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之後,布拉姆斯寫交響曲已經難了。馬勒、布魯克納之後,大家以為交響曲已經完了,要不是有蕭斯可維奇。到了二十一世紀,世人真以為交響曲已經與恐龍同在,台灣人卻開始寫了。台灣有本事寫交響曲的人不多,早年有老一輩的張昊,近年有管絃樂高手金希文。如果把前者比為台灣的布拉姆斯,後者約可比為台灣的馬勒;那麼錢南章呢?老實說,他去年完成的一號交響曲拿來和歷史名作相比,只能稱為一部習作,被制約在西方交響曲的型式和內容之下,勉強有早期浦羅柯菲夫的影子。看得到企圖心,但技術尚不到位,無法暢所欲言。
今年發表第二號「娜魯灣」原住民合唱交響曲,之所以引起我的興趣,其一是因為經驗累積,必然技巧有所提升。其二是從題材來看,錢南章明智地選取了拿手的內容和型式,例如交響合唱、本土音樂…等。也可以說,這是錢南章過往作品的「擴大版」。揮灑起來,必然較前作更顯自信和具自由度。建築殿堂不容易,每年添一塊磚更是苦行僧的修為。台灣作曲家過去口水多、作品少,希望從錢南章開始,人們能把重要作品的發表當成盛事來看待,也許磚瓦終有成堂之日。
文字|楊忠衡 樂評人兼唱片、表演藝術製作人,音樂時代出版社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