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抗議無效 上海越劇院「被搬遷」
位於浦西西區的上海越劇院,說是該劇種的立命之地,應不為過,但近日城市規劃出新政策,原院址要讓與滬劇院使用,越劇院則「被搬遷」,新址納入「十三五」重大文化設施建設專案之一。雖然戲迷驚恐抗議,藝術家也發出「藝見」,但終究局勢難擋
位於浦西西區的上海越劇院,說是該劇種的立命之地,應不為過,但近日城市規劃出新政策,原院址要讓與滬劇院使用,越劇院則「被搬遷」,新址納入「十三五」重大文化設施建設專案之一。雖然戲迷驚恐抗議,藝術家也發出「藝見」,但終究局勢難擋
廿一世紀的上海新地標「新天地」,是上海舊區開發的成功典範,為了讓空間持續展現創意與活力,新天地業委會在六月端午節時舉辦長達兩週的首屆「表演藝術新天地」活動,在帳篷劇場、咖啡館、餐廳等室內外輪番上演十七檔不同形式的劇目,包含了戶外多媒體、新馬戲、默劇、舞蹈、街頭表演、情境劇場等,可說是創造表演藝術與商業的新型業態融合方面的一次大膽嘗試。
近期因犀利口舌評論,從電視真人秀節目評委,到獨當一面演出《金星脫口秀》的舞蹈家金星,最近與京劇大咖關棟天演繹《狗魅Sylvia》。《狗魅Sylvia》是百老匯劇作家埃.拉.格尼的作品,講述一位中年大叔撿了一隻流浪狗回家養之後,引爆了人狗爭寵的家庭危機。脫口秀女王金星化身劇中母狗,有的人覺得演狗很丟人,金姐覺得如果劇本好,就是讓演泡屎也心甘情願。
整修六年、終於重新開張的上海美琪大戲院,定位為「精選劇場」,並將每年四月演出季命名為「琪遇季」。今年首個「琪遇季」邀來中國國家話劇院的《杜甫》,由王曉鷹執導,以杜甫曲折的人生經歷為主要線索,塑造他正直憐憫、憤世嫉俗、錚錚鐵骨的知識分子形象。但《杜甫》上演後,網路卻瘋傳一封來自「唐朝詩人杜甫」的「密函」,原來是評論者假托杜甫口吻,對演出表達「意見」。
上海大劇院自一九九四年十月破土動工以來,經過四年的建設,在一九九八年八月正式投入測試預演。大劇院占地一萬一千五百二十八平方公尺,建築總面積爲七萬平方公尺,地上八層,地下二層,總高度四十公尺。一共耗資十二億人民幣。這座匠心獨運的大型現代化劇院是由法國夏邦傑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的。建築外型的設計理念源自於中國傳統的天地概念,意喩上海這座國際性大都市將融滙天地靈氣,展現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現在,上海大劇院已經成爲上海的地標。 上海大劇院共有三個劇場。主劇場有一千八百二十個座位,用於歌劇、芭蕾和交響樂等大型演出。此外還有容納六百個座位的中型劇場和兩百個座位的小劇場,可以用來演出室內樂和小劇場戲劇,另有十二個大小不等的排練廳、練功房、製景室和化妝間。 雍容華貴的觀衆廳 主劇場觀衆廳面積近一千平方公尺,高19.5公尺,牆面採用紅色和金色的木質裝飾,典雅富麗,雍容華貴。爲了防止外界聲音的干擾,主劇場將牆壁做成雙層隔音牆,兩層牆體間還塡充有十五厘米的泡沫隔音層,有效隔絕了外界的噪音。 劇場頂部的三大片波浪形高密度頂板,二、三層挑台與包廂的S型欄板,觀衆廳內花崗岩和楓木的裝飾,以及台口兩側開閉式新型側燈窗口的採用,無不爲了把原汁原味的自然聲響更好地傳遞給每位觀衆。 劇院的擴聲和舞台燈光由安恒利(國際)有限公司總承包。主劇場觀衆廳的音響設計按演出性質採用改變總吸聲量的混響可變技術,設計要求達到最佳殘響時間爲1.3至1.4秒(歌劇)和1.8至1.9秒(交響樂),聲場不均匀度≦3 db,廳內總噪音級達到≦NR 20。大劇院選用了音色淸晰、還原度高的美國JBL公司生產的揚聲器,運用了現今世界上最大專業音響集團──哈曼集團(Harman International CO.)的專業擴聲系統設計軟體,即JBL的CADP 2軟體進行音場分析設計。經測試,目前觀衆廳內的混響時間已經達到設計要求,噪音低於30分貝,完全符合國際一流標準,保證了聲音的淸晰度和低音的豐滿度。 繽紛絢麗的舞台 上海大劇院的核心當屬全自動機械舞台。舞台面積一千七百平方公尺,台深五十公尺,是觀衆廳的1.7倍。它由一個七
浙江滑稽劇團的前身,是隸屬於曲藝團中的滑稽組。這個團體創立於滑稽興盛時的五〇年代,至今剛好屆滿四十年,不過卻一直和曲藝團體相提並論,九七年的二月始獲准獨立門戶,正式更名爲「浙江滑稽劇團」。目前全團共有演職員三十三名,而靑年演員就佔有半數以上,可稱得上是一支活力的輕騎兵;該團先後排演過優秀的經典劇目《七十二家房客》、取材於傳統戲曲的《唐伯虎點秋香》、《蘇州兩公差》等大型的滑稽名劇。 近期則陸續排演出《拆穿西洋鏡》、《大路朝天》和《究竟誰是爹》三本大型的滑稽新作,每齣戲平均都有超過百場以上的演出經歷,特別是此次訪台劇目中也將《究竟誰是爹》囊括其間,似乎想藉著上千場次的演出,以及獲頒發過無數大小的獎項,(除了戲劇類的劇目、編劇、導演等獎,該劇還榮獲中國人口文化促進會授予的人口文化獎)來贏得台北觀衆的靑睞與認同。 《究竟誰是爹》一戲嘲諷的是中國傳統的重男輕女觀念,敍述男主角包德志(得子),爲了生兒子停妻再娶,甚至在產房來個大掉包的荒唐行徑。而除了《究竟誰是爹》這齣現代背景的戲外,浙江滑稽劇團此次也要演出傳統背景的《蘇州兩公差》,主角是兩個好打不平的公差,爲了替老百姓申冤,乾脆假扮成欽差大人,結果當然是眞眞假假所衍生出的種種混亂「笑」果。 在新舊的劇目選擇中,台灣觀衆當可一窺這個集結曲藝、相聲於一體的新奇劇種之奧妙,如何風靡江、浙、滬各地,好笑倒底在何處了!
建團超過四十年的「蘇州市評彈藝術團」,發源於評彈的故鄕, 雲集了一批著名表演藝術家,走過無數滄桑,也貢獻出許多書目,在江滬甚至全國都有深遠的影響。
東方票務、《新民晚報》與「新浪網」合辦二○一五年上海劇院演出排行榜評選,共有舞蹈、音樂、話劇、戲曲、音樂劇等廿五部熱銷作品角逐。其中評選出的前十名,以話劇、舞台劇最受關注,從英國跑到中國、在地化的《戰馬》拿下第三名,改編自網路遊戲的舞台劇《仙劍奇俠傳》也以優秀視聽演出出線,最令人意外的是,台灣優人神鼓的《時間之外》以五票之差奪下榜首。
爲了讓台灣有心設立表演藝術戲劇奬的人,能有足夠的範例參考,本刊特地蒐羅了包含大陸、法國、日本、香港、德國、英國及美國等國的戲劇獎資料,介紹各個奬項的創立緣起、評審內容與經過和與當地戲劇生態的互動關係;這些獎項有的歷史悠久,有的別具立意,藉由了解這些「他山之石」,或許能讓更多人思考並了解設立「奬」的眞正意義。
成立滿卅周年的表演工作坊,去年底終於在上海有了自己的專屬劇場:「上劇場」。位於美羅城五樓、六百九十九座席的上劇場,在去年十二月五日以鄭佩佩主演的《在遙遠的星球,一粒沙》開幕,接下來還有《一夫二主》、《嘰咕男女變形記》、《那一夜,在旅途中說相聲》、《彈琴說愛》、《愛朦朧,人朦朧》等戲上陣,未來表坊的歷年好戲也會復排上場,再不用受檔期限制之苦。
十月中到十一月中舉辦的第十七屆「上海國際藝術節」,安排了「節中節」活動如首屆的「喜劇節」、「魔術節」、「西藏週」、「印度週」,連小鎮朱家角也算納入演出範疇,來自五十五個國家和國內廿七個省市自治區及近五千位藝術工作者在此獻藝。而藝術節對原創的重視,亦體現在今年的開幕大戲上音樂劇《猶太人在上海》與現代芭蕾《長恨歌》,題材均源自中國故事。
〔台灣〕 「兒歌100徵選活動」開始收件 為了讓台灣的兒童有更多的本土兒歌可聽,文建會便策劃主辦了「兒歌100徵選活動」,以鼓勵本土兒歌的創作活動。徵選活動分為兒童組與社會組,前者包括台灣地區各國小的學童,後者則含台灣地區國中以上在校生及社會人士。預計總共要錄取兒歌一百首,其中兒童組將錄取四十首(優選十首與佳作三十首)、社會組六十首(優選二十首與佳作四十首),錄取獲獎者並將頒發獎金與獎牌。收件截止日期為九月廿五日,預定在十二月初公佈得獎名單,頒獎日期為十二月廿三日。 本次徵選由國立台東師院兒童文學研究所承辦,徵選辦法可參閱下列網站:www.cca.gov.tw或www.ntttc.edu.tw/ice/。也可電洽089-318855轉3106或3101。 (編輯室) 驅動城市2000──創意空間連線 藝術文化環境改造協會將自九月十三日至十月十五日,於華山藝文特區舉辦「驅動城市2000──創意空間連線」活動,由來自台北、花蓮、高屏、台南、嘉義、台中的六個藝文展演空間進行聯合策展。在五大系列活動「展、演、論、遊、嬉」的規畫之下,除了各項視覺藝術展覽和藝術議題的討論會之外,也有以「酒神劇場」為名的演出活動,邀集河左岸劇團、新鮮人舞團、華洲園皮影戲團、臨界點劇象錄、外表坊時驗團等五組表演團體在特區内的「烏梅酒廠」先後進行演出,時間為九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 在展演期間的每週六、日下午,並有「都市藝術『Hi』客」活動,採取開放登記參加的方式,廣邀各地的街頭藝術家進入特區自由展演。連絡電話:23926180,網址:http://www.art-district.org.tw。 (編輯室) 〔大陸〕 上海京劇院網站開張 籌備多時的上海京劇院網站已經正式開張,這不但為傳統的戲曲藝術另闢發展的捷徑,也將古老的京劇連結上時代的潮流,說明了京劇既要老聽衆的支持也
十月的蘇州,因三大藝術節慶「第六屆中國崑劇節」、「第十四屆中國戲劇節」及「第六屆中國評彈節」輪番上陣而熱鬧非凡,計有十七台的崑曲、十八場次的評彈、卅齣不論大小的中國戲劇(戲曲),戲迷趕場趕得緊,但已舉辦多次的節慶,卻仍有宣傳行銷、售票狀況混亂的情形
上海評彈團醞釀了三年的製作《林徽因》,最近發起「眾籌」,引來媒體關注,也突然多了許多來支持的朋友。這個計畫預計籌資五十萬,分成一百股,每股五千元,劇團約持有兩成比例,演職員都一起下海參股,參與的股東們也將進入二度創作中,幕後的粉絲們可以公開進入戲的排演、審定等過程,作品將舉行開放式的劇本朗讀會,聽取各方意見,這也將開啟評彈界的先河。
此觸「電」乃指戲曲與電影的結合激盪,話說早年電影科技傳入中國與台灣,最早搬上銀幕的都是戲曲演出,因為這都是當時最時興的大眾娛樂,翻拍上陣招引票房最有效。但到了廿一世紀,當導演龔應恬用了五年時間拍出崑曲電影《紅樓夢》,卻無法排檔上映,僅能在同好間流傳訊息、「地下」公映,正是時移勢遷的明證。
紅遍兩岸的《小時代》系列電影,在導演郭敬明的策劃下,發展出舞台版音樂劇,並於五月初在上海文化廣場劇院公演。演員找來多位選秀節目出身的清嫩歌手,唱功完全贏得歌迷振奮的尖叫與讚賞;而猶似法式甜點馬卡龍粉潤透亮的舞台感,運用了立體書翻閱的3D投影效果,似乎宣告這是小說延伸而來的創作,換景神速,毫不冷場。
由崑劇藝術家張軍創立的崑曲推廣中心,繼園林版《牡丹亭》之後,再推新作《春江花月夜》,從張若虛的唐詩發想,演繹了一個由愛萌發、感懷生死的故事,橫跨了盛唐朝的半個世紀,穿越仙、人、鬼三界。製作班底集結兩岸劇場好手,張軍親自出演主角張若虛,黃金組合讓該製作已成崑劇迷心中的新春盛事。
以推展原創華語音樂劇為目的的「原創華語音樂劇展演季」,今年來到第三屆,共有四齣劇碼,趁著春日花好時節迎風放送。除了有以蘇州為主題的《又見桃花紅》與《錦繡過雲樓》展現南方文化傳統,《至少有十年我不曾流淚》請出「中國好聲音」歌手演出「北漂」青年逐夢故事,還有改編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瑞典女作家拉格洛芙同名小說的《尼爾斯騎鵝歷險記》,多樣面貌令觀眾驚喜!
繁華的上海,以「不夜城」為鮮明印記,但在表演舞台這一塊,卻少見延伸至午夜的發展。近期「人民大舞台」特地推出中國第一個午夜演出「午夜快樂匯」,由台灣知名主持人曹啟泰擔任藝術總監,匯集國內、港澳台與海外各大演出團體及個人,呈現輕鬆幽默的相聲、脫口秀、短劇小品、各類模仿、默劇、幽默小丑等語言類節目,讓上海的夜「笑」得更燦爛!
十月底開幕的第二屆烏鎮戲劇節,這次以「化」為主題,是蛻變之意,意味小鎮四時皆有不同風貌可循。這次的劇碼量較去年翻了兩倍,有十七齣特邀劇碼,再加上「青年競演」單元的作品和「戲劇嘉年華」三百組一千五百場的各類演出。開幕大戲是田沁鑫的《青蛇》在新落成的戶外水劇場演出,閉幕則是瑪麗.辛默曼的《白蛇》,呈現中國傳奇故事如何於異國視角中的化魂重生。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