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威尔森的作品,犹如浸淫于当代艺术感官魅宫的洗礼。他的原创源于以光线作画的理念为肌理,光影设计纯净坚实。以建筑绘图的空间尺度为脉络,场景概念大胆震慑。以透视雕塑的立体角度为构思,舞台配置简约俐落。
当代剧场最足以令人玩味与兴致盎然而乐此不疲的,便是置身其中所能体会导演不断对剧场元素进行各种可能性的探索、挑战与颠覆。剧本文本的传统主导性,在亚陶(Antonin Artaud)以后已由剧场导演取而代之。当代艺术视野、论述、与媒材的多元化和多面化,在在影响与滋养了导演创作的丰富性和异质性。剧场导演如明星般的角色定位,遂有著法国新浪潮运动(la nouvelle vague)对电影导演作者论同样的确立与推崇。
当今富代表性的国际导演中,具「文艺复兴人」(Renaissance man)式多面向才华的罗伯.威尔森(Robert Wilson)创作领域最为广泛与多样。从剧场舞台迈向歌剧殿堂再跨足博物馆、美术馆,威尔森总是自我突破超越,也屡屡冲激观者的视觉经验。欣赏威尔森的作品,犹如浸淫于当代艺术感官魅宫的洗礼。他的原创源于以光线作画的理念为肌理,光影设计纯净坚实。以建筑绘图的空间尺度为脉络,场景概念大胆震慑。以透视雕塑的立体角度为构思,舞台配置简约俐落。
《指环》气势澎湃意象惊人
威尔森是少数几乎每个乐季都有作品在巴黎推出的剧场艺术家。从二○○五直至二○○七横跨三年的两个乐季,威尔森就有歌剧《指环》、《蝴蝶夫人》、音乐戏剧《圣安东尼的诱惑》、舞台剧《四重奏》、装置设计「Louis Vuitton经典皮包展」、舞蹈《双肩 舞者 空间》等不同类型的作品。
威尔森早在二○○二年便为瑞士苏黎世歌剧院导演了所有导演无不企欲征服的华格纳歌剧巨作:全本《指环》。这次则由艾森巴赫(Christoph Eschenbach)指挥巴黎管弦乐团在夏德雷剧院(Theatre de Chatelet)演出长达半年,距巴黎上一次演出该剧已相隔十年。威尔森以黑色岩融地面和通体澈亮的硕大布幕为背景基调,贯穿全剧。不时利用色调的光影反差效果,勾勒出人物的线形轮廓,借以表达角色的复杂心境。力道充沛的灯影光束,随著剧情节奏与人物情绪起伏,变换交错成丰厚层叠的立体色块与界面。演员则游移、穿梭、飘忽、走位于其间,营造出众神魔幻法力的瑰丽氛围。主要场景和道具,以锋利悍飙的斜角、锐角和笔直擎天的垂直线条表现,铺陈出无比的张力。威尔森的《指环》气势澎湃意象惊人,是难得一见的观剧经验。
《四重奏》精准的灯光变换
已故德国名剧作家海纳.穆勒(Heiner Müller)曾表示,威尔森是最能将其剧作精髓呈现于舞台的导演,《四重奏》就是其中之一。威尔森请来演技精湛的实力派演员伊莎贝拉.雨蓓(Isabelle Huppert)担任女主角。雨蓓在奥地利导演麦可.汉内克(Michael Haneke)执导的《钢琴教师》La pianiste片中饰演外冷内热的女教师,是近年来最为台湾观众所熟知的角色。《四重奏》依然布满威尔森的印记,最令人叹为观止的仍是无比精准犀利的聚光技术与灯光变换。威尔森用一道劈越上下舞台的对角线,水平移动的浮游体,断裂突兀的灵幻音效,反复喃语夹杂高亢咆哮的变调口白,错乱互换的角色变位,突显穆勒文本中两性情感的冲突对立与爱恨激情。幕间一位无厘头老人和中国剧场特有的捡场人不时穿插交错出现,颇有几分布莱希特的疏离效果(穆勒正是师承布莱希特!)。全剧以反叙事性手法解构传统的剧场结构和表现技巧。
《圣安东尼的诱惑》原本是一出有浓厚宗教仪式意味的美国黑人灵歌、福音歌唱剧。威尔森虽然对舞台上出现仪式性的表演一向持保留态度,但仍带著尊重与审慎的态度处理这种场景。他让演员从观众席手持象征性的法物,如进入宗教殿堂般走上舞台。随后分坐两侧,开始轻松地依序手舞足蹈唱和,给予演员极大的表演空间度。既保留了该有的宗教仪礼,也巧妙地淡化了舞台上极易僵化的宗教色彩。观众反而感觉有如参加了一场热闹有趣的热门演唱会。
巧妙装置体验LV皮包的经典性
威尔森在二○○二年曾为时尚名牌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以迷幻色彩技法设计圣诞橱窗与三款限量皮包。二○○六年十一月,路易.威登艺术总监马克.贾可(Marc Jacobs)为位于香榭大道世界旗舰店顶楼的艺术空间策画了「经典皮包展」。威尔森又应邀与其他八位艺术、设计、建筑名家共同参与,每位名家选择一款经典包为主题,威尔森选的是诺爱包(Noe)。这款在台湾俗称的酒桶包,原是一九三二年为一位香槟酒商能一次装入五瓶佳酿所设计。威尔森让观者从一长方形结构体中央进入,只见左右俱是深邃黝黑的密闭空间,A端尽头在一片漆黑当中,仅用白色细光衬出边线,地面柔软凹凸,诺爱包隐约置放于内。B端尽头以耀眼白光衬底,地面坚硬平整,清晰可见诺爱包悬吊半空。以近似阴阳、正反的对比情境,引发消费者对诺爱包经典性的知觉体验。
虽然国内观众一直无缘亲睹何谓「威尔森式」(Wilsonian)艺术能量与独特美学的魅力所在,殊为可惜。但希望在此次威尔森来台参访后,仍有相关单位及有心人士能持续推动,让威尔森的作品得以早日在台湾演出。
(编者按:本文的作者即为促成本次大师来台的推手,在此他亦感谢鸿鸿的联系协助,傅申、陆蓉之、徐芬兰、蒋勋、蔡诗萍、苏国壵等师长友人的不吝赐教,以及严长寿先生对此次活动的赞助。)
文字|黄忠勤 旅法艺术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