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朝宗
-
紐約
百老匯春季演出重打經典與明星牌
去年秋天百老匯重開時,除了疫情外,業界討論最熱烈的就是新製舞台劇,尤其是非裔劇作家作品數量之多,多年未見。百老匯41間劇院中有9間是演新製舞台劇,其中有7部是非裔作家所寫、主要演員多是非裔、描述非裔生活。
-
紐約
音樂劇大師史蒂芬.桑坦91高齡辭世
「音樂劇大師桑坦(Stephen Sondheim)辭世」的消息在11月26日傳出,媒體刊出紀念報導,社群媒體充滿追悼圖文,紐約一個卡拉OK吧當晚有桑坦歌曲連唱,隔一天數百位劇場人士在時報廣場合唱他的歌曲〈Sunday〉(註)。
-
紐約
紐約愛樂音樂總監梵志登宣布3年後卸任
美國疫期最嚴重期間,他一直留在祖國荷蘭,據報導梵志登也染疫,生病及其後復健讓他減重了20磅。他說這個經驗讓自己重新衡量價值觀,決定不要再長年奔波,好與家人常在一起。
-
紐約
多元背景劇場人出任林肯中心藝術主管
唐柯對藝術多樣性與民主性的關注對不同表演類型與風格的深刻理解,以及對不同傳統、相異背景的藝術家們所具備的淵博知識與尊重,令人印象深刻。
-
紐約
職場霸凌遭揭露 影藝製作人魯登引退
魯登惡行在業界早就是公開秘密,過去還被視為其成功表徵,《華爾街日報》在2005年就曾以「Boss-Zilla!」為標題,描述他5年間換了至少250位助理的事,言下之意只有少數人才能被他操成大器。
-
紐約
禁令放鬆下表演紛出重溫現場感動
能再重回劇場,感受藝術在眼前當下發生的興奮,當然非常吸引人;雖仍有量體溫、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限制,但總是讓人有生活逐漸回歸正常的感覺。
-
紐約
防疫顧問佛奇預告演出恢復「大約在秋季」
紐約州長古莫日前則宣布一項「紐約藝術復甦」計畫,要在夏天前舉辦一連串「突發」表演,邀請超過150位世界級藝術家參與,由金牌製作人Scott Rudin和翠貝卡電影節創辦人Jane Rosenthal策劃,展現重振紐約藝術的決心。
-
紐約
大都會歌劇院上演勞資糾紛
大都會歌劇院的勞資糾紛愈演愈烈,院方指出疫情對未來的賣座率將有嚴重打擊,而防疫措施又會提高製作成本,所以人事開銷必須縮減,因此要與工會重新議約,但遭工會拒絕,雙方展開長期抗戰
-
紐約
疫情再起難以復演 表演產業前景茫茫
新冠疫情入秋後再掀第二波流行,原本計畫重啟的大小劇院音樂廳也只得取消原本計畫,再度進入冰封寒冬;就算出現疫苗開發的好消息,也是緩不濟急,預計到明年中都不可能讓表演場所開門。這可能長達廿個月的表演空窗期,是沒有人經歷過的,而就算進入後疫情時代,場館或是團體是不是還能維持過去的運作模式,如果不能,新的模式又是什麼?
-
紐約
大都會博物館展演《如實曲徑》 多元舞者參與演出
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重新開張,在九月時呈現了三場旅美台灣藝術家李明維的《如實曲徑》。為防疫情,大都會有許多管制,之前七天開放,現在每週休息一天來消毒,《如實曲徑》的演出,就是在休館的週三。這次展演並與美國著名編舞家比爾.提.瓊斯合作,對舞者的挑選也強調膚色、性別、性向上的多樣性。包括瓊斯舞團的台裔舞者劉奕伶也參加了演出。
-
紐約
推開疫情灰暗陰霾 The Show Must Go On
在一整個只能看線上演出與重播的夏天後,在各個藝術家與團體的努力下,終於看到新的氣象有麻州地方劇團推出美國疫情暴發後第一個獲演員工會許可的現場演出,有劇團為線上演出推出專屬新製作,大都會歌劇院邀來歌劇巨星製作了系列網上演唱會,甚至紐約市立芭蕾、公共劇院等都在最近宣布下半年度節目有創意的人,總是可以在現實的困境中找出創意的出口。
-
紐約
取消「圍幕甄選」 能讓樂團多元化?
「圍幕甄選」曾是六○年代黑人民權運動推動下所誕生的樂團甄選樂手措施,意在不見人只聽聲的狀況下,單憑演奏表現取決人選,也成為樂團中女性與非白人族裔得以增加的關鍵。但在目前「黑人的命也是命」的運動下,知名樂評家托馬西尼反而倡議取消圍幕甄選,因拉非裔樂手比例偏低,他認為樂團需採更積極的做法,如考慮演奏技巧外的標準,來解決嚴重的族裔不平衡現況。
-
紐約
兩大社會運動 改變美國的未來?
反職場性騷擾的「我也是」和反警察暴力的「黑人的命也是命」兩大社會運動,可說是影響深遠,今年更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更讓議題不只是議題,而真正進而改變美國社會的價值思考與原則,把抗議的焦點,從街頭帶進團體機構的人事管理預算分配上,終將會帶來更有持續力的改變。
-
特別企畫 Feature 美國
震開社會的裂隙 藝術生態改造的契機?
武漢肺炎確診與死亡人數不斷攀高,城市解封之日遙遙無期,各地如烽火般此起彼落的種族歧視事件抗議活動在近百年未見的高失業率中,不知何時能演出的表演藝術界,除了痴痴等待不知何時可以開門的場館,也只能用創意讓Shows繼續go on,透過線上演出拉住觀眾;而在「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風潮下,人們開始反省社會制度,對表演藝術界來說也是重新思考、探求改變的契機
-
紐約
場館重開日一延再延 表演藝術產業四顧茫然
美國的各個演出場館自三月陸續關閉,重開日期一延再延,從最早的兩週,延長到四月中,然後是五月,但到四月初時,幾乎整個業界都體認到二○一九╱二○季度僅存的表演都得取消了。沒有演出沒有票房收入,相關產業出現大筆赤字,但透過直播募款也效果有限,只好從裁減人力下手節流。但就算重新開門,觀眾願不願意重新上門仍要看疫苗研發狀況。藝術場館遭此重擊,未來令人擔心!
-
紐約
累積千日今朝獨秀 表演線上串流打開另類未來
在疫情影響之下,實體演出的劇院、音樂廳都無法開門,反而是線上表演蓬勃上場,無遠弗屆地關照被關在家中悶壞了的樂迷戲迷。不管是之前已開始經營線上轉播如大都會歌劇院等,或這次才將珍藏影像拿出來分享的許多團隊,不只是娛樂了觀眾,很多也有著募款的功能,因為表演團體沒有演出就沒有收入,透過網路與觀眾保持聯繫,並趁機募款,可謂一舉數得。
-
紐約
當SHOW不能 Go on 表演藝術圈哀鴻遍野
面對愈趨嚴重的肺炎疫情,美國當局與民間終於採取了嚴厲手段來防止擴散,包括大都會歌劇院和卡內基音樂廳暫停一個月,百老匯劇場立即停演,這對表演藝術界可說是一記重擊,如多是自由業的從業人員當下沒了工作收入、團隊劇組沒了票房收入、非營利表演界無法募款等等,而篤守The show must go on的百老匯無法推新戲,無戲可角逐的東尼獎是否也得延期舉辦?
-
紐約
當表演遇上手機 難分難解的愛恨糾葛
在全場專注看著台上表演時,忽然響起的手機鈴聲,勢必讓觀眾感到憤怒甚至抓狂,但在這個手機可以傳訊息、錄音錄影及做其他更多的事的時代,表演者、表演場館對手機可說是又愛又恨,它可能是干擾演出的罪犯,卻也可能是召喚新觀眾的推手,美國甚至開發出一邊聽音樂一邊傳送講解的app,讓有心親近音樂演出的人更容易進入音樂世界
-
紐約
「塗黑臉」就是種族歧視? 地域文化差異待省思
日前有一張俄國波修瓦芭蕾舞者在排練《舞姬》塗了黑臉扮演劇中黑人的照片在網上流傳,被美國知名非裔舞星柯普蘭在IG與推特上批評。這種塗黑臉的造型在美洲往往引發種族歧視爭議,但柯普蘭的批評在俄國就引起反彈,認為種族歧視是美國的問題,在俄國不存在,塗黑臉只是一種藝術傳統。
-
紐約
再提改建新計畫 林肯中心葛芬廳翻新露曙光
林肯中心對改進「葛芬廳」的提案,近期又提出了新的改建計畫,預計要改成現在最流行的四面環繞式,讓整體容客量降為兩千兩百個,大廳整體動線規劃也重新規劃。重點在於兩階段施工的工期,將讓以此為家的紐約愛樂可以不用流浪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