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柏卡(本刊资料室 提供)
特别企画(二) Feature 铃木忠志.下半身革命 铃木训练法的体验思考

东与西 凝与放

从身体出发 铃木忠志与安.柏卡的擦撞火花

一东一西的两位剧场大师,如何能在剧场训练中携手合作,融合出创新的火花?铃木忠志以其所发展的「铃木方法」,与美国前卫剧场导演安.柏卡的「观点训练」合作,为美国剧场创造新颖的景观与影响。本刊特邀曾在安.柏卡门下学习并接受过「铃木方法」与「观点训练」的导演杨士平,以自身经验谈论东西方两种身体训练的互补之妙。

一东一西的两位剧场大师,如何能在剧场训练中携手合作,融合出创新的火花?铃木忠志以其所发展的「铃木方法」,与美国前卫剧场导演安.柏卡的「观点训练」合作,为美国剧场创造新颖的景观与影响。本刊特邀曾在安.柏卡门下学习并接受过「铃木方法」与「观点训练」的导演杨士平,以自身经验谈论东西方两种身体训练的互补之妙。

铃木忠志和美国前卫剧场导演安.柏卡(Anne Bogart),都是被认为是对现代剧场具有重要贡献和影响力的人物。从一开始,这两位之所以会跻身「大师」行列,也都是因为各自所发展出的表演训练体系之故。他们俩人于一九九二年在纽约一起创办了Saratoga Company,开始每年定期在 Institute of Saratoga Springs 举办训练营,让演员同时接受安.柏卡发展出的「观点训练体系(Viewpoints)」和「铃木训练法(Suzuki Training)」的训练,并发表作品。一九九二年于 Institute of Saratoga Springs 发表的作品即是这次访台将演出的《酒神》Dionysus。此后,如同「观点训练体系」成为哥伦比亚剧场研究所的「招牌」训练体系一般,「铃木训练法」亦一度被列入表演组的重要辅助训练之一。

铃木训练法的「凝」

我对于铃木忠志「铃木训练法」的认识是因为研习安.柏卡的「观点训练体系」,而有机会观察到铃木训练法的训练过程。对于这两位现代戏剧大师的表演训练体系,我曾经认真思考过各自的优缺点,也思考过柏卡当时在创办 Saratoga Company(今SITI Company的前身)的时候,为何会选择与来自日本静冈县的铃木合作。一个西方大师,一位来自东方,这一东一西的组成又是如何得以融合呢?

「铃木训练法」的基础乃是源自于日本传统戏剧的训练,著重在脚、腰、胯等下盘力量的使用和训练。我时常见到接受训练的演员们满头大汗地以脚底平整地贴著地板面,然后挺直著腰杆,两胯下沉,以胯间内缩的力量推动脚掌向前移动,移动速度相当缓慢,而接受训练的演员表情几乎都是肃穆且专注的。如此从排演场的一端笔直移动到另一端,每一趟都颇费时,几趟下来,演员们几乎都是汗流浃背,似乎这几趟路是以性命相搏般将之全身的精力耗尽。在这训练中,演员必须将本身的能量锁住于身体内部(特别在下半身)而不得任意发泄出去,而整套的动作与其肃穆的态度很有某种仪式性的味道。

我曾经请教过日籍学姐 Sonoko,请她为我解释日本能剧表演中所谓的“Jo Ha Ku”(能剧大师释阿弥于其著作《风之花传》中所提出的表演论),当时 Sonoko 举了个例子为我解释:能剧演员的表演就如同日本的箭道一样,日本射箭有其一定的过程和仪式,射手穿著传统的服装,仪态端庄地手持弓箭缓步就定位并进入预备射击的状态,就好像演员上了舞台必须让自己进入角色中并随时处于预备好的状态中,这个阶段即是“Jo”(就)。接著射手必须将弓拉到满,就如同演员的情绪和能量需逐渐堆积推到最高点,这个阶段便是“Ha”(发)。最后当弓拉满了,就必须让箭射出,也就是说演员的情绪高涨到满时,应该要寻找方式使其能量得以宣泄,该放则放。这个部分即是 “Ku”(去)。我以这位日籍学姐为我所做的解释去印证铃木忠志的训练方式,我所看到的演员们在其训练过程中所产生的高度集中力和能量的控制颇似学姐所说的过程。当然我并未看到受训演员们的“Ku”散发。然而可以想见,在经过一连串看似压抑的肢体行动后,能量必须内蕴而不发,一旦到了顶点不得不发之时,其散发的方式想必如箭划破天空、直中标的了。

「观点训练体系」的九个观点

「观点训练体系」是安.柏卡观察了现代舞蹈的肢体表现,从而将其元素拆解再转化成适合剧场表现的一套训练系统。原来的「观点训练体系」有六个 「Viewpoints」,后来安.柏卡又将其重新整理,扩展为九个「Viewpoints」。就如同「Viewpoints」这个单字本身一样,她训练的是「观点」也就是让我们知道如何去看、去审查。更加可以利用这些「观点」进行创作。现今的九个「Viewpoints」分别是:

1、Tempo:动作或舞台行为发生的速度快慢和改变。

2、Duration:一个舞台动作或一连串的舞台动作发生的周期。特别是指一个群体之间的共同或是互动作发生的时间周期。

3、Kinesthetic Response:对于个体本身以外的行为、声音、事件等外在因素所产生的直觉反射。直觉反射的方式由内在节奏决定、不经过设计或思考,是一种本能性的反应。

4、Repetition:在舞台上重复著某件事情。重复的事情包含了:内在重复(自身的动作、行为或声音)与外在重复(重复著外界产生的形状、手势、节奏等等)

5、Gesture:身体可以被独立出来的部分所做出来的肢体符号,可以用来产生符号的身体部位包含了手、臂、足、腿、嘴、眼、腹部等等。而产生的符号又分为两种:行为符号与表达符号。

6、Shape:身体在空间里产生的形状。形状的组成可分为下列三个方式:「线条」、「弧度」、「线条和弧度的结合」。再者形状可以是「不动的」、「在空间里移动的」。形状的可以以下列三种方式产生:「空间里的身体」、「身体与建筑物发生关系产生的形状」、「身体与其他身体发生关系产生的形状」。

7、Architecture:在物质环境中对表演者可能产生影响的物体,表演者可借由这些物质环境中的物体进行互动。建筑物分为以下几种:1. 实体物质:墙壁、地板、天花板、家具、窗户、门等等。2. 质材:物体的质材是木头、金属或是布料都可以引响我们的行为和动作。3. 光线:空间里的光线的来源、其方向性以及产生的阴与影。4. 颜色:空间里或物体上的颜色与我们的关系,例如红色的椅子和我们黑色的头发产生的变化。

8、Spatial Relationship: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或人与物体之间的距离所产生的变化造成不同的相对关系。

9、Topography:舞台上的平面形状,人与地板之间因动线发生的图形或是我们设计出来穿越这个空间的方式产生的模式。

表演者或是导演借由以上的「观点」检视舞台上内部与外部的运动,借由这些检视,试图去创造更有趣或更有意义的舞台行为或是作品。

「铃木训练法」刚好可补足西方演员的不足

总括来说,「铃木训练法」比较著重在一个「凝」字,而 「观点训练体系」较重于「放」。这两套体系在本质上的差异性似乎和东、西方演员的差异性颇有关联。以个人在美国与台湾两地执行导演工作的经验来讲,美国的演员较为开放、主动且互动力强,然而许多美国演员很难执行静态而凝聚的表演方式。我甚至有一次必须要求一位义大利裔的美国演员,在他说大段独白时让他将两只手腕紧紧互握,以防止他习惯性的想要「做些什么」的欲望。反观台湾的演员却刚好与之相反,台湾的演员凝聚力较强,可以胜任高静态且高凝聚的表演,然而比较缺乏主动性和互动的创造思考。我们简单比较过东、西方演员的不同之后,不难发现当初安.柏卡会看上铃木忠志的训练法作为其剧团的另一训练体系的原因了,因为 「铃木训练法」刚好可以补足西方演员的不足,并且帮助「观点训练体系」,使演员的表演能量达到先蓄后发的目标。而之所以「铃木训练法」得以在美国成功并获得重视,个人相信这是与美国演员的需求有关。虽然美国演员在接受「铃木训练法」时大都会经历一段颇为艰难的适应期。

我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期间,曾经试图将京剧表演美学的观念转移到美国演员身上。但经过几次的试验,深知要将东方的表演观念转移到西方演员身上并非易事,很多事情看来只是表面几个简单动作,但这其中却包含了多少文化和环境的因素在里头,那是一种思维模式,更是一种哲学和思考的逻辑。铃木训练法取自日本传统戏剧的元素发展而成,其内涵包含了多少日本文化和思想凝炼而成?虽说其训练颇似我们传统戏曲表演所注重的「精、气、神」,然而其注重细节的仪式性和压抑性却与我们的传统却又不同。而安.柏卡取自现代舞蹈的元素发展成适合现代剧场的训练体系,此中也有其文化因素和哲学思考存在。这两位大师都试图从过去既有的文化中,寻找新时代的表演语汇和适合新时代艺术现象的表演训练方式,而我们所有的传统表演是否都可以经历时代的考验而历久弥新或旧器新用呢?

学习之后,回顾自身文化

不管是我的恩师安.柏卡或铃木大师,他们创立的系统对于表演者甚或导演来讲都有极大的助益。但我们学习他们的训练后所要做的进一步思考,恐怕还是必须回归到我们本身的文化和传统上。每一个文化和生活在那个文化里头的人们应该都有其独特的、与其他文化不同的个性。不管膜拜也好,朝圣也罢,大师就是大师,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但是,如果我们可以借由向他们的学习,从而反刍自身的文化和传统,而让台湾的剧场开辟出另一条更加灿烂的新道路,如此岂不更加美好?

PAR人物解码室

安.柏卡(Anne Bogart,1951-)

美国知名前卫剧场导演,曾获纽约大学艺术硕士。她发展出Viewpoints 的身体训练与表演体系,并将之用于她的多项创作中。1992年时她与铃木忠志创立沙拉托加国际剧场学校(Saratoga International Theatre Institute,后来更名为SITI company)以进行文化交流与合作。柏卡也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导演课程教授。她曾于1988与1990年两次获得外百老汇的戏剧奖「欧比奖」最佳导演奖。

PAR名词解码室

观点训练体系(Viewpoints)

这是在后现代舞蹈中的即兴发展技巧,最早是由编舞家Mary Overlie提出,主要是针对表演者需面对的两大课题——时间与空间,提出六个切入观点(Six Viewpoints)。后来安.柏卡继续发展这个理论,并用于训练她的剧场演员。这个训练可以让演员们自发且直觉地快速发展活跃的剧场表演。

SITI Company

前身是沙拉托加国际剧场学校(Saratoga International Theatre Institut),由安.柏卡与铃木忠志于1992年创立,重点放在创作新作品、训练年轻剧场艺术家与促近国际合作。该团相信当代美国剧场需要吸收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并从跨文化、跨领域中学习。

 

文字|杨士平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导演研究所硕士,目前从事编、导、演与戏剧教学之工作。曾随现代戏剧大师安.柏卡研究「Viewpoints」之导、表演训练系统,并曾于SITI Company担任安.柏卡导演助理。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