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戲曲
戲曲跨界的兩種可能
在這兩部作品中,我看見了兩個跨界改編的方向,共同性都是取其原著精神與部分情節改編,並運用當代劇場敘事手法,不同之處在於《地獄變》是將不同的音樂類型與戲曲搭配運用,並將日本落語穿插在戲曲敘事之間,創造疏離效果,讓戲曲產生了新的面貌;《化作北風》則是在傳統才子佳人結構中變體,在觀眾習慣的結構中大玩當代劇場元素,如演員跳出角色成為其他敘事者等,明顯考慮觀演關係的重要性。
-
戲劇
等待落幕的愛情 永不停演的悲劇
即使劇情單薄,通篇以情緒為出發,卻在此劇情性低限的框架中,聚焦於愛情、語言以及人類主體意識的解構,並以更宏觀的角度,將情侶關係提升至兩人關係、權力政治、存在主義、陰陽哲思、後設戲局的向度來探討,豐富了劇作格局,也加深了辯證層次。
-
戲劇
存在顯露於語言銷毀之後
對觀眾而言,兩個小時左右的篇幅並沒有真正回到虛無,相反地,而是因為所有語言都被銷毀,而讓背後存在的意義與可能性,變得透風而清楚。在這「零」的空間裡而非男方以語言所建立起的「一」,觀眾更加了解,是什麼曾存在於兩個人之間。因為一切建立起的都被毀滅,語言試圖為一切做出明確隔間的簾幕,被撕扯下來、丟棄一旁;所以,那些原本無法被填進語言的圖表中,被排除、掩蔽的意義們,便自暗處重新顯露出來。
-
回想與回響 Echo
表演性理論的有限性
師父對宮主而言不是角色,而是一個大過於名叫黃麒文的存在體;藉著讓渡出肉體,宮主任其上身。他所修練的,是如何在自身的韻律(人)與來自於外的能量體(靈)之間維繫最大的和諧感,讓神靈辦事與身而為人不相衝突。這與在劇場中,演員將神靈客體化,讓扮演成為可能,完全不同。也因此,當濟公禪師完全進入宮主的肉體之後,表演性的理論就失去論述作品的功能。
-
ARTalks
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
整齣戲主要是藉由祖孫兩人親暱、逗鬧的對話,逐步開展老年櫻子的青春回憶,而小梅也正值青春,對於愛情有許多浪漫的憧憬,她甚至正在試著寫一本羅曼史小說,所以她總是以天真又帶點白目、八卦又點好奇的口氣,去想像甚至是誇張亂掰曾祖母的青春戀愛。只是沒想到曾祖母的戀愛夢,與整個時代的家國認同尷尬連結在一起,自由戀愛與生命尊嚴之艱難,絕非小梅能夠體會與想像。
-
焦點專題(二) Focus 雲淡風清,還是愈「演」愈烈?
兩廳院售票系統2013-2018分析報告
銷售國內表演藝術票券市場占比最高、也最久的「兩廳院售票系統」,除了是觀眾、場館與團隊間最值得信賴的橋梁外,從去年也開始讓資料庫的數字說話,盼透過售票趨勢變化與購票者消費樣貌,提供業界更多參考與協助。 本次統計調查對象為兩廳院售票系統「購票會員」與「銷售節目」,統計標的包括二○一三年至二○一八年售票趨勢變化、購票者樣貌及消費行為、新場館崛起藝文人口流動等。另外本年度也首度整理出二○一八年人氣節目,讓讀者一窺各類節目的熱銷排行榜。 「票賣的多就一定賺錢?」、「賣票只要跟著熱銷節目學,就一定會大賣?」那可不一定!讓數字會說話,但你也要讀得懂它。這份報告透過分析近年來表演藝術產業的各式曲線,試圖以「量」來勾勒台灣當前表演藝術產業的整體發展。至於成功的秘訣,還是要每個人自己去發現。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從數據看表演
作為全台最大藝文票券售票平台,兩廳院售票系統的資料分析所呈現的產業現況,有一定的代表性。從兩廳院售票系統二○一三至二○一八年的分析報告看來,總場次與總產值的都有所成長,但若將各類節目分開來看,僅有音樂與戲劇類是成長的,而舞蹈類是零成長,值得擔憂。而戲劇類節目的場次成長相較於產值成長為大,全台灣有更多的場次,使得全體產值變大,但每一場分到的產值卻是變少。
-
焦點專題(二) Focus
2018年人氣節目排行
依據2018年節目實際銷售總票券數排名,包含同一節目巡演場次票數,不含節目售票金額
-
焦點專題(二) Focus
新興場館、音樂劇、戲曲 數字解碼生態發展
繼二○一八年首度發表分析報告後,兩廳院再度公布售票系統數據分析結果,內容包括二○一三年至二○一八年基本總體數據、觀眾購票行為,及輔助表演團隊行銷的分析議題。本文從近六年《PAR表演藝術》雜誌的年度表演藝術回顧現象中,選擇受關注度較高的三個關鍵現象,嘗試以此數據分析報告對應現象,進行解讀。
-
焦點專題(二) Focus
一個人人都能創作的時代
無論演出形式如何改變,產量的增加、產值的降低的數據現象明顯地揭露「劇場觀眾沒有跟隨產量的加量而增加,反而形成分食狀況。」面對分食現象,我們難以歸責於短暫的擠壓作用所致,應該正視分食現象可能引發的問題,如產量與創作的維繫(維護核心價值)、產量與品質的維持(維護觀眾觀感)、產量與團隊的演練(共識與默契)及來不及打造的世界觀。
-
焦點專題(二) Focus
活用資訊 爭取未來機會
兩廳院售票系統的數據,對行銷人員而言是值得參考的數據,但能否產生意義?還是要先回到自己的商業模式上去理解。而團隊可運用大數據報告的人口統計變項資料,再補充粉專的社群行為軌跡,建立具體的分眾標籤。另數據說的是過去,活用數據資訊,也可爭取未來機會,打造差異化的定位,建立演出的更大可能。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中國戲曲新銳編導
李卓群 讓「小劇場京劇」成為年輕人的時尚
以《惜.姣》、《碾玉觀音》、《春日宴》、《好漢武松》、《人面桃花》等「小劇場京劇」帶起年輕人看戲「時尚」的李卓群,認為,小劇場京劇的特性可以用「小、深、精、廣」來概括:「小是小在規模,小在切入的視角;深是深在演員表演的層次,精則是強調所有的服裝、化妝、道具,要達到精緻、精細、精到的標準;而廣則是要流傳廣、宣傳廣。」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旅美爵士鋼琴家
陳若玗 野蠻與美麗,都是我
從小在台灣長大、接受科班古典音樂教育、遠赴重洋在紐約就讀音樂名校這樣的人生,卻在碰上爵士樂後,轉了神奇的大彎陳若玗,這位在第一個在爵士樂國度發光發熱的台灣音樂家,在沉潛五年後發行了第四張專輯《野蠻的美麗》,自信大方地展現對爵士樂創作的想法,「我為什麼不能是一名在紐約演奏爵士樂的華人音樂家?我就是這樣的我,我可以狂野,也可以優雅。」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跨傳統與文化的霸氣 情感與典範的搏鬥
以結合京劇與跨文化經典聞名的導演吳興國,應韓國國家唱劇團之邀,為該團執導結合京劇與韓國傳統說唱藝術「板索里」的《霸王別姬》,並於四月初在首爾進行首演。為了演出,唱劇演員鍛鍊了兩個月的京劇基本功,在劇中也有不少京劇程式肢體的呈現,但是否能與原本情感流暢的「板索里」合拍?這中間的「跨文化衝擊」,值得玩味。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擺脫規約挑戰界限 追求時代共鳴
二○○九年創團的Jambinai,是由三位韓國國樂科班出身的音樂家李逸雨、金寶美與沈恩用所創立,為了能與為數更多、音樂取向更多元的聽眾近距離交流,他們找來貝斯手俞炳求和鼓手崔宰赫擔任客席樂手,開始實驗新的創作模式。耕耘迄今十年,他們的努力已見成績,跨界專輯頗受肯定,受邀至國際各音樂節、平昌冬奧閉幕式等場合演出。
-
藝視窗 News
「第17屆台新藝術獎」專網系列活動開跑
【台灣】 「第17屆台新藝術獎」專網系列活動開跑 「第17屆台新藝術獎」逐漸進入揭曉的倒數階段。除了重頭戲5月25日頒獎典禮外,也特設「專屬網站」,透過影音及文字訪談,介紹15組入圍藝術家及作品。此外,網站除了續辦「我心目中的得主」網路投票活動之外,今年新增「心靈籤詩」線上互動、「滾動的四連夜藝術家面對面」座談會,並於台新金控總部舉辦「空間裝置展」及「國際決審會客室」講座。 本屆活動網站首創「心靈籤詩」線上互動,首頁以閃爍色球代表這次入圍的15組作品,藉由幸運色傳達該作品如籤詩般的訊息。從入口網站抽出今日幸運色,即連動15組入圍作品金句,引動讀者與作品的聯結。網站第三年舉辦「我心目中的得主」投票活動,自即日起至5月24日中午12時止,投票即獲得多項好禮抽獎機會,及入圍藝術家準備的神祕福袋。 「滾動的四連夜藝術家面對面」系列講座於5月7日至5月10日舉行,由第17屆台新藝術獎提名觀察人主持,與15組入圍藝術家透過作品討論與QA,讓觀眾聆聽藝術家的創作歷程與對話。今年「國際決審會客室」座談會,則邀請來自澳洲阿德雷德OzAsia藝術節總監Joseph Mitchell、昆士蘭現代美術館當代亞洲藝術策展人Reuben Keehan,及香港演藝學院舞蹈學院院長陳頌瑛三位國際決選委員,針對台灣當代藝術與當代劇場,提出獨具慧眼的「他方觀點」,及如何串聯國際以創造跨國合作的契機等重要議題,活動免費,歡迎踴躍報名參加。 第17屆台新藝術獎將於5月25日下午2點至3點揭曉「視覺藝術獎」、「表演藝術獎」、「年度大獎」三大獎項得主。觀眾可透過藝術獎專網、台新藝術基金會FB粉絲頁,及非池中影音網觀賞線上直播,同步見證獎項揭曉時刻。第17屆台新藝術獎專網17award.taishinart.org.tw/,台新藝術基金會FB粉絲頁: business.facebook.com/TAISHINART/。
-
專題
藝術基地,也是我的秘密基地!(一)
他們愛看演出,也是兩廳院的常客,對他們來說,演出前後,哪兒是他們最愛駐足的「秘密基地」?他們為什麼選擇了這個地點?背後又有哪些他們與兩廳院的故事?且聽聽他們怎麼說
-
專題
藝術基地,也是我的秘密基地!(二)
他們愛看演出,也是兩廳院的常客,對他們來說,演出前後,哪兒是他們最愛駐足的「秘密基地」?他們為什麼選擇了這個地點?背後又有哪些他們與兩廳院的故事?且聽聽他們怎麼說
-
藝@展覽
行之筆墨間的「道」
華人藝術家楊詰蒼在暌違廿年後再度來台舉辦個展,這次「地獄 天堂」個展,展出楊詰蒼「千層墨」、「十一日談」與「還是花」等代表系列。楊詰蒼以西方藝術世界為鏡,從熟悉的筆墨文化為底蘊,探究普世的價值,「千層墨」昇華了地獄的黯黑,「十一日談」則建立了烏托邦的幻想天堂。
-
藝@電影
主流外的品味 獵奇華人傑作
今年邁入第十八年的「城市遊牧影展」,向來以推介主流媒體外的光怪陸離主題電影引人矚目,今年則選了許多華人作品,超過半數,其中更有兩部獲得向來標準嚴苛的Metacritic網站九十分以上評價,令人分外期待這些影片帶來的新穎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