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導演陸帕(Krystian Lupa)執導兼舞台設計的《狂人日記》將於10月30、31日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正式演出。
波蘭導演陸帕(Krystian Lupa)執導兼舞台設計的《狂人日記》將於10月30、31日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正式演出。這齣戲長5個小時,不僅舞台上的節奏很慢,從開始排練、試演到正式上演也很慢。「慢」,其實在中國表演藝術圈非常少見,絕大部分的考量是成本、場次與效益,「慢」是反向操作。這部戲有可能成功的地方不會在盈收上,而是讓戲劇工作者和看戲的人對戲劇產生自己的想像,而這正是本地所缺乏的。也許是「話劇」傳統的既深且強,中國自創戲劇(尤其是北京的)大部分是寫實、明白,甚至說教,觀眾向來是被動的接受者,不需要也沒有空間去思考或想像。陸帕對魯迅的詮釋及舞台上的表達則非如此,他提供一種機制,觸動觀眾的靈感,讓他們去思考與想像魯迅這篇103年前的短篇小說如何和現在的生活連結。
陸帕與中國結緣於2014年,曾連續3年帶著作品參加天津大劇院的林兆華戲劇節,時任院長的錢程2017年邀他執導《酗酒者莫非》(史鐵生小說,也是一齣5小時的戲)。之後一直傳出繼續合作的消息,但受疫情影響,進行緩慢。《狂人日記》的排練與製作是不斷完善的過程,今年3月份開始在各地試演,6月在秦皇島的阿那亞戲劇節世界首演,現在才展開常態性演出。中國戲劇界與國際接軌密切,在這10年中,全世界最新、最有名、最前衛的戲基本上都來演出過。但看戲與作戲是兩回事,看完熱鬧,船過水無痕。陸帕的《酗酒者莫非》與《狂人日記》以他獨特的個人語言說了中國的故事,為中國戲劇的製作留下了深深的刻痕,未來的影響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