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忠衡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快雪時晴》
和李小平合作《梁祝》音樂劇時,我稱他是「鬼才導演」,因為他雖然出身科班京劇,但腦子卻鬼得很。短短幾年內,他導遍京劇、音樂劇、兒童劇、戲劇、舞劇,而且把各種元素優化融合在一起,手法愈來愈純熟。雖然《梁祝》時就已經接觸交響樂團,但是把交響樂團完整引進京劇,這次應該是首創,且據我個人所知,也是台灣第一部完整的交響京劇(二○○三年《八月雪》不盡京劇,創作者也是大陸作曲家許舒亞)。 近年傳統戲曲的跨界接軌,愈來愈密切。《快雪時晴》的故事穿越時空與虛實,體裁非常特別,由我很欣賞的歌仔戲編劇施如芳操刀,尤其令人期待。音樂活躍第一名的作曲家鍾耀光操刀,他今年擔任台北市國樂團長,結合現代與傳統成為拿手專業,又有先前《孫臏與龐涓》的實戰經驗,相信這次會更得心應手。國家交響樂團在半個月內發表兩部創作音樂舞台劇,恐怕也是破天荒的事。另一部歌劇《梧桐雨》,是旅美作曲家陳玫琪的作品,二○○二年紐約市立歌劇院發表,號稱結合京劇、歌仔戲、崑曲、西洋歌劇要素。就體質來看,要比《快雪時晴》複雜。我個人不盡信老外品味,實際上,老外對音樂處於吃飽撐著狀態,老想尋新鮮,所以往往老外起鬨的作品,新鮮度雖夠,養分則有待分析。 我不敢預言《快》劇和《梧》劇何者高明,但《快》劇是台灣劇場長時間嚐試、發展的成果,《梧》比較接近偶發事件。兩相比較,未嚐不是舞台愛好者增廣見聞的好時機。 文字|楊忠衡 音樂時代出版社總編輯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新加坡交響樂團、基頓.克萊曼與波羅的海絃樂團
我必須承認十月節目真是多到爆。光是看節目表,就足以讓我打飽嗝。本土創作音樂劇、歌劇就有五部之多!外國管絃樂團也有五個。首先,我希望推薦新加坡交響樂團。新交十多年前,曾由前任總監朱暉帶團來過一次,當時基本上像個海外版的中國樂團。近年在新任總監水藍調教之下,從基本功整頓起,水準和聲勢已臻國際。鄰國馬來西亞的樂團,則是旱地開花,像是杜拜人在沙漠蓋滑雪場,是精美的人工品。 水藍雖出身蘇杭,但骨子裡頗為西方,音樂有精準的節奏性與細膩的層次,充滿流利與光采的現代質感。水藍來台多次,這是第一次率正規軍,除重頭戲拉赫瑪尼諾夫二號交響曲最值一聽之外,另一驚奇是由夏漢演奏《梁祝》。原班搭檔也曾於二○○二年在台灣演出《梁祝》(學生為主的節慶團),老實說,當時的演出令我不敢恭維。事隔五年,我倒很有興趣看看兩人的華樂有沒有稍微字正腔圓一些。 酷臉小提琴家基頓.克萊曼的樂團是另一個奇葩。這個長相古怪的小提琴家,當年被視為堪與西方樂壇並立的前蘇聯集團音樂家,後來以走出自己的風格和音樂路線為職志,怪到徹底!現在他幾乎已經很少碰主流音樂,也因此他端出來的菜都有新意,不會讓人覺得乏味。最後也歡迎到國父紀念館欣賞敝人創作音樂劇《四月望雨》,在西餐當中嚐一點台味。 文字|楊忠衡 音樂時代出版社總編輯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李哲藝與陳哲聖
三十年前,一群民歌手開始拿起吉他,穿上牛仔褲,唱起屬於自己,純情而簡陋的歌。當時誰都沒想到,這群玩票的音樂吉普賽人,可以匯集成一股台灣有史以來最龐大的自發音樂風潮。這股風潮,後來更造就了輝煌的華語流行歌曲產業。 刻意的、或太合乎理論的音樂運動,大都沒有蔚成風潮的生命力。而自發的火花,很難形容,但是可以從一些蛛絲馬跡查覺它的前景。一群年輕人,目前還不知該用什麼名稱形容,姑且稱為「台灣青音樂」吧。特色是年輕作曲家、三十歲左右,科班或業餘都有,跨古典與流行兩界,風格廣泛、題材新鮮、充滿創意、玩得大膽、品質又不錯,像是從無生氣的學院土壤上冒出來的青苗。 這個月活躍的兩「哲」:李哲藝和陳哲聖便是標準二例。李哲藝的名字與眾多音樂活動貼在一起,紅到不行,快要成為「日不落節目單」了。光這個月就有個人豎琴獨奏會「豎琴藝類」(古典改編曲為主)、「劇場音樂四部曲」(個人劇場作品,鄭立彬指揮宙斯愛樂)。另一位陳哲聖也很活躍,在王戰指揮的台灣絃樂團「台灣音樂地圖」擔綱編曲。最後兩「哲」又一同為長榮交響樂團「懷念民歌精選饗宴」編曲。 我尤其喜歡欣賞他們的創作,因為總有驚喜值得期待。而這些音樂家搭檔的演奏家,也大都年紀相當、素質堪稱在台灣前列。我非常高興這群本土「青」音樂家勇於走出傳統的框框,沒有包袱的往前闖。相形之下,小澤征爾真的沒啥好期待,已經一半就木了。 文字|楊忠衡 音樂時代出版社總編輯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媽媽咪呀》
我有一百個理由不推薦《媽媽咪呀》MAMMA MIA!,主要因為以它的強勢滾滾,這微薄的錦上添花,如同大浪中激起的小漣漪。但也許正因這部劇太「流行」、太「娛樂」,大部分觀眾都急著趕熱鬧、吃個感官棉花糖,我想提醒有心人觀察一點他山之石。《媽媽咪呀》最厲害的是,在眾多以原創取勝的音樂劇當中,它是極少數以翻唱流行組歌得勝的作品。它的成功帶給業界「這樣行得通」的幻想,結果都「滑鐵盧」了。 我認為「ABBA」即使在現代來看,依然是流行樂界的奇葩。它出身瑞典,為了走向世界而無包袱地吸收收各地的音樂元素,使它不那麼單純可以被冠上諸如美式、英式的地區風格。他們的作品取材廣、自我重複性低,關心的事從男歡女愛到非洲探險家,故事場景也可以從光鮮舞台,轉到流浪巡演時的雨中車站。詞曲方面的創意,不少本質已經相當劇場性,曲式結構不像市面芭樂歌那樣一成不變。例如〈Thank You For The Music〉與同專輯的〈I Wonder(Departure)〉是標準劇場式的敘事音樂,也難怪他們可以在日後真的創作出《棋王》這樣的不俗的音樂劇作品。 老實說,相對於ABBA原創音樂的深度與廣度,《媽媽咪呀》真有點太表面,把這些音樂用在一個無厘頭的劇上,委實可惜。無論如何,大家都是抱著欣賞ABBA名曲演唱會的心情去的,只是,多一點的用心會不會更好? 文字|楊忠衡 音樂時代出版社總編輯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約夏.貝爾小提琴獨奏會
和最近來台的希拉蕊.韓比起來,約夏.貝爾絕對是個中年老秀。但是他一如許多偶像歌手一樣善於保養,一點都看不出年紀。他是少數近年一直持續出片的提琴明星,但他最近突然爆紅,倒不是出了驚天動地的專輯,而是「地鐵站冷落事件」。原來他今年應美國《華盛頓郵報》之邀,以提琴巨星之尊,到地鐵站裝成街頭藝人,演奏四十多分鐘,鮮少人駐足,並只賺進一千多元台幣零用錢。此事全程錄影流通全球,變成趣聞,不過貝爾倒是因禍得福,憑空又爆紅一次。 貝爾的音樂和其他美系小提琴家剛好相反。一般美系名小提琴家大都來自外地,以色列、亞洲、東歐,然後受茱莉亞音樂院的陶養,變得很「美」;貝爾則是標準美國土生土長,卻投入波蘭裔提琴大師金格爾門下(和胡乃元同門),承襲易沙意的法比學派傳統,變得很「歐」。但近年貝爾的形象變得和馬友友類似,有跨界的活性,其中最著名代表作就是為《紅色小提琴》等電影擔任配樂演奏,其他也涉獵搖滾、爵士、傳統民謠等,這使他在樂壇始終保有相當的活躍度。 貝爾的音樂有別於茱系提琴家的誇大、注重戲劇效果,而是具有抒情柔和的氣質和溫暖的音色。這次帶來曲目包括傳統的貝多芬、聖桑奏鳴曲,也有比較討喜的歌劇詠歎調改編曲,他的演出頗有現場魅力,迷哥迷姐不妨到現場體驗他的超人氣。 文字|楊忠衡 音樂時代出版社總編輯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玫瑰騎士》 希拉蕊.韓、諏訪內晶子與倪海葉
我們常說「老天真」,意謂很多老人家到晚年反而回到孩子般的單純。當然未必是因為智力退化,而是經過一輪歷煉,對青年苦心追求或執著的事物有了不同的看法。對於莫札特的作品,我寧可相信它的清純;而理查.史特勞斯的《玫瑰騎士》,則帶給我們另一階段的老來青春。兩人作品立在近代古典音樂史的兩個端點,恰好也為這個樂種的生命週期做恰到好處的註記。 無論如何,把整個德國萊茵歌劇院挖過來台灣,和本地音樂家同台演出,的確是不簡單、破天荒的事。不僅是經費問題,還包括各方面技術的配套問題。尤其要不是簡文彬過去數年與NSO賣力玩歌劇,培養出自信和口碑,再加上與德國樂壇經營的關係,這種演出大概只能算夢幻組合吧。估計這是近年最豪華的歌劇演出,是一部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也賞心悅目的巨作。 此外我推薦三位值得留意的弦樂家:小提琴家希拉蕊.韓(NSO英雄的昇華)、諏訪內晶子(獨奏會)、大提琴家倪海葉(長榮交響樂團台新銀行貴賓之夜)。前兩位是現在當紅的一線音樂家,倪海葉則是少數在國際發展有成的中國大提琴家,畢業於上海音樂院,現任費城交響樂團大提琴首席,曾有唱片在台灣上市,這次與長榮交響合作理查.史特勞斯《唐吉訶德》,算是很有眼光的安排。 文字|楊忠衡 音樂時代出版社總編輯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普雷特涅夫與俄羅斯國家管絃樂團
普雷特涅夫在當今樂壇的意義,絕不是又一位傑出俄羅斯音樂家,而是一個獨立的存在。聆聽他的演出,絕對猜不出他將要帶給你什麼樣的音樂詮釋。這種即興式、邏輯推理式的演出趨勢,近年愈來愈明顯,幾乎要替代已逝的克萊伯、特立獨行的波哥雷里奇,成為新一代藝術叛客的表徵。他的每套新曲目,也都成為新的矚目焦點。 當然,即興式演出是與觀眾的認知角力,也就是以強勢說服力,挑戰聽眾腦中既有的音樂形象。實力不夠者,往往容易得到「作怪」之譏。而普雷特涅夫聲望扶搖直上,顯示他正以堅實的文化素養、過人的才華,加上獨特的詮釋邏輯,南征北討,建立一個新「朝代」。 俄羅斯國家管絃樂團也是這種特異理念的延伸。樂團名為「國家」,實則與國家距離最遠。從樂團經營到音樂理念實踐,都走改革創新的道路。雖然屢屢在俄國樂壇掀波,但是這群不畏艱難的青年好漢,卻隱隱代表著俄國音樂命脈的某種希望。這次來台除傳統「票倉」德弗札克九號交響曲之外,其他如蕭斯塔可維奇五號交響曲、李斯特交響詩都是獨特的巡演曲目。尤其這次來台不帶協奏曲,等於宣告呈現更高純度的RNO劑量,自然是老普樂迷翹首以待的盛事了。 文字|楊忠衡 音樂時代出版社總編輯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倫敦交響樂團
倫敦交響樂團在台灣的受崇拜度,顯然不及先前來台的柏林、維也納和阿姆斯特丹樂團。但客觀來說,程度不遑多讓。不久前有十家歐洲音樂媒體聯合票選歐洲十大樂團,結果不出期然,上述三團居首,倫敦交響則緊接在後。 這樂團之所以較未被神化的原因,是因為創團精神即是團員自治,缺乏強人統治招牌;而且活動力特強,只要有錢賺,節目深淺葷素不拘。所以流行音樂、電影音樂常常見到倫敦交響的名號,九三年台灣巨石唱片製作的《魅影幻想曲》成為第一個問鼎葛萊美獎的本土製作,即是請倫敦交響樂團演奏的。某方面說,這個樂團代表英式樂團務實而嚴謹的風格,雖然比較沒有傳統文化,但卻是個無可挑剔的演奏機器,能讓上台的任何指揮,淋漓盡致地發揮每一分實力。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首度來訪的率團指揮,叫做丹尼爾.哈汀(Daniel Harding,首席客座指揮)。年僅三十二歲,帥到不行。但因年輕資淺,早年率團出訪時,還因被當成二軍而遭退貨。別急著打退堂鼓,這個年輕人是決定要不要掏鈔票的關鍵,他十六歲就主動請拉圖收他做助理,隨後又跟隨阿巴多,二十歲就開始指揮柏林愛樂。先是在EMI系統下的Virgin公司錄音,現在據聞已經攻入DG門牆。他是極少數目前能在歐陸搧起風潮的青年藝人,「拉圖第二」呼聲四起,想認識他的,不妨上網查查。至於隨團鋼琴家郎朗,每個人自行欣賞判斷囉。 文字|楊忠衡 音樂時代出版社總編輯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王健 錢舟 卡許卡湘 涂鳳玹
三月表演節目超滿檔,而且都貨真價實,對於每月介紹一節目的要求原則,簡直是折磨。於是我改用挑選主題的方式,那就是推薦即將登場的傑出絃樂演奏家們。首先不得不推薦大提琴家王健,這位二○○五年在DG推出全本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中國大提琴家,這次將在台灣第二度演出這部拿手作品。從紀錄片《從毛到莫札特》在世人前露面後,王健走出一段獨立、艱辛的路。除了溫厚優美的音色外,他所唱的「歌」,永遠像在陳述自己的悠悠故事,既動人又讓人止不住地心疼。有時我真希望他別再長大了,別再飛黃騰達了,讓他的音樂像清晨的露滴一樣,停留在那最晶亮的瞬間。小提琴家錢舟也是《從毛到莫札特》同學會一員,她總瞪著圓圓的雙眼,認真地看著你,標準江南大姑娘,很難想像她拉起琴來如此精準犀利,讓我想到鄭京和早年的氣度。她的音樂像織錦般亮麗,咄咄逼人的說服力,令人動容,也是不能不推薦的一位。 卡許卡湘(Kim Kashkashian)是少數以中提琴這種鬱悶樂器闖出名號的演奏家,早年以演奏莫札特、布拉姆斯聞名,晚近在東歐電影配樂或是在ECM新音樂系列中露面,為自己樹立一種玉樹臨風般的冷豔風格。灰暗、溫婉、憂鬱,是感情豐富樂迷的最愛。至於涂鳳玹,可不是樂壇新秀,她是台灣絃樂界大姐大。原來她是改名重新出發的朱貴珠,伴隨她多年的「丹楓樂集」也同時改名「鳳絃樂集」。這位大姐大曾是樂壇話題女王,經過一番生命掙扎,此次奮起一搏,依然單挑貝多芬。偉哉,她不僅用演奏,也是用行動來詮釋貝多芬。舊雨新知,不妨登門。 文字|楊忠衡 音樂時代出版社總編輯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風采」—郭耿維與臺北市立國樂團
推薦這場節目的原因,是曲目的特殊,以及從它可以觀察民族管絃樂界的蛻變。台灣幾個民樂團近年的觀念和體質在默默質變,但由於時空特性,發展就算不是停滯,也是欠缺頭緒的。依我個人觀察,一些中、小型團體由於包袱小,往往容易取得體質改變或跨界演出的方式,而大型團體則茲事體大,往往應變遲緩。實驗化,往往讓小眾變得更小;通俗化,又使樂團形象下降。如何從「中道」殺出?走出自己的路?是個問題。 這次演出曲目的特點,在於引進香港經驗。香港中樂團在曲目的創新與推廣方面,成績有目共睹,在華人民樂界顯得特別亮眼。作曲群有一種隱然成形的共同精神,那就是發掘民樂團既成特性和優點,試圖發揚光大。這種做法和移植西洋觀念、或是投合大眾口味都不一樣。陳能濟的《夢蝶》、羅永暉《風采》便是其中代表作。另外如鍾耀光薩克斯風協奏曲、盧亮輝《冬》,也巧合地都有港系音樂家的背景。民樂團若干必要的民族背景,使現代中國音樂的創作,固守某個不被西方潮流侵犯的領域。青年指揮家郭耿維出身文化大學音樂系國樂組,主修中國笛,但進入輔大主修指揮,成為東西雙修全才。這也顯示,在老幹新枝的現代,「國樂」、「西樂」的界限將更模糊,發展遲早合流。不論就曲目分量和精神而言,台北市國這場演出都堪稱近期最重要的現代民樂節目,值得注意。 文字|楊忠衡 音樂時代出版社總編輯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NSO 「英雄的生涯」、「探索新世界」
傳出簡文彬堅不續約的新聞後,後繼者人選便成為熱門話題。我認為,總監如不是出身本地,樂團恐怕前途無亮。因為時空在變,觀念在變,一個對台灣毫無概念的老外,除非是眾所拜迎的超級大師,否則他不會明白本地觀眾的特性和需求。在這個情形下,幾乎場場勝投的呂紹嘉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而一月份他也破天荒地連續指揮三場NSO演出,曲目都很特殊,是個值得矚目的事件和風向球。 第一場是呂紹嘉所擅長的德奧曲目,布拉姆斯《海頓主題變奏曲》、荀貝格鋼琴協奏曲、理查‧史特勞斯《英雄生涯》,恰可欣賞三個不同時代的音樂美學與詮釋手法。鋼琴由前輩台灣鋼琴家陳必先演出,雖不像新生代那麼華巧,但是她沈穩、內斂的獨特氣質,還是相當值得欣賞。我認為理查‧史特勞斯是個「聰明過度」的作曲家,作品內涵和技巧,都比「恰到好處」過頭一點點。雖然聆聽的當下,有些段落會受到華麗效果震撼,但聽完總生不出打從心底的好感。不過如果當成欣賞呂紹嘉魔棒威力的媒介,倒是非常適合。因為它色彩夠多、效果富麗堂皇之故。 第二場曲目來到東歐場景,從滾瓜爛熟的德弗札克《新世界》、鋼琴語言新經典的巴爾托克協奏曲,到現代作曲家李給悌的《氛圍》,顯現呂紹嘉詮釋曲目的突破企圖心。肯定的,這兩台曲目是一月份最值得用心聆聽的看門道音樂會。 文字|楊忠衡 樂評人兼唱片、表演藝術製作人,音樂時代出版社總編輯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金希文樂展—管絃樂之夜
若問台灣最厲害的管絃樂作曲家是誰?我不是指名氣很大,在課堂虎虎生威的大師。再扣除一些外地來的音樂家,金希文無疑是國內頂尖的管絃樂高手。不論是對大架構樂曲的結構掌握、成熟壯麗的配器法、雄厚多變的和聲依筆者之見,實力不在世界級作曲家之下。金希文的作品完成度都很高,經得起資深樂迷「高手過招」的聆聽,加上以我們切身相關的生活、環境、思想做題材,愛樂者可以聽到親切的素材,確實值得大大推廣。 為讓國人有機會好好欣賞金希文的作品,兩廳院極罕見排出個人作品專場。不管主導者是誰,我都覺得是件令人欣慰的事。音樂界總算能愈來愈正確的,給下苦功筆耕的創作者較公平的待遇。這次除交響詩《夸父追日》是舊作,溫哥華交響樂團委託創作的第三號交響曲、為大提琴家范雅志寫的大提琴協奏曲,都是國內首度發表,足見其創作能量。 這麼好的作曲家,為什麼好像亮度不夠呢?要說金希文有較「弱」的地方,就是他嚴肅的個性。身為虔誠的基督徒,他的作品少了一點「使壞」的魅力。我絕無冒犯之意,但如果金希文走華格納、浦契尼、譚盾或洛伊.韋伯的路,早就紅透半邊天了。無論如何,他的音樂有其純粹性,這也是他可貴的地方,適合有「心」的人去聆聽。 文字|楊忠衡 樂評人兼唱片、表演藝術製作人,音樂時代出版社總編輯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玫瑰賊》久石讓2006亞洲巡迴演奏會
這個月重量級節目超集中,三大樂團和聲樂家同時擠進來,台北依然顯得處變不驚的樣子,不知是大場面看多了呢?還是像我這樣愛吃清粥小菜的人多了呢? 我最近很喜歡到紅樓劇場,在那個地方看表演好像有一種時空的靈氣,是摩登劇院釀不出來的氛圍。例如日前金枝演社的《浮浪貢開花》,覺得編得有點勉強,但是意思到了。這個月我最有興趣的,是胡撇仔戲《玫瑰賊》。「胡撇仔」是啥玩意兒?它就是日語發音的「Opera」,也就是堂堂正宗的台灣歌劇是也。君不見,至今野台戲看板上還註明著「某某歌劇團」名號。 胡撇仔戲是日據時代,日本人把現代潮流引進來,想像力豐沛的台灣民間藝人,把各種古怪的東洋、西洋要素,全都搗進歌仔戲裡。我最近看了唐美雲的歌仔版《歌劇魅影》,也看到明華園在《暗戀桃花源》裡的水中芭蕾這些都頗有當年胡撇仔戲的開創精神,不過要和正宗胡撇仔的異想天開相比,還有點太保守了呢!這次「臺灣春風歌劇團」號稱以全新劇場概念,重新展演胡撇藝術的「奢華美學」,是最挑動我好奇神經的表演。 容我夾帶推薦日本配樂大師久石讓的巡迴演出。這個日本作曲家創作超過四十部動畫音樂,贏得多座日本金像獎。他的音樂與宮崎駿的視覺圖像結合,構成一種全新的東洋美學。清爽、浪漫又帶點揮不去、對時空的傷感。是那種我夢中驚醒時,仍隱隱在腦中迴盪的旋律。去聽吧!口袋沒被「三大」榨乾的朋友。 文字|楊忠衡 樂評人兼唱片、表演藝術製作人,音樂時代出版社總編輯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潔西.諾曼
如果問當今男高音當中,誰人是王?我可能要考慮一下。但若問當今女高音當中,誰堪稱后?舉世群芳大概非潔西莫屬。她就像蜂王、蟻后一樣,光是站出來就威儀天下,無人敢與之衝撞。世上所有其他歌手,包括那些退而不休的「老三大」,品評起來總有那麼一點兒互見長短,但是偉大的潔西,她就是完美的代名詞,她就是標竿。從極重到極輕、從極古到極今、從極嚴肅到極通俗,她的聲音似有無止境的可能性,千變萬幻,完美如一。 我之所以獨對潔西如此敬畏,是因為早年曾有靈魂被攝走的經驗。二十年前影碟還是奢侈品的時候,我在學校試聽室欣賞她所演唱的華格納《愛之死》,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伴奏。在那狹小、無法逃躲的密閉空間裡,第一次聽到七魂出竅,感受音樂帶來的極樂世界。從此,潔西成為極少數我沒有念頭去挑戰的聆聽對象。對,只有敞開防線的份兒。 潔西也是世界音樂盛會的寵兒,體態驚人是她的招牌形象,新聞超多。例如在法國一婦當關引吭高歌《馬賽曲》、在日本贏得數十分鐘掌聲謝幕等,也有某雜誌曾因報導她被旋轉門卡住的新聞,而被她一告出名。總之,潔西是當今少數活著的音樂傳奇,您若口袋有餘裕,儘管去搶票,相信會覺得值回票價,此生不抱憾。嗯,誰來贊助我呢? 文字|楊忠衡 樂評人兼唱片、表演藝術製作人,音樂時代出版社總編輯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NSO全本《尼貝龍指環》
《尼貝龍指環》是該看的,不是嗎?它是歌劇史上的埃弗勒斯峰。如果把西方音樂史攤開成一張立體地圖,可以看到十九世紀浪漫時期谷出兩個峰,一個是布拉姆斯峰,一個是華格納峰,而連演四夜的《指環》更是峰上之峰。當然,一個東西可以看得很複雜、或很單純,一念之間而已。以華格納音樂的技巧面來看,如同各領域的工匠熟手,有其獨創性和專業性。而《指環》劇情,源自日耳曼民間神話,看似錯綜複雜,但在光怪陸離的現代來看,已見怪不怪。近年有部架構類似的魔幻電影《魔戒》,也大剌剌拍了三部曲,描述神、人、精靈、侏儒、巨人雜處的天地。若論魔幻和創意指數,老《指環》自然是遠遜於新《魔戒》。那麼,我們幹啥還要去花四個晚上看《指環》呢? 所有理性歸納的目的論,我看都站不住腳。我認為到頭來,《指環》就是一杯酒。是德意志文化部分面相凝鑄的結晶體,帶來一整套的感覺,一種像吃迷幻藥的微醺。如果抱著景仰進去,格些理論出來,畫重點、記筆記,那可就是煮鶴焚琴。華格納是個浪子,聽他的作品,思想上要有點狂狷氣,才會對得起。我個人不對《指環》劇情抱太多幻想,不過是《星際大戰》或《魔戒》的前輩。我暗自期望演唱和演奏者音樂要夠強,戲劇處理別像《浮士德》那樣過頭。讓這杯酒夠醇,賓主盡歡,將會是一次難得的品藝經驗。 文字|楊忠衡 樂評人兼唱片、表演藝術製作人,音樂時代出版社總編輯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莫札特《安魂曲》
一樣的規律,到了暑假,大師藏而合唱音樂節興。不過今年這場推薦節目,倒有別於往年提出的理由「多樣、活潑」,而是這首曲子真正難得。聆聽過萬千次莫札特的音樂,大部分他的作品已經讓我覺得厭煩。唯這部作品,相信莫老兄也會同意,始終讓我感到無比敬畏。就像面對每個人此生唯一一次死亡一樣,再怎麼不羈的心,也得嚴肅以對。莫札特譜寫此曲時,死神已經夜夜來來共枕,音符中毫不見晚期作品縟麗的詞藻,也不復以往樂天明媚,只有一種在慚惶恐懼壓力下,對生命記憶幾近瘋狂的撕扯。很難想像,一個寫出那麼多唯美音樂的神童,最後終究寫出這種恐怖的完結篇。 究竟安魂曲是撫慰亡靈的呢?還是鎮懾活人的呢?這是個有趣的心理課題,史上只有在莫札特這樣為自己送終的情況,二者始合而為一。我常把聆聽這部作品當成一種洗滌心靈的情境,如同教堂一般,進到裡面自然產生自省的心情。這和音樂內容或教義都沒有關係,它是一種直接的精神感染力。 在鬼月以這部作品做為閉幕音樂會,倒是有時間點上的恰到好處。本次演出由匈牙利指揮家嘉保‧豪勒隆指揮節慶合唱團、台北愛樂合唱團、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澳洲Coco's Lunch、瑞典古斯塔夫室內合唱團。顯然,又是杜黑熱愛的人海戰術,嗯,我也喜歡。畢竟「人海」本身是難能可貴的經驗。每立方公分的空氣都注滿了音符,那種爆發力,有點接近苦修者苦喜交雜的自虐。 文字|楊忠衡 樂評人兼唱片、表演藝術製作人,音樂時代出版社總編輯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十鼓擊樂團《鹿耳門記》
「十鼓」來了!提到打擊樂,難免想到幾個山頭:朱宗慶、台北打擊、十方樂集都是很有學問的專業音樂家組成。「十鼓」是何方神聖?膽敢從台南仁德鄉挑戰台北都會?且繼去年在國家戲劇院演出《觀自在》,今年又推出年度大戲《鹿耳門記》,一年比一年有看頭,氣勢愈來愈旺。 我與十鼓創辦人謝十有數面之雅,此君才三十多歲,非音樂科班出身,而是道教音樂傳人,擅長潮州鑼鼓和醒獅鑼鼓。該如何形容這個人?一身是勁,滿腦子創意。雖然從傳統出發,卻有無比的學習和融合力。他就帶著他的子弟班,橫衝直撞,鼓棒所到之處,萬人一同搖晃,曾創下近一千九百人同時演奏三十分鐘樂曲的金氏紀錄。從幾年前被某些學者稱為胡搞的鄉下樂團,成為每年數次代表台灣出訪世界擊樂盛會的尖子團體。是啊,咱們何必妄自菲薄,捧著西方大師不放呢?「十鼓」是一口油井,鑽探的是本土音樂的生命力,台灣樂壇需要這樣的狠角色。《鹿耳門記》用鼓樂挑戰歷史故事演義,我已經拭耳以待! 文字|楊忠衡 樂評人兼唱片、表演藝術製作人,音樂時代出版社總編輯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亨利與大地夏夜音樂饗宴
「阿卡貝拉」(A Cappella)一定會風行,因為它精緻、熱鬧、好玩,而且是時下流行的Team Work。三十年前校園民歌發展出吉他彈唱風,一時間大學生、牛仔褲外加一把吉他,變成一種鮮明形象。往後多年,能蔚為潮流的音樂型式委實不多,就算有,大多也是表面的流行,音樂本身意義不大,阿卡貝拉是其中例外。一種樂風往往呈現某種時潮,「阿卡貝拉」出自中世紀的教堂清唱,基本上除人聲之外不用其他樂器。這樣一來,除了演唱技巧的要求之外,編曲的講究,演唱團隊的默契與訓練,注重舞台表演效果等,和民歌時代的清純唯美是截然不同的要求,沒有硬功底是唱不來的。 大地五重唱號稱台灣第一個無伴奏重唱團體,這點和第一家鹽酥雞一樣倒未必明確可考,不過該團由校園民歌手黃大城領軍,頗有長江前浪兼後浪的傳承意義。這場演唱會排出多首民歌、老式西洋歌曲、近代音樂劇、輕歌劇,恰可示範阿卡貝拉的多重表現形式。六月國際大卡很多,不必我多吹捧,倒是我最近觀察到身邊產生不少阿卡貝拉的小族群,我很期待看到歌手出馬,刺激興趣,風行草偃,讓年輕人的歌喉從卡拉OK技術升級,大家都來阿卡貝拉。 文字|楊忠衡 樂評人兼唱片、表演藝術製作人,音樂時代出版社總編輯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錢南章第二號交響曲「娜魯灣」
貝多芬之後,布拉姆斯寫交響曲已經難了。馬勒、布魯克納之後,大家以為交響曲已經完了,要不是有蕭斯可維奇。到了二十一世紀,世人真以為交響曲已經與恐龍同在,台灣人卻開始寫了。台灣有本事寫交響曲的人不多,早年有老一輩的張昊,近年有管絃樂高手金希文。如果把前者比為台灣的布拉姆斯,後者約可比為台灣的馬勒;那麼錢南章呢?老實說,他去年完成的一號交響曲拿來和歷史名作相比,只能稱為一部習作,被制約在西方交響曲的型式和內容之下,勉強有早期浦羅柯菲夫的影子。看得到企圖心,但技術尚不到位,無法暢所欲言。 今年發表第二號「娜魯灣」原住民合唱交響曲,之所以引起我的興趣,其一是因為經驗累積,必然技巧有所提升。其二是從題材來看,錢南章明智地選取了拿手的內容和型式,例如交響合唱、本土音樂等。也可以說,這是錢南章過往作品的「擴大版」。揮灑起來,必然較前作更顯自信和具自由度。建築殿堂不容易,每年添一塊磚更是苦行僧的修為。台灣作曲家過去口水多、作品少,希望從錢南章開始,人們能把重要作品的發表當成盛事來看待,也許磚瓦終有成堂之日。 文字|楊忠衡 樂評人兼唱片、表演藝術製作人,音樂時代出版社總編輯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西城故事》
送走《吉屋出租》,來了《西城故事》,同樣是改頭換面的經典劇。莎士比亞《羅密歐與茱麗葉》幾乎已成為西方「殉情」故事的代名詞,除生命相許的戀情之外,甲陣營男主角、愛上敵對乙陣營的女主角,也成為各劇種反覆使用的題材。雖然如此,《西城故事》採用近代紐約外來移民的相對抗,重新詮釋「羅茱」故事典型,攙入文化、社會議題,改編電影甚至贏得一九六一年奧斯卡金像獎十項大獎。 這部劇可以討論的切入點很多,但在一個音樂人眼中,《西城故事》與其他音樂劇最大不同點,還是在作曲家伯恩斯坦的特殊背景。是的,在浩大的音樂劇領域,沒有其他任何作曲家像伯恩斯坦一樣,在古典音樂界同時具有崇高地位。這點重要嗎?那當然,對於一位同時以指揮貝多芬、布拉姆斯、馬勒音樂著稱,同時譜寫多部嚴肅作品的音樂家而言,所寫的音樂劇必然有些「能為而不願為」的矝持。固然音樂在結構、配器方面顯現「伯老」精湛高妙的一面,還是難免有些古典音樂家放不開的部分,所以舞台票房倒不算最搶眼。然而,通常一部音樂劇上了年紀,那些當時吸引觀眾的暫時因素就會消失,《西城故事》的嚴肅面,反而成為它長青的本錢。舞台版的《西城故事》音樂精采、舞蹈華麗,再加上桑漢初試啼聲的配詞,我看應該還可以在舞台上走紅半世紀沒有問題。 文字|楊忠衡 樂評人兼唱片、表演製作人、音樂時代出版社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