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A Bigger Picture
戲劇,是行動,還是流動?
楊.裴普鮑姆設計的舞台,沒有一個不令人覺得,空間是立體的,時間是流動的,人物是活著的,因為,這三件事情,通過楊的設計,一直在互動、交流,演員的「戲」,既讓表演被看見,也帶動著環境的、情節的改變被看見。而這些改變,最終又會成為觀眾離場時帶得走的問號:當我們見識過足以被稱為震盪、震撼的不同,誰還願意往回頭路走?
-
演出製作事二三
創作的夥伴
導演╱編舞者的一個重要功課理性地看待與舞台監督的關係,從排練開始就讓她╱他是為你有用的、可以信賴的工作夥伴,讓你在整個創作到演出的過程中,有一個穩定的依靠,讓創作有更多的可能性與可行性,常常,甚至就是在過程中,產生革命因此推翻重來。
-
紐約
同志劇場三經典 同步紐約搬演引發話題
《樂隊男孩》、《同性三分親》與《美國天使》分別是一九六○、八○與九○年代的代表性同志劇作,寫的都是紐約同志的故事,具有相當的時代意義,近期同時在紐約上演,也引發不少話題。而也有人提問,這三齣說的都是紐約白人同志的故事,哪女同志及有色族裔的故事在那裡?
-
柏林
「無外之境」展覽 回顧六○年代至今的沉浸式空間
這個暑假,湯瑪斯.奧伯恩德與提諾.塞格爾策劃的展覽「無外之境六○年代至今的沉浸式空間」正在舉行,展出自六○年代末至今的沉浸式空間藝術作品。展覽以六○年代後期一系列經典作品開場,後半段觀眾則會隨機經歷到較為當代、不同定義上所謂的「沉浸式」作品,「無外之境」的策展策略意圖要整理這尚在定義中的藝術命題,及其發展脈絡的時間軸。
-
倫敦
劇場裡的參與遊戲 體驗一場金錢騙局
以沉浸式一對一互動的戲劇形式聞名的比利時劇團Ontroerend Goed,去年的參與式作品$ (LIES) 在愛丁堡大受歡迎,今年移師倫敦阿爾美達劇院演出。演出在一個布置如賭場的空間進行,觀眾化身各國銀行,以籌碼進行各種交易買賣金錢遊戲,在劇團精準的時間結構設計下,體驗金錢的起落崩盤騙局。
-
巴黎
勒帕吉又一新作被迫取消 政治正確犧牲創作自由?
藝術創作是否應該合乎社會正義,還是超越一切世俗爭議?在社群媒體的輿論壓力下,加拿大導演勒帕吉七月底宣布取消定於十二月首演、與法國陽光劇團合作的新作Kanata,令各界措手不及。的確,一股聲援弱勢族群的運動近年來席捲世界,也影響了表演藝術界的生態。儘管伸張正義的行動揭露了業界的陳規陋習,但「政治正確」的訴求是否扼殺了創作自由、扭曲了藝術作品的無上價值?
-
上海
上海打造亞洲演藝之都 你願「打飛的」去看嗎?
新劇場紛紛落成,老劇場煥然一新重新開張,國內外大型製作接力上演人稱「魔都」的上海,透過建設一批具有文化地標性的演藝空間和建築群,形成演藝產業的規模性集聚效應,正在打造「亞洲演藝之都」!但在雄心之外,也引來不少疑慮:上海究竟需要多少劇場?又需要怎樣的劇場?新劇場會淪為白天關門、晚上開門的「蚊子館」嗎?
-
香港
「大館」新開活動不斷 港版《遙感城市》略顯尷尬
前中區警署的建築在古蹟活化計畫的改造下,於今年五月開張,轉化為展演創作空間,開幕後推出「劇場季」活動,之後還有「舞蹈季」等,讓更多人重新認識這個曾經戒備森嚴的警務機關。而在大館劇場季中,也推出德國里米尼紀錄劇團的香港版《遙感城市》,然而在香港這個充滿焦慮、空間狹窄、速度極快、人們相對冷漠的城市,《遙感》在很多環節都顯得有點尷尬。
-
企畫特輯 Special
「微藝進行中」——微小,微妙,意想不到!
新視野藝術節的「節中節」「微藝進行中」,今年已是第三次舉辦,有別於過往與愛丁堡Forest Fringe聯手策劃,多數為外來節目,今年十二項節目中,九項為全新創作,由香港年輕新銳藝術家擔綱創演,扶助本地藝術人才。演出期程則從以往的三、四天增至十四天,場地仍以葵青劇院為中心,不過有部分演出將衝出劇院,以雙腿和車輪走入周邊社區。今年的演出也會繼續探索科技在表演上的應用,隨身聽與手機應用程式將大派用場。
-
戲劇
嚐百草猛嗑藥 迷幻背後的生命「平衡」
編劇馮勃棣與導演Baboo的新作《神農氏》,看似大書「藥物」與「成癮」,內裡其實在探究人因無力改變外在、只好藉由藥物尋求內在平衡的狀態與依存關係,甚至也包含了對於信仰的詰問。劇本借用「神農嚐百草」的上古傳說,假想這個以吃藥為己任的、因嗑藥而身亡的人物,並將他置放於現世時空,一窺他眼中、腦中的精神世界。
-
舞蹈
直面崩壞的世界 能量迸放的末日狂歡
作品向來具有有誠實且強烈的自我意識,從不迴避世界當下的大議題,以色列編舞家侯非胥.謝克特將於九月份帶來的《無盡的終章》,依然直視當下世界的種種崩壞現象,以《鐵達尼號》和《屍控奇幻旅程》兩部電影為參照意象,在舞台上展現其標誌性的集體性能量律動,鋪展一場讓觀者各自解讀的末日狂歡
-
TSO精選 TSO Choice TSO「百年時空逆旅」
從「新文化運動」說起 以音符回看百年故事
為「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開幕而演出的「百年時空逆旅」音樂會,節目設計上特別回探台灣音樂百年發展脈絡。台灣音樂文化的發展與「臺灣新文化運動」息息相關,這場音樂會上半場還原當年西式樂團在台灣的編制、曾演出的曲目,回顧西式樂團在台灣的發展,下半場則演出由旅美作曲家張玹從後設角度切入歷史,將日治時期的台灣民謠、流行音樂等作品為新創音樂素材融入新創管絃樂曲《1931》中。
-
藝號人物 People
美籍愛沙尼亞裔指揮家
出身音樂世家,在其父親、指揮大師尼姆.賈維的薰陶下,帕佛.賈維自然而然地走上指揮的道路,也在世界樂壇受到相當的矚目。十月底他將與蘇黎世管弦樂團首度造訪台灣,曾與許多頂尖樂團合作過的他,在訪談中談到他與各樂團合作的方式:「我常常遇到是,在我給出一些畫面後,不同的樂團會被激發出不同的聲音。所以,特別是在面對頂尖的樂團時,我試圖不說太多技術性的語彙,因為他們自己有能力去製造出一種獨一無二的聲音。」
-
藝號人物 People
國家交響樂團駐團音樂家
是單簧管演奏家,也是創作豐富的作曲家在新樂季擔任國家交響樂團駐團音樂家的約格.魏德曼,以獨樹一格的後設手法,透過創作讓古典音樂與現代人產生連結,「我每天都在演奏莫札特、舒曼,時時刻刻受到他們的樂曲刺激、啟發,於是我作曲的初衷就是想和大家分享這些心得。」至今魏德曼完成了超過百首作品,充分展現他亟欲為世人引介經典的心思,「我仍然相信古典音樂的力量,它絕對不是一種將衰亡的事物。」
-
企畫特輯 Special
讓傳統的今與昔 活在你我眼前
亞太傳統藝術節從二○○○年開辦以來,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任吳榮順就以民族音樂學者身分參與規劃至今,他指出:「像我們這樣的節慶藝術節其實在世界各地很少!」因為開辦以來,每屆都用心訂定主題,讓參與者與觀眾都能用不同的角度看傳統藝術。今年藝術節則以「傳統的堅持與適應」為主題,吳榮順說:「傳統遭受現代的衝擊,是全球共同的問題。但我也發現,許多藝術團體不但能夠保持傳統,同時又能將當代受到的影響完美融合。」
-
企畫特輯 Special 2018亞太傳統藝術節節目精選
新朋與舊友:西亞杜讀管與東亞韓樂
今年亞太傳統藝術節以「傳統藝術的堅持與適應」,邀請了六個國家的團隊與台灣團隊共同呈現,其中特別值得關注的有首次訪台的亞美尼亞杜讀管,這個擁有三千多年歷史、音色悠遠蒼茫又溫暖柔和的樂器,常在電影配樂中帶來特殊情境;另,在韓國傳統農耕生活和祭儀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農樂」,這次也將由首度訪台的「任實郡筆鋒農樂」演出,加上老朋友韓國國立國樂院也要與臺灣國樂團同台交流。東亞與西亞,傳統與現代,齊聚台灣現場,同獻精采!
-
焦點專題 Focus
真實場景中的不真實 放開邏輯的椎心痛楚
出身亞蘭.布拉德勒所帶領的比利時當代舞團,偷窺者舞團的兩位創作者法蘭克.夏堤耶爾和嘉琵耶拉.卡莉佐,承襲了亞蘭.布拉德勒的扭曲和殘酷,甚至在動作上更將舞者們逼向極限,最後用精緻的場景和角色設定去包裝;在普通到無法更普通的場景當中自然流動著些許不可思議的氛圍,內容著墨於描述親情與人倫的關係,卻沒有可依循的邏輯與真相,但依然讓觀者感受到椎心痛楚
-
焦點專題 Focus
深刻發想慢慢醞釀 窺探世界的荒誕多樣
夏堤耶喜歡用「團隊」一詞作為偷窺者舞團的代稱,對他來說,團隊當中的每位表演者都是像家庭成員般的共同創作者,年紀最長的成員有八十二歲。除了在年齡上跨越世代,表演者的專業背景亦是跨越領域,舞者、演員、樂手和聲樂家,都是組成團隊不可或缺的角色。他們透過深入而緩慢的創作過程,創造出的作品幽微而細膩,每個轉折都包含著大量的心智投入,每個狀況都需要時間慢慢醞釀,每個角色的歷程都需要觀眾抽絲剝繭。
-
焦點專題 Focus
我們好像孩子 一起認真地玩
在《父親》中存在感十足的劉怡君,是科班出身的舞蹈工作者,「在學校的時候,別人都叫我大牛,對事情有好奇心,會我行我素地衝過去。」劉怡君形容自己是「想得很多,走得很慢」的那種「牛」,秉持著這種特質,她遊歷歐洲、參與舞團,從觀察中體驗、學習,直至二○一三年加入偷窺者舞團。在這個難以定義的創作團體中,自由又富挑戰性的工作方式,讓她開心地說:「可以吃這行飯是多麼幸運的事!」
-
焦點專題 Focus
現實與幻想之間 一場人生終點前的夢境
偷窺者舞團家庭三部曲的首部曲《父親》,透過該團知名的「超級寫實美學」,在設計為安養院接待大廳的場景中,演出親子間沉重的情感包袱和無路可出的困頓,卻是以詼諧甚至無厘頭的方式,讓觀眾游離在寫實與幻想之間,舞台上的安養院是連接生與死的交界,也是人類衰老迷失的居所,上演著孤獨、病痛、妄想;關於原初的慾望與美好的幻想,關於陪伴,也關於無盡的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