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家齊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讓文化想像浴火重生
大年初五的一場大火,燒毀了雲門舞集排練場,也讓台灣民眾看見,一個享譽國際,象徵台灣品牌形象的表演團隊,長年創作出馳名全球的舞碼,而孕育這一切的,居然是一處寒傖的「鐵皮廠房」,而且還是違建,雖然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說,那已經是雲門的「天堂」。 雲門違建,是台灣表演藝術團隊困境的縮影,若不是這一把火,恐怕也沒有多少人驚覺,長期以來,台灣的表演藝術工作者就是如此辛苦地在邊緣求生存,政府對文化發展的輕視與邊緣化,投注在文化建設上的資源,竟是如此不足與匱乏。以今年文建會扶植團隊預算來說,一億元要扶植六十六個團體,林懷民直言:「很可笑,看不出當局有什麼願景、雄心及認識。」他的大聲疾呼,是所有藝文工作者共同的心聲,然而被大家認真聆聽,被掌權者所重視,還是必須在付出慘重的祝融災變後才開始。大火過後,從中央到地方縣市政府,各黨派的政治人物紛紛搶著慰問,急著要提供各項補助,好像一夕之間都懂得重視起文化來了,然而或許最重要的是,台灣當政者對文化願景與想像,是否能浴火重生? 面臨舊排練場的拆遷、新落腳處的整修,雲門在林懷民的堅持下,仍如常進行整年度的公演行程。三月底登場的《春鬥》,集合六十一歲林懷民和已逝舞者羅曼菲,以及兩位新生代編舞家鄭宗龍、黃翊的創作,要大家一起目睹,雲門舞集浴火重生後的能量強大,展現三十五歲的雲門旺盛的生命力。 兩廳院「舞蹈春天」系列將在本月登場,由被譽為歐洲舞壇前衛女教主,加拿大最活躍的編舞家瑪麗.書娜揭開序幕,帶來靈感發想自希臘神話的最新舞作《奧菲歐與尤麗蒂茜》;法國里昂芭蕾舞團,將獻上歷演不衰,編舞家瑪姬.瑪漢為其量身編作的現代芭蕾舞劇《灰姑娘》。國際舞壇兩大重量級編舞家的作品相繼來台,透過專文,讓讀者了解她們如何解析身體、想像身體、品味身體。 劇作家、文本與劇場間的三角關係,如何在藝術創造的過程中不斷反覆辯證,衍生舞台搬演無限大的詮釋空間?透過即將上演的六檔以文本出發的戲劇製作,我們帶讀者從解讀劇作家、透析文本、到劇場再現,呈現六種迥異的對話路徑,同時也隱約折射出,文本中所關注的戰爭、愛、暴力、人性等種種議題,如何引發身為當代劇場觀眾的我們思索,並產生跨時代的連結與共鳴。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從指揮星光到彼得.布魯克
星光幫的熱潮延燒至今不退,相關報導不僅入選年度十大發燒新聞頭條,星光幫成員也一夕之間從默默無聞的小人物,瞬間爆紅,成了僅次於「台灣之光」王建民的年度十大發燒新聞人物。流行樂界有星光幫,古典音樂的指揮也有星光幫,誰最有潛力成為下一個賽門.拉圖?誰是小澤征爾的接班人?誰又是楊頌斯第二?誰是接下繼馬捷爾之後,下一任的紐約愛樂音樂總監呢?開春之後,台灣古典音樂界緊接的盛事,便是紐約愛樂及倫敦愛樂兩大天團相繼來訪,趁此之際,本刊特別為讀者規劃「指揮星光幫」專題,讓來自媒體、樂界、學界、產業圈的各派人馬,從多位您或許還十分陌生的新銳指揮中,預言誰將是樂團指揮的明日之星。 同樣的,除了古典樂界的指揮星光閃耀奪目之外,在劇場界,則是有另一位重量級的大師彼得.布魯克的作品,在陽光劇團的鐵娘子莫努虛金之後,將首度造訪台灣。創作基地同樣落腳在法國的兩人,乍看之下有許多有趣的對比,兩人同樣強調創造性、講想像力、即興的重要;也都擁有一批來自不同文化的演員;甚至,也同樣主張道具、佈景、燈光、服裝、音效、化妝等的設計應與排戲同時進行。然而布魯克的劇場理念與實踐之起點,是集中於空間與表演的簡約純粹美學,莫努虛金卻著重於東方形式的模擬、研究與再創。雖然兩人都「經過」東方美學的洗禮,但莫努虛金帶給觀眾的是視聽的饗宴、震撼及精準的混合性劇場美感,布魯克則力顯素樸深刻的質地與力量。 彼得.布魯克自十八歲起導演生涯,創作軌跡橫跨劇場、電影、論述,執導超過七十部不同風格形式、劇場語言的作品。但他卻從不以大師自居,不以強烈的美學自滿,反而不斷以空的舞台、變動的觀點、簡單的扮演、開放的即興,永無止盡的觸探導演、演員和觀眾當下交流所迸發的火花。並藉著探索不同的個體、不同文化的本質與溝通的可能,呈現出劇場藝術最真實也最富生命力的一面。 此外,對香港文化界影響頗深,可謂是當地劇場視野開拓者的「進念.廿面體」創辦人榮念曾,也是本期我們所關注的藝號人物。香港特約作者潘詩韻更是以「教父」來形容這位作品充滿思辯性的導演,由此可見,他對香港現代戲劇的貢獻。而在家鄉宜蘭羅東踏出第一個舞步,從芭蕾、中國古典舞到碧娜.鮑許的舞蹈劇場,一路在歐洲藝壇發光發熱的台灣編舞家林美虹,則將與我們分享她創作的心路歷程。當然,接下NSO藝術顧問暨首席客席指揮根特.赫比希也是我們不會錯過的焦點,本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迎向二○○八
在二○○七年十二月《人間條件三》、《浮生若夢》、《夢蝶》、《如影隨行》、《蝙蝠》一連串緊鑼密鼓的精采演出中,為兩廳院的廿週年,風光地劃下了完美的句點。二十個年頭雖然是個不算很長,但的確是一個值得慶祝、紀念或甚至是省思的日子。它代表的不只是一個時代的開始與轉變,也是一個成長的印記與對未來的期待。 回顧二○○六、二○○七,有心的觀眾都應該不難察覺,不只是兩廳院,其實是許多團體都是正在跨越這個屬於他們、也是屬於台灣藝文蓬勃發展的二十年:表演工作坊、屏風、當代傳奇或或甚至是執出版界牛耳的天下文化,都是在當時萌芽、茁壯。在一九八七年的這塊土地上,似乎有著神奇的氣氛與魔力,讓當時的它好生燦爛、好生奪目。但這也同時令人心中一凜,在我們走過那絢麗的二十年之後呢?又該如何為下一個二十年邁出第一步,迎向二○○八?。 為了尋找這個答案,本刊編輯部全員出動,蒐集資料歸納整理,以特別企畫【預知08表演紀事】,帶領讀者先了解本年度將有甚麼不可錯過的演出、有哪些表演藝術界的現象需要被發掘、和即將影響台灣劇場界生態的重大事件與趨勢,分別以:趨勢、事件、人物、演出等不同線索,為喜愛表演藝術的讀者,規劃整理出十個您不可不知的重點,在本期雜誌中呈現第一手的深入報導。 當然,在表演藝術產業如此充滿不確定性的特殊屬性下,要妄想一網打盡所有的製作與動向,難免掛一漏萬。話雖如此,我還是要感謝許多被本刊威逼利誘追討年度資料的節目企劃與藝術行政,以及在平安夜通宵趕稿的同仁、老師和筆者,感謝你們的付出,讓讀者可以憑著本期雜誌,縱覽二○○八表演藝術界的全貌。 最後,在本期雜誌中,我還是要表示兩個深深的遺憾和一個最誠摯的祝福。遺憾的是我們又痛失了兩位大師:德國作曲家史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與法國編舞家莫里斯.貝嘉(Maurice Bjart),雖然他們已經離我們而去,但是我相信他們的所譜下的音符與舞步,永難讓世人遺忘。而最誠摯的祝福則是要獻給在本月封面故事的許芳宜與布拉瑞揚,相信在這嶄新的一年,他們的努力,定能發光。畢竟台灣的表演藝術,還是需要像他們這樣的新血注入,才會邁向另一個璀燦的二十年。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從首爾到光州,韓國為文化藝術做些什麼?
在美國次級房貸風暴、原物料價格上升的壓力之下,最近幾個月來的國際新聞版面,幾乎一片慘綠,沒有甚麼好消息。但是「南韓」這兩個字,卻是逆勢上揚,頭條利多頻傳。而股神巴菲特的預言,更是令全球的投資人,對他們刮目相看。 其實近年來,南韓不只是在經濟面表現優異,他們也在宣導所謂「大韓文化」上動作頻頻,而且對於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更是努力。日前我參加了在首爾舉辦的表演藝術市集,並且也有幸與正在規劃「亞洲文化中心城市光州計畫」的韓國藝術管理基金會總監李奎碩先生碰面,因此對於南韓的表演藝術生態及未來的發展,也有了 更近一步的認識。 積極策劃首爾藝術市集,由國家行銷表演藝術 以往南韓政府對於表演藝術的文化政策,與台灣現行的政策雷同,都是單純的從經費方面著手,支持團體的創作。但後來他們的相關單位卻發覺到,如果想要將韓國的表演藝術推向國際,達到向世界行銷韓國文化的目的,單單只靠一、二位藝術家或是民間團體的力量,是無法達成的,政府有必要採取更進一步積極推廣的態度。 於是他們在二○○五年,由文化部每年撥出近美金八十萬元的年度預算(約合新台幣二千七百萬元),成立「PAMS首爾表演藝術市集」(Performing Arts Market in Seoul),並委由一個類似台灣兩廳院的行政法人組織Korea Arts Management Service來運作。它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讓韓國的表演藝術與世界接軌,並創環境與機會,讓各類表演藝術團體跨足海外市場。 為達成這個目的,PAMS除了每年定期舉辦藝術市集之外,也與其他國家的藝術市集發展合作夥伴關係,以交換節目的方式,讓雙方的表演團體可以在彼此的活動中曝光。而且 PAMS在參與藝術市集的節目選定過程中,還加入了日本、加拿大與澳洲等國際代表的意見,以減少主韓國主觀的盲點與文化包袱,直接反映出輸入地區對於節目 的觀感。由此可見,南韓政府對於國際表演藝術市場需求的重視。此外,在PAMS舉辦的期間,還有首爾表演藝術節(Seoul Performing Arts Festival)以及SIDance首爾國際舞蹈節(Seoul International Dance Festival)兩個活動,在當月同時盛大登場。 <p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她與她的陽光劇團
一個六個半小時、近四十個片段的一場夢,就要在兩廳院藝文廣場上的奇妙帳篷裡展開,而即將要帶觀眾入夢的,正是劇場界著名的法國當代傳奇女子亞莉安.莫努虛金和她的「陽光劇團」。是的,正是她與她的陽光劇團。 這位法國的劇場鐵娘子,除了在戲劇藝術的成就上與對劇場的執著廣為世人景仰之外,她的崛起與其行事風格,也和其作品一樣,高深莫測,有著令人側目、玩味之處。莫努虛金從年輕時參與學運、展現對政治方面的高度熱忱,繼而率眾強佔國有廢墟,成立劇團,積極地開始創作生涯。並且在她饒富東方傳統色彩的作品當中, 仍然充分展露出正統西方、對政治的犀利批判角度與對人道主義的關懷。雖然她唾棄共產主義,但又和演員、工作夥伴共享一切,讓陽光劇團全體在生活形式上,遵 循著理想的社會主義法則,彷彿在廿世紀的劇場中,架構出了一個屬於她的烏托邦,這其中的矛盾,不但引人好奇,當然也增添了外界對她的爭議。 她重視儀式,更尊崇東方的表演美學,並且將排演及劇場視為神勝之地,即便是對演員訓練及行政管理上,也同樣一絲不苟,訂出鐵的紀律。但在嚴厲的外表之下,她 卻又散發出迷人的魔力,就像之前為引進《浮生若夢》而積極奔走的前兩廳院節目企劃部李惠美經理所形容:「她就像大祭司一樣,知道如何團結群眾的力量,引出 人的熱情。這也是為什麼她的戲,總能在台詞、舞台設計上超越形式,散發出不可抗拒的激情!」 隨著年齡的增長,她的舞台設計越來越簡單,花俏 的特效也越來越少,但取而代之的,則是她專注於如何完成演員的表演,讓戲劇直抵人性的深處,並且熟稔地引領觀眾,體會其中的精髓。關於她與陽光劇團的故 事,也許台灣的讀者並不熟悉,但是這六個半小時的《浮生若夢》,倒是勸您真的不可錯過,當然也盼讀者能透過本期的特別企畫,能更接近這位堅信戲劇能夠 改變世界、富有愛心但卻脾氣不太好的劇場傳奇。 最後,我還想請問您:知道民歌與民謠有什麼不同嗎?它與流行歌曲有什麼不一樣?在台灣每個人 都能朗朗上口的〈丟丟咚仔〉、〈娜努灣情歌〉等民歌的價值和意義又在哪裡?我想這些問題雖然簡單,但是確實少有人一時之間能答得出來,而在本刊睽違已久的 【音樂先修班】單元,就針對民歌的主題,請專家來告訴您,如何透過台灣之歌,深入寶島的在地文化。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關於碧娜.鮑許的聯想
國際編舞大師碧娜.鮑許三度來台,絕對是台灣表演藝術界的一大盛事,想當然爾,「她」就是本月份我們雜誌封面專題的絕對人選。在本期雜誌中,編輯部 除了對大師的生平做詳細的介紹之外,也針對「舞蹈劇場」對台灣編舞家的影響,有詳盡的探討。當我看到大師近年陸續為許多國家所編的「城市系列」舞作時,忍不住思忖:台灣或是台北,如果成為她的一支舞碼,她眼中的這個島嶼、這座城市,到底會是甚麼模樣?可是我一想到日前被一窩蜂炒作,以致浮濫淺薄的「台客文 化」風潮,就心中一驚,放棄想像。 由一塊土地出發所孕育的舞或藝術,無疑代表了這個地方、這群人共同的面像。記得日前某電視節目中 出現的「台客」少年郎,嚼著檳榔勾著「牽拖」,跳著由日本「啪啦、啪啦舞」改編而成的「台客方塊舞」之後,還大剌剌的說「鋼管舞」也是本地土產,「辣妹花 車」在鄉下婚喪喜慶、迎神拜佛時是絕對少不了!而主持人居然也說:「對啊,就連『檳榔西施』近來都已成為國外遊客爭相拍照的對象。」我實在不願承認,那就 是我們一直努力的「台灣印象」?當然也不希望日後碧娜.鮑許為台北所編的那支舞,會讓我們美麗的福爾摩沙走樣。此外,我更擔心的是,那支舞再經過全球的巡 演之後,會給不熟悉這塊土地的觀眾甚麼樣的感想? 「以前我因為恐懼、驚慌,而可能由一個動作開始,逃避問題,現在我直接由問題開始。」誠實 的面對問題,是碧娜創作的根本。我們是否也應該誠實地面對,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台灣的競爭力問題。根據《哈佛商業評論》指出,藝術碩士(MFA)已成為目 前美國企業界最熱門的文憑,而且逐漸凌駕了以往企管碩士(MBA)地位。此外,麥肯錫管理顧問公司也指出,從一九九三年到二○○四年,雇員裡的MBA背景 員工比率自61%下降至43%。這都顯示了企業界對基本的技術性訓練需求已經下降,慢慢轉為重視具有藝術思維的創意人才的面像。而日後台灣所需要的競爭 力,不是也應該符合這個世界趨勢嗎? 未來的優勢人才培育,不但來自具有前瞻性的藝術人文教育,並且還要讓苦心栽培的人才走出去。於是本刊在本期也特別專訪兩廳院董事長陳郁秀及台北藝術大學校長朱宗慶,請他們一談如何讓台灣的藝術與未來的藝術家們,有著國際的視野,讓台灣發光。 看著碧娜.鮑許為里斯本所編的《熱情馬祖卡》片段,雖然在眼前閃過的舞者靈動歡愉,儘管在耳際掠過的音樂美妙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旅.行
旅行,在隨著人類繁複的現代文明演化之後,有了更多的風情與樣貌:島嶼渡假、定點慢遊、奢華享樂、購物shopping、單車環島、生態賞鳥、古文 明巡禮有時候它也因為某些原因,而在生命中成為一種不得不的狀態出現:忙碌的人是因為工作的需要、浪漫的人可能為了追求愛情、或是有些人禁不住血脈的呼 喚,而踏上省親、返鄉之旅。但是,不管它的真正目的為何,旅行,這兩個字,總是為我們平凡的日子,帶來一絲期待與想像。 「旅遊是一 種自我放逐,最好沒有目的地,像風箏上了天不見得知道要在什麼地方落下來」這是林奕華的旅行觀;「我不喜歡寒帶,喜歡熱一點的地方」這是張孝全對旅遊地點的偏好;而「原來旅行就是發掘自己的旅程」則是張翰在旅程中的醒悟。旅行,這一種自古就暗藏在人類心中,不時蠢動的深沉渴慕,在暑假期間,懊熱難擋的 季節裡,似乎尤其容易引爆。所以在本月的【藝活誌】單元裡,我們除了有一貫帶著讀者去世界邊緣行腳的導演魏瑛娟之外,還特別請到了《西遊記》的演員現身說 法,由他們自身的經驗出發,看看「旅.行」這兩個好動分子,在不同的靈魂衝撞下,會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 至於我,則是因為日前參訪了莫斯科的「契訶夫國際藝術節」,所以也經歷了一場忙碌而奇特的北國之旅。當然,在這次的【國際藝識】單元中,也有當地第一手的表演藝術資訊,要與大家分享。 此外,你還想知道一位全球巡迴滿檔,一年待在家鄉不足三個月的天才遊子,也就是即將來台被喻為「現代達文西」的羅伯.勒帕吉,他對旅行的看法又是如何嗎? 「通常當我們設法尋求未知時,即代表我們結束對已知部分的發掘旅行,不斷發現另外的世界,另外的文化,反而可以提醒我們這點。」(註1)看來旅行之於大師,不只是對外追尋的途徑,更是他對自我深沉探索與認同的一種方式。 雖然旅行,它像是個開始,但卻也始終是為了歸途而作準備。而在這段時空中旅人所承受的酸甜苦辣,遭遇到的悲歡離合,最後,也都將成為那出發的生命所得。正如 同勒帕吉所說的:「這些年我在出國巡迴的經歷豐富了我,以及我所屬的劇團工作。但我們也因此保留了更深刻的魁北克性格。這也是我回到魁北克省更精確地 說,魁北克市的動
-
國際藝識International Vision
專訪「契訶夫國際戲劇節」藝術總監
六月的莫斯科,天氣說不上炎熱,走在艷陽高照人潮熙攘的街頭,居然還會讓人喘著氣、透些微汗。只有在入夜或清晨沒有陽光時,才會隨著風、沁著股涼意。也唯有在那時,才會微微拉近了一點以往我對「鐵幕蘇聯」一貫地白藹藹、冷冰冰的刻板印象。但在二○○七改革開放後的今天,尤其是在白晝長達二十個小時的夏日,卻讓人絲毫感覺不到凜冽的凍氣與昔日的封閉。正因為如此,如今莫斯科的六月,儼然已成為各方旅人的最佳焦點與季節。 這個十五年前被戲稱為「落難的貴族」、而現在被喻為「金磚四國」之一的俄羅斯,有著相當於四百七十二個台灣大小,世界上面積最廣的國土。一九九一年,十五個加盟共和國先後宣告獨立,蘇維埃聯邦瓦解,當時全國陷入一片蕭條,但在進入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後,俄羅斯仍靠著得天獨厚的天然資源,重新成為全球不容忽視的經濟強權。 可是經濟的突飛猛進易求,文化的累積卻是不易。在積極發展經濟的同時,也有許多人在問,他們是否忽略了固有的藝術與文化的寶藏?而這個頂著《天鵝湖》、杜斯妥也夫斯基、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諾貝爾獎得主全球第二多的桂冠之國,如今,又是該如何讓世界的人們,再次認識紅場、石油、伏特加、與歷史光榮之外的俄羅斯藝術? 筆者有幸趁著參訪俄羅斯政府長期支持、最重要的藝術活動之一「契訶夫國際戲劇節」同時,獨家專訪到曾任莫斯科市共青團第一書記及文化局長,並獲法國政府頒授學術棕櫚(Academic Palm)中最高榮譽勳章,如今擔任戲劇節總監的瓦列里.夏德林(Valery Shadrin),一談現在俄羅斯政府對當代表演藝術的推廣與政策。 Q:「契訶夫國際戲劇節」(以下簡稱戲劇節)成立於一九九二年,可否簡述一下當時創立的背景、動機與宗旨? A:戲劇節成立的時候,是俄羅斯剛發生劇烈變動後的一年,不論政治或經濟的政策與走向,都有著大幅度的改變,正處於蛻變的初期。當時很多建設也才準備起步,可是俄羅斯在經過長期與外界隔離之後,我們認為尤其重要的,就是有必要帶領國人去重新去認識這個世界。 戲劇節就是背負著這個使命:帶領俄羅斯的人民與國際接軌。讓我們的人民發現,在廿一世紀的劇場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有個忙碌的暑假,真好!
時序進入七月,對國內多數表演藝術團隊而言,此際正值春秋兩季演出間的空檔,雖然常免不了被戲稱做產業淡季,讓許多表演工作者大嘆「暑假失業潮」。但實際上,此時卻是銜接著上下半年的重要關鍵,除了給劇場人一個喘息、沉澱或度假的機會,同時也得以檢視上一季的創作與收成,並蟄伏著對新一季的展望。 可是,今年卻不同以往,在這個閒淡的當口,台灣的表演藝術界似乎也感染了盛夏的繁茂,熱力無法擋。首先,就是從遙遠的東歐傳來捷報:台灣的劇場設計團隊在本屆「2007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中,從五、六十個參賽國家當中脫穎而出,一舉抱回「劇場技術」金獎!並且我國參與學生設計展的入選作品眾多,質與量均大幅提升,不僅贏得國際友人的讚賞,也顯示出國內劇場設計專業日趨成熟之外,在新一代劇場設計人才的培育上,也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此外,雲門的海外巡演,更是場場爆滿座無虛席。我有幸在莫斯科契訶夫藝術節中看到了《流浪者之歌》的演出盛況,真的是讓坐在觀眾席間的我熱淚盈眶,衷心地感謝他們在異地的舞台上,為台灣爭光。 而在國內,也是有著熱鬧非凡的景況,先是由德國萊茵歌劇院與NSO跨國演出的正統歌劇《玫瑰騎士》領軍,揭開暑期強檔序幕,緊接而來的,還有法國的《小王子》及英國倫敦《媽媽咪呀》兩齣音樂劇先後登場。因此在本期當中,編輯部也就台灣近年來流行音樂劇逐漸蓬勃的現象製作特別企畫,以期讓讀者在欣賞熱鬧的歌舞外,也能懂點門道,並希望表演藝術各界對台灣歌舞劇的市場,有著進一步的思考。 最後,在暑假這段期間,父母絕不能錯過的,還有〈老爸老媽必讀之夏日密笈藝術出招!暑假兒童歡樂大預言〉,在其中本刊針對「臺北2007兒童藝術節」及在這兩個月內所上檔的兒童劇與音樂會,做了精選介紹,可以讓身為家長的讀者,為自己的孩子安排一個豐富的藝術假期。當然,由兩廳院所舉辦的「大家來玩藝」藝術夏令營,也是父母們為寶貝安排暑期活動的最佳選擇之一。也許對表演藝術工作者來說,這是個異常忙碌的夏天,但是,我不禁要大聲歡呼:有個忙碌的暑假,真好!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一支舞的態度與想像
舞蹈,的確是一件令人快樂的事,也是會令人上癮的事。 在兩廳院的生活廣場,每天都可以看到許多精力充沛的高中生,不論晴雨, 都在那裡勤練街舞,盡情揮灑著屬於他們的青春。抬膝、頓足、點頭、扭臀,儘管他們的節奏,似乎和兩廳院內的演出從不合拍,但臉上滴下的汗水,卻仍然執拗地 像是向院內宣告:「我才是未來之真正的王道」。也許他們不知道,在遙遠的某處,也有一群和他們一樣愛玩的叛逆靈魂,將紐約Hip-Hop的元素,搭著巴洛 克時代的古典音樂,配上最新的多媒體科技,成功地攻佔了法國的藝術殿堂、席捲歐洲,並且在六月中即將來到台灣,帶領台灣的觀眾,進入充滿動物野性與高度科 技的奇幻劇場。沒錯,那就是法國盟荷舞團所帶來的《拉摩的異想世界》,凡爾賽宮前的嘻哈狂想! 流行和藝術的交互影響、主流文化和非 主流文化的拉鋸衝擊,往往會擦出令人驚異的火花,而跨界、多媒體的結合多變,更是現在藝術家在創作時關注的焦點。《拉摩的異想世界》就是在這樣的激盪之下 所編出來的作品。其實,我在看這支舞時,除了獲得編舞家所期待的「觀眾在表演中能得到感官歡愉的感受」與「給人繼續夢想的渴望」之外,更讓我感動的,就是 能感受到他們對不同領域充分的好奇、專注與執著,我相信也只有這樣的創作理念,才能「玩」出這麼精采的作品。 但是,在這份感動之下,更讓我 動容的,就是那種對「差異性的包容」,如同編舞家之一的艾維爾所說:「對他人的差異懂得包容,是人類應具備的優點。我們的舞作一貫精神便是標榜多樣認同及 混合性認同,這也是當代社會所需。」我深切認為,這種廣闊的胸襟,不應該只是藝術創作者才該有,而應存在於所有的族群中,與其他生命共同分享這個社會的每 個人,都絕對要有的一種態度。 很高興在台灣如此喧嚷的氛圍下,即將看到一支充滿包容、好奇的舞作來到,讓我們感受到通俗藝術與主流文化匯流 後所產生的力量。我誠心希望兩廳院廣場前、台灣時下最IN的青少年,能踏著妳們的歡樂的舞步,進入台灣藝術的殿堂,共同體會「舞蹈」的魅力,究竟如何 無法擋?去體會一下「好奇的執著」與「包容的態度」。我相信他們會比只關心「園區」或是「紀念堂」名稱的人,有著更多的認知與想像。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她與他 最美的時刻
陳玉慧×明夏.柯內留斯
對談時間:五月七日 對談地點:台北市永康階咖啡館 對談主持:黎家齊 翻譯、記錄整理:黃楓皓 陳玉慧五月出了一本新的散文集《德國時間》,扉頁上題著「獻給明夏我丈夫」。 明夏.柯內留斯也在五月出版他第一本小說《最美的時刻》中文版,扉頁上題著「獻給我的妻子陳玉慧」。 兩個創作心靈,在同一個屋簷下十三年,歷歷看著對方一路走來的文學足跡,既嚴肅,又深情。 在明夏的眼中,陳玉慧「有一種藝術家特有的憂鬱氣質,是一種可以帶出很多藝術性創作的憂鬱氣質」,「她的確在追尋永恆,在每一個作品中探索最純粹和獨特的形式,而閱讀她的書使我感受到輕微的痛苦,因為那是孤獨者的心穹,那是渴望愛的叫喊,那是向真理的絕對追尋。」 在玉慧的眼裡,明夏「這個人很好玩,同時有點怪」,「很細心又很天馬行空」,而且「很能激發別人的靈感」,而明夏《最美的時刻》卻令她驚嚇又驚艷:「作為他的伴侶那麼多年,我被他的文字所傳達的致命美感驚嚇,我似乎從中看到明夏不為人所知的一面,他的生命裡隱藏著一個秘密,只有寫作才能把它召喚出來。」 有趣的是,兩個人都是面貌多元的「文字工作者」,也都學過戲劇、當過記者,但發展的路途卻又各自繽紛;不同的文化背景,反而讓他們透過彼此的眼睛更認識自己的來處。 五月初夏,陳玉慧與明夏來到永康街花木扶疏的咖啡館,告訴我們,關於他與她與他們的相遇及創作人生。 問:玉慧與明夏可以談談兩人的相遇嗎? 明夏:說起我們的相遇,那是在一次電影試映會中,當時我們兩人都是記者。試映會放的片是《魔鬼二世》,一部有點無聊的片子,通常我是不會看這種片的,阿諾.史瓦辛格在片中懷孕,感覺很笨。片子的拷貝過了一兩個小時遲遲未抵達,所有記者等得有點不耐煩,而我原本已經想要離開,就在此時看見了玉慧。第一眼看到玉慧,印象最深的是她有一種藝術家特有的憂鬱氣質。是一種可以帶出很多藝術性創作的憂鬱氣質。接著,那部片開始以後,我是最後一個入座的。找座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回首大師路及其他
時間過的好快,轉眼姚一葦老師離開已經十年了。有幸的我曾在老師任教的最後幾年,上過他的課,得以親睹大師的丰采與教誨,現在回想起來,仍然是受益良多。若是沒有他一生秉持著「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默默耕耘,我真難以想像,近年來生氣蓬勃的台灣劇場界,會是個什麼景況。 現 在許多年輕的劇場工作者也許對姚老師並不熟悉,但是只要綜觀現在台灣劇場創作與教育的中堅分子,多少都受過老師的照顧與教導,就可以了解到他的重要。例 如:金士傑、李國修、劉靜敏、馬汀尼、蔡明亮等,都是由當年由姚老師所主持的實驗劇展所發掘;而他創辦的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更 是造就了台灣時下許多傑出的劇場藝術家與劇團。 雖然現在這位身兼劇作家、評論家及教育家於一身的台灣現代劇場的領航者,已經不在我 們身邊,可是他的創作與精神,卻仍然令我們感佩。記得老師曾經說過,他最喜歡的頭銜是「劇作家」,所以我們本期也特別邀請到曾被老師教導、並曾與他一起合 作創作過的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系主任洪祖玲老師,以專文帶我們一窺大師的劇作與時代的關係,讓讀者更了解大師創作的心路歷程與其作品的意義。 此外,在本期【國際藝識】單元,除了有鮮為國人瞭解的神祕國度「以色列」的表演藝術現況報導,帶領讀者共遊這個在中東嚴峻的戰火下,依然熱情的藝術之都「台拉維夫」外,還有一個非常值得深入探討的話題,那就是〈國際樂壇.「韓流」音揚-全球古典音樂市場的韓國啟示錄〉。該文中,除了就各項數字分析韓國古典音樂在世界古典樂界異軍突起的原因,也帶讀者看到了韓國的政府與人民對本籍音樂家的支持。看來日後不但是韓國的三星、LG等電子產品在全球的市佔率會越來越高,就連藝術市場,也難逃「韓流」威脅的命運。「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這個課題也非常值得頂著MIT(made in Taiwan)光環的表演藝術界、政府與人民,認真省思台灣在全球文化的未來發展與定位。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從極簡、名媛到咖啡香
「極簡主義」、「低限主義」、「簡約主義」、「無限音樂」、「極簡音樂」、「低限音樂」你可以對這些看來相似的專有名詞的「主義」或「樂派」漠不關心,但卻不能不認識,因為從它濫觴到支配我們的生活,已經將近四十年。從視覺、聽覺、觸覺甚至是空間,它已經全方位地滲透到世界的每個角落,暗自咚咚地瘋狂地敲打著屬於這個時代的節奏,讓所有人不得不跟隨。 就像是敲打鍵盤時所發出的聲音,自從工業革命以來,重複而簡單的節奏逐漸主導了人類的文明。當然,許多的音樂家也發現了這個秘密,他們試著將一段或數段的樂章不斷延伸擴大,持續地反覆堆疊、規律推進,長短音交錯的或是凝結暫停,砌成了一種聽似簡單卻又複雜的深沉音韻,使得聆聽者不由自主地被這旋律的動能所感染,被扯進另一個世界。也因為他們的音樂和以往華麗繁複的樂章大不相同,所以被稱之為「極簡音樂」。 本期雜誌所介紹的菲利普.格拉斯,就是「極簡音樂」中的作曲先驅。不論是當年的前衛迷幻搖滾震撼、現在的電子音樂狂潮都深受其影響,而《沙灘上的愛因斯坦》等歌劇、《楚門的世界》、《時時刻刻》等電影配樂也都是出自他的神來之筆。本刊編輯部特別在大師闊別台灣十年後,即將再次訪台的前夕,特別傾力製作了一個特別企畫,除了有獨家的越洋大師專訪,我們也由劇場、電影、建築、生活等各個面向,為讀者剖析「極簡主義」與這個年代密不可分的關係。 此外,在【藝次元曼波】的單元,我們就現在台灣漸起的「名媛現象」,請到了小說家郝譽翔與香港劇場導演林奕華帶你一窺究竟,看看在他們的眼中,「名媛」到底是個甚麼樣的「東西」。在【藝活誌】當中,我們也請到表演藝術界的三位咖啡達人,探討「咖啡」這個金黃色的種子,在他們的杯裡、案上,又有著甚麼樣不同的香氣。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什麼?!你們現在才拜年!」
是的,因為編輯部的全體同仁在今年初就下定決心,為了讓農曆年後的三月號如期地送到各位讀者的手上,所以本刊在春節前夕就要完成。在連續結稿兩期的 壓力之下,想當然爾的就將拜年這檔子事拋到九霄雲外,幸好在抽空去吃尾牙的時候,突然想起這「時差」,所以趕緊在本期雜誌中跟大家拜個晚年,還好尚未過初 十五,這「年」拜的應該還不算太晚,請大家見諒。 其實今年的春節來得特別晚、但也似乎特別長,想必會打亂了大家的生理時鐘,不知喜愛表演藝術的您,是否已經恢復了平日的作息,回到正常的作息生活了呢?記得在每年的除夕前,身為雜誌的苦命編輯總是生不如死,希望「年」晚點來。今年雖然如了願,但是那放假前的痛苦,似乎沒有減輕,大家依舊是望著滿桌子的咖啡、濃茶、雞精和黑眼圈的同事,在分秒必爭的壓力下,枯坐失神、面面相覷,像是等待 年獸特赦的死刑犯,等待它的來臨。(沒錯,其實在我寫這篇稿子的現在,就是這番模樣)所以事實告訴我們,有些東西還是得不到的最美,如願,卻不一定是最 好的下場。 雖然話說本期雜誌結稿時間緊迫,可是內容卻是依舊精采非凡。除了我們邀請到音樂界知名的神仙眷侶葉綠娜、魏樂富兩位老師加入 專欄之列、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的「新藝見」加入劇評的陣容外,還有獨家專訪即將來台的日本當代戲劇大師鈴木忠志,並為讀者深入解析他的創作,一探在他壓抑的華麗下半身技法下所爆發出的「動物性能源」。此外,我們也將帶讀者看看王復蓉、陶大偉與陶喆,這三位在不同的創作世界,卻各領風騷的一家人,他們的 相處之道與共同激發出來的火花。當然,藝活誌也要應個早春的景,邀請到三位藝術家為您解說他們的「穿新衣、帶新帽」的搭配秘訣。 最後在拜晚年的同時我也要提醒您,看看以下的徵件訊息。不知您還記不記得在一月號時我請大家玩的「第一次」的練習?千萬不要放過這個好機會,趕緊來信報名。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Bravo!他們仨 & Irma La Douce
在《巴黎花街》的謝幕時,看著臉上充滿著驕傲笑容的金士傑伸出手引薦顏嘉樂與唐從聖出來,我不禁挽起袖子叫好。讚嘆的除了是比利.懷德的原著精采、梁志民的導演鬼才之外,演員之出色也是不遑多讓。老字號「金寶」的演技自然不在話下,但是近年來較偏電視主持及模仿秀的唐從聖,與臨危授命只有十幾天排戲時間的女主角顏嘉樂,這兩位在台上的表現可圈可點,尤其令我印象深刻。 我想有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其實金士傑就是他們的表演啟蒙老師,所以這次的同台,對他們三人,可說是意義非凡。久未看從從演戲,看到他都會差點叫成「阿扁」的我,剛聽到他接這檔戲時,其實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他還沒忘記舞台劇,憂的是他會把太「油」的電視喜劇技巧給帶上台。但是還好,巴度警官一亮相,我的心就安了下來。怎麼說呢?就說他「恰如其分」吧,不要小看這四個字,喜劇演員的過與不及,拿捏是最難。看著他在舞台上翻滾登高、挨打調笑,我突然像是看到大學時代以為自己是國劇科班出身,一天到晚苦練武功、丑角的唐從聖回來了。事實證明他當年的努力沒有白費,近年來頻繁的電視演出,也沒像我之前擔心的,對他的演技有所影響。但是嚴苛的劇場訓練,到底與鏡頭前的表演技巧有沒有衝突呢?這的確是一個直得探討的問題,可是在這裡,套句巴黎花街中大鬍子老闆的台詞:「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不過,你倒是可以參考本期的特別企畫「下一個台灣電影巨星劇場演員的大銀幕挑戰」,應該可以略窺一二。 「啊!巴度警官又挨了一記左鉤拳,咦~爬起來的是成龍嗎?喔!不,那是從從啦。ㄟ!在一旁的愛瑪是莎莉.麥克琳(Shirley Maclaine)嗎?哈!又看錯了,那是顏嘉樂這大鬍子老闆真的好妙喔」由觀眾的反應我們就可以知道,這的確是一齣充滿驚喜、令人目不暇給的戲,話雖如此,但還是希望你在看戲的時候,別像我身旁的觀眾一樣,過於興奮忘形,得要保持安靜,維護其他人的看戲品質才是。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每個第一次
時間過的真快,又是一個新的開始。 記得在小學的時候,每到這個月的作文題目,一定都是:「新年新希望」,回想當時,希望還真是不少,隨隨便便地都可以唏哩呼嚕列上好幾十個。有些那時的希望,現在想起來,還真是會令自己臉紅;但是也有些希望真的實現了,變成了作文簿上老師的另一個題目:「我的第一次」。 其實,人的一生,可以說是被許多的「第一次」堆砌而成。想想有些「第一次」,的確是在充滿期待與興奮中翩然降臨,有些則是在百般無奈中踱步前來,也有些是讓人措手不及,讓我們連喜怒哀樂都還來不及品嚐,就已經在記憶中留下或是被選擇:遺忘。 雖然早已不再上台,但有個表演訓練,讓我直到現在都受用無窮,就是「回想自己的第一次」。如果你試著回想每一個現在做的事,它的第一次發生是甚麼樣的情境? 和現在做的時候有什麼不同?記得要找出不同,好比:你穿的衣服、聞的氣味、用的力道、溫度的變化、之前發生的事情、或是你等一下接下去要做的事情等。你將 會發現:每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熟悉的細節,都和以往不盡相同!每件事都好新鮮,像是第一次發生,值得被珍藏在記憶的寶庫之中。這也是為甚麼有些演員,天 天面對相同的人、講同樣的台詞、唱同樣的歌曲,都還是能保持豐沛的情緒,情感不會乾澀空虛的秘方。當然,這也可能是為甚麼本刊專欄演員(喔!不,是專欄作家)李立群先生的文章,總是能令人感動再三、沉吟許久的原因之一吧。 也許我們有時會覺得現在的日子一成不變,生命枯燥乏味,天底下沒有新鮮事。但事實卻並不然,只是有太多的第一次,被你我忽略、遺忘。所以現在,你就不妨試試看,試著回想你生命中的某個第一次,例如:第一次到兩廳院時的情景, 是個怎樣的情境?要去聽音樂會嗎?還是看戲?舞蹈?或是自己要上台,整天懷著一顆忐忑不安的心,在等待幕起的那一刻?想起來了嗎?還是記不清?沒關係,在本期雜誌中,我們可以先看看,一些常出現在兩廳院台上台下的大師們,他們在兩廳院的第一次,是個甚麼樣的心情、感想。 P.S.先透露一個小秘密,趕緊做以上練習,寫下或整理你跟兩廳院第一次發生關係的心情或是照片,在本年度將有大獎等著你!敬請密切注意,日後本刊活動相關事宜喔。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消逝中的藝術
真的是依依不捨地送了十一月,真的。 因為在上個月,各式演出的節目之精采,實在不是短短地幾百字能夠形容。從兩廳院主辦的 「德國狂潮」到廣場藝術節、與明華園合辦的歌仔戲《何仙姑》、北藝大的莎劇《威尼斯商人》、創作社的《不三不四到台灣》、還有新象文教基金會遠從天際邀約 而來的高亢雄音《蒙古草原傳奇》不勝枚舉,令人目不暇給。 雖然本刊之前已經做過不少介紹,但對於親臨現場欣賞演出的讀者來 說,都還是 會與我們有著相同的感覺:那種震撼與體會,仍是無法用文字或照片全然表達清楚。因為這就是「表演藝術」的迷人之處,你必須成為觀眾、必須成為演出的一部 分、必須與表演者一起完成表演藝術創作的最後一步謝幕!表演藝術和其他藝術創作之不同,也在於此,觀眾是完整藝術創作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元素。因為,它 是「消逝中的藝術」。 其實,由身為劇場人到出版人再轉為媒體人,我發現新聞工作也一樣,也是帶著某種「消逝中」的悲劇性格,雖然我們的某 部 分工作是在發掘、在記錄。記得一位老記者曾笑著跟我說:「今天早上再了不起的頭版新聞,到了明天,還是逃不掉被人拿去包便當的命運」但同樣地,這也是新聞 工作的迷人之處。它與其他文字工作的差異、與表演藝術相同的也是:讀者/觀眾的參與程度。編輯部最小的心願就是:您看完我們的介紹,買了票、走進劇院、被 一場演出所感動,或甚至決定日後參與演出創作。香港導演林奕華說:在劇場裡、在兩個小時黑暗不說話的時空中,他希望幫觀眾設計跟建構一個自我對話的過程。 而我想我們的工作就是:成為你與自我對話過程開始的那個推手,當然,也可能還涵蓋著之後的「心理分析的輔助」角色吧! 既然要做到稱職的 「心 理分析輔助」,就是要協助您能更了解你所看的表演。本期編輯部就特別針對了剛閉幕也是最熱門的獨角、獨幕、無對白的劇作《點歌時間》,做了演出中收音機音 樂的解碼分析。而針對在欣賞之餘、還想更進一步創作的讀者,我們也趁著導演歐斯特麥耶來台的機會,請他為台灣的戲劇工作者推薦十部當代劇作家的優秀劇作 (如右列),希望能藉由本期的披露,能為台灣的戲劇界發掘更多好的文本,創造更多可能。 可是,表演工作者的創意只限在劇場內嗎?當然不是!本期「藝活誌」也乘著耶誕氣息,帶您走進藝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繽紛的秋季
猶記得日前站在香港藝術中心的六樓,陽光和熙、微風徐徐。向東看是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與銅鑼灣,以西是中環,左邊跨街畔著香港演藝學院,隔海與尖沙咀 的香港文化中心遙遙相望。身處兩岸三地商圈要道與藝術重鎮之間,四周大廈林立,眼中千帆過盡。當我正被這景致震攝之際,耳邊響起的卻是:公共空間被擠壓、 劇場的混亂、定位等問題。身兼媒體與劇場人的我,不禁垂首,默然不語。 回到台灣,天色依舊亮麗。沒有秋老虎逞凶,也無陰雨,好個繽 紛的秋季。各表演團體似乎也都被這爽朗的氣氛感染,推出的製作之多,令人目不暇給。望著手中一把一把的DM,在欣喜台灣的藝術文化蓬勃之餘,仍不禁想起在 香港的話題。到底如何才能將這大把的資訊,作最好地呈現,因為畢竟篇幅有限,在此媒體競爭白熱化的環境,要如何為台灣的表演藝術界發聲,這是在我們努力記錄、報導之外,值得深思的議題。 嗜讀藝訊、藝評的讀者,除了應該被滿足之外,也是需要被培養的,但身處這資訊爆炸的年代,媒體空間 也要自行爭取。值得欣慰的是,上期推出的新單元「藝活誌設計者的家」,得到《中國時報》家庭版的青睞,雙方為饗更廣大的讀者,已於當月初與本刊共同刊登 了相關的圖文訊息。此外,未來我們也將藉由本刊提供部分內容,以跨媒體轉載的方式,與聯合新聞網、中時電子報、《基督教論壇報》、MASS-AGE等夥伴 合作,盼能將音樂、舞蹈、戲劇的各種介紹與資訊,散播到更多的角落。 雖然如此,我們編輯部還是覺得有所不足,所以在本期「藝活誌」的單元, 再企劃了「藝術部落客」專題,與大家一起遨遊網路世界,除了希望以報導鼓勵在Blog中默默為表演藝術界筆耕的同好,也盼挑起讀者日後自己發掘更多的角 度,有更寬廣的視野來看表演藝術。並藉著各藝術部落格版主的個人觀點,讓觀眾接觸更多樣化的報導與評論,有不同的面向來看任何一個作品。 也許有人覺得我們天真,或善意地提醒此舉可能會有瓜分閱讀率、立場不同等問題。但是「自由」本來就是藝術創作的特質之一,所以作為表演藝術發聲筒的《PAR表演藝術》,也該有著兼容並蓄的心與寬大為懷的胸襟。至於公共空間被擠壓、劇場的混亂與定位問題,就讓我們大家共同努力。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兩岸三地當代表演藝術研討會紀實
誰在「消費」表演藝術!
在面對「消費時代」下,兩岸三地的劇場界近年來都起了非常大的變化,除了有各種不同的戲劇形式興起之外,在演員表現、導演創作、經費成本、宣傳造勢等,各種劇場基本的結構也都產生了大幅的改變。而表演藝術工作者在面對這樣的一個劇烈變動的環境時,應該要如何自處?是要臣服於「消費時代、觀眾至上」的巨獸之下,還是要學唐吉柯德,拖著夢想之矛,與其戰鬥?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在幕之後,起個不一樣的小調
如何讓藝術更貼近生活,是很多讀者關心的一個話題。尤其現代人在忙碌之餘,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淬煉自己的生活品質,讓靈魂沉浸在高純度的藝術品味 當中,更是大家追求的理想。也許有人會選擇看齣戲、聽場音樂會、看本書,或是進而身體力行地去學舞、學畫,以調劑自己的生活。光是由最近各式藝術相關的進 修課程,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就可以感受得到。 而《PAR表演藝術》雜誌,在引薦大眾進入表演藝術領域方面,一向不遺餘力。除了選介 優質的演出做完整報導與評論,讓許多原本在家的讀者走進劇場、音樂廳,成為現場的觀眾之外,也忠實記錄了台灣每一位藝術創作者的點滴,並期待完整呈現台灣 與全球表演藝術界的互動與趨勢。但是如何讓表演藝術的本質更貼近讀者的生活,甚至走進讀者的日常當中,仍一直是我們編輯群一致努力的目標。所以經過了大家 熱烈地討論與精心的策劃,在本期雜誌當中,我們特別推出了「Behind Curtain藝活誌」這個新的篇章。希望經由採訪,呈現藝術家們舞台下真實的生活經驗美食、旅遊、居家、網路、嗜好等,或是發掘觀眾席中藝術品味超 卓人士的獨到觀點,進而做跨領域的面向操作,並結合書籍、CD、電影、展覽藝文相關訊息,以便觀照讀者對藝術全方位的渴望。就像我們這次規劃的「劇場 設計師的家」這個主題,就是盼能藉著在舞台上擺弄光影的知名設計現身說法,將報導推進他們私領域,帶領讀者重新檢視「家」這個與您最親密的空間。也讓 觀眾以不同的角度切入,引領大家發掘表演藝術與生活的連結,帶來不同的靈感衝擊,讓每個平凡的日子裡產生奇妙的化學轉變。 當然,我 們也絕不會放棄在表演藝術的專業領域中繼續耕耘,就像本期我們也企劃了「目擊排練場」單元,希望就一齣戲開始的原點,從選定文本,直到上台演出為止,以階 段性檢視排練現場的方式,把參與製作的每一個人共同創作的歷程,通靈剔透地呈現在大家的眼前。另外特別企畫「嬉遊新馬戲」也特別深度剖析「新馬戲」這個在 全世界都極受歡迎的新型態劇場表演。還有我們的封面故事,被譽為帕華洛帝接班人的里契特拉,我們也將在本期介紹他的崛起傳奇,讓讀者看到他是如何從一個平 凡的雜誌美編,變成一位與命運飆唱的新世代男高音。 最後,我們也期待您的共同參與,在幕之後,起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