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響樂團的演奏中,指揮是一位最特別的人物。他是唯一一位不帶樂器的表演者,卻能背對著觀眾,統領樂團的表情速度,激發潛能,讓匯流的音色在各種手勢的引導中蜿蜒暢行。指揮獨特的魔力,在歷史的淬煉下已臻成熟。然而要以相同的模式掌握國樂交響曲,卻仍存在諸多問題。幸而在香港中樂團的高度重視下,以不同角度培育指揮專業,從2011年開始創辦「國際中樂指揮大賽」,歷經2014年、2017年的3屆賽事後,已培育出多位指揮菁英,在香港、台灣、甚至美國等地嶄露頭角。此外,更於2011年舉行首屆「國際中樂指揮高峰論壇」,以多重面向研討中樂指揮的發展與溝通合作討論。
11年後,香港中樂團與香港演藝學院及中文大學中國音樂研究中心於今年5月14至15日,在線上舉辦為期2天的第2屆「國際中樂指揮高峰論壇」。論壇共設立5個議題,包括「中樂指揮必備的條件」、「中樂指揮的綜合要素及跨界條件」、「作曲技法和潮流專題、樂器演奏法了解和配器的掌握」、「當今中樂指揮教育和訓練」及「指揮大賽之後—青年指揮家分享」。集結港、中、台、新加坡著名指揮家、音樂家、作曲家、音樂學院及樂團代表等交流分享,出席論壇的專家及嘉賓高達31位。
第一日:中樂指揮的必備條件綜合要素及跨界條件
首日議程有兩個議題。第1個議題為「中樂指揮必備的條件」,由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主席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音樂學院副院長陳永華主持,首先邀請的是中央芭蕾舞團原首席指揮卞祖善,發表〈論『彭修文』模式的行程及其影響力〉,從國樂交響的起始「大同樂會」,講述贏得國際聲譽的中國指揮家彭修文,力爭與西方交響樂藝術「相提並容」、作為先鋒推動歷史的進程,銜接至香港中樂團藝術總監兼終身指揮閻惠昌的承繼。接著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張國勇分享他對於「民族管絃樂指揮的一點體會」,提出中樂交響在彈撥、音準、音響平衡處理與合奏、管理等問題與經驗。來自台灣的指揮陳澄雄則認為中樂改進的空間較西樂大,除技術問題外,在談藝術前,也必須了解中樂的內涵與意境。最後新加坡華樂團音樂總監葉聰,以兩個主題發表,在〈指揮的聽覺敏感度,與控制及改進樂團總體音響的能力及其必要性〉中,他對「如何認識中樂團整體音響、看到總體問題、如何找到辦法」,從音準、音色、音量、節奏4個方向討論;第二個主題為〈指揮在發展樂團曲目上的戰術與戰略,與實行辦法〉葉聰認為:「要掌管一個樂團,很重要的一個就是曲目問題……樂團所在地一定要跟樂團曲目有關係。」因此新加坡華樂團至今舉辦3次作曲比賽,其中規定必定要有南洋新加坡/南洋風格特色,引發話題外,更累積了不少作品數量。
第2個議題為「中樂指揮的綜合要素及跨界條件」,由香港作曲家聯會主席暨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理事梅廣釗主持。有新加坡華樂團駐團指揮郭勇德談〈中樂綜合跨屆藝術形態的創意挑戰與無限潛能〉、星海音樂學院教授陳明志談〈民族管絃樂指揮在表演藝術設計與實踐中聲音生態學理念的應用探究〉、中國廣播民族樂團藝術與蘇州民族管弦樂團藝術總監兼首席指揮彭家鵬發表〈不問中西——跨界指揮中西樂團的一點感悟〉,及香港中樂團常任指揮周熙杰發表〈揮拍以外——探索中樂指揮跨界性的趨向〉,各以不同樂團的經驗及創作角度舉例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