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2019-2020 新樂季搶先報
跨越二○一九/二○,「整數年」是今年樂季當中最大的亮點,而亮點中的亮點,無非就是「樂聖」貝多芬的兩百五十年誕辰。這位人物不但是音樂界的精神領袖,擁有眾多粉絲的他也是票房的保證,因此世界樂團無不費盡思量,無論樂聖全集或是精選曲目,樂迷全都買單。當然,若要較真,理查.史特勞斯逝世七十周年、巴赫逝世兩百七十年、白遼士逝世一百五十年、魏因貝格誕辰一百周年,都是本樂季大做文章的主題。但最特別的,要算是克拉拉.舒曼的兩百周年誕辰及美國美國憲法修正案第十九條賦予女性選舉權的百年紀念。以男性為主導的古典樂世界出現了美麗花朵,讓交響音符格外芬芳。 交響樂團總監的搬風,是本樂季的第二重點。維也納交響樂團首席指揮約丹明年下半年將正式接掌維也納國家歌劇院;被暱稱為MTT的湯瑪斯擔任舊金山交響樂團總監邁入第廿五年,也是他宣布退休之最後樂季。繼任者、現任愛樂管絃樂團的沙隆年會有什麼改變,也令人好奇。國內兩大樂團也有極大變化,NSO音樂總監呂紹嘉將於本樂季後卸任;北市交則迎來殷巴爾擔任首席指揮。無獨有偶的,呂紹嘉將馬勒作品作為樂團的主打之一;而殷巴爾將以全套馬勒交響曲作為獻禮。至於國臺交,在首席客席指揮水藍的規劃下,不僅貝多芬、馬勒不缺席,更帶來文學與音樂的交響經典。 巧合的是,兩個以「台北市」為名的樂團,也以整數年為題盛大慶祝。北市交五十周年延續榮耀;北市國四十周年則帶著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首演六十年及《黃河大合唱》傳唱八十年作為開季節目。臺灣國樂團及高雄市國樂團在專業上增進,更在文化上進行互動、結合、擴展領域至亞洲各地,而高市交在衛武營的推波住攔下,推出的演奏家與曲目也令人刮目相看。 從國際看國內,再從台灣看世界,議題與規劃主軸已無區別,想在樂季的開頭縱覽一整年嗎?完整的整理,請翻下一頁!
-
特別企畫 Feature 英美
全本搬演或搭配呈現 為樂聖慶生各有巧思
樂聖貝多芬的兩百五十周年誕辰,無疑是英美地區這個樂季的策展主軸,平常就是各大團常備曲目的貝多芬,要如何在這個樂季呈現出特色,也讓各團費盡心思。有的就是總監領軍、搬演樂聖全席,有的則精選搭配曲目,啟發樂迷的聆賞思考,也有樂團視若平常,淡然處理,策劃重點反而放在自家大事上。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德奧法
人事搬移新氣象 群雄並起掀風雲
隨著多個交響樂團的人事更迭,新任總監、首席指揮陸續上任,各團的新樂季節目也呈現了不同的企圖心。如新任柏林愛樂首席指揮佩特連科不但排出了馬勒,還擴及與馬勒同時代但樂迷較為陌生的蘇克;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新任首席指揮尼爾森斯則主打「舊、新、少見」的兼容特色,還關注到克拉拉.舒曼的兩百周年誕辰。而適逢貝多芬的廿百五十年誕辰,各式各樣的貝多芬,當然會在各大音樂廳回響不斷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中國
深廣港澳 四大樂團不約而同 主打無敵貝多芬
二○二○年是貝多芬兩百五十周年誕辰紀念年,大灣區(編按)四個重要城市的旗艦交響樂團,不約而同地都以貝多芬作為樂季節目的主題,這當然是因為樂聖的管絃樂作品在音樂史上具有難以匹敵的地位,在技巧上和內容精神上都至高無尚,但更重要的是因為貝多芬的音樂,直到今日非僅在大灣區、在世界各地仍擁有龐大的「鐵粉」,是票房的保證,這才是各大小樂團都爭相演奏貝多芬的真正原因。將貝多芬打造成為「無敵巨匠」的現象,亦可見出樂團要設計叫好叫座的節目的不容易和急切性。在這種情況下,且看看這四個樂團的貝多芬專題的具體設計,亦可見出各個樂團的心思所在。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國家交響樂團
多條脈絡齊行 畫出最美藍圖
二○一九╱二○樂季是NSO音樂總監呂紹嘉卸任前的最後一個樂季,是他對十年工作的總結,也是充滿離情的一季。翻開樂季手冊,可以發現節目的安排有多條脈絡同時進行,如為慶祝貝多芬的兩百五十歲安排了樂聖的多樣經典,也持續呈現呂紹嘉力推的巴爾托克與西貝流士等等。當然客席音樂家的明星級陣容也是不容小覷,樂團更一口氣邀了三位駐團藝術家,藉著不同背景的他們與樂團互動,期待帶給樂迷與眾不同的感受。
-
特別企畫 Feature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
大師掌旗令人期待 讓樂團與產業、市民同在
這個新樂季對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是個全新的開始,自從國際指揮大師殷巴爾首肯接下首席指揮,就讓樂迷對北市交的未來充滿期待。果然這個樂季就以殷巴爾擅長的馬勒出發,定名為「英雄時代殷巴爾的馬勒傳奇」,將透過演出三場馬勒的交響經典,升級樂團的演奏功力。另北市交也力圖觸及一般大眾,透過下半年開季第一場的音樂劇《綠島小夜曲》,用現代角度回顧當年的時光。
-
特別企畫 Feature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新任首席指揮
殷巴爾 請來音樂會,我會給你快樂的理由
二○一五年與二○一八年,指揮家殷巴爾兩次與北市交合作,聽眾們都還記憶猶新。二○一九年三月,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正式宣布由他接任首席指揮,並敲定在二○一九年下半年演出馬勒第八號交響曲、第二號交響曲與第四號交響曲,粉絲們歡欣鼓舞。雖然樂迷對殷巴爾的錄音,特別是與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灌錄的馬勒全集都不陌生。但能夠讓大師長時間至本地耕耘,卻是難能可貴。在演出前,本刊特別與殷巴爾進行訪談,除了讓聽眾更了解這位碩果僅存的指揮大師,對於指揮、對於作品與對於新任務的看法。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國立臺灣交響樂團
文學底蘊經典交響 細膩處更見深度
二○一九/二○新樂季節目一推出,讓人看見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在經典與當代的曲目中積累演奏實力的企圖心,也看見樂團在社會音樂教育上所做的努力,天平兩端,終於有了平衡。國臺交新樂季節目分成兩大主軸:「文學經典」系列演出以莎翁名著、德國大文豪歌德劇作、詩歌等文學為本或靈感的音樂創作;「巨人之聲」系列則規劃演出貝多芬、白遼士、布魯克納、馬勒等偉大作曲家經典代表作。
-
特別企畫 Feature 高雄市立交響樂團
在地深耕不斷提升 雅俗共賞推廣播種
深耕高雄地區多年的高雄市立交響樂團,在二○一九年九月至年底的新樂季,以耳熟能詳的百老匯音樂劇音樂作為開始,並漸進式地推出古典曲目與國際樂壇知名的演奏家,最後以法國當紅小提琴家雷諾.卡普松作為樂季高潮,希望吸引更多不常聽音樂會與從未聽過音樂會的聽眾進入音樂廳。而高市交也將擔綱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三檔重量級國外節目的管絃演奏,對樂團來說是最具挑戰性的任務,也將是極具意義的藝術交流與學習。
-
特別企畫 Feature 臺北市立國樂團
邁入不惑之年 跨界挑戰自我
二○一九年適逢臺北市立國樂團四十周年,盛大慶祝自是必然。除了有展覽、學術論壇、專書出版等,最重要的當然是音樂會的精采表演。團長鄭立彬誠摯邀請了歷任的團長、音樂總監、客席指揮與曾經的優秀團員,回娘家共襄盛舉外,曲目有經典也有新創,還跨界尬擊樂、尬戲劇,展現北市國不斷跨越界限、挑戰自我的企圖心。
-
特別企畫 Feature 臺灣國樂團
揮灑創意從土地出發 委創新曲為未來鋪展
在即將來臨的二○一九下半年樂季中,身為台灣唯一的國家級國樂團的臺灣國樂團,除了將既有製作再度精煉外,也持續開發新的合作可能,以「用國樂訴說台灣最美的故事」為核心,推動各種演出與計畫,持續完成傳遞國家文化特色的任務。除了推出新版「寶島辦桌」、「布袋戲戀歌落花斷情雨」等,NCO也持續累積作品,邀請台灣作曲家創作,並透過表演安排讓新生代指揮上陣呈現,期盼能透過邀約委創、演出安排,持續為台灣培育更多的專業新血。
-
特別企畫 Feature 高雄市國樂團
攜手戲曲多元展現 遊子返鄉分享成果
九月起至年底,高雄市國樂團推出的節目頗有「戲」味,除了與南部歌仔戲天王陳昭香、郭春美合作,還與唐美雲歌仔戲團同台。另也安排了旅外音樂家返台演出,期待展現台灣國樂界的人才培育成果,也讓旅外音樂家回來分享經過淬煉的飽滿樂音。
-
企畫特輯 Special
在柴可夫斯基樂聲中 跟著芭蕾躍向天際
由福爾摩沙芭蕾舞團、長榮交響樂團將於八月份聯手演出,編舞家余能盛編創的《關於柴可夫斯基》,以柴可夫斯基的兩部作品《翡冷翠的回憶》和第四號交響曲為底,由技藝精湛的芭蕾舞者以肢體詮釋,邀請觀眾跟隨舞者的輕盈腳步,在柴可夫斯基豐富敏銳的樂聲中,啜飲生命美學,也向藍天飛躍而去
-
舞蹈
夜市身體 饒舌台灣
她╱他們口中或者都喃喃自語,但觀眾毋須回答或專注,「各自表述」是台灣社會目前的「共識」,《台灣製造》極嘲諷地打臉了自我提問。一、二段演示「我思故我在」,每個人都可以主宰自己的身體,與其說《台灣製造》為觀眾拼貼了一幅混種的文化身體,毋寧說,我們終究難以找到一個社會身體,可以承載文化、社會、政治、歷史的台灣人大寫的身體。
-
戲劇
回歸宇宙原貌的探險
森林轉變成了一片無垠廣袤的境地,與一開始的城市相較,形成了自然與文明、無限與有限的對比。這樣的境外世界看似神秘而詭譎,無邊無際,但又同時帶有未來感,呼應著小紅帽心之所向的外太空世界,似乎也意味著此般希望,看似無可捉摸卻又充滿著無限可能,深具寓意。
-
戲劇
悲傷在鑼鈸喧騰裡輕輕搖晃
歡鬧之餘,看似無意識、受苦、扭曲著的肉體,反映了人終其一生的泅泳、艱苦,在人生的最後一場歡鬧、荒謬中,走向無可避免的告別。但,那些在初次演出時精采的雜技表現刪去了許多,具有畫面感的技藝表現被代換成糾纏而無意識的肢體表現與互動,帶有詭譎氣氛的表現與燈光設計,也因在陽光強烈的棚下演出而少了幾分民俗技藝具有的神秘感。
-
戲曲
過去的現在.未來的未來
相對單純、隨機,甚至是缺少因果關係、邏輯貫穿及妥善結局的敘事,與仍有成長空間的演員,《永》很難被認為是部成熟的作品。但,有意編排情節、配置做工的「培育演出」一體到位,則讓「少年歌子培育展演計畫」的「培育」必須被一同思考。也就是,重點不是完成作品,而是意圖將歌仔戲的傳承、積累與變革帶往什麼方向?
-
ARTalks
歷史是留給有回憶者
觀賞的當下,不斷地揣想著,我們是跟著M的回憶在尋溯一九八七年的浮光掠影,當年的M也藉由陳映真的《兀自照耀著的太陽》跟著故事中的小淳的敘述回到一九四○年代知識分子殘影與身分認同的混沌,那麼,這批演員以及當今廿、卅歲的九十後青年,在卅二年後,他們又將以何方式及姿態,回望二○一九年的當下,屆時廿、卅歲的年輕人,又將如何談論二○一九的種種?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新加坡跨域藝術家
徐家輝 科技搭橋 讓靈魂跳舞
旅居柏林的跨域藝術家徐家輝,曾經是乒乓球選手,後來夢想成為肢體劇場演員,但後來卻透過數位科技,踏上表演藝術的舞台。他的創作皆透過漫長的田野調查,進入亞洲當代舞蹈的現場,企圖跨地域、跨文化地描繪出當代舞蹈「當下」的輪廓。即將來台演出的《極黑之暗》,是他召喚已逝日本舞踏大師土方巽的靈魂「共創」之作,徐家輝認為,當代舞蹈面向傳統,不該懷舊,而是如何跟這些身體的「鬼魂」一起,走到更遠的地方。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劇場演員
余品潔 在劇場裡找到回家的方式
出身嘉義眷村的余品潔,原來對嘉義是沒有認同感的,當年心心念念的,就是希望能到台北去,把自己放到主流位置;但在接觸戲劇後,才發現演戲是開心的,並且跟一群人一起完成一件自己想出來的事情,是有夢想與目標的。在台北待了九年後,余品潔決定回嘉義定居,與阮劇團的夥伴、也可說是家人,一起作戲,一起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