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企畫特輯 Special
舞踏與時鐘
如果渴望解咒成為最難解的詛咒,那麼,召喚失敗者的記憶,在記憶中和受詛咒的鬼魂重逢,難道不是解開咒語唯一的可能嗎?詛咒是我們共通的傷痕,但也可以是我們辨認彼此的暗號,讓我們有機會暗中串連,等待未來的某一刻,一起逃出統治者的鐘。
-
回想與回響 Echo
中國年輕劇場人 帶著紙手銬跳舞
中國年輕的創作者已漸漸摸索出一套「帶著紙手銬跳舞」的方法,左擋審查、右進資金。他們的前輩到現在可能還在做一些干犯禁演我亦獨往的戲,但他們卻好像與審查、金主、觀眾形成了一種奇妙的默契,演出後也幾乎無惡評。他們真的極具才華,也站上了文化消費在中國的浪頭。公營劇團與民間戲劇之間的那一條界線,未來也會隨著劇目的合作與人才的流動,變得愈來愈模糊。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旅法擊樂家
楊怡萍 穿著燕尾服 昂然擊動世界
擊樂家楊怡萍亞洲女性的身分,在男性居多的法國擊樂界,使她受到不公平的歧視。「我的性別以及膚色一直是我在樂團的阻力,後來我開始穿燕尾服上台,成為法國擊樂界唯一穿燕尾服的女擊樂家,我要證明我的能力是超越性別與膚色,慢慢地他們看到我的實力,也認同我。」楊怡萍註定是一位活在舞台上的獨奏家,而不是站在樂團最後一排、觀眾看不到的團員。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視障鋼琴家
辻井伸行 十指揮舞 演奏世界的繽紛色彩
辻井伸行出生即全盲,感官經驗中並無顏色的認知概念,但聆賞者莫不由他的音樂中感受到色彩,這是緣於小時候母親用食物教他認識顏色。母親從不認為他該屈於全盲,而放棄接觸本以視覺才能體驗的事物。她經常帶伸行去看煙火或參觀美術館,邊欣賞邊替他解釋顏色以及形狀,這使伸行逐漸能夠在腦海中將外界不同的事物,以形形色色、多采多姿的方式想像呈現。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活在當下! 玩味劇場的魔幻時刻
今年是莎士比亞誕辰四百五十周年,國家兩廳院特邀「莎士比亞環球劇院」再現伊莉莎白時期的《仲夏夜之夢》,本刊也特別舉辦「莎士比亞戲劇工作坊」,帶領教授表演藝術的高中老師進入莎翁的黃金年代,除了介紹劇作家的時代背景外,也透過分組讀劇,直接碰觸文本情緒。在同黨劇團團長邱安忱的引領中,無形地灑下藝術教育的種子。
-
特別企畫 Feature
狂飆半世紀 . 柏林戲劇盛會啟示錄 THEATER TREFFEN
每年五月,在柏林舉辦的戲劇盛會,不僅是德語劇壇的年度盛事,更是全球劇迷矚目的焦點。 十齣由獨立評審團票選,來自奧地利、瑞士、德國的當季製作,齊聚柏林接力演出,堪稱是德語劇場的年度奧斯卡。 在戲劇盛會脫穎而出的節目,也許不是最「好看」的,但話題性一定十足,要了解德國劇場的潮流趨勢,戲劇盛會絕對是重要參考指標。 從歷史回顧開始,這個源於東西德分裂時期的戲劇交流活動,如何從一九六四年至今,歷經政局紛擾、戰爭動盪、柏林圍牆倒塌、兩德統一,屹立不搖走過半個世紀? 從入選劇院、搬演文本、導演美學與舞台設計等角度切入,當今德國的劇場版圖,又呈現什麼樣的勢力消長、風貌演變? 即將在臺北藝術節登場的慕尼黑室內劇院,是戲劇盛會的常客,去年被《劇場今日》雜誌評為「年度最佳德語劇院」,此次上演劇目《情色度假村》的導演與男主角,均是話題人物,本刊將有獨家專訪。
-
特別企畫 Feature 歷史回顧
柏林「戲劇盛會」 無可取代的自由
一九六四年,柏林「戲劇盛會」創立,獨立評審團圈選上季十齣最精采的劇場演出,把這些劇團通通邀至西柏林演出,開創出自由的劇場風景。每年五月,大約兩週的時間,十齣德語劇場精選會輪流在柏林接力上演。這些作品規模有大有小,導演風格各異,一整季的各地精華集中在柏林,絕對是難得的舞台盛宴。
-
特別企畫 Feature 入選常客
入選常客 翻轉經典不手軟 狂野批判登殿堂
能夠入選戲劇盛會,對德語區的劇場來說,絕對是輝煌時刻。維也納城堡劇院、慕尼黑室內劇院是入選的常勝軍,成績傲人。當然有些劇場已經走入歷史,有些則是似乎無法再攀藝術顛峰。近幾年戲劇盛會國際名聲愈來愈顯赫,是推廣德語劇場的重要推手。透過每年的十齣精選,觀眾可以見證,德語劇場完全不商業,直接批判我們所處的社會。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文本風潮
經典搬演反映當下 集體創作顛覆文本傳統
入選戲劇盛會的劇作家前三名,是大家熟知的莎士比亞、契訶夫與易卜生。作為經典,德國劇場人特愛用他們的劇作諷喻當下。而入圍最多的當代劇作家,則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葉利尼克為代表,她後現代主義式的寫作風格,給予導演很大的空間自由發揮。在搬演當代文本上,戲劇盛會反映了當前德國劇壇的兩股重要潮流:其一是導演與作家的合體,其二是集體創作。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導演點將
一浪更比一浪狂 劇場美學驚奇不斷
柏林戲劇盛會五十年來,有些大師級導演突然不再受到垂青,有些卻還屹立不搖。老將新秀的世代交替,從每年入選十大的作品中,嗅出潮流所趨。藉由導演們獨樹一幟的風格,不管是受到喝采的還是掀起爭議的,在某種程度上,都確立了一定的美學與思想潮流。因此,戲劇盛會不但是一窺德瑞奧劇場的最新主流概況,也是探知其文化政策走向的必修課。
-
特別企畫 Feature 舞台風景
舞台決定戲的命運 「空」的空間「演」出力道
舞台空間對一齣戲的成功與否經常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除了身兼舞台設計的導演外,幾乎每位當代知名導演都有自己「御用」的舞台設計,兩者間儼然是一種共生關係。近年空間純淨派之所以崛起,不僅在於他們創造的視覺震撼十分直接,也跟其搭檔導演的表現手法有密切關係。因為,有什麼舞台空間,還能比「空」的空間更能讓人看出演員的能耐與功夫,更能讓人感受到戲劇原始而單純的魅力呢?
-
特別企畫 Feature
大鳴大放 充滿無限可能
已有五十年歷史的柏林戲劇盛會挑選出來的十檔節目,並非是最受歡迎的,而是最值得注目的。因為戲劇盛會希望呈現的,是能表現劇場藝術未來趨勢的作品。所以這項年度活動,並沒有選出所謂的最佳演出,只有歷史才是這些前瞻性作品的最佳裁判。綜歸此行對當代德國劇場的印象,只能說,他們在劇場的可能性上,真的是大鳴大放,什麼都可以。
-
特別企畫 Feature 超越自身格局 面對當代社會
慕尼黑室內劇院 寬廣多元的國際視野
原為私人劇院的慕尼黑室內劇院在總監鮑姆包爾的掌舵下轉型成功,繼任總監西蒙斯也讓慕尼黑室內劇院在國際藝術表現亮眼。這些多元精采的節目背後,可想而知需要有一個不怕語言障礙、文化隔閡,並具有高度彈性的團隊才能夠運轉,兩任總監則以對劇場藝術的堅持為團隊指出方向。慕尼黑室內劇院的成長路程,展現了體制的實力與限制,同時也指出突破制度的核心態度。
-
特別企畫 Feature 獨家專訪《情色度假村》導演
史蒂芬.基米 劇場永遠必須創造一種當代連結
史蒂芬.基米(Stefan Kimmig)為當代德語劇場最重要的導演之一,目前和克林根堡(Andreas Kriegenburg)共同主持柏林德意志劇院的導演工作。基米導演生涯的前八年,多在阿姆斯特丹與荷蘭及比利時的藝術家合作,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很早就看得到一種綜合特質,結合德語劇場高度訓練的語言表達,及荷比藝術家重視的身體強度和演員個性的現場感受。基米的作品曾多次受邀至柏林戲劇盛會,二○○八年,基米與夫人、也是長期合作的舞台設計卡蒂亞.哈斯(Katja Ha)共同以《瑪麗.史都華》獲得3sat創新大獎。基米於二○一一年執導高爾基劇作《太陽的孩子》則讓他二度獲得德國劇場浮士德大獎。 基米沒有鎖定特定種類或時期的文本,執導作品包括希臘悲劇、古典劇目、現代劇作及小說電影的改編。他總是對文本素材所謂顯而易見的主題抱持質疑,企圖透過挖掘平凡熟悉的私領域人物關係,反映巨觀的社會連結。創造題材與當代的連結,則是他作品的核心要務。
-
特別企畫 Feature 獨家專訪《情色度假村》男主角
史蒂芬.夏夫 用自己的身體 書寫自己的小說
一九七五年出生於東德的史蒂芬.夏夫(Steven Scharf),去年接連獲得三個獎項的肯定,包括因他在《情色度假村》中的演出贏得的年度最佳男演員獎,演員生涯如日中天。 訪談過程中,夏夫處處流露對演員工作的熱愛及投入;在二○○七年加入慕尼黑室內劇院之前,夏夫刻意每幾年就要換劇院工作,以保持自己全力以赴的動力。導演史蒂芬.基米(Stephan Kimmig)曾表示從來沒有在一位男演員身上看過夏夫表演的這種強度。夏夫高大的身體卻能透過精準的聲音與姿態表現極度的脆弱和荒誕。 訪問前,夏夫告訴筆者,當初劇院收到臺北藝術節的邀請大家都很驚訝,在高興有機會造訪台北的同時,也笑問台北怎麼會想看一名沮喪西歐男子的故事。 小說或非傳統劇場文本精練而抽象的語言,對他而言不是負擔,反而給他更多工具和空間去探索與創造角色的狀態。從夏夫面對表演時所展現的主動和創造性,可看出他對劇場的信仰,期盼透過劇場藝術思考當代人的存在狀態,也展現了他對劇場結合哲學思辨、語言藝術和肢體技藝的要求。
-
特別企畫 Feature
表面的深度
韋勒貝克便是這麼一個人,一位政治不正確的作家,他的《情色度假村》要戮破的就是現代社會的這些表面現象,作者大膽毫無忌諱地談論現代人的虛偽,及性愛,他本人也熱衷的性愛,藉之呈現現代消費社會的物慾和空虛感。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重複,舞出舞蹈的宇宙
《舞》從鄧肯、葛蘭姆所拓展出的現代舞傳統中出走,擺脫形式化的表達與戲劇性的慣例,專注於還原肢體的簡單元素,剝離了舞蹈的官能性與功能性要求,透過身體所延展出的空間感與音樂感,在一個小時之中,建構出一個輪迴不止的宇宙。這個作品極其單純,卻有著令人懾服的嚴謹形式融合感官的寧靜,顯而易見地,「重複」是解讀《舞》的關鍵字。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描繪夢想與現實的歡樂喜劇
看表演或聽音樂會時,通常都會忽略收票帶位的服務人員,他們如同無名英雄,細心奉獻,讓演出得以順利進行。在倫敦查令十字小劇場演出的《服務員─前台音樂劇》則以前台服務人員為主角,讓觀眾好好地認識前台人員在「歡迎光臨」和「晚安再見」之間的忙碌工作、青春心事及遠大夢想。
-
藝視窗 News
第18屆「國家文藝獎」揭曉 王孟超、簡文彬等獲獎
【台灣】 第18屆「國家文藝獎」揭曉 王孟超、簡文彬等獲獎 第18屆「國家文藝獎」得主於6月23日揭曉,分別為:王小棣、王孟超、王鼎鈞、陳正雄、陳邁、簡文彬。其中,王小棣作品以其社會關懷與人文視野,影響台灣影音創作發展;王孟超投入舞台設計卅餘年並推廣台灣作品至國際,風格簡練靈活;王鼎鈞注重歷史視野、文化反思與社會關懷,詩、散文、小說、傳記影響文壇;陳正雄「東方抒情抽象」畫風獲國際肯定,長期創作並推動現代抽象繪畫藝術;陳邁之建築作品深具時代性,領軍建築社群與社會互動也樹立建築界專業標準;簡文彬帶領國家交響樂團精進演奏藝術層次,以擘劃長才與跨界創意與國際接軌。 蘇育賢《花山牆》 獲第12屆「台新藝術獎」特別獎 第12屆「台新藝術獎」首度以不分類的評選方式運作,於6月21日揭曉之特別獎得主為蘇育賢《花山牆》。大獎決選團為邱坤良、林于竝、陳泰松、相馬千秋(Chiaki Soma)、葛拉姿亞.格隆尼(Grazia Quaroni)。決選委員認為《花山牆》集結喪禮儀式、建築樣式、紙紮工藝與戲劇文本的說故事形式跨越了紀錄、表演與電影類型,在視覺藝術文脈中,開啟劇場性的另類思考。「第12屆台新藝術獎大展」目前於北師美術館展出中,以5項年度入選作品為主,同時介紹15組入圍作品,展期至7月13日。 2015雲門流浪者計畫即日起徵件 雲門「流浪者計畫」即日起開放申請至7月15日止。獎助對象為1970年1月1日(含)以後出生,中華民國表演藝術、視覺藝術、文學、電影、音樂等之創作、設計、教學、演出或製作等文化藝術工作者;或從事社區工作、公共服務、弱勢關懷、技藝傳承、文史工作、農村重建、城鄉發展等社會服務工作者。申請者須提具亞洲國家60天旅行計畫,入選者可獲獎助金新臺幣60,000-15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在台北過日子
不知何時,我便過起這種日子了。好像我只是日子的管理員,好像我在過別人的日子。我坐在那裡書寫,有時在網路上回信,有時付帳,有時訂書訂票,有時和路過的朋友聊天。但我會阻止自己被自己的情緒綁架,我會提醒自己開心過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