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eature
專題

從單純的行走,鈴木忠志要看的是演員對呼吸和重心的掌握。圖為《茶花女》台灣演員在日本受訓現場。

精準的時代獵術 「鈴木方法」

訪《茶花女》劇本編修林于竝 文字|郭亮廷
第217期 / 2011年01月號
在日本受訓現場,左為劉守曜,右為男主角周明宇。

演員能量 造就劇場

訪《茶花女》副導演劉守曜 文字|周伶芝
第217期 / 2011年01月號
曾為小仲馬情婦的Marie Duplessis,據說就是茶花 女的原型。

一朵茶花 四味芬芳

小說、話劇、歌劇到跨文化的《茶花女》 文字|鴻鴻
第217期 / 2011年01月號
鈴木忠志

傾聽現場身之音 拼貼幻視者的邏輯

鈴木忠志的導演美學 文字|林于竝
第217期 / 2011年01月號
鈴木忠志表示,在《茶花女》一劇中,他想處理的是人類共同的孤獨。

我想處理的是人類共通的孤獨

鈴木忠志談《茶花女》創作 文字|廖俊逞
第217期 / 2011年01月號
櫻井弘二擔綱《茶花女》 的編曲任務,他表示導演選曲的依據不只旋律、歌詞,而是包含原有的感覺。

「非常內心」的流行音樂再構

訪《茶花女》編曲者櫻井弘二 文字|李秋玫
第217期 / 2011年01月號
〈何日君再來〉原唱人周璇。

台式流行,唱出浮沉情夢

《茶花女》演唱歌曲小檔案 文字|鄒欣寧
第217期 / 2011年01月號
鈴木忠志認為,年輕的藝術家, 無論未來是處身在強勢或弱勢的 位置,都要去尋求第三個藝術的 故鄉,再透過連帶關係,抵抗這 個「弱/強」的世界,進行戰鬥。

全球化浪潮下,藝術家應有的使命

鈴木忠志大師講座摘要 文字|廖俊逞、朱安如
第217期 / 2011年01月號
文建會將五大創意園區的再利用視為重點計畫,首要目標就是讓華山創意文化園區可以早日發展成熟。圖為去年在華山舉辦的「藝術生活節」中「特技
現象觀察之一:文創產業發展新紀元

法源依據確立 文創產業正式起跑

文字|趙靜瑜
第218期 / 2011年02月號
建國百年跨年慶典中的第三幕〈天人合一〉中,優人神鼓與沖天焰火展現懾人氣勢。
現象觀察之二:嘉年華般的大型慶典製作湧現

藝術與意志的展現 煙火之後效應無邊

文字|林采韻
第218期 / 2011年02月號
上海話劇藝術中心《鹿鼎記》。
現象觀察之四:兩岸戲劇交流新局面

大陸劇來台熱絡 台灣市場水土不服?

文字|于善祿
第218期 / 2011年02月號
四把椅子劇團2010年作品《紀念碑》。
現象觀察之七:新生代創作者浮上檯面

未必在乎「傳承」 七年級生邁開劇場腳步

文字|傅裕惠
第218期 / 2011年02月號
周書毅一年間從歐陸、美洲,一路演回台灣。
現象觀察之八:以舞蹈點亮「台灣之光」

訓練多元創意多樣 精準舞步國際名揚

文字|鄒欣寧、林韶安
第218期 / 2011年02月號
《山寨版三大男高音》讓專業的歌手果真在肥皂劇的進行間,像所有人一樣在廁所、浴室的私人空間中成為世界級的歌手。
現象觀察之十:新型態音樂會形式方興未艾

又演又跳又搞笑 音樂家跨界動起來

文字|李秋玫
第218期 / 2011年02月號
黃翊作品《SPIN 2010》呈現了有別於一般舞蹈與科技結合後的影像互動模式。
現象觀察之三:關於表演藝術與科技的對話

政策激情下,尋找新的表演語言?

文字|李惠美
第218期 / 2011年02月號
王榮裕的《大國民進行曲》是他首度登上國家戲劇院大舞台的作品。
現象觀察之五:中生代導演躍上大舞台

被迫「轉大人」 大小空間一樣「好玩」

文字|廖俊逞
第218期 / 2011年02月號
《最美的時刻》於2009年首演,去年底聖誕節時重演。
現象觀察之六:小劇場的重演與加演

小劇場拉長戰線 在創作與市場間拔河?

文字|林乃文
第218期 / 2011年02月號
兩廳院製作的《很久沒有敬我了你》。
現象觀察之九:本土音樂劇的春天乍臨

唱自己土地的歌 演自己文化的戲

文字|白斐嵐
第218期 / 2011年02月號
呂紹嘉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10

呂紹嘉 讓廿世紀音樂站上台灣舞台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18期 / 2011年02月號
施如芳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10

施如芳 跨劇種最多 搬演率最高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18期 / 2011年02月號
蘇文琪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10

蘇文琪 小劇場引爆的大震撼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18期 / 2011年02月號
鈴木忠志《酒神》透過源自能劇的身體訓練,加上傳統音樂與服裝,充分詮釋了希臘悲劇應有的肅穆感。

閃閃發亮的創新遺產

希臘悲劇與現代劇場 文字|耿一偉
第243期 / 2013年03月號
特爾左布勒斯作品《普羅米修斯》。

酒神、流亡與身體

希臘導演特爾左布勒斯的劇場美學 文字|耿一偉
第243期 / 2013年03月號
排練中的阿提斯劇院演員。

在理性節奏下迸發

直擊特爾左布勒斯的排練場 文字|蔡柏璋
第243期 / 2013年03月號
特爾左布勒斯

探索永恆的人性需求

專訪《普羅米修斯》導演特爾左布勒斯 文字|耿一偉
第243期 / 2013年03月號
《普羅米修斯》中海神女兒的歌隊,全由男性擔任,特爾左布勒斯表示在這個演出中男性最能帶出高峰的能量。

悲劇的技術

概說《普羅米修斯》 文字|耿一偉
第243期 / 2013年03月號
上海灘專演京劇的重要場地天蟾舞台,因邵逸夫出資修整,又名逸夫舞台。

陳腔粉調、旦角、胡琴 傾聽一齣齣癡男怨女

張愛玲與戲曲 文字|孫瑞青
第242期 / 2013年02月號
PAR表演藝術

張愛玲點唱機

文字|焦元溥
第242期 / 2013年02月號
中國最早的電影紅星與歌星胡蝶。

字裡傳唱流行曲 筆下映照有情間

張愛玲與流行曲調 文字|張夢瑞
第242期 / 2013年02月號
PAR表演藝術

張愛玲小情歌

文字|李桐豪
第242期 / 2013年02月號
1935年工部局樂隊演奏海報:《都市風光幻想曲》演奏,指揮梅柏器及工部局樂隊。

走過新舊交替 音樂永遠是離開自己到別處去……

張愛玲與西方古典樂 文字|尉任之
第242期 / 2013年02月號
PAR表演藝術

在這不可理喻的世界裡,誰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

文字|李永忻
第242期 / 2013年02月號
張愛玲說:「凡啞林上拉出的永遠是『絕調』,迴腸九轉,太顯明地賺人眼淚,是樂器中的悲旦。」

她不喜歡音樂? 卻吟凡啞林與胡琴

張愛玲的音樂足跡 文字|陳樹熙
第242期 / 2013年02月號
鍾耀光與佑斯特

一爐沉香 讓東方巧遇西方

鍾耀光vs.佑斯特 文字|李秋玫
第242期 / 2013年02月號
飾唱綾卿的女高音林玲慧

傾聽「 她」的兩種方式

關於兩廳院年度製作《落葉.傾城.張愛玲》 文字|李秋玫
第242期 / 2013年0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