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玫
-
音樂 親愛愛樂全台巡演
眺望彩虹的那一方 看到突破自我的力量
位於南投縣仁愛相的仁愛村,居住著賽德克、泰雅及少數的布農族人。山林壑谷環繞的美景,卻暗藏著部落資源的缺乏與教育長期的不足。2008年,王子建與陳珮文夫妻在教職之餘,利用課後時間帶著各種年齡的學生們學習提琴,並且成立「親愛愛樂」絃樂團。今年,他們自己創作作品,集結各年齡層共40位成員,將以「攜手」及《LAWA的彩虹橋》為名展現實力,並且舉辦「為偏鄉多走一里路」音樂會為偏鄉醫療募款。
-
音樂
音樂劇《LPC》回歸 挑戰連演6個月150場
外百老匯史上第二長壽的音樂劇《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下稱《LPC》)去年初版權引進台灣,在PLAYground南村劇場創下35場一票難求的盛況。今年將再度重返,更大膽挑戰連演歷時6個月、超過150場的定目長劇,吸引更多觀眾走入劇場。
-
音樂 網紅雙琴俠
用幽默表現古典音樂的重要
由兩位澳籍台裔的小提琴家組成的網紅搭檔「雙琴俠」,以幽默搞笑風格來展現小提琴與古典音樂的他們,將推出第一次的線上售票演出,內容是兩人加上鋼琴伴奏的簡單組合,但在虛擬的音樂廳裡,他們會利用豐富的道具、燈光,換裝及角色扮演說出古典音樂的重要。他們說:「希望做的是鼓勵人去了解自己、相信與自己愛的東西。在感受深度之外,也希望人們對藝術音樂的想法更開放。」
-
音樂
捌號會所三大計畫 虛實相輔搭建國際鏈結
「當代音樂不是斷代史,它會往前走、也會成為歷史,這是沒辦法切斷的脈絡。」長年致力於當代音樂耕耘的作曲家林芳宜有感於此,於2013年創立民間團隊「捌號會所」時,即以整合國際網絡資源、建立台灣音樂家支持系統為核心,在人才培育、藝術創作與演出製作等面向,皆有優異的成果。疫情期間,團隊即使面臨國際交流的窒礙,仍以音樂錄像、藝術節、展示平台三大計畫,連結線上與實體推動作品的研發、演出,在對台灣觀眾呈現的同時,更藉機推向國際。
-
音樂 跨年、跨界、跨時空
擊樂劇場《木蘭》再突破
朱宗慶打擊樂團創團35周年的壓軸節目,推出該團經典作品擊樂劇場《木蘭》。睽違5年的4.0的版本歷經不斷突破,象徵著對夢想的追求與提升,在歲末年初之際,將於北中南展開為期3週10場的巡演。
-
音樂 羅西尼經典台中上場 黑白默片風超喜感
《塞維亞理髮師》陪您歡度聖誕
撥散疫情陰霾,迎來歡樂聖誕,臺中國家歌劇院特地推出喜感滿分的義大利作曲家羅西尼經典《塞維亞理髮師》,由丹麥哥本哈根皇家歌劇院授權重製,服裝、布景、道具皆從丹麥直送,飾演男主角費加洛的丁一憲與女主角羅西娜的翁若珮,將在導演馬丁.林博的黑白默片風格中飆速歌唱;歌劇院也同步推出「羅西尼套餐」,讓觀眾一舉體驗作曲家對美聲與美食的獨到品味。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拉縴人深耕澎湖
拉縴人合唱團與澎湖的結緣,起於拉縴人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李曜州,身為澎湖女婿的他,鼓勵團隊與澎湖在地的學校交流,進而開始舉辦一年一度的澎湖音樂營,在與當地文化局共同合作、努力下,迄今已10年。從第一屆開始,拉縴人的音樂營每年以不同主題舉辦,並邀知名兒童合唱團師資參與,指導當地的學生與老師,推廣合唱教育,讓離島的美好歌聲,在海天一色之下,愈唱愈響
-
音樂 朱團35周年壓軸音樂會「此時。此刻」
展現前鋒與後盾的團隊能量
吳思珊、何鴻棋、吳珮菁、黃堃儼4位資深團員與朱宗慶打擊樂團一起走過35年,「此時。此刻」音樂會透過樂曲表達最真實的自己。未來,不管碰到多少挫折與困難,他們還要一起走下去。
-
音樂 音樂篇
藝Fun線上之兩場音樂會
文化部近期推出「藝Fun線上舞台計畫」,讓觀眾在家也能親近表演,其中首場是對位室內樂團所推出的「對位尋『樂』趣!」,節目在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環繞音場中錄製,將演出柴科夫斯基與韋伯的作品。另一場是次女高音范婷玉推出的「靠近.荀貝格」,在直播與線上同步的場次中,她選擇以作曲家荀貝格不同時期的作品,讓聽眾認識調性與非調性之間的運用及不同的美感轉換。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舞台與教學 「線上」雙接軌
應臺北藝術大學之邀,旅美小提琴家黃俊文將接下音樂系專任小提琴助理教授一職,而小提琴大師胡乃元也破例將擔任四週的客座講座教授,加上已加入固定師資群的李宜錦及薛志璋,多位縱橫舞台的演奏家將為校園音樂學子帶來不一樣的學習體驗。而透過建置線上教學設備,未來也可能跨越時空限制,讓各領域音樂大師線上教學,讓學生不用等到出國留學,也能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
音樂 作曲家温隆信掌舵規劃
六堆300音樂節 奏出客家族群的「交響」
屏東六堆的客家聚落發展,從康熙60年起算迄今已有300年歷史,為了紀念客家先民開墾的辛勤,並且突顯族群豐碩的文化傳統,作曲家温隆信肩負起藝術總監一職,規劃了「交響六堆心-六堆300 紀念音樂會」系列活動,以交響、爵士、歌曲、舞蹈等呼應台灣多元的社會,並且搭配講座、旅遊等活動以實際感受在地風情。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從戰鬥營變身夏令營 搶救雙簧家族危機
屬於「雙簧家族」的巴松管(低音管)與雙簧管,近年來這兩種樂器專業學習人口的下降,是全世界共同面對的現況,但台灣的環境似乎更為嚴重,報考大學音樂系相關類項的學生幾乎歸零,因為人數過少,連帶影響校內管絃樂合奏或室內樂課程無法正常授課。致力推廣低音管的演奏家徐家駒面對此艱困現實,兩年前毅然將舉辦多年的巴松管夏令營改為「雙簧家族」夏令營,邀請雙簧管同好共襄盛舉,期待透過育、樂並行的模式,吸引更多學子提升對雙簧家族的學習興趣。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國樂愈發達 古箏愈萎縮!?
國樂中的熱門學習項目古箏,近年來卻看到學習人口無聲無息下降,原因卻非很多人歸咎的「少子化」,古箏演奏暨作曲家樊慰慈點出答案:「因為國樂合奏不需要古箏!」透過社團接觸國樂的中小學學生,大多由指揮或指導老師指定學習的樂器,考量的重點就是各聲部平衡的數量,如此發展下來,即使冷門樂器也有保障名額;而古箏,充其量就只需要一台。觀察到這個事實,樊慰慈語重心長地斷言:「台灣國樂愈發達,古箏人口就愈萎縮。」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合唱台灣的新聲 生生不息
在耕耘合唱人聲多年經驗中,鑑於合唱曲目的缺乏,台北室內合唱團在2018年創辦了「音為愛合唱詞曲創作比賽」,今年也舉辦了第二屆,以「台灣人文地景」及「開啟機會之門」為主題,設置混聲合唱、同聲合唱等獎項,並選出13位得獎者、共計14件優勝作品。而且優勝作品在首演發表後,台北室內合唱團不僅舉辦講座介紹推廣,也會委託出版,讓演出團隊有取得樂譜的管道,創作者也得到實質收益鼓勵,完整配套下,也形成了一個完美的循環,相互刺激。
-
音樂
一份遲交的作業 是出走也是回歸
前「蘇打綠」主力團員阿龔,大家熟悉的是他在演唱會舞台上拉中提琴的身影,但出身古典音樂科班的他,在蘇打綠休團的3年中,並未停歇音樂創作的腳步,發揮累積多年的編曲功力,在今年推出了原創專輯《第一章 KUNG's vol.1》,將自己的定位從「演奏者」轉為「作曲者」,與其他音樂家共同為作品織造更豐富的色彩。
-
邁入第21年 TC音樂節以「來自新世界」帶來美好嚮往
邁入第21年的「Taiwan Connection音樂節」,今年以「來自新世界」為題,象徵樂團再度邁開全新的一步。8月底起將在北、高、嘉舉行無指揮室內樂團巡演,並由音樂總監胡乃元與多年好友大提琴家蓋瑞.霍夫曼(Gary Hoffman)合作布拉姆斯《雙重協奏曲》,同場還將帶來德弗札克經典鉅作《來自新世界》交響曲。
-
2025 苗北藝術節 以「苗北初心.藝路風清」10月啟航
2025 苗北藝術節將於10月初至12月底盛大展開,以「苗北初心.藝路風清」為年度主題,顯示的既是對苗北藝文中心走過歷程的回顧,也是對未來的承諾,持續成為一個既有深度,又能讓民眾親近的城市藝文場域。
-
TSO亞洲巡演啟航 殷巴爾領軍奏響日韓六城之音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TSO)預計將於2025年10月展開日本與韓國的亞洲巡迴演出,是繼2019年美國巡演及疫情後首次踏上國際舞台。此次巡演由年近90歲的國際馬勒權威、桂冠指揮伊利亞胡.殷巴爾(Eliahu Inbal)領軍,將走訪福岡、熊本、防府、富川、統營與大邱共6座亞洲城市。
-
國家交響樂團5月展開日本巡演 多元曲目展現台灣文化力量
繼2023年美日巡演、2024年歐洲巡演後,國家交響樂團(NSO)將於2025年5月31日至6月4日出發,展開為期4場的日本巡演,行經東京三得利廳、東京歌劇城、大阪交響音樂廳與熊本縣立劇場,攜手國際知名音樂家,奏響來自台灣的動人樂章。而出發之前,也將在4月20日為台灣樂迷演出行前音樂會。
-
薪火相傳40載 台北愛樂管弦樂團系列演出盛大慶祝
作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音樂團體之一,台北愛樂管弦樂團(下簡稱台北愛樂)自1985年創立以來,始終致力於交響音樂的表演、創新與與推廣。創團音樂總監亨利.梅哲(Henry Mazer)以深厚的音樂涵養啟蒙並帶領樂團拓寬國際視野,培養出無數優秀音樂人才,奠定其在國內外音樂界的重要地位。從草創到成熟,台北愛樂始終秉持專業與熱情,走出一條屬於台灣的交響之路。今年,樂團正式邁入第40個年頭,不僅是對過往歷程的致敬,也為未來的發展揭開全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