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音樂新訊
精選樂曲 解碼小說《格雷的畫像》與《歌劇魅影》
音樂與文學是兩種不同的藝術類型,前者是音響的組織,後者則是文字的組合。然而此兩者卻有一種共通性,那就是聲音的展現。自古以來,音樂配合詩詞歌賦來延展其意義,而文學也透過吟誦的方式讓韻律在齒頰留香。天才譏諷的英國作家王爾德(Oscar wilde)畢生唯一一部長篇小說《格雷的畫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文辭絢麗、意象新穎,是極少仍廣受歡迎的十九世紀唯美主義小說。法國作家勒胡(Gaston Leroux)以巴黎歌劇院為背景寫出《歌劇魅影》Le Fantme de l'Opra充滿想像,看似不合情理,卻又融入真實世界。成為諸多影視作品與音樂劇創作的題材。 上述兩者皆引用了不少音樂作品,後者更與歌舞劇密不可分。為此,NSO「焦點講座」第三場,由音樂學者焦元溥規劃,選出多首與兩部文學作品對應的音樂,並邀請女高音林慈音、NSO首席李宜錦與鋼琴家陳昭惠同台,讓蕭邦《G大調夜曲》、古諾歌劇《浮士德》的〈杜勒王之歌〉、〈珠寶之歌〉及華格納歌劇《羅恩格林》的〈艾兒莎之夢〉等,共同解開小說、甚至作家埋在懸疑文字中的密碼。
-
音樂新訊
「三個人的浪跡天涯」 帶你看世界
二○一三年,郭岷勤、潘宜彤及任重三位年輕演奏家組成了「三個人」(3peoplemusic)樂團,用古箏、中阮及笛簫組成的三重奏形式,希望以沙龍音樂會那種溫暖、親切零距離的演奏方式,拉近與觀眾的距離。為了這三樣樂器的特殊組合,三位團員的演出曲目全為自己創作及改編的作品,並適時加入其他樂器配搭。不但開拓絲竹演奏的領域,也將國樂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氛圍。二○一五年發行首張同名音樂專輯《三個人3PEOPLEMUSIC》,隔年更入選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的「大師與門徒夥伴計畫」,該計畫是台灣與國際接軌的創新人才培育計畫之一。 從創團起,「三個人」以累積多場國內外豐富的演奏經驗,此次,他們將自身帶著樂器出發、走向世界,又讓世界文化的洗禮進到內心的過程帶到音樂會中。三人不但分別創作《環遊世界》、《面紗》、《荒神》等重奏樂曲,也將演出作曲家劉至軒《望著牛尾擺呀擺的阿枝》,更特邀薩克斯風演奏家Josh Schaffer前來共襄盛舉。透過「三個人」的演奏,藉著他們的眼睛,看見浪跡天涯的音樂之美。
-
奧斯卡.柯爾斯諾瓦全新視角重塑《哈姆雷特》
2017TIFA特別邀請立陶宛OKT劇團《哈姆雷特》首度來台演出,鬼才導演奧斯卡.柯爾斯諾瓦認為《哈姆雷特》是最能反映這個時代的戲劇,探討每個人的本質及內心世界。
-
蘇威嘉《自由步─身體的眾生相》 超越想像
編舞家蘇威嘉本週帶來全新創作《自由步─身體的眾生相》,並與陳武康、周書毅兩位舞者聯手合作,透過每一刻的動與靜、光與影,一步步帶領觀眾看到身體的眾生相。
-
葡萄牙法朵天王卡麥尼:透過歌聲傳遞情感 打動全世界
「法朵」是葡萄牙人鍾情的鄉音,是傳唱世界經久不衰的民歌,「法朵」天王卡麥尼本週來台演唱,帶來超過廿首歷年精選曲目,讓觀眾盡情沉浸在歌聲中,享受一個很葡萄牙的夜晚。
-
加拿大蝸牛心偶戲團《烏鴉怎麼了》創造新世界
加拿大蝸牛心偶戲團《烏鴉怎麼了》利用兩台投影機和各式剪裁細緻的剪影鋪陳劇情,多彩多姿的場景以半透明玻璃紙和其他現成材料製作而成,操作戲偶的人同時也扮演劇中角色。
-
明華園《龍抬頭》 王子復仇再現
明華園首席編導陳勝國將十二年前《王子復仇記》重新改寫製作《龍抬頭》,經典作品加上全新內容,結合堅強演員陣容,本週即將隆重上演,令所有戲迷相當期待。
-
莎妹劇團《離開與重返》 徐堰鈴首度客家題材入戲
莎士比亞妹妹們的劇團新作《離開與重返》以客家文化入戲,在現代與傳統、寫實與抽象、戲劇與人生之間,多層次展現表象與本質的落差與荒謬,映照出台灣當代社會的虛假與紛亂。
-
我城劇場《請你閉嘴!》 英式經典鬧劇重鹹上場
「我城劇場」本週將推出第二號作品《請你閉嘴!》,改編英國劇作家Michael Frayn經典喜鬧劇Noises Off,與觀眾一起在荒謬無奈的故事裡,看見小人物的奮力拚搏史。
-
Pulima表演藝術新秀巡演 打擊樂及阿美族飲食登台
獲選「2016 Pulima原住民表演藝術新秀」的兩位新生代創作者──章瑋倫與陳彥斌,三月廿四日起於花蓮、台北、台東等地巡迴演出,用最真實的樣貌與聲音喚起觀眾共鳴。
-
蘇黎世國家劇院《誰怕沃爾夫?》 五光十色視覺音樂劇場
蘇黎世國家劇院首度來台演出赫伯特‧弗里茲執導的第一齣「音樂」作品《誰怕沃爾夫?》,這部視覺音樂劇場作品以繽紛色彩的舞台與服裝讓人驚豔,戲謔喜劇的風格更受到觀眾喜愛。
-
樂壇大腕余隆領軍 金三角鋪展海派風情
由中國樂壇超重量級指揮家余隆率領,上海交響樂團將於三月廿一日帶來「海上音畫」音樂會,為「第七屆海派文化藝術節」揭開序幕,展現薈萃動人的海派風情。
-
展技、訓練與初衷 專訪中提琴家李捷琦
去年剛在台灣演出華爾頓的《中提琴協奏曲》,李捷琦馬上又要在三月廿一日與余隆帶領的上海交響樂團合作,演出難得一見的帕格尼尼《c小調中提琴與樂團奏鳴曲》。
-
TSO瓦格獻禮—低音的嬉戲 低音高飛 超越想像的可能
低音提琴是整個交響樂團中最厚實穩定的基底,北市交低音提琴首席卓涵涵將在「低音的嬉戲」音樂會演出美國當代作曲家保羅.藍席爾《依庫普蘭主題而作的協奏風嬉遊曲》。
-
國光劇團春季公演「不能說的秘密」 開春大爆料
國光劇團春季公演推出「不能說的秘密」,三齣京劇《孟麗君》《春草闖堂》《新寶蓮燈》,由唐文華、溫宇航、劉海苑與旦角黃詩雅、林庭瑜等人領銜主演,爆料三對男女三件秘聞。
-
無垢舞蹈劇場《潮》 種子踏浪而歸 回憶生命輪廓
無垢舞蹈劇場演出全新力作《潮》,彩排記者會搶先公開精采片段〈溯〉及〈潮〉,以上千碼雪白布匹呈現廣袤無垠的冰河景致,充滿爆發力的舞作及淒美空靈的歌聲震撼全場。
-
杭州越劇院 六朵梅花五齣大戲登台
辜公亮文教基金會「二○一七女人女戲」,杭州越劇院由鄭國鳳、單仰萍、謝群英、陳雪萍、徐銘、李敏六位梅花獎得主領銜,帶來五齣大戲,深刻地傳達亙古唯美的人間真情。
-
一場把技術變成藝術的實驗 專訪編舞家周書毅談開幕演出《走過,許多時間》
三月三日下午,進行卅年整修工程休館八個月的國家戲劇院,正式宣告重新開幕。開幕演出邀請編舞家周書毅編創《走過,許多時間》,以複雜的舞台伸降變化,展示舞台的全新肌理。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影像世代的觀看革命
照相機、攝影機等記錄工具的發明,創造出相片與電影等再現系統,改變了我們觀看世界的方式,同時也挑戰了藝術表現形式的傳統定義與認知。例如電影的出現,即突顯了劇場演出的現場性;鏡頭力求真實,也引發我們對舞台寫實的重新思考。隨著科技發展,多媒體技術被引進劇場,尤其近年的歐陸劇場,融入影像敘事的舞台手法已成常態,例如曾來台的德國導演歐斯特麥耶(Thomas Ostermeier)、卡斯多夫(Frank Castorf)、荷蘭導演凡.霍夫(Ivo van Hove)、比利時導演蓋西耶(Guy Cassiers)等,然而真正將電影與劇場二者的形式融合並推向極致,創造出嶄新劇場語彙的,當屬凱蒂.米契爾(Katie Mitchell)。 米契爾將攝影棚搬上舞台,現場同步呈現電影拍攝的過程,從電影運鏡、打光、收音到剪接,全然赤裸呈現在觀眾面前。觀眾看到影像的同時,也看到影像如何被建構。米契爾認為,她的作品既不是劇場也不是電影,而是挪借劇場和電影的元素,融合出的新形式,藉此營造出「雙重敘事」。對她來說,影像是捕捉角色行動與情感結晶的產物,演員斷裂、不連續的表演,多場景的空間切換,零碎的敘事與獨白式的語言,其實是當代人類生活中接收訊息的方式,她只是將這些「真實」的行動與反應組合起來。 米契爾以「電影劇場」的手法重探、拆解經典文本,曾招英國評論家批評其撕裂文本、對文本不忠,致使她從英國劇壇出走,投向歐陸劇場的懷抱。事實上,鑽研史坦尼夫斯基表演體系的米契爾,對文本的重視,無庸置疑精確、縝密的文本分析與探討,才是工作的基礎;宛如編舞般的表演與技術、分鏡與構圖,繁複且精密的計算與統合,都是為了回應文本精神。在《導演的技藝》一書中,便翔實記錄了米契爾如何以史氏工作方法,理解並建構角色。 不論選材經典、新文本或小說,米契爾從不避諱女性主義的立場。接受本刊專訪時,她表示:「我總是以女性的眼光看事物,我認為這是值得讚揚的。有時,是沒有必要做一個女性主義者,那只是我的凝視,女性的凝視。」她強調,作為一個女人,有太多值得被頌揚的地方,光是女性會有經期、會懷孕、會面臨更年期的事實,就給予了女性很多改變視見的特權。「這些都是我熱切地想要與他人分享與共同探索的事。我可以選擇不去做,可以選擇不去談我的女性主義,但我想,如果我去談這些,對
-
專欄 Columns
聊聊
另一個優點,他有在急就章又不得不像打亂仗的電視表演中,盡量幫助演員的能耐,讓演員可以充分發揮;稍微有點名氣的演員,或多或少都有點「超級尊嚴」,一捅就傷,所以導演何演員溝通的能力,往往會成為一齣戲拍攝效果的關鍵。告訴你「結論」或者「指令」和教導你如何「思維」與「創造」,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