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面」之愛:劉玗個展《假使敘述是一場洪水》(汪正翔 攝 覓空間 提供 )
ARTalks

「表面」之愛:劉玗個展《假使敘述是一場洪水》

編按:「2020問問題計畫—假使敘述是一場洪水 劉玗個展」中,藝術家從「大洪水」創世神話出發,在神話、意識與當代影像三者之間捕捉共通特徵,整合成一「意識狀」劇本,透過當代影像來詮釋古老神話的敘事結構,重新編輯觀者對創世的認知,挑戰現代社會由「知識訊息」建構的世界秩序。

編按:「2020問問題計畫—假使敘述是一場洪水 劉玗個展」中,藝術家從「大洪水」創世神話出發,在神話、意識與當代影像三者之間捕捉共通特徵,整合成一「意識狀」劇本,透過當代影像來詮釋古老神話的敘事結構,重新編輯觀者對創世的認知,挑戰現代社會由「知識訊息」建構的世界秩序。

2020 問問題計畫—假使敘述是一場洪水  劉玗個展

2020/11/27~2021/1/31

台北 洪健全基金會覓空間

低矮舞台上有一小群土偶,形狀曖昧,像是部落中祭祀用、含義待解的陶器,剛剛做好粗胚;或是女媧以泥土造人時,做得累了,隨手捏的一些趣味小東西;也像是現代雕塑家Constantin Brancusi與Henry Moore合體創作的隱藏版小陶塑習作,他們還沒決定要把這些半抽象造型,發展得更簡潔,還是更複雜;也或許更像是孩子拆解了的模型零件,佈置成一個秘密基地,以大人的想像力,我們不容易從這些散落的局部回推原來巨大玩具的整體形貌……

展覽《假使敘述是一場洪水》使用二面投影,開始時,光從螢幕的另一邊來,舞台上的這些土偶如同剪影一般,逗引我們猜測本尊容貌與身分,而當光改從我們這邊去,它們的身上便穿戴起水紋與多種皮草,圖示化、典型化的那種:水波紋如絲綢般滑順,而豹紋、蛇紋、山羌紋、斑馬紋、長頸鹿紋等,則如同出現在孩童認知翻翻書中的動物紋那樣,要求我們猜猜這是誰。 

去猜。展覽始終誘導著我們猜想,有點像孩子們的猜謎遊戲,雖然內容涉及禁忌,文字與旁白的女聲說著限制級或輔導級的神話片段,但最後確實是結語在孩子們帶著笑意的朗讀聲。然而,這不是指劉玗個展充滿童稚的趣味,相反地,它弔詭地同時非常世故,帶著成人社交的那種優雅慧黠、成熟老練,不斷點到為止的引誘。 

因此《假使敘述是一場洪水》非常迷人,展覽開始二天後便開始陸續誘發至少三篇評述,展覽快結束的這最後一週,欠稿甚多的我還在這裡錦上添花。三篇評述依照時間序為:陳韋鑑〈劉玗個展「假使敘述是一場洪水〉,文章總結劉玗的提問為,「敘事怎麼如洪水般的來去將我們淹沒,而鏡框外的觀眾如何面對這場回映?」(註1接著是高俊宏〈敘述的轉向,關於劉玗《假使敘述是一場洪水》〉,認為劉玗個展巧妙地以原始的洪水神話,讓我們對「敘事成災」的世界有所警覺。(註2然後是沈柏逸〈面對疫情,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敘事?看劉玗《假使敘述是一場洪水》〉,他的評論重點在於劉玗個展中的字幕、影像、泥偶、投影、聲音等媒體,一起變成一個說書人,在一個看似傳統的鏡框式舞台上,以零碎、後設、批判的角度,解構、重構神話敘事,並以自身作為媒體的特殊性傳播著這樣的故事,演示一種如同「疫情變異傳播」的「神話變異傳播」。(註3

其中,高俊宏評論中有一段比較靠近我的感受:

「藝術性」在劉玗的作品裡面,像是被反覆計算過了一般,擺置在非常具有批判性的位置。各種3D軟體常見的材質貼圖,被投射到赭灰色的陶土狀造型物,形成了極為瑰麗的魔幻畫面。同樣也有著3D感的洪水畫面,像廣告一般的細緻,這種種有關於「藝術性」的部分,在整件作品裡面的位置,相當耐人尋味。(註4)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由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舉辦的台新藝術獎,邀請九位不同領域的提名觀察人,蒐集、發掘,深入研究各種面向的當代藝術展演,並於網站發表評論,本刊精選單篇刊登。如欲讀更多評論,請至ARTalks專網talks.taishinart.org.tw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