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專題

國家交響樂團也與國外歌劇院合作,圖為與德國萊茵歌劇院合作之《玫瑰騎士》演出。

想像「國家」:一段公共性的旅程

論談廿五歲的國家交響樂團 文字|黃俊銘
第224期 / 2011年08月號
第二任常任指揮史耐德。

掌舵破浪 昂首音樂汪洋

回顧歷任音樂總監足跡 文字|林采韻
第224期 / 2011年08月號
邱瑗表示,NSO的下一步就是:讓NSO不只是台北人的NSO!

要讓NSO不只是台北人的NSO!

專訪國家交響樂團執行長邱瑗 文字|李秋玫
第224期 / 2011年08月號
吳庭毓(國家交響樂團 提供)

走過歲月,我們與NSO……

文字|李秋玫
第224期 / 2011年08月號
周凡夫

「知己知彼」與瓶頸突破

對NSO「保持距離」的銀禧檢視 文字|周凡夫
第224期 / 2011年08月號
楊忠衡

鞏固指標形象 與世界並肩

文字|楊忠衡
第224期 / 2011年08月號
跨性別的世界,超越世人一般認知的社會框架。圖為比利時現代舞團《梔子花》劇照。(Luk Monsaert 攝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提供)

7組關鍵詞 走進性別/表演的世界

文字|小勤
第233期 / 2012年05月號
瑪琳.黛德麗在《摩洛哥》中穿著帥氣西裝,戴帽叼菸出場,俊俏與美豔合為一身。(本刊資料室 提供)

花枝招展 勇對鏡頭裡的真實人生

電影中的扮裝與變性 文字|田國平
第233期 / 2012年05月號
德國男演員Emmerich Laschitz以罪犯之姿,飾演王爾德的妖媚《莎樂美》。(本刊資料室 提供)

走上舞台 尋找一種存在世間的方式

跨性別在劇場 文字|秦嘉嫄
第233期 / 2012年05月號
生理女性的孟麗君,以男裝自我偽飾,進行性別表演,取得進入男性政治世界的通行證,成就自我。圖為臺灣豫劇團於2000年(時名為國光豫劇隊)演出之《孟麗君》。

「女身男裝」與性別形象

從《孟麗君》看戲曲文本的跨性扮演 文字|楊翠
第233期 / 2012年05月號

多元假象的社會 仍待撼動的性別囹圄

跨性別者在台灣 文字|林家新
第233期 / 2012年05月號
葉若瑛
「她」的故事之一

葉若瑛——做自己的代價

文字|萬金油
第233期 / 2012年05月號
周逸人
「她」的故事之二

周逸人——想當女強人

文字|萬金油
第233期 / 2012年05月號
《梔子花》主角們穿梭於時間之流中,遊走過去、現在、未來之間,時間的流逝與變幻無常,他們樂在其中卻也持續地與之抵抗奮戰。

赤裸的真實 混亂的溫柔

編舞家布拉德勒與《梔子花》 文字|魏淑美
第233期 / 2012年05月號
編舞家布拉德勒(左)與《梔子花》另一位導演法朗克.范萊克(右)。

寶物盒中的悲傷 舞台上的愛與希望

專訪《梔子花》導演法朗克.范萊克 文字|魏淑美
第233期 / 2012年05月號
《暴風雨》
《暴風雨》來襲! 透視迪克蘭.唐納倫與他的莎劇表演法/ 2012台灣國際藝術節 情報首發

《暴風雨》來襲! 透視迪克蘭.唐納倫與他的莎劇表演法

The Tempest Declan Donnellan's William Shakespeare 我不斷跟自己說,別再跟莎士比亞搏鬥了,做點別的吧。我想的不是,我必須做另一齣莎劇,我想的是,做些不是莎士比亞的吧!卻還是一直回到莎士比亞。 迪克蘭.唐納倫 一九八一年,畢業於劍橋大學法律系的高材生,迪克蘭.唐納倫和尼克.奧門羅,組成「與我同行」劇團。 他們自願性失業,拿政府的救濟金,運用有限的資源作戲,從愛丁堡藝穗節出發,巡迴大小鄉鎮,最終回到倫敦,成功打響名號。 卅年過去,當初的小小劇團,演變成今日享譽全球、與英國國家劇院並列為兩大戲劇機構,並擁有一個俄國子團的國際性團隊。 他們製作冷門古典劇目,也引介當代劇作家的前衛文本,但搬演製作次數最高的劇作家,毫無疑問地是莎士比亞。 幾近空台的舞台設置,簡單有效的物件運用,導演迪克蘭.唐納倫的莎劇,僅憑藉著演員的表演,即讓莎士比亞如同我們的同代人,讓台下的觀眾與他同行。 究竟,迪克蘭.唐納倫的導演秘訣為何,將四百年前的劇本,活生生地在觀眾面前展開,沒有距離?讓我們想見的、已知的莎劇,每每都有我們未曾想過的新角度? 繼《第十二夜》後,迪克蘭.唐納倫的另一齣莎劇製作《暴風與》將在明年的台灣國際藝術節上演。趁此機會,本刊帶你一同探索、發現、透視他的莎劇表演法。
描述義大利即興喜劇表演的畫,可見戴著半臉面具的演員有豐富的肢體動作。

嬉笑怒罵中 但見諷刺批判

法國喜劇的演進與社會背景 文字|馬照琪
第227期 / 2011年11月號
集演員、導演和劇作家於一身的莫里哀,是個全方位的戲劇人,Pierre Mignard繪於1658年。
法蘭西戲劇之光

寓教於樂、精寫人性的「喜劇之王」——莫里哀

文字|阮若缺
第227期 / 2011年11月號
法蘭西戲劇院主要大廳「黎希留廳」內景,金碧輝煌,果然有皇家氣派。

皇家光環加持 戲劇傳統堡壘

走過三百年輝煌的法蘭西戲劇院 文字|周伶芝
第227期 / 2011年11月號
法蘭西戲劇院黎希留廳的外觀。

演員當家作主 執掌戲劇殿堂

法蘭西戲劇院的組織與運作特色 文字|謝宜靜
第227期 / 2011年11月號
穆喜耶勒.瑪葉特是法蘭西戲劇院有史以來首位女性藝術總監。
專訪法蘭西戲劇院藝術總監

瑪葉特:人們需要劇場,因為這是我們遇見彼此的地方

Muriel Mayette 文字|謝宜靜
第227期 / 2011年11月號
《誰真的愛我?》諷刺性極強,有法國鬧劇的色彩,也有義大利即興喜劇的成分。
莫里哀的天鵝之歌《誰真的愛我?》

笑聲背後,盡是憂傷的嘆息

文字|廖俊逞
第227期 / 2011年11月號
巴黎市立劇院

打開巴黎地圖 看戲就在這裡!

巴黎重點劇院介紹 文字|周伶芝
第227期 / 2011年11月號
歐洲劇院原名為「奧德翁」,1983年改為現名「歐洲劇院」,期許作為歐洲劇場文化的標竿,致力於介紹歐洲多語言的劇場當代美學。

民主化戲劇政策 藝術風景遍地開花

法國劇院的特色 文字|周伶芝
第227期 / 2011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