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文帥氣的外型,悠揚溫潤的嗓音,德國假聲男高音安德瑞斯.修爾的演出讓許多古樂迷心醉不已。將於六月中與有廿五年默契的搭檔——魯特琴琴演奏家卡拉馬佐夫訪台,修爾將帶來五百年前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藝術歌曲與民謠,淡淡的英式憂鬱,將讓樂迷有不一樣的古樂體驗。時間是讓生命醞釀醇香的重要因素,藝術亦然,在修爾的心中,音樂或者藝術,擁有一種昇華人心的力量,他期待藉著音樂,讓人能省思在自己的人生中投資「時間」的重要性,以蛻變成一個更好的自己。
來自天堂的歌聲 第一假聲男高音 修爾
6/18 19:30 台北 國家音樂廳
INFO 02-77373988轉2
立夏後的悶濕,引人焦躁,就像那響了許久都無人接聽的電話,令人惴惴不安。經過越洋的幾番輾轉確認,終於接通了在德國的修爾(Andreas Scholl),電話那頭卻頗令人意外,他的聲音並非如演唱時那般悠揚高亢,反而是低沉渾厚充滿磁性,這便是叱吒當今樂壇的假聲男高音的日常說話聲?!「真是抱歉,我剛剛在練唱,所以把電話鈴聲轉小了,以至於沒注意到您的好幾通來電!」修爾說,以一種典型德式的溫文有禮。頓時,也消解了早前的不安與焦慮。
其實,早在法國的賈洛斯基(Philippe Jaroussky)崛起前,修爾就已經紅遍歐美樂壇,他斯文帥氣的外型,悠揚溫潤的嗓音,讓許多觀眾心醉不已;他的演唱與錄音,特別是韓德爾的作品,更是令古樂迷趨之若鶩。專長文藝復興及巴洛克時期聲樂曲的他,在電話那頭侃侃而談早期音樂的魅力,修爾指出:「文藝復興時期的美學是『先文字,再音樂』(prima le parole, poi la musica),音樂實質上反映並傳遞著詩文與戲劇的內容。也就是說,歌者在演唱時,並非在追求音色上或聲響上純粹的美,而在於每個音是否有描摹傳遞出對應文字的語意與感情,比如當我演唱『恨』字,在發聲咬字上、在音色上,我都要傳遞給觀眾有恨的感覺!」但是,即便如此,修爾也強調演唱音樂時不應刻意將之戲劇化,相反地,應盡可能保持自然。他堅信「藝術不應該聽起來像藝術,而應貼近人生,流露自然!」
歌手與魯特琴的二重之夜
在訪談中,修爾提到他最喜歡的作曲家是韓德爾與巴赫,這實在引人懸念,因為這次首度來台的演出曲目中,幾乎見不到大家耳熟能詳的韓德爾或巴赫名曲,對此,修爾笑道:「有,我有準備一首韓德爾,將與我的魯特琴夥伴一起演出;但巴赫並沒有寫給歌者和魯特琴的作品,我若要演唱巴赫,恐怕得要帶一個樂團來才行了。」
話題轉到了這次的魯特琴夥伴卡拉馬佐夫(Edin Karamazov),修爾忍不住盛讚:「卡拉馬佐夫是魯特琴方面的奇才!對我而言,身為一個藝術家,最開心的就是棋逢對手,當你知道,你的夥伴在他的專業上是箇中翹楚,甚至可能還比你在自己的專業上更強,你就會鞭策自己,要端出更好的品質,展現出自己最好的狀態!這樣兩人的合作便會相得益彰。」修爾和卡拉馬佐夫在學生時代就認識,並經常一起演出,兩人超過廿五年的情誼,早已培養出舞台上絕佳的默契,這並非隨意的他人所能取代!修爾確定,若和卡拉馬佐夫一起登台演出,一定能呈現出最好的品質,這也是為什麼他力邀卡拉馬佐夫連袂來台的原因。與其說,這場音樂會是一個獨唱之夜,不如說,這是一個二重奏(唱)之夜。在電話那頭,修爾不只一次地強調:「卡拉馬佐夫並非是我的伴奏,而是我的音樂夥伴!」
在曲目表上,也如實地反映出這一點,修爾指出:「道蘭 (John Dowland,1563-1626)是文藝復興時期整個歐洲最具影響力的作曲家,在同一時期的德國,還沒有幾位可與之匹敵者。」道蘭除了聲樂曲外,也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魯特琴曲,所以修爾特別選擇道蘭的作品作為他首度來台的演出曲目,除了想與大家分享英國文藝復興時期音樂之美外,亦讓卡拉馬佐夫得以展現他的琴技,再則可以讓觀眾感受他和卡拉馬佐夫之間的無上默契。修爾說:「道蘭是複音音樂創作的能手,魯特琴的角色並非是歌者的和聲伴奏,相反地,歌者只負責一個聲部,魯特琴卻要負責三個聲部,而且四個聲部皆同等重要,所以對魯特琴的技巧要求和考驗是很大的,這絕對不是我的個人演唱會,而是我和卡拉馬佐夫共同合作完成的二重奏!」
流浪的異鄉人
這次音樂會有個帶點哀愁的浪漫名稱——「流浪的異鄉人」,關於此,修爾也做出了解釋:「這應是主辦單位的發想,事實上這是一首歌的標題,不過也相當符合我這次的曲目安排。在這次的曲目中,我也鋪陳了流浪——從古藝術歌曲到民謠的流浪。」在多年的演唱經驗中,修爾發現藝術歌曲和民謠有著本質上的不同:民謠不論在音樂還是歌詞上,總是很快便能深入人心引起共鳴;藝術歌曲,卻需要仰賴學者的分析與解釋,聽眾才比較能夠進入詩與歌的情境,進而品味與欣賞。換言之,民謠歌詞對於聽眾的影響力其實遠在藝術歌曲詩文之上,這是一個頗堪玩味的現象。
從這次整場英國歌謠的曲目安排上,不難看出修爾對於英國歌曲的情有獨鍾。他說文藝復興時期那股獨特的英式憂鬱,著實令他著迷。而身為德國人,他也有些遺憾,在同個時期的德國並未留下許多在質與量上可與英國匹敵的民謠;再則,是希特勒的第三帝國對德國民謠的濫用與泛政治化,導致德國民謠不再單純,相當可惜。事實上,在修爾的世界巡迴演出中,英國歌曲占據他演出曲目的極大重量,雖然他說,英語是他在母語以外最流利的語言,但,或許對於曾在瑞士求學並居住了廿年的他,「流浪的異鄉人」也是他心靈深處的寫照吧。
人物小檔案
◎ 出生於德國萊茵高地區(Rheingau)的一個音樂家庭,7歲時進入創立於1333年的吉德里希合唱團(Kiedricher Chorbuben)接受演唱訓練。
◎ 師承古樂大師Richard Levitt 與Rene Jacobs。
◎ 曾獲留聲機大獎(巴洛克聲樂類)、古典回聲大獎/年度新秀獎、歐洲文化大獎(最佳獨唱家獎)及德國萊茵高音樂獎(萊茵高音樂節)。
◎ 曾任教於瑞士巴賽爾古樂學院(聲樂)多年,並於新英格蘭音樂院、耶魯大學、南加大開授大師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