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藝號人物 People 中國劇場導演
王翀 從鏡像中解構到互動
作品《中央公園西路》甫在五月來台,接著《雷雨2.0》又將在八月初「降臨」,中國新世代劇場導演王翀帶來的是中國劇場的新思考。他發起了「新浪潮戲劇」,對劇場的現實主義與整體國情的粉飾太平,提出質疑。他一方面在舞台上,一面演出一面拍攝一面投影,質疑劇場的虛擬與真實;一方面透過網路「2.0」的概念,對經典文本重新詮釋,甚至解構。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美國知名芭蕾舞蹈家
艾略特.費爾德 關注舞壇 為心而舞
應驫舞劇場之邀,將於八月底訪台演出的知名美國舞蹈家艾略特.費爾德,可說是美國舞蹈圈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在年輕時就被譽為「傑羅姆.羅賓斯與喬治.巴蘭欽的接班人」,之後為了能更專注於獨立創作,不但創立舞團,也創立了結合舞團、舞蹈學校和基金會功能的「芭蕾科技」(Ballet Tech)舞蹈機構,甚至買下喬伊斯劇院,讓舞團能有獨立演出的場所,因為,對費爾德而言,成立舞團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要「有個空間可以自由地編舞」。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三男上馬 Men's Talk
二○○一年,畢業沒多久的陳武康,拿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的獎學金,憑著初生之犢的勇氣,來紐約闖天下,沒想到他一下子就給著名的編舞家費爾德(Eliot Feld)相中,進了他的舞團(Feld's Ballet Tech)。 費 爾德曾親受喬治.巴蘭欽調教,在他原版的《胡桃鉗》裡跳小王子,廿五歲就自己組舞團,幫全世界各大舞團編過百來支舞。這位閱舞者無數的編舞家,在陳武康身 上發現不受語言文化限制的舞蹈才華,兩人從此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二○○三年,費爾德因為財務吃緊暫停舞團營運,陳武康也回台灣與蘇威嘉等人自組驫舞劇場, 編舞也跳舞,但費爾德還是忘不了這位得意門生,他以Mandance的名義不定期發表舞作,每次必然邀陳武康參與演出,甚至愛屋及烏,把驫舞劇場也帶 到紐約,讓他們在他的舞展裡一展身手。 這回,輪到陳武康把這段師生情誼拉到台北,將他口中的「偶像」介紹給台灣觀眾。六月份費爾德的芭蕾學 校正值學生公演,陳武康和蘇威嘉也來到紐約進行排練。本刊特地邀請三人進行一場訪談,讓這三位即將上馬演出「馬上三人」的不同世代舞蹈工作者,暢談如何看 待彼此、工作關係及對台北演出的期待。訪談就在Ballet Tech充滿陽光的辦公室裡進行。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美國知名舞蹈攝影家
格林菲爾德 與瞬間賽跑的說書人
洛伊絲.格林菲爾德是美國知名的舞蹈攝影家,拍過的知名舞團與舞者難以數計,台灣舞者許芳宜、陳武康等,都曾在她的鏡頭下展露非凡的魅力。這次應驫舞劇場之邀,將來台展出她與編舞家費爾德合作的攝影作品,本刊也趁此機會,先行在紐約進行地一手專訪,搭配她的影像紙上展,以讓本刊讀者深入她的影像世界
-
即將上場 Preview 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起跑!
兩百五十人陣仗 再現浦契尼《光榮彌撒》
一年一度的合唱盛會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將於七月下旬開跑,這次共邀了五支來自歐亞的人聲團隊參與,並將巡迴新竹、苗栗、雲林、南投、屏東、台南、高雄與當地各類型合唱團聯演。而壓軸的是浦契尼的《光榮彌撒》,以兩百五十人的大陣仗,將在指揮大師豪勒隆帶領下,為合唱音樂節劃上美好句點。
-
即將上場 Preview 玫舞擊「2013鈕扣計畫」
舞蹈為名片 讓旅外舞者回台交朋友
「鈕扣計畫」迄今已舉辦到第三年,陸續邀請多位旅外舞者返鄉發表創作,以舞蹈向台灣自我介紹,甚至回家交朋友,便成了鈕扣計畫的主旋律。今年應邀演出的四位舞者是袁尚仁、高沛齡、張藍勻與蔡冠伶,將展現「漂流,進行中」的生命風景。
-
即將上場 Preview 王友輝策展「小劇場.大夢想」
現代劇場向傳統取經 戲曲開拓當代視野
致力於戲曲現代化的國光劇團,今年策劃「小劇場.大夢想」系列演出,由資深劇場編導王友輝擔任策展人,邀來三缺一劇團、栢優座和國光劇團,擷取京劇元素帶入現代劇場,也開展傳統藝術的當代思維和視野。
-
特別企畫 Feature
魁北克瘋馬戲 QUEBEC FEDEC CIRCUS
因為舉世聞名的太陽劇團,加拿大的魁北克,儼然已經成為「新馬戲」的代名詞。 魁北克的馬戲傳統發跡於街頭。約莫在七○年代,街頭四處可見雜耍、噴火、踩高蹺的賣藝場景。 一九八○年代,蒙特婁國立馬戲學校成立,培養出無數馬戲人才;更由於太陽馬戲團的成立,企業化跨國經營成為全球文創產業的典範,新馬戲開始成為魁北克表演藝術發展的主流。 魁北克的馬戲特色在於,它結合兩種文化元素,一方面帶有法國新馬戲的浪漫詩意,一方面又吸收鄰居美國流行文化,兩相結合下,創造出專屬的混合味道。 即將在臺北藝術節上演的阿爾馮斯馬戲團,即是魁北克新馬戲的代表團隊之一。趁此機會,我們將深入魁北克,造訪馬戲學校與知名馬戲團,探討新馬戲如何運用於現代劇場,剖析魁北克何以成為世界的新馬戲之都?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圓形空間裡的不斷循環 心靈與驅動力的實驗
中文翻譯成「馬戲」的circus,其實來自拉丁文,意思是circle,指的便是作為馬戲表演的圓形空間及其雜技動作的不斷循環。所以,新馬戲創作者在尋找新出路和藝術性時,多是回歸字源意義,重新思考馬戲和身體的定義。大體來說,新馬戲的美學發展有幾個主要方向:回歸馬戲本質並賦予當代意義、深入探究專一的雜耍身體及其本質、尋找馬戲的文本、跨域混種開創新的藝術性、身體動能的解譯轉化為行為或裝置藝術。
-
特別企畫 Feature
馬戲之城蒙特婁的源頭活水
由太陽劇團第一任藝術總監紀.卡宏與奧運體操選手勒克雷克共同創立的加拿大國立馬戲學校,是加拿大馬戲表演人才的培訓重鎮,為所在地「馬戲之都」蒙特婁源源不斷地灌注人才與創意活水。各階段的課程設計除了培訓馬戲表演者也培訓教師,甚至也為學生的未來用心鋪路。而位於與太陽劇團總部同一處的La TOHU園區,該校可說是在馬戲藝術發展的產學合作上,扮演著關鍵角色。
-
特別企畫 Feature
擺盪於奇觀與日常之間
傳統馬戲帶給人們的印象,往往充滿著異國情調:來自遠方的珍奇異獸、五彩繽紛裝飾繁複的服裝、身體技能超越日常的表演者為觀眾打造了一個奇觀的欣賞經驗。但今日的馬戲表演者對此提出質疑,在他們的表演中,甚至刻意暴露肉身的缺陷,或是大量使用科技輔助,消減了令人咋舌的高難度肢體,表演更貼近日常生活。
-
特別企畫 Feature
顛覆寫實打造藝術質地
攤開劇場史一路看下來,馬戲與現代劇場可謂關係匪淺:從俄國劇場大師梅耶荷德以馬戲來顛覆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寫實主義,到近代彼得.布魯克、莫虛金等把屬於「粗俗劇場」的馬戲用在自己的戲劇中,近期更有許多音樂劇讓馬戲表演者入戲演出;而馬戲界也延攬戲劇舞蹈人參與製作,讓馬戲表演故事化,更添馬戲演出的藝術質地。
-
特別企畫 Feature
翻飛身影 打造馬戲新世紀
作為新馬戲重鎮的加拿大,從太陽劇團創始迄今,可說是遍地開花,馬戲表演團隊創新不斷。除了大家熟知的太陽劇團,本文也介紹了曾來過台灣的一手七指馬戲團、在國際間亦享有盛名的艾羅瓦茲馬戲團,與新生代團隊極限劇團。透過各團的製作與特色介紹,我們可以看到加拿大新馬戲的多元風景,是如何地令世人目不暇給!
-
特別企畫 Feature
懷舊時光裡的歡樂溯源
哥哥、爸爸、妹妹、同學、朋友大家一起來組馬戲團吧!這就是來自加拿大的阿爾馮斯馬戲團,成軍於二○○六年,迄今的兩齣製作都以自己的家鄉加拿大北方小鎮的生活為主題,發展出懷舊又趣味的表演風格。即將帶來台北的《伐木樂園》,融合魁北克的民俗音樂和民間林業的生動元素,既調皮又抒情地呈現出身分認同的溯源之旅。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阿爾馮斯馬戲團團長
雷賓:我們想用自己的方式,尋找屬於自己的馬戲
導演制的總體劇場形式,是表演藝術的當代浪潮,總體劇場追尋不但是形式上的跨界融合,內容更是回歸討論真實生活的樣貌。來自太陽劇團的家鄉加拿大魁北克的阿爾馮斯馬戲團,便是一個從父親的傳統馬戲班,傳到受正歸馬戲學校教育的兒子後,轉變為當代新馬戲的一個年輕表演團體。 但說其年輕也不公平,因為其團員大都是長期合作的老伙伴,所以除了擁有傳統馬戲技藝之外,最難得的是,他們以作品反映自己居住的家鄉,和諧的文化和自然環境特色,譬如這次應臺北藝術節之邀,來台演出的《伐木樂園》,便是以嶄新的新馬戲的形式,講述家鄉世代相傳的伐木傳奇生活。在即將演出之前,我們越洋訪問團長安東.卡哈賓尼耶.雷賓(Antoine Carabinier Lepine),讓讀者對這個演出,有更一步的認識。
-
演出評論 Review
在臨暗的邊界上
這齣戲的力道,來自於它總是耐著性子,硬是不將壓迫感推向爆點,不將語意模糊說破,就連換場都可以長時間處在視線不佳的昏暗中,可惜當它終於忍不住大聲表露情感的時候就露餡了
-
演出評論 Review
掀開感官抗爭的一頁
在這樣的潛在性情境下,我們直視了《你用不上那玩意》這部戲的劇場社會學。感官的抵抗是這部戲的潛台詞,這在某個方面表述了青年世代的社會抵抗感覺。我們從這樣的角度,找到了這部戲的核心命題。
-
演出評論 Review
去事件化的學運再現
最終導演表現出的是一種「去事件化」的態度與策略,或說,學運在作品裡是次要的,參與其中的人究竟面臨甚麼處境,才是她關切的。但這樣的視角,在劇中卻不夠篤定,有些時候感覺導演拋不開學運那一條軸線,受制於人物與學運的攪和,人物的現實處境因而不夠立體。
-
回想與回響 Echo
易卜生的「晚期風格」
易卜生所投射的索爾尼斯卻不顧現實晚年的局限,他的過去反成為防衛的武器,奮力一搏獨自爬上高塔,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這也是黃建業的最後詮釋,透過底下眾人之口,交相實況報導索爾尼斯從高處摔落的景況,卻用一盞投射燈將他的身影,放在舞台的最高處,化做一尊雕像。
-
新銳藝評 Review
舞動迭宕的畫家生命
比戈哲堤發展出個人獨有的動作特色,解放了自宮廷舞蹈演繹而來的芭蕾舞,講求挺拔對稱而相對拘謹的上身姿態,帶來屬於當代芭蕾較為流動、曲線豐富的肢體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