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慧
-
企畫特輯 Special
我們起舞 叩問個體、群體與身體的關係
自二○一四年松山文創園區成立「LAB 創意實驗室」,作為藝術家的孵化器,提供資金、場地、陪伴創作顧問,至今已支持、培育了十二位創作者,今年度「松菸Lab新主藝」共有五十項作品投件,最終由胡鑑《有一個地方只有我們兩個人》、王世偉《群眾》與王宇光《馴順的我們》出線,叩問個體、群體與身體的種種關係,將於十一月底至十二月中演出。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人生四十六個秋,然後……
林懷民 《秋水》過無痕 下一站的「家常」幸福
坐鎮雲門舞集四十六年,林懷民從拓荒者到種樹人,雲門從鐵皮屋到水泥蓋的美麗劇場,歷經多次的「破」與「重來」,最近的一次,就在二○二○年,林懷民將交接雲門藝術總監之位給鄭宗龍。面對交棒,林懷民以短篇《秋水》的水過無痕,舞者們結晶體般的美麗身體語彙,平靜喜悅地宣告自己是「幸福得不得了」,對交棒的決定只有想念,沒有留戀。未來,就是學著放下工作,學著過家常日子,常常一坐下來就專注地忙到忘了時間的編舞大師說:「總之,我歸結我前途的成敗是屁股能不能抬起來!」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當陶身体舞者練起《乘法》……
鄭宗龍 打破黑白灰,來到花花綠綠的艋舺
陶身体劇場的「圓運動體系」在陶冶與段妮的打磨下,抽離了性別、敘事,建構了七十多個動作組合,而鄭宗龍來到北京與陶的舞者排練《乘法》,卻是讓他們在冷調、僅有黑白灰的軌道中,折了一個蟲洞,透過胯的搖擺,直通艋舺「花花綠綠」、「奇形怪狀」的街頭。鄭宗龍從陶身体的「數字」出發,結合對舞者個體關注的創作方法,嘗試透過九名舞者發展出對數字組合延展「無窮」的討論,卻跳脫了陶冶、段妮從一而終的結構。
-
特別企畫 Feature 日本舞踏家
大野慶人 與死亡拉鋸著的生之欲
與舞踏家父親大野一雄、日本舞踏開端者土方巽一同浸潤於舞踏世界的大野慶人,在暌違廿五年後,再度受邀造訪台灣,以八十一歲高齡帶領舞踏工作坊。從懵懂少年到耄耋老人,大野慶人對父親從戰爭與死亡為起點所開展的藝術形式,從生活中,轉化出自己的體悟,他說:「沒有『真實』、沒有『日常』的舞台,非常無聊。人啊,必須要去珍惜生活呢。如果只是為了舞踏而學習舞踏,你是無法成就舞踏的。」
-
特別企畫 Feature
跳脫人類本位 在劇場為地球歷史考古
近年來,全球暖化不再是報紙上的標題,其所造成的極端氣候現象,已經在你我的日常中發生,「世界末日」「人類毀滅」的危機感也油然而生,但蘇文琪的《人類黑區》卻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她建立一條尺度極為寬廣,橫越億萬年的時間軸,從遠古重溯地球地質變化,談論地質與生命的演化,用她的話說,是要「在劇場為地球的歷史考古」。
-
專題
從海線到山邊 台南不只是「台南」
今年邁入第八屆的臺南藝術節,首次轉型引進策展人制度,本刊特邀劇評人周伶芝、郭亮廷帶領觀眾「穿越看不見的城市」。不同於以往活動聚焦於市中心,兩位策展人從巷弄、官道、海盜一路發展,期待用藝術的方法,挖掘出城市隱藏的過去,而且把範圍拉大,從「府城」拓展到「山線」、「海線」,並且邀請外地╱國藝術家,帶著藝術之眼深入地方,與在地人們、空間互動共創。這回,讓我們跟著周伶芝、郭亮廷的腳步,踏查那些你以為認識的,還有不認識的「台南」。
-
專題 府城
《台南公園的身體地圖—百日行走》@台南公園
地方 走進台南公園,最先注意到的是北台灣少見的金龜樹,此樹種在闢園之初栽種了百棵,扭曲的樹瘤、臃腫的樹幹,看起來異常地兇狠、張狂。除此之外還有雨豆樹、鳳凰樹等充滿「南島風情」的樹種這些美樹、植栽,在日治時期,遠從中南半島諸國引進,移植進公園,除了完成日本對台灣的「東南亞」熱帶島嶼殖民地的典型想像,也有著將小島作為現代化實驗場的規劃藍圖。 當時,日本對台灣的建造工程除了交通、農業、水利、金融等基礎建設,「公園」也是其中一環。一九一一年底,當時的台南廳長松木茂俊發起台南公園的營建計畫,隔年通過,歷經四年半,這座透過募款、總督府補助,投下鉅資興建的現代公園在一九一七年夏天完成。 台南公園彼時是府城最時髦的地標,除了熱帶植物,還有噴泉、假山、飛瀑、花圃、裝飾電燈、運動場、紀念塔、鳥園等設施,在公園尚未完工時,此處就舉辦了台灣南部第一屆的棒球比賽(南部野球優勝旗爭奪賽,一九一四年開始,持續至一九三○年),也有「自轉車競走」(腳踏車飆速比賽)等運動盛事,當年最夯的沈常福馬戲團在一九五八年也曾到台南公園演出這座占地四萬五千坪的遼闊公園,曾經是青年男女約會首選,也是鳥迷、植物迷、運動迷等各種迷的聖地,但百年後的今天,年輕人們少了,如今成為各國移工、年長者的放鬆空間。
-
專題 海線
《土土海海漁光島》@漁光島
地方 舊稱「三鯤鯓」的漁光島,是一座位屬於安平港歷史風貌園區特定區的小島,面積約四百多公頃,島上一半以上的面積都是森林,因緊臨市區的自然景緻,而在二○一七年第一屆漁光島藝術節後一炮而紅,觀光人潮蜂擁而至,徹底改變了小島的速度感,但郭亮廷還清晰記得此前漁光島的樣子。 彼時的小島尚未被「#台南景點」 「#打卡聖地」「#網美集散地」「 #漁光島月牙灣」等關鍵字定義,是許多藝術家的居住地,郭亮廷的高中同學陶藝家吳其錚也是其中之一,但他記憶中小島化外之地的嬉皮氣質,隨意沙灘燒火話家常的場景,如今皆已無跡可尋。 有意思的是,這座用力強調自身觀光潛力的小島,同時也有意識地「反開發」。二○○七年,漁光島是首座被提出規劃為「博弈專區」的島嶼,也曾經研擬籌建安平港跨海大橋連結四草大橋,但都被戮力擋下,只為了保存下綠色隧道、漁光夕照、養蚵人家與月牙灣等「漁光六景」。發展觀光以振興地方,意圖讓觀光客、網美對自然的凝望,喚起眾人對自然的關注,雖使漁光島的步調劇變,卻也是小島企圖在自然保育與城市發展之間找到平衡的方法,郭亮廷直言:「他們都知道,如果這條路開了,海景就改變了,漁光島就會死了。」
-
專題 府城
《咖哩骨遊記2019.旅行裝》@中西區 吳園
地方 「這我們不能破梗!」兩位策展人守口如瓶,唯一鬆口的梗是(早已經公布在售票網頁的集合地點)吳園。 位於中西區的「吳園」最開始被叫做「紫春園」,是清道光八年或九年(1828或1829)時由地方士紳兼鹽業超級富豪吳尚新所興建。最初,富商豪邸占地遼闊,圈起了現今公園路、民族路二段、中山路的三角地帶,曾與板橋「林家花園」、新竹「北郭園」、霧峰「萊園」等並稱台灣四大名園。時移事往,吳家家道中落後,將土地變賣徵收,此處便在日治時期後成為市民重要的集會空間,目前的吳園藝文中心成為台南府城的古蹟地圖中的重要一點,結合了三個空間:前方的「公會堂」,後方的「吳園」與側邊的日式木造建築「柳屋」。 過去的吳園占地原本還涵括四春園旅館、臺南圖書館及臺南市水浴場,但這三座建築物於一九七四年被賣給遠東百貨公司,目前一眼即可望到盡頭的庭園內,除了以硓����石疊成的假山「仿飛來」之外,僅保留了亭台樓閣、假山、池塘等設施,還有對比園區內中式古蹟後方的現代化的百貨商場,此番錯亂拼貼的景色有著讓人精神錯亂的戲劇張力,別具觀賞趣味。 作品 「雖然每座城市的歷史面貌都不同,但觀光產業連結到歷史建築、文化觀光,產生一種共通的傾向我如何去跟人訴說城市的故事?這涉及個體的認同問題。」澳門劇場導演莫兆忠說。 莫兆忠是城市漫遊劇場的能手,他在二○○三年辭去優渥的教職工作,加入妻子盧頌寧與其友人創立的「足跡Step Out」劇團後,「環境劇場.在地創作」是重要的創作方向,他以田野調查為方法,創作《冇眼睇》一系列作品,企圖為澳門寫史,但這回莫兆忠將《咖哩骨遊記2019.旅行裝》從澳門搬到台北,卻沒有地域差異的問題,他說:「我故意不把《咖哩骨遊記》寫成澳門歷史故事,『個體的認同』應該是可以跨地域討論的議題。」 走在實景中,卻聽見另一番故事 《咖哩骨遊記》的主角觀光博士「咖哩骨」在足跡Step Out的創作世界中出現得很早,自二○○四年現身以來,這是該團第九個有「咖喱骨博士」存在的作品,博士的原型是從童話《格列佛遊記》而來,他有時是主角,有時是傳說,但故事總是圍
-
專題 府城
《層中隙》@中西區 傳統市場
地方 「這我們還是不能破梗!」兩位策展人面對府城的兩個製作皆防意如城,說「不說!」就是不說,但最終,兩人勉為其難地給了一個「意象式」的地點是傳統市場。 台南市中西區的傳統市場不少,水仙宮市場、永樂市場、鴨母寮市場、友愛市場、沙卡里巴都歷史悠久,對郭亮廷來說,此些傳統市集蓋著鐵皮屋頂,各式店家排排聚集,人們摩肩擦踵地在其中採買、駐留,「就像是台灣的『拱廊街』」。 巴黎的拱廊街是百貨公司的前身,出現在十八世紀末的浪漫之都,讓市民可以在雨天購物、聚會,後因都市規劃重整而蕭條,而郭亮廷口中的「台灣拱廊街」在台南市中西區依然生機勃勃,比如位於海安路,一六八三年創始的水仙宮市場,原名為「長樂市場」,以三級古蹟水仙宮廟為中心,曾歷經祝融之災,整建後市場內主要販售果菜、魚蝦,四周的店家至今依然繁盛如昔,三步一碗粿、兩步一米糕、轉角就是古早味蛋糕,沒兩把刷子的店家很難在此存活。 周伶芝形容傳統市場中擁擠的狀態,彷彿讓人走入「味覺的迷宮」,「你走進市場,各種氣味朝你撲鼻而來,市場方正的規劃,有很多小路、縫隙可以走出去,每個出口都連接到不同的大馬路,這種擁擠的狀態很貼近《層中隙》,因為這個作品就是談『時空中的縫隙』。」
-
專題 山線
《道隱》@台南水道
地方 在台南市山上的「山上區」台南水道為國定古蹟,離市區車程超過一小時,位於西拉雅國家公園旁,此區最早的聚落是西拉雅族。 一八九七年,台南水道由時任臺灣總督府的衛生顧問技師巴爾登(W. K. Burton)與濱野彌四郎進行台南水源、水質調查後,並於一九一二年開始建設,歷時十年完成,是當時東亞最大的山上淨水廠。台南水道的水源取自曾文溪,經引水、沉澱、過濾、儲水等過程,供應整個台南市居民的民生用水,直到一九八二年退役為止。 要走進淨水廠,得先走上兩百層階梯,樓梯兩側有著齊整如神道的植栽,位於樓梯上方的歐式外觀建築淨水廠標誌著日本當時將殖民地台灣視為現代化實驗場的意志。不只台南水道,還有台北下水道工程、高雄港規劃、桃園大圳工程、日月潭水力發電水庫勘查、大甲溪德基水庫勘查等,此些日治時期台灣現代化的重要土木工程都被視為日本功業,但周伶芝指出,當時為了蓋水庫,日本人會聘雇原住民當山地嚮導,「我們認為台灣的水利工程都是日本人蓋出來的,但他們不提的是,在這過程中的台灣的原住民我們看見水利工程,但在這可見的工程之下,有一條存在在自然很久的水道,這是原住民早就知道如何跟山相處的生活之道。」 作品 周伶芝說,他們找瓦旦.督喜進入台南水道的原因很單純,「我只是想:哪個藝術家會對『水』『山林』『自然』感興趣呢?我馬上想到瓦旦。」 太魯閣族編舞家瓦旦長期採集原住民族的創生神話、遷徙傳說與民俗祭儀等,發展出獨特的身體語彙「腳譜」,他在《水路》(2016)中已透露「找水」危險且要命的漫長征途,在新作中《道隱》中「找水」依然是創作的核心,但找的並非字面意義的「找水源」,「水」在此擴大為文化根源的指涉。 看不見,不代表不存在 過去,瓦旦的創作方法是長期蹲點部落,跟部落一起生活、感受,他在花蓮市郊成立TAI身體劇場以來,長時間將創作關懷投注於舞團成員的部落:排灣族Ising Suaiyung(朱以新)的屏東來義、阿美族Malang Dapic(潘正宏)的台東新香蘭,以及他自己的古村部落,但即便如此,他依然鄭重解釋自己從未要「做」哪個部落,他處
-
專題 海線
《聽海日記》@龍山國小
地方 台南七股龍山是個位於市中心一小時車程外的小漁村,港口三面環繞了虱目魚、蛤、蝦的養殖漁塭,相比於不遠處的打卡聖地七股鹽山,近幾年才因潟湖生態而吸引了不少觀光客前來,在此之前,時光靜靜流過這片土地,日常僅迴盪海潮、燕鷗聲。傍晚時分踏入這個小聚落,貨真價實的海味撲鼻而來,驚人巨大的溫暖橘紅落日彷彿觸手可及,龍山國小的邱義相老師拿出google map,比劃著:「如果你從地圖上看龍山,會像一隻魚。」 許妙蒨老師在此地出生,外地求學,回龍山國小母校教學已超過十年,她回憶:「小時候,我不覺得這裡哪裡美,直到我十九歲那年,我爸載我去觀海樓,我看著夕陽,第一次覺得我生長的地方好美!」台61濱海快速道路,上了高架,七股的潟湖和魚塭一覽無遺,那景色讓妙蒨飆淚。美的不只風景,還有人。同樣生於龍山的王秀玲老師笑說龍山的「第二美」是村裡的老人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舊時代簡樸純真仍銘刻在他們的身體裡,那是我輩人已遺失的美德。 但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也是個高齡化嚴重、資源稀缺的小村落,龍山國小全校僅卅位學生,他們熟知彼此,放學在校門口道了再見,幾分鐘後又會在廟口聚集,即便年齡相異,卻總是玩在一塊。今年一月以來,這群孩子聚集的地方不只是廟口,還有活動中心,因為《聽海日記》,他們開啟了漫長的排練計畫,要用身體學會一個「新的語言」去嘗試訴說與重新發現,發現自己,也發現「龍山」究竟是什麼樣的地方。
-
舞蹈 黎海寧的舊作今貌
《冬之旅.春之祭》 孤絕與爆烈的異境風景
被林懷民稱作「最厲害的華人編舞家」的黎海寧,去年與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重製了她分別首演於八○、九○年代的《冬之旅》及《春之祭》,分上下半場演出,一冬一春,一冷一熱,分別取材自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與俄羅斯作曲家斯特拉溫斯基,不只呈現CCDC多元的舞台風貌,也展現了出身自音樂世家的編舞家細膩敏銳的聲音感知。
-
舞蹈 MeimageDance 2019鈕扣計畫
舞者回家跳舞 提問生命存在本質
編舞家何曉玫推出的「鈕扣 *New Choreographer計畫」,每年邀請旅外舞者「回家跳舞」,今年邀來的是梁世懷、鄞廷安、劉方怡與蕭潔恒。前三位的創作聚焦自我生命歷程,提問個人存在本質及與外在的關係,蕭潔恒則從#metoo出發,探討當代女性處境與性別議題。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新加坡跨域藝術家
徐家輝 科技搭橋 讓靈魂跳舞
旅居柏林的跨域藝術家徐家輝,曾經是乒乓球選手,後來夢想成為肢體劇場演員,但後來卻透過數位科技,踏上表演藝術的舞台。他的創作皆透過漫長的田野調查,進入亞洲當代舞蹈的現場,企圖跨地域、跨文化地描繪出當代舞蹈「當下」的輪廓。即將來台演出的《極黑之暗》,是他召喚已逝日本舞踏大師土方巽的靈魂「共創」之作,徐家輝認為,當代舞蹈面向傳統,不該懷舊,而是如何跟這些身體的「鬼魂」一起,走到更遠的地方。
-
舞蹈 蘇布利陽托的舞蹈自傳
跟著《鹽》 潛進身體海洋的最深處
繼二○一七年首度訪台演出的《哭泣賈伊洛洛》與《Balabala》,印尼編舞家艾可.蘇布利陽托「Jailolo三部曲」的最後一部《鹽》將在八月在台北演出。這支蘇布利陽托的獨舞,匯集了二○一三年編舞家返鄉創團,回望原鄉文化地理與自身舞蹈史的身體研究,呈現了他對水下世界的個人感知,並連結到他的舞蹈生命史。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與歷史、未來、空間、觀者對話
第十七屆的「台新藝術獎」於五月廿五日舉行頒獎典禮,七位國內外決選委員評選出的視覺藝術獎、表演藝術獎及年度大獎,分別由蘇匯宇、周書毅與布拉瑞揚舞團奪得。「對話」是理解本屆得獎作品的關鍵字,創作者們試著與歷史、未來、空間、觀者對話,在當代看似由人與人、地區與地區之間的恐懼和騷亂所統治的時代氛圍中,試著打破將世界視為眾多分離領域所組成的窠臼,創造出一個尊重異己、理解差距、重視內在即時互聯的「當下性」的創作思考與模式。
-
兩廳院故事交易所
那些年,我在兩廳院的點點滴滴
隨手數數,出入兩廳院幾乎不是十幾年,就是廿幾年,那些坐在紅椅子上、黑盒子裡的時光,他們或哭或笑、或震懾或觸動,看到超逸於現實人生的林林總總,看到世界的多元繽紛,每一次都是唯一的一次,獨一無二,專屬於自己的魔幻時刻
-
舞蹈 面對人生的那一堵高牆
王榮祿與周書毅 從《無用》找回力量
在人生低谷相遇的兩位跳舞男子,會擦撞出什麼火花?來自香港的王榮祿與台灣舞蹈家周書毅,同時面對生命中的高牆,無可迴避之下,相約以創作回應,於是編創了《無用》,雙人舞從香港的喧囂電子聲響開始,以強烈的扭曲糾結,表現出城市中不受控制的力量。藉著這支舞,他們想與觀眾分享如何面對那堵牆,回應當時的困惑,去看這個環境還能透過他們產生什麼變化。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挑起創意跨出國 發現海外實驗場
全球有許多藝術村或藝術基地,會公開徵求各國藝術家駐村創作,他們提供務實的協助,幫助藝術家暫時逃離日常生活場域進行創作或研究,藝術家也可能從中獲得新的啟發。目前全球數以千計的駐村open call計畫,受限於語言,主要針對的創作領域仍以視覺、聲音、新媒體藝術為主,表演藝術領域中,戲劇類受限於文本的語言翻譯問題與團隊共製的信任感建立,僅舞蹈較不受此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