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媒體的經營日益艱困,也衝擊到藝術報導的版面篇幅,藝術報導篇幅變少,讓藝術演出訊息更難突圍傳遞給大眾,在這趨勢下,數位媒體就成為必要開拓的訊息通路。而芝加哥交響樂團更進而推出《聲音與故事》的線上多媒體雜誌,透過專業新聞人的操盤編輯,希望能打造自己的媒體通路。
在美國,古典音樂的新聞報導與音樂演出單位有著密切的共生關係。媒體替音樂家和他們的節目做事前的宣傳和事後的評論,演出單位則提供媒體新聞的素材。這個關係,在中小型的城市裡更加緊密,因為很多地方的管絃樂團,往往就是當地最主要的表演藝術單位。
但是過去幾年傳統古典音樂的生存模式,面臨極大的考驗,觀眾老化、流失、曲目僵化、募款不易、固定開支節節上升,是所有樂團共有的問題。與此同時,媒體、尤其是傳統的報紙,在網路的競爭下,也面臨讀者群數量下跌、廣告收入萎縮的壓力,不得不節流裁員,而藝術報導往往就是最先被裁撤的版面。
藝術報導版面縮小,專業的藝術記者離職,表演者和節目能見報的機會就愈來愈少,這對已經流於小眾的古典音樂界來說,當然是雪上加霜。因此要阻止這個邊緣化的趨勢,各個樂團機構莫不用盡心思,與觀眾進行直接的接觸,各種郵寄或電郵的廣告傳單、社群媒體,都成為演出單位必備的工具。
自創網路平台宣傳自家
然而這些都還只能算是市場行銷。去年來台演出過的芝加哥交響樂團(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則是更進一步,直接進入媒體出版的領域。芝加哥交響在去年底推出一個全新的「線上多媒體雜誌」,叫做《聲音與故事》CSO Sounds & Stories,以文字、圖像和影音記錄介紹芝加哥交響的節目和故事。芝加哥交響在創刊新聞稿裡說,因為在大眾媒體上愈來愈難見到藝術報導,所以要自創一個平台。
這個線上雜誌(當然現在講網上,就表示電腦、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皆有相容的版本)一創刊內容已經相當豐富,有一篇極為生動的四位資深團員的個人歷史回述、有合唱團總監的經歷、有樂團歐洲巡演的照片、有樂曲的介紹。有些文章讀來確實頗有趣味,但是很明顯的,是在推銷樂團,像介紹的樂曲幾乎都是樂團要演奏的曲目。
這些內容不能說有何創新之處,美國各種表演的節目單裡幾乎都可以找到同樣的文章,現在也有愈來愈多的表演機構,把這些內容放在網站上。但是芝加哥交響表示他們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他們找了專業的新聞人來編輯這個網站,因此得以宣稱是「美國第一個有專屬的音樂新聞網站的主要樂團」。
是行銷管道還是獨立媒體?
現在要說《聲音與故事》是開創一條新的路或只是另一個市場行銷的口號,還嫌太早。專業新聞人或許有一定的專業,但能不能維持獨立公正的編採寫作精神,還是要看「東家」芝加哥交響如何來定位這個雜誌:究竟這只是行銷的一條管道、還是一個獨立的新聞媒體?
《聲音》的作者有沒有權限來批評芝加哥交響的曲目選擇、運作,這恐怕都不是短時間看得出來。但從樂團的角度來說,如果《聲音》變成了傳達樂團訊息的主要平台,會不會讓其他媒體更有理由不去報導其活動?而樂團的公關,如果有好的新聞點子,是該去告訴外面的媒體,還是要給自己的雜誌獨家?也會成為兩難。
透過社群網站與觀眾互動,是大勢所趨,但如何執行達到最好的效果,則是大家都還在摸索,《聲音與故事》也不過就是探索的道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