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版《北京法源寺》由十年没演舞台剧的奚美娟出饰慈禧一角。(柴美林 摄 上海大剧院 提供)
城市艺波 Cities & Arts

十八岁的上海国际艺术节 五十部作品迎金秋

第十八届的「上海国际艺术节」已于十月十二日揭幕,将热闹到十一月十五日,超过一个月的时间,五十部作品齐聚沪上,中外交流场面繁盛。这次是逢中西两位戏剧大家——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四百年,剧界纷向大师致敬,创排各类剧作以为纪念,昆剧、越剧、小剧场实验戏曲皆有呈现。另田沁鑫改编自李敖小说的《北京法源寺》北京首演后票房大好,口碑效应在沪发酵,备受关注。

第十八届的「上海国际艺术节」已于十月十二日揭幕,将热闹到十一月十五日,超过一个月的时间,五十部作品齐聚沪上,中外交流场面繁盛。这次是逢中西两位戏剧大家——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四百年,剧界纷向大师致敬,创排各类剧作以为纪念,昆剧、越剧、小剧场实验戏曲皆有呈现。另田沁鑫改编自李敖小说的《北京法源寺》北京首演后票房大好,口碑效应在沪发酵,备受关注。

说到光辉十月,对上海都不陌生,除了有连续的小长假,满地梧桐落叶,时令更换,说明金秋已踏步而来,和风温阳也象征了收获的季节。艺坛注目的「上海国际艺术节」,奔向熟成的阶段,迎来了第十八届的风貌,早在它诞生的前一年,申城在市中心建起水晶般的大剧院,彼此都见证了这座华洋相容的大都会,如何重启后冠,优雅转身进入国际视野。

参演剧目从十多出到如今的五十部,其开幕式涵盖了许多型态,首届的《金舞银饰》古典华丽的民族风,或艳光四射的《探戈女郎》,中义合作的歌剧、演绎犹太人故事的舞台剧……作为尝试多元风格,也记录与世界互动的印象笔记。近十年一波波兴起的新建剧场,遍及浦东、嘉定、闸北等郊区,也让艺术节更自由亲民。此外,民乐从来不曾担刚开幕大任,传统民乐如何在保留古典气韵,同时搭准当代审美的脉搏呢!?上海民族乐团试图以原创新作《海上生民乐》于今年开幕式上寻求答案。

莎翁与汤显祖  逝世四百年中国相遇

由于今年中西两位戏剧大家——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四百年,剧界纷向大师致敬之故,因而创排各类型的剧作,彰显各种生命体验的纪念方式。上昆不遗余力打磨「临川四梦」,该系列全球巡演后的观剧人数,拿下上昆剧历史之最,这次点选四梦之一亦是汤翁生前最后遗作的《邯郸记》,此剧参演除了推广新剧更有传承百年戏脉之意。小剧场实验独角剧《我,哈姆雷特》,尽管主演张军师源昆腔,这出一人包办生旦净丑,夹杂英语的演唱形式,是不是昆曲,是不是哈姆雷特,对创作者显然没那么重要,从头到尾用创新的戏曲手段去拆解进而重组戏曲元素,现代化转型的疑惑,如同中英混搭王子的困惑:「生存?还是毁灭?(to be, or not to be?)」昆曲颠覆了哈姆雷特,张军颠覆了昆曲……

另一出茅威涛的越剧《寇流兰与杜丽娘》(编按),一如导演郭小男的风格,饱满、张扬、冲击力度强大,莎翁和汤翁带著寇流兰与杜丽娘,各自行走了四百年,直到眼前走到越剧的世界相遇了,莎翁笔下的人物被写死了,杜丽娘穿梭生生死死中复生,是个很有戏感的命题文章,女小生茅威涛一人分饰古今两角亦是该剧亮点,据悉导演以此剧献给主演的妻子茅威涛,看来越剧善说爱情故事,剧外人也大受感染。

李敖小说搬上舞台  回探清朝事

《北京法源寺》、《胡雪岩》、《大清明相》、《于成龙》等剧对于前朝清宫往事,似乎历史离得近,所以看得清也写得细,这几部作品的戏脉剧情切入点,避去个人情爱纠缠,大是大非取代小情小爱,一把尺丈量天下祸福,廉吏、明相、红顶商人……如履薄冰行走于庙堂之上。

改编自台湾名嘴李敖的同名小说,原创舞台剧《北京法源寺》,备受关注,透过宫廷、民间、寺庙的三角解读分析,揭开深沉积重史页的对话,北京首演后,票房大好,连带影响上海的口碑效应,这次参演上海国际艺术节加码共演四场。主要演员的选定,比起国家话剧院擅长推广的明星版,实无亮点口碑,剧中慈禧一角找了十年没演舞台剧的奚美娟,改行当导演的贾一平则以外貌神似谭嗣同而入选。

《北》剧编导田沁鑫认为,每个角色对映了一个灵魂,选角色胜过选明星,选对了能走进角色还原人物,不可能没好戏可看。原著者善辩,改编后台词量大,对演员和观众心理负担是个难点,而她的建议却是:何不带著失控的自由和游戏感,旁听风云莫测的戊戌变法?

编按:寇流兰为罗马大将军科利奥兰纳斯(Coriolanus)另译,为莎剧《科利奥兰纳斯》主角。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