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鴻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癡戀迷戀熱戀 一場盲目遊戲
本文分析的三個劇本,乃是走出《羅密歐與茱麗葉》那莽撞的少年熱情之後,一般青年男女都可能經歷的「純愛物語」。莎士比亞以最世故的眼光,為我們剖析愛情的澄澈樣貌,於是也在沒有其他雜質的情況下,呈現了他心目中的「愛的本質」:一場不可靠的遊戲,但是,值得全力以赴。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第十二夜》
《第十二夜》是莎翁極富扮演趣味的喜劇,深受當代劇場歡迎,在台灣卻鮮少被搬演,單為了這點就值得一看。「全男班」構想雖非導演唐納倫首創,不時總有劇團想一探莎翁時代男男在台上談戀愛的曖昧,然而放在《第十二夜》卻格外有趣。莎翁有不少喜劇愛玩性別扮演遊戲,如《皆大歡喜》、《威尼斯商人》,但《第十二夜》還加上雙胞案,可以說最為瘋狂。這種「男扮女扮男」的雙重後設,加上劇中一干鮮活的甘草角色,給了演員超大發揮空間。而俄國人演莎劇給台灣人看,更饒有「跨文化」滋味。這一夜的良辰美景、賞心樂事,應該是品質保證的了。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達人推薦—鴻鴻、楊忠衡
-
達人推薦
鴻鴻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加利哥的故事 》《黑暗裡有光》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智利「電影戲劇團」導演
薩卡爾:「電影劇場」讓我們在劇場裡穿越時空 Juan Carlos Zagal
智利「電影戲劇團」前身為「軍團劇團」(La Troppa),一九八七年成立時希望重整被多年獨裁政權摧殘的文化,並堅強每個智利人對文化的信念。十九年間多次巡迴歐、美、亞洲演出,作品以《惡童三部曲》Gemelos最受到世界矚目。二○○六年劇團重組,涵括了來自不同領域的智利藝術家─這群藝術家們對於詩、文學、影像與音樂的共同追求,成功打造出一個令人驚豔的電影劇場,完美延展了劇場內的時空。 才華洋溢的導演璜.卡羅斯.薩卡爾(Juan Carlos Zagal)本身即是出色的演員,劇團多齣創作的主要演員經常由他擔綱,去年在林肯中心演出《惡童三部曲》即獲得《紐約時報》劇評人的讚譽。本次他也將在《黑暗裡有光》出飾要角。除此之外,薩卡爾還是優秀的音樂創作者,多次與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合作,他的音樂總是恰如其分地為影片或戲劇加分。二○○七年入圍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的紀錄片《聖塔菲路》Calle Santa Fe,由薩卡爾創作的配樂特別受到媒體點名好評:「外弛內張的小提琴和弦加強了戲劇效果,帶有探戈風味的輕快旋律又舒緩了令人窒息的緊張感。」而《黑暗裡有光》中悠揚的旋律,穿透銀幕,讓人低迴。 本刊特別邀請作品同樣跨足電影、文學與劇場的詩人導演鴻鴻,透過e-mail越洋獨家專訪導演璜.卡羅斯.薩卡爾,讓讀者在《黑暗裡有光》來台演出前,先賭該團如何透過舞台與影像的結合,建構獨樹一格的「電影劇場」(Teatrocinema)美學。
-
特別企畫 Feature
黑暗裡的影像之光
《黑暗裡有光》聚焦在原著小說的三個場景,運用影像和真人互動,時而特寫、時而遠景,節奏切換迅速。舞台上使用兩道寬銀幕:最前方的銀幕將演員遮蔽,展現完整的純影像視覺;第二道銀幕則在演員身後,隨時準備為演員提供不同背景。兩道銀幕交替投影,便造成絕妙的剪接效果,甚至分割畫面。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稻草人舞團《月亮上的人—安徒生》、河床劇團《百夜之夢》
在台灣值得矚目的新生代編舞家當中,非出自雲門譜系的周書毅,漸漸累積出醒目成績。他一方面以兼具冷峻喜感與神經質的個人動作,發展出戲劇感的詩意,一方面則擅長將即興動作累積成自足的運轉宇宙,令人目不暇給。周書毅遊走於各獨立舞團之間發表作品,他共同參與的驫舞劇場甫獲台新年度大獎,這個月他和稻草人舞團藝術總監羅文瑾共同創作的《月亮上的人─安徒生》又要登場。安徒生的日記與創作中並陳的那種夢般瘋狂、同時又現實質感強烈的童話氣質,應該可以讓周書毅大展所長。 「河床」也是最善於製造劇場夢境的劇團,他們去年在亞維儂OFF藝術節大受歡迎,今年再度進軍亞維儂的新作即將在本月首演,值得一窺。導演郭文泰往往以內在體驗結合台灣文化元素,創造純粹、完整的獨特美感,《百夜之夢》企圖宏大,不讓《夢十夜》專美於前,可以期待一次精采的劇場歷險。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林向秀舞團《光的另一邊》 比利時尼德劇團 《伊莎蓓拉的房間》
很明顯的「旺季」來了!如果要驗收國內戲劇與舞蹈創作者的成果,五月實在是個好機會,但這也是驗收市場承載量的殘酷時刻。 舞蹈方面我特別期待林向秀和王維銘合作的《光的另一邊》。他們兩人之前在實驗劇場發表過的雙人舞片段,刻畫中年男女的情感生活,緊湊、入微、張力與趣味十足,並展現了年輕創作者欠缺的成熟況味。這次加入兩名年輕舞者,應有更大幅度的表現。舞蹈界盛行跨界風多年,但最後累積下來的還是從身體出發的紮實編舞家。林向秀的舞作再度驗證,對人生的體會有多深刻,藝術即有多動人。 劇場方面我最期待比利時尼德劇團《伊莎蓓拉的房間》。此團成名逾二十年,這齣作品既狂野又博學,展現對生命、對歷史的豐富見解,形式也多元。導演從父親遺留下來的五千八百多個各式收藏品發想,這種「物件」詮釋世界的題材,前有彼得.葛林納威《代表世界的100件物品》,近有香港前進進劇團改編董啟章小說的《天工開物》,可惜我們都無緣得見。這次要記得來開眼界。
-
特別企畫 Feature 缺乏發表平台,劇海中載浮載沉
台灣劇作家,何處是兒家?
在現實當中,新創劇本無處發表,寫完劇本,也沒有劇團歡迎。他們就像漂浮在茫茫大海當中,即使發得出求救信號,也無人聞問。所以,熱中劇場創作的人,最終自己都變成了導演。這就是台灣劇場盛行編導合一現象的由來:不是導演愛自己寫劇本,而是編劇必須用導演的方式,才能有機會發表新作。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作反映世界,劇場即是世界
一部成功的劇場作品也必須同時表達出一種世界觀和一種劇場觀,當我們在思考國內劇場的創作方向時,不妨也看看當前的國外劇作家在關心什麼:教育問題、勞工問題、性侵問題等均可入戲,甚至用一日一戲,為時代寫紀錄。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金枝演社《山海經》
金枝演社《山海經》 若驚嘆希臘神話於權力、生死、愛慾無所不包,中國《山海經》的想像猶有過之。人生的渴望與瘋狂、執迷與毀傷,在其中都化為美麗奇絕的意象與情節。祭完特洛伊的金枝演社,繼續敷演《山海經》,理有應然。可以想像的是金枝的草根味必能賦予神話強烈的生命力度,向來華麗的美學也足以形塑女媧、夸父、刑天這些奇特人物,值得期待的則是看他們如何找到神話和現實人世呼應之處,讓演出不只是奇觀,更足以讓我們在看見自身的映照當中,找到共鳴。
-
特別企畫 Feature 當代劇作的「深水炸彈」
戈爾德思 「情感交易」寫盡社會幽微
戈爾德思名列最常被國外搬演的當代法國劇作家,他的劇作在法國各地劇院的年度戲碼中也從不缺席。諷刺與張力兼具,現實感與寓言性俱足,批判性與悲憫交織,讀他的劇本很容易被鮮明的情境吸引,一口氣讀完會立刻想從頭再讀。
-
特別企畫 Feature
畢希納 最會提問的藝術家
畢希納只活了廿四歲,生前藉藉無名,卻在十九世紀末突然聲名大噪,成為最常被國際搬演的德語劇作家。而他,事實上只留下寥寥幾部殘缺凌亂的作品,卻儼然現代文學的啟蒙大師。他的劇作僅僅四部,題材筆法迥異,卻打破古典格律,透過場景零碎卻充滿張力的連結,表達生存的多面性,極富現代感。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台原偶戲團《大師的音樂盒─德布西兒童世界》
在國內兒童劇一面倒綜藝化的表演傾向之下,一個不譁眾取寵、卻能吸引大人小孩一同聚精會神觀賞的演出,顯得如此難能可貴。台原偶戲團持續邀請國際編導合作,之前有企圖宏大的《絲戀》和《重別》,這回小型的《大師的音樂盒─德布西兒童世界》則有法國導演和英國鋼琴家的參與。《胡桃鉗》、《兒童與魔法》的劇情架構,真人與各種戲偶(包括皮影戲、台灣布袋偶)的共同演出,方寸間不可思議的創意變化,連一道幕的進退升降都有其詩意。孩子觀賞後的收穫不是一般兒童劇附贈的玩具或面具,而是被開啟的無窮想像力和好奇心,順帶還得以親近現代音樂的一塊瑰寶:在德布西《兒童世界》完成一百年後,我們得以在奇幻的視聽夢境中接觸這組簡單卻迷人的小品,真是何等幸福的機緣。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經典新詮,現代人的迷藥或解藥?
當代導演的參與,讓傳統歌劇得以和時代經驗對話,繼續鏡照人類行為的變化與恆常,其意義遠勝「拯救一項垂死的藝術」。歌劇對今日觀眾的意義已有別於過往,就像每一代都在修正其歷史觀、藝術觀,以差異的敘事反映時代需求,試圖為當前社會與心靈的疑難提出診斷、甚至解藥,歌劇演出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拉芳舞團《37 Arts》
甫獲國家文藝獎的許芳宜,加上甫離開雲門的布拉瑞揚,一個擁有絕佳技巧,一個擁有豐沛原創力,兩位都是眾望所歸的新生代翹楚。歷經葛蘭姆與雲門洗禮,除了師出同門、經歷各殊,情侶身分又讓他們的合作不僅是藝術上的「組合」,更有生活的「對話」與生命的「辯詰」──有一次無意中看到他們上許悔之的電視訪談,談到彼此生活中情感之濃烈、與工作上之意見磨合,我更有預感他們的新作會是從現實體驗長出的奇花。發源於異鄉紐約,完成於故鄉台灣,《37 Arts》不僅必然是台灣舞蹈界下一波的重要事件,也應當是布拉和芳宜邁向成熟、獨立的里程碑。
-
特別企畫 Feature 紀事九:2008值得期待的舞蹈戲劇演出
時代雖瘋狂,好戲依然連台
明年有超重量級劇場大師彼得.布魯克的作品首度訪台,還有瑪麗.書娜、瑪姬.瑪漢等人作品來舞動春天,加上麻辣的劇場語言聖手紀蔚然首度下海寫京劇、台灣戲劇史經典《閹雞》登上國家戲劇院面對二○○八,時代動盪依然瘋狂,但好戲依然可以期待。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台南人劇團《K24》完整版
《K24》從各方面來說都是台灣劇場的異數。陽光劇團帶來六個半小時的人生詩篇,台南人劇團則端出六個小時的癲狂喜劇(有沒可能笑到神經麻痺癱瘓?現場需有急救措施)。悲劇演六小時不稀奇,但是喜劇?! 集編導演於一身的蔡柏璋,堪稱李國修之後絕無僅有的喜劇長才。甫出校門即完成此一壯舉,台南人劇團押寶式的製作後盾居功厥偉,但首先要有蔡柏璋的天馬行空想像及翻轉乾坤手腕。之前推出的一、二集以人工旋轉舞台(可比陽光劇團的人工轉盤)、戲裡戲外的呼應跳躍(也不輸「風屏劇團」的戲中戲戲外戲)、以及破天荒連續劇集般的情節架構(其自由想像程度卻是任何電視產品無法比擬的),令人樂不可支──戲長,有《如夢之夢》和《浮生若夢》頂著,誰怕誰?台灣觀眾已越來越能接受好戲的時間考驗。這回六集完整版上陣,我既期待加倍的快感累積,又擔心樂高錯亂崩解成為真正的Kaos。無論如何,值得一探!自嘆無緣參與台灣劇場史關鍵時刻的觀眾們,機會可擺在眼前唷~ 文字|鴻鴻 詩人、劇場與電影導演
-
藝@書 邁向總體藝術
歌劇革命一世紀
編按: 本期刊出黑眼睛文化「劇場手邊書」系列的第三本書《邁向總體藝術歌劇革命一世紀》精采摘要,針對「社區劇場」提出精采的見解。該系列由牯嶺街小劇場策劃,耿一偉主編,是一項長期的出版計畫。以手邊書的親和形式,兼顧前衛、時代性、深入淺出的考量,尤其注重以個別作者對國內現況的觀察,提出有用的論題方向,彌補中文出版的空缺。 作者序言:歌劇與現代劇場 歌劇經常被看成愚蠢的藝術,或殘缺的藝術你最好閉著眼睛聽,或是假裝無視於不合理的劇情、矯揉造作的表演。伏爾泰即曾如此嘲諷:「歌劇裡的故事都是那麼蠢,以至於無法用言語說出來,只好用唱的。」當然那是針對十八世紀而言。時至今日,歌劇演出的美學已經和伏爾泰的時代大不相同,在現代表演藝術的衝激下,一世紀來的製作觀念刷洗出許多被傳統演出風尚所覆蓋的珠玉。歌劇演出已經變成一門全新的藝術。 當代劇場無不以「總體藝術」為標的,歌劇並不獨獨例外。事實上,總體藝術(Gesamtkunstwerk)這個概念,還是華格納在一八五○年首倡的。歌劇的義大利原文opera即「組合」之意,意味著歌劇本來就是門綜合藝術。華格納更推進一步,為未來的藝術作品描繪出一種統合了音樂、歌曲、舞蹈、詩詞、美術、甚至劇場空間的表現形式。他以歌劇的「進化」形式「樂劇」作為此一烏托邦的解答。雖然,今日在表演藝術與視覺藝術領域,對總體藝術的實踐早已去華格納的臆測甚遠,但我們驚訝地發現,他提出的原則仍是具有指標意義的。 華格納的理念有許多實際的細節。他主張演出時讓觀眾席陷入全暗、將燈具遮蔽、將樂團放置在深不可見的樂池中凡此種種讓觀眾得以專注於舞台藝術呈現的現代劇場成規,莫不肇始於華格納。他甚至首先採用左右對開的大幕來取代升降大幕,以免幕啟時觀眾先看到的是演員的腳,如今這種對開大幕仍叫做「華格納幕」。雖然之前每一代的歌劇革命家,從蒙台威爾第、葛路克、到莫札特,率皆以增強戲劇表現幅度為革新音樂語言的動力,但華格納的整體劇場策略更為徹底而影響深遠。一八七六年拜魯特歌劇院開始營運,華格納為自己的理念創造了實踐的場域。劇場史往往將後來的易卜生、史特林堡、或契訶夫作為現代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