廟公的步伐,端著被請吃的甜湯,問:「老樹公幾年啦?」老人仰頭望向巨木,「齁,一百、兩百多年囉!」蹲在一旁的林素蓮,摟著親人的黑狗,操著流利的台語,漫不經心地追問:「哩去𨑨迌,會跟老樹公講嗎?」 老人流著汗,揮了揮手,大笑:「不敢啦,每天都要來,祂要我來敬茶、拜拜呀。」 老廟公樂呵呵地與兩位編舞家聊起了日常,這位老人長駐廟口,與神明、植物、各色鄰里相伴,林宜瑾、林素蓮也是。 林宜瑾有著從小對著床邊盆栽哼歌,自得其樂的少女習慣,如今,面朝淡水河的八里排練場與寓所種滿了大量植物,並即將開啟「大樹公」田調研究;逛花市則是林素蓮的日常娛樂,可以為了陽台心愛的植物們浪擲時光,綠珊瑚、海葡萄、春羽、琴葉榕、椰子、酪梨樹各色的綠恣意堆疊在頂加公寓的寬闊陽台,有的巨大如盆,有的扭曲如異形,有的素樸如野花。 「我是蘭花類吧?」要她們用心愛的植物形容自己,宜瑾描繪出自己的形狀:「白,帶淡粉色的,小小朵的蘭。」素蓮睜大眼睛,點頭如搗蒜:「有欸!我直覺這氣味是對的!」這位全身黑的綠手指,接著指向陽台角落巨大的植物:「台灣路邊非常多姑婆芋,像那棵就是我挖回來種的,我就像它。性喜陰暗、潮濕,看似無害、隨處可見,但其實有毒。我脾氣不好,很多固執的稜角。」她坦蕩蕩地自我分析,「原本想選個全日照的植物,因為我曾經參加過田徑隊,很陽光,但現在更偏向躲在暗處現階段的我應該就是姑婆芋了。」 一朵蘭,一株姑婆芋,兩位編舞家性格殊異,卻同樣舞蹈科班出身,是同校畢業的學姐妹。 宜瑾和素蓮從小習舞,有著相似的成長歷程,也同樣喜愛植物的野,不經雕琢的蓬勃生機。她們認為,那「野性」的光輝,同樣存在於長年一起工作的「素人」「身體經驗、訓練比較少」的表演者,她們走進土地,靠近邊緣,打破了藝術/非藝術、舞蹈/非舞蹈、專業/非專業、傳統/非傳統的界線,選擇更開闊的身體,要為舞蹈騰出想像空間。 在新點子實驗場《吃土》、《從一數到五》首演前夕,讓蘭花與姑婆芋引路,從各自的日常生活場景介紹正在進行的工作,並談談對 #植物 #身體 #素人跳舞 #家 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