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首爾
業界期盼多時 大型展演活動有條件式解封
韓國民眾在落實近兩年的防疫生活下,多數已習慣各種觀演規範,也期待有更多踏出家門、觀賞實際演出的機會。
-
香港
現場演出回歸,線上表演創作如何繼續?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也在去年推出「藝術紓困計畫2020」,共13個項目獲資助,自去年中起進行約1年的創作。
-
澳門
「BOK」戲劇雙年節7月底登場
「BOK Festival搏劇場節」自2013年起舉辦,發展至今成為戲劇雙年節。「BOK」為粵語「搏」的拼音,取其「接駁,拼搏,放手一搏」精神,探索劇場各種可能。
-
曼谷
串流平台因疫崛起 曼谷影劇魅力席捲亞洲
泰國影視龍頭GMM製作的《轉學來的女生》,2018年於泰國上映,但今年5月進入平台後立即雄霸排行榜,在台灣也備受矚目。
-
檳城
展延實體節目 「2021喬治市藝術節」移師線上
來自新加坡的數碼劇場《Body X The Culprit》別開生面以手機拍攝,讓觀眾互動參與,從案發現場找出證據,線上與其他參與者討論和投票選出兇手。
-
北京
孟京輝等大咖推出首屆秦皇島阿那亞戲劇節
「候鳥300」計畫,300位藝術家用300小時進行最完整的表演實踐,自製海報和票券,宣傳、售票也成為表演環節,各種表演在小鎮隨處可見,讓觀眾以度假與流浪的心情浸入表演氛圍中。
-
新加坡
前衛先驅唐大霧 持續發表行為藝術創作
5月間,唐大霧率領了11位表演者、2位演奏家與1位歌唱家,在即將關閉的藝術空間電力站呈現行為藝術展演《一個大排練,第幾幕》。
-
綠光劇團《人間條件一~六》6月21日起連續六天免費線上觀賞
綠光劇團感謝觀眾在無收入期間行有餘力支持,透過「雨天,我們撐傘」將票券退款轉捐款,決定將經典作品「人間條件」系列第一集至第六集全部線上免費播放,6月21日起連續六天按順序播放,每部在線上停留48小時。
-
森。木管三重奏結緣10年 音樂專輯回探美好回憶
「很感恩一路上有朋友一起玩這麼久,我們的組合跟室內樂一樣,精神是最渺小也是最巨大的。」妳一言我一句,組成了這段話語。雙簧管演奏家謝宛臻、單簧管演奏家劉凱妮與低音管演奏家簡凱玉,是各自領域的佼佼者,平時忙於演奏、教學及策展等,3人不僅是好友,也是音樂路上同行的夥伴。在2011年於國家音樂廳舉行創團音樂會後,「森。木管三重奏」以「10年」為主題,將美好回憶化做音符,凝結在專輯中。 故事應該從更早之前說起。2008年她們在嚴長壽與胡乃元創立的Taiwan Connection 室內樂團的音樂推廣計畫相遇,由公益平台基金會安排,進入許多偏鄉小學及企業團體分享音樂。為此,她們持續鑽研三重奏,也將適合的曲目改編以饗觀眾。 為了紀念這些上山下海的歲月,她們挑選巡迴演出時打磨得光亮且受歡迎的曲目錄製,有經典的貝多芬三重奏、德裔捷克作曲家舒霍夫(E. Schulhoff)的嬉遊曲、法籍波蘭作曲家湯斯曼(A. Tansman)創作組曲及新古典主義風格的提里耶(M. Thiriet)的《詩與韻》。最後,再以作曲家聶琳與官大為分別改編的〈雨夜花〉與〈夜來香〉作為結尾。「樂曲從舒霍夫的作品堪稱為簧片三重奏(Trio dAnches)試金石的嬉遊曲到簧片三重奏的起源地法國,最後再到台灣,是有脈絡所在的。」謝宛臻說:「除了貝多芬外,其他作品創作於1920到50年間;而台灣很熟悉的〈雨夜花〉與〈夜來香〉兩首曲子則是1933跟1944年創作的,是同代不同的對照組。這兩首平常當做安可曲介紹給觀眾,做成專輯放在國際平台上,也能讓外國人聽見台灣的歌曲旋律。」 由於想法相近、因此不管做什麼決定,3個人共識高,做事情也快,連錄音都一氣呵成。劉凱妮說:「我們樂器音色其實非常獨立,但也互相支撐、相互融合。」簡凱玉也有感而發:「『要成為一個『森』,三個『木』的位置很重要!多一點、少一點都不會成為一片森林。」專輯沒有華麗的包裝,只有3支木管高貴與溫暖的質地,一致、互補,才能讓音樂悠揚,就像她們走過的10年一樣。
-
國表藝三館一團聯手出擊 守護表演藝術界元氣
從五月中疫情升溫展開三級警戒以來,表演藝術團隊受到嚴重衝擊。在疫情考量下,場館閉館、節目全數取消或延期,宛如進入表演藝術的寒冬。因此,國表藝研擬長遠計畫,分三個階段面對。
-
文化部公布「藝文紓困4.0」補助須知
「藝文紓困4.0補助」分為對自然人及事業的補助。具我國國籍的自營或無固定雇主的藝文工作者,因受疫情衝擊而導致承攬契約或工作約定受影響,無論有無參加勞保等社會保險,皆可提出申請。
-
疫情影響 台新藝術獎揭曉延期至7月10日
原訂於今年六月初辦理的「第19屆台新藝術獎」決選及頒獎典禮,因疫情影響相關事務及決選執行,決定延後舉辦,獎項揭曉時間更改為7月10日,藝術獎專網「我心目中得主」投票活動亦將延長至7月9日中午12:00止。
-
防疫優先 第32屆金曲獎頒獎延期舉辦
原訂6月26日舉辦的第32屆金曲獎頒獎典禮將延期舉辦,具體時間及舉辦方式等細節配合指揮中心相關指引滾動調整後另行公布。
-
文化部公告藝文事業營運損失補助專案申請須知 5月17日起開始申請
因應近日疫情變化,文化部於14日公告營運損失補助申請須知,自5月17日起開始受理申請。
-
OPENTIX開啟「雨天,我們撐傘」方案 攜手觀眾挺團隊
受疫情升溫影響,表演節目紛紛取消或延期,「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即日起開啟「雨天,我們撐傘攜手支持團隊捐贈方案」,提供觀眾將退款轉捐予原節目主辦單位,或直接以捐款行動表達支持。
-
疫情升級 文化主管機關與藝文界相關因應
因應近日的疫情變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昨日宣布提升疫情警戒標準及因應事項。
-
透過「新人新視野」 一窺流動的未來表演風貌
國藝會「表演藝術新人新視野創作專案」今年度的2件作品分別為李憶銖《摩利支天女》與方駿圍《完美演出》,將於5月中旬於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繪景工廠及臺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巡迴演出。
-
聚合舞《Home away from home》 尋找「家」的定義
聚合舞Polymer DMT《Home away from home》以紀錄式劇場的手法呈現,六名分別現居於台灣與德國的越南裔移民擔綱演出,訴說關於離鄉背井、在異鄉生存的心境,並邀請觀眾親自經歷,走入他們的生活。
-
舞蹈空間雙舞作「勥之2」 藝想天開創新議題
舞蹈空間舞團雙舞作「勥之2」,對比出不同世代編舞家的心境與思路,更標示出舞者不必然只能是舞者,也可「藝想天開」針對議題發表創作。
-
編輯室碎碎念 Editorial
編輯室碎碎念
今年3月造訪了剛開幕的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特藏區有張《Beethoven Sym. 9》(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黑膠唱片,在未拆封封套的右上角,有個清楚被破壞的切痕,看了很難讓人不在意。後來才知道,那是歷史的痕跡。解嚴後,社會開始轉向自由開放,西方影音商品「海盜版」開始湧入,海關在查扣時留下了記號,以防沒收後再被人轉賣,輾轉被企業家曹永坤收藏,後來捐贈給了圖書館。 這並非館內唯一寶藏,在本土唱片蓬勃時期,台灣唱片品牌上揚、鳴鳳、女王、雷塔等也曾錄製為數不少的黑膠唱片,不僅留下音樂大師們的青春年少,更成了台灣音樂史進程的重要紀錄。 這才使人意識到,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扮演的角色,不單只是表演藝術交流平台,也是屬於我們,非常珍貴的文化資料庫。 在5月號封面故事「近未來.表演藝術圖書館」裡,便先帶著大家近距離了解表圖,從最初只是間內部使用資料庫,經由企業家曹永坤捐贈黑膠唱片,乃至日後擴充購買館藏,成長到現在多達19萬件影音資料庫的樣貌。我們也邀請了最資深的館員簡比倫,替讀者帶路,從海量資料庫中撈出不容錯過的特殊館藏。 全世界最頂尖保存表演藝術的圖書館╱博物館╱典藏中心,即使擁有珍貴的史料,仍不敵數位化時代甚至疫情衝擊帶來的困境。〈這間「圖書館」最厲害的是⋯⋯〉則向世界取經,探訪如日本、韓國、美國、挪威等地圖書館,了解他們如何運用館藏來研究、推廣、策展,進而活化館藏。 最後,〈如果在2030,一間表藝圖書館〉則又將視角拉回表圖,邀請到耿一偉、王柏偉、吳家恆、貧窮男、黃郁晴乃至本刊主編,從天使、搜尋、上傳、影音典藏、突觸、駐館藝術家等關鍵字,提出對圖書館未來方向的建議,也順道推薦他們的心頭好書單及影音館藏。 搭配封面故事,這一回的〈紙上策展〉從表圖館藏豐富的演出海報延伸,呈現雲門舞集、NSO、莎妹、當代傳奇、朱宗慶打擊樂團、碧娜.鮑許、羅伯.威爾森、鈴木忠志等相關的演出海報,從過往跨至今日的視覺語彙,一探「劇場視覺進化史」。 如同圖書館不斷增添館藏來累積知識,5月號雜誌也增加了幾個短篇單元豐富雜誌內容,包括〈職人的圖鑑〉看到戲曲界的髮妝師:包頭,如何根據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