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艾維塔,他也是艾維塔。捲髮、濃鬚、典型的長睫毛與大眼睛、相仿的性格型男如出一轍。艾維是曼陀林演奏家,歐梅爾是爵士貝斯手,他們同樣來自以色列,在同一所音樂學院就學,卻分別移居柏林、紐約;有著一樣的姓氏,卻沒有血緣關係。兩人從二○一二年的一場音樂會開始合作迄今,從生澀到綻放出絢麗的花朵,一場音樂之旅,走上共同的回鄉歸途。
艾維.艾維塔「雙面艾維塔」
11/2 19:30 台北 國家音樂廳
INFO 02-33939888
「以色列」是一片土地、也是一個民族的代名詞。由不同的族群、宗教、傳統等組成一個大家庭。一九四八年建國至今不到百年,卻有著古老的社會淵源。兩千年前的猶太人們歷經浩劫離開故土,流散至歐陸、北非與中東各地。歷經多少世紀的客居,終於得以獲得據地扎根。然而回溯歷史,原來三千五百年漫長的風華歲月,一代一代牽繫的從來都不是疆土,而是情感的凝聚力量。
巧合、卻也不巧合
他是艾維塔,他也是艾維塔。捲髮、濃鬚、典型的長睫毛與大眼睛、相仿的性格型男如出一轍。一樣在音樂舞台上活躍,幸虧得以用樂器分辨兩者——曼陀林演奏家是艾維(Avi Avital),百變風格的他,從巴洛克到當代經典的演出都叫好叫座,與紐約大都會音樂團(Metropolis Ensemble)合作的協奏曲專輯,更榮獲葛萊美獎「最佳與管絃樂團合作之器樂獨奏」提名。爵士貝斯手歐梅爾(Omer Avital),不僅是融合東方元素至爵士樂的演奏家,也是位擁有豐沛能量的作曲家。他們同樣來自以色列,卻分別移居柏林、紐約;有著一樣的姓氏,卻沒有血緣關係。透過自己的樂器,吟誦各式各樣的旋律,兩個艾維塔那麼相似、卻又那麼不相似。
和鋼琴、小提琴比較起來,曼陀林(Mandolin)並不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樂器,但只要聽到它銀鈴般清亮的聲音,就會為之著迷。它的始祖最早可追溯到十五世紀,在巴洛克時期就有許多知名作曲家為它創作,最著名的例子是莫札特歌劇《唐喬望尼》Don Giovanni一段在少女窗台下的浪漫小夜曲。曼陀林有個梨形的小琴身,琴頸就像吉他,四條定弦則根小提琴相同。有趣的是,歐梅爾同時也是烏德琴(Oud)演奏家,有「中東樂器之王」美譽的烏德琴,和曼陀林同屬於魯特(Lute)家族,被認為是吉他、琵琶等橫抱撥弦演奏樂器的前身。最大的不同,是弦軸字琴頸向後彎曲四十五到九十度。
事實上,在彈爵士貝斯之前,歐梅爾就已經學過鋼琴、管風琴、古典吉他。由於對烏德琴的鍾情,他也下了相當大的功夫練習,並且登台演奏。談起與曼陀林的結緣,艾維則笑著回憶:「當時我有位鄰居彈曼陀林,讓我有機會接觸、試彈,所以當我父親問我想學什麼樂器的時候,我第一個能想到的就是曼陀林了!」小巧的模樣和甜美的音色吸引了孩提時的艾維,他也發現即使到現在,音樂會結束之後人們前來打招呼,也都會雀躍地對這樂器張大眼睛。
當然,練習對小孩來說並非總是快樂的,因為枯燥之外,手指壓弦的疼痛令人退卻。不過回想起來,艾維對恩師的一句話印象深刻:「他說,『最初學琴手指痛是好事,代表你認真練習。有一天,你會感覺不到痛!』於是我開始期待那時刻的來臨。但到了高峰之後,他則說:『如果你開始不練,那麼痛覺就會變成一種警告,提醒你持續』。」手繭的厚薄顯示了痛覺與練習的對比,一句哲理,至今仍受用不盡。
愛上各種風格音樂 以形塑自己
多年來,艾維用曼陀林演奏的古典曲目,特別是巴赫、韋瓦第的專輯備受讚賞。事實上,選擇了曼陀林,也就同時肩負了另一種使命。艾維苦笑說:「我沒有榜樣可以依循。」假設選擇學的是小提琴,可能就隨著老師,偉大的大師如艾薩克.史坦(Isaac Stern)、海飛茲(Jascha Heifetz)、曼紐因(Yehudi Menuhin)等人的腳步,然後進國際大賽中拼個高下。然而沒有前人可參考,他卻也可以自由自在地探索:「音樂就是我的愛、我的生活、我的專業,所有風格都是我想說的話。我為什麼不能用曼陀林去彈巴赫、爵士、搖滾?基於我的個性,我必須用自己的方式來創造。」
不過將樂曲移植到另一個樂器來彈,情況就如同台灣傳統音樂的發展過程。用古箏詮釋《四季》、用琵琶挑戰《大黃蜂進行曲》也曾蔚為風潮。然而除了轉換聲響及「我們也做得到」的心態之外,還剩下什麼呢?因此艾維說:「我必須思考如何在音樂中增加價值,否則憑什麼讓人們來聆聽?」為此,他不但改編曲目、邀集各類演奏家一同增添色彩,也請作曲家為曼陀林創作,在相互刺激下、開發超乎想像的效果。多少例子告訴我們,由演奏家主導催生了諸多重要作品,也將樂器的技術與性能一併提高。艾維的野心正是如此,在這個科技精進、簡單一個按鍵就能播放音樂的世代,能夠讓人們願意循著百年前的模式進入音樂廳中、並肩安靜欣賞的誘因,靠的無非是音樂家的智慧。
無獨有偶的,歐梅爾也常將烏德琴樂曲改編在爵士貝斯演奏,或者反過來用烏德琴演奏爵士貝斯作品、甚至阿拉伯音樂。在信手拈來的靈感中,他不刻意去判斷或斟酌風格,而是順其自然地將他所熟悉的音樂語彙,藉著演奏的方式、樂器,或是在一個場地的氛圍下,以他最愛的爵士傾訴出來:「作為一個作曲家,每種樂器都有它得以表達的目標,而我則是在音樂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有趣的是,問他創作最多的作品是什麼?他竟回答「鋼琴」。為什麼不是他上台演奏的樂器?歐梅爾說:「也許是因為我常在家裡彈鋼琴的關係吧!它是相當和聲的樂器、也可以跟樂團合作,彈鋼琴時,我有無限的想像。」
但難以想像的是,在搜尋艾維的資料中,赫然瞥見他在青少年時期,曾留著一頭狂野的長髮,穿著T-shirt在搖滾樂團打鼓。後來也跟波斯樂團演奏、跨足克萊茲默音樂(Klezmer)、巴爾幹音樂等等。問他是否真實,他大笑著說:「喔,是的,這些都是真的!到現在我的工作室還放著整套的爵士鼓!」那時他熱愛音樂,全神貫注在古典曼陀林的練習中,但一有空也聽爵士樂、彈電子吉他、打爵士鼓,讓整個生活充滿林林總總的音樂。「最終,我還是繼續我最深愛的古典曼陀林,但也就是在那個時期,塑造我成為一位演奏家。」
無巧不巧,歐梅爾也在高中時期參加爵士樂團,無意間碰到貝斯,於是開始學習、寫曲子並且製作節目。他說:「我在古典音樂下了很大功夫,練習烏德琴、學習和聲對位、在合唱團唱歌……也彈電吉他,學北非、阿拉伯音樂、現代音樂。後來我發現自己很喜歡開創靈感、喜歡即興,而爵士樂那樣群體合作、一點也不拘束的形式,恰恰貼近我的喜好、可以表現我所學的各種音樂素材,所以我選擇了爵士貝斯作為我發揮創意的工具。」
人物小檔案
艾維.艾維塔
- 曼陀林演奏家,畢業於耶路撒冷音樂學院(Jerusalem Music Academy)與義大利帕多瓦音樂學院(Conservatorio Cesare Pollini),曾登上紐約卡內基廳、琉森文化和會議中心、柏林愛樂、維也納音樂廳與阿斯彭音樂節、薩爾茲堡音樂節、里加音樂節等重要地點演出
- 2010年與紐約大都會樂團(Metropolis Ensemble)錄製的曼陀鈴協奏曲專輯,榮獲葛萊美獎「最佳與管弦樂團合作之器樂獨奏」提名。
- 改編並錄製巴赫專輯,《世界之旅—音樂無國界》Between Worlds收錄布洛赫(Ernst Bloch)與法雅(Manuel de Falla)室內樂作品以及保加利亞民謠創作
- 2015與威尼斯巴洛克管弦樂團合作發行《韋瓦第》Vivaldi專輯獲古典回聲大獎「年度最佳演出專輯」。
歐梅爾.艾維塔
- 低音提琴演奏家兼作曲家,他將文化背景的音樂與現代西方的爵士樂融合為一,讓他的祖國以色列在爵士樂壇占有一席之地
- 樂評曾讚揚他「非凡」(《紐約時報》)、「極具新意」(《爵士天地》)、「將爵士樂與無數世界音樂的元素結合為一的先鋒」(《洛杉磯時報》)及「過去20年來爵士樂領域所出現的最具震撼力的音樂家之一。」(《強拍》)。他甚至被譽為「以色列的查爾斯.明格斯」。
- 專輯《艾巴特巴爾音樂》運用福音音樂暨靈魂樂,以強烈的音響、歡欣的節奏及東方風味的旋律,作充滿張力的宣示。持續不斷地進化當代的爵士樂,被列為這個時代最獨特的音樂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