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彼得.布魯克《希茲威班西死了—國家滅亡了》(Mario Del Curto 攝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預知08表演紀事/演出篇 紀事九:2008值得期待的舞蹈戲劇演出

時代雖瘋狂,好戲依然連台

明年有超重量級劇場大師彼得.布魯克的作品首度訪台,還有瑪麗.書娜、瑪姬.瑪漢等人作品來舞動春天,加上麻辣的劇場語言聖手紀蔚然首度下海寫京劇、台灣戲劇史經典《閹雞》登上國家戲劇院——面對二○○八,時代動盪依然瘋狂,但好戲依然可以期待。

明年有超重量級劇場大師彼得.布魯克的作品首度訪台,還有瑪麗.書娜、瑪姬.瑪漢等人作品來舞動春天,加上麻辣的劇場語言聖手紀蔚然首度下海寫京劇、台灣戲劇史經典《閹雞》登上國家戲劇院——面對二○○八,時代動盪依然瘋狂,但好戲依然可以期待。

彼得.布魯克《希茲威班西死了國家滅亡了》

3/3~5  台北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創作社《R.Z》

3/13~16  台北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瑪麗.書娜奧菲歐與尤麗蒂茜》

3/21~23  台北國家戲劇院

法國里昂芭蕾舞團《灰姑娘》(瑪姬.媽漢作品)

3/28~30  台北國家戲劇院

韓國梯子肢體實驗室《伍采克》

4/4~6  台北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兩廳院「台灣系列」—台南人劇團《閹雞》

8/15~17  台北國家戲劇院

國立國光劇團《纏綿》

11/13~16  台北國家戲劇院

最美好的事往往難以預期。在觀賞某些美妙演出的當刻,我會忍不住想:還有什麼會比這一刻更快樂呢?──如果有,也許就是在對下一個美妙演出的期待當中。

最美好的事往往難以預期,所以我們只談那些可以預期的。

彼得.布魯克的戲來了!

近年來台灣與世界表演藝術的接軌日益密切,讓台灣觀眾終於有機會親炙那些紅了快半個世紀的大師。也許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是其中意義尤為重大的一位。

以《空的空間》理念影響現代劇場深遠的布魯克,多年來以巴黎為創作據點,致力於跨文化劇場的創作,採多國演員及表演傳統的糅合實驗,不斷鉤沈當代觀眾陌生的題材,為今日世界的敏感議題敲擊警鐘。談論戰爭的《摩訶婆羅達》取材印度史詩,探討人類知覺的《錯把太太當帽子的男人》取材腦部科學著作,同時他也不斷重新詮釋莎劇與貝克特(今年香港藝術節布魯克帶去的便是《短打貝克特》)。他更經常搬演當代劇作家的新舊作品,帶領觀眾拓廣視野。布魯克追求現場演出的生動活力,導演手法不拘一格、難以預期(即所謂「折衷主義」),但不變的是永遠以簡御繁——他不會在舞台上塞滿視覺變化,而是以看似簡單的調度,開啟觀眾無窮的想像力。將到台灣演出的《希茲威班西死了—國家滅亡了》就是佳例。全劇只有兩位演員,全長不過七十分鐘,作品雖小,卻能營造驚人的張力,牽引出動人的觀點。相對於百老匯的巨鯨式劇場景觀,布魯克的劇場可以說是環保的奈米劇場典範。藉演出引介以反諷手法處理族群問題的南非劇作家佛佳德(Athol Fugard),也是拓展我們當代文學眼界的好機會。

舞蹈劇場與肢體劇場

舞蹈界的交流一向比劇場來得迅速而且頻繁。今年有三度來台的瑪麗.書娜(《奧菲歐與尤麗蒂茜》Orpheus and Eurydice)和瑪姬.媽漢(《灰姑娘》,由法國里昂芭蕾舞團演出)。《灰姑娘》早有DVD行世,以人演偶的動作設計,顛覆了芭蕾崇尚優美的傳統,開發了怪誕美感的肢體語言。另外一個肢體劇場,則是來自韓國的《伍采克》。他們以椅子為主要表現元素,演出這部描寫小人物悲辛的十九世紀德國名作。《伍采克》事實上是貝爾格歌劇版本Wozzeck的音譯,戲劇原名Woyzeck通常翻成《沃伊采克》,甫在台北藝術大學演出過較為寫實處理的版本,可以作個比較。

紀蔚然寫京劇

至於國內的製作,值得關心的,是有沒有突破現有的創作格局。從這一點來看,最有趣的組合,莫過於國光劇團和紀蔚然合作的《纏綿》。這齣戲要改編《貴妃醉酒》和《安東尼與克麗奧佩特拉》,把埃及豔后跟楊貴妃送作堆。雖然兩位后妃都在權力峰頂,性格與處境卻都迥異,大有文章可作,但要統合京劇和莎劇兩種截然不同的語言風格和表演程式,從編劇開始就是大挑戰。紀蔚然以硬漢小說般的冷嘲對白見長,如何拿捏東西方古典語言並賦予現代性,讓人好奇又期待。

侯貝多如戈

再就是王嘉明以《R.Z.》挑戰當代最受歡迎的法國劇作家戈爾德斯的代表作《侯貝多如戈》。此劇在台藝大和北藝大都分別由學生搬演過,這回是第一次正式登上專業劇場檯面。以一個「無動機殺人狂」為主角,描寫現代社會的疏離,人人恍如行屍走肉,反而殺人狂最具人性,劇中愛上兇手的小妹妹一角也絕對會令人印象深刻。王嘉明曾原創過描寫連續殺人狂的《Zodiac》,以兩名演員分飾多角,成績斐然,但情調與深沈的《侯貝多如戈》截然不同,此次再度探索殺人狂世界,自有其執著、也必有其不同的關照。

後設台灣戲劇經典

兩廳院將推出一系列台灣戲劇經典,《閹雞》是其中的代表作。原作為台灣劇場史上的里程碑,刻畫社會變遷與都市開發造成的問題,當年的演出參與者包括小說原著張文環、改編導演林摶秋、音樂家呂泉生、畫家楊三郎等,可謂一時之選,也造成日本殖民政府禁演風波。重演名劇,應當不是為了懷舊或打造狹義的台灣形象,而是承繼劇中的社會抗議精神。台南人劇團的演出將以戲中戲形式重現當年的演出情景,以後設觀點與不同時代古今對話。導演呂柏伸繼續實踐他近年音樂、形體、劇場結合的實驗,料將與本劇的人文關懷產生豐富效應,值得特別期待。

當然,在台灣社會繼續動盪下,瘋狂時代的好戲連台應可預期,還有更多新製作必然非看不可,還有更多進口好戲有待敲定。但是至少,以上這幾個演出讓我們確信,在這一年裡,除了政治,在生活中還有一些是真的可以期待的。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