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評論 新銳藝評 Review
10年小太陽
評AM創意2023《小太陽》音樂劇場2014年,「安徒生與莫札特的創意劇場」 於中山堂將林良經典散文集《小太陽》搬上舞台,以《小太陽:一個家的音樂劇》為題。2023年,10年回望,台中首場演出謝幕時,製作人提到10年來的改變,包含自身成為母親,包含歷經生離死別及與家人間的互動等,進而影響《小太陽》的重新演繹方式。而提及《小太陽》原作曲者劉新誠已離世,更一度哽咽。10年《小太陽》,除了製作團隊的回望凝視,觀眾又如何看待? 《小太陽》以〈一間房的家〉開篇,此文以「窗戶外面是世界,窗戶裡面是家」開篇,突顯家空間的意義。「只有一個房間的家」(意外搭上時事話題),無論哪一版本,皆是舞台的核心。林良在書序中言(2013麥田版),自己最珍視的篇章有二,其一是〈一間房的家〉;無論2014首演或2023新版,都掌握故事由房間啟始的意義,區隔屋裡屋外,陰溼城市與溫暖家屋。作家另一珍視篇章為〈小太陽〉,兩次舞台版本皆善用此篇,並皆擷取〈南下找太陽〉的故事,使原書「小太陽」的象徵意義得以具體化。而新版更突顯陽光的無所不在,月色也透過小演員之口定義為「夜晚的太陽」;林良在書中所述「書桌上開鳳梨罐頭」一句,戲劇透過「訪問師母」的方式帶出〈滋味〉一曲,新版更在戲劇首尾的夫妻對話中皆加入此橋段,鳳梨罐頭曾是台灣的黃金傳奇,頗有突顯家庭生活金澄酸甜及台灣時空背景的效果,且與「小太陽」互為輝映。
-
人物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劇場導演
李銘宸 對於劇場,不能喜歡太多?
李銘宸多年來的創作觸角總是如此敏銳地捕捉世界。生活不用給他太多,一點點小事就能夠引發其無窮盡的創作想像。 能編、善導,偶爾演戲,李銘宸同時富有設計長才。不知是否因為多重身分經常在他腦袋裡跳換,其感受世界的方式也是跳躍轉變,被常人捨棄的美感意識,他喜歡撿起來琢磨玩味,如去年的《超級市場 Supermarket》,明亮開放的空間,在他的創作成的博物館、美術館的人文場域;又或者是更早以前的《解体素描》,是他從日文的「解体」對應中文的「拆除」意涵兩相對照玩味,一路延伸,使該作品試圖解放既有空間的組成,邀請觀眾以感知經驗重新拼裝熟悉的場域。 李銘宸怪得有趣,行之數年,也從小劇場一路走到了大劇院。 旁人看來,那像是一條理所當然的路徑總是如此,必須如此,創作者累積步伐的終點不總是為了擴大自己的舞台嗎? 「30歲以前,我會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特別這又是你喜歡的事情。」李銘宸說,然而近年最困惑他的關鍵卻剛好也是這份「喜歡」,他說:「這幾年我常常想,只是因為喜歡,就一直做,這樣真的對嗎?」 以為工作必得是你所喜歡的選擇 新北人,美術班,康輔社李銘宸的學生經驗養成,隱隱給予他走向劇場的3個關鍵優勢:好動的細胞,美感觀察,以及「我比很多人幸運太多了,至少家住台北,沒有那種找不到工作就要回鄉的壓力。」他說。 回憶學生時期,李銘宸不會說那是戲劇的發端,充其量就是性格的養成,他說:「國中高中的時候就會帶隊參加話劇或者歌唱比賽呀,也不是說意識到自己有什麼才華,那種感覺比較像是我站出來說想做,大家跟著附和『那就給你做吧』的氛圍。所以高中說要考戲劇系的時候,同學也跟著鼓譟,說什麼『超適合你的耶』這種話。」 結果呢?他沒考上。 大學放榜那天,沒人敢找他說話,「我想說也不用這樣吧,哈哈。」他自嘲,「我念美術班的,考大學時視覺美術相關科系跟戲劇系都想念,也兩個都去考了。」那一年,李銘宸去讀了視傳系,邊學以拉(編按:Illustrator,圖形製作軟體)邊複習搶救國文大作戰,又戰一回北藝大戲劇系,這回上榜了,「但我不是因為不喜歡視傳系才轉

林伯杰 國內樂季演出5大推薦

連士堯 國內樂季演出5大推薦

顏名秀 國內樂季演出5大推薦

林仁斌 國內樂季演出5大推薦

呂岱衛 國內樂季演出5大推薦

瓦力 國內樂季演出5大推薦

透過「新世代」開拓未來 為市場絞盡腦汁

精采歌劇與導演齊聚 新舊劇碼都令人期待

疫後打開新氣象 各大樂團鋪展開闊樂章

揮別疫情 各大樂團從應景到巧思各展身手
-
專欄 腦海裡的旋律
音樂是良藥
暑假期間,我帶著兩個外甥在義大利旅行。前往度假目的地需要長途開車,路上,他們經常要求我播放音樂。指揮家伯恩斯坦為小朋友解說的《彼得與狼》、艾爾加的《威風凜凜進行曲》,或是莫札特奏鳴曲,都是常被點播的曲子。 「為什麼人愛聽音樂?」我問他們。大外甥學法國號,小外甥學小提琴,兩個人的答案大同小異:「好聽的音樂會讓人快樂!」的確,大腦神經科學界近年的研究證實音樂有治療作用,而且可以幫助我們集中注意力;心情低落時,音樂會帶來快樂、緩解憂傷;情緒緊繃時,音樂則可讓人放鬆,對我們的健康有好的影響。 要聽多久(多少)音樂才能得到正向效果? 英國聲音治療學院(British Acedemy of Sound Therapy,以下簡稱BAST) 的大規模研究很有意思,參與的科學家們提出一個「劑量」,以時間為單位,告訴大家到底得聽音樂聽多久,才能體驗到治療效果。 BAST 的研究人員以「音樂就是良藥,可以產生醫學效果」為命題,邀請7581名受試者參與計畫,發現有將近九成的受試者覺得音樂對他們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安適非常重要,而且對日常生活有不可忽略的作用,例如,90.15% 的參與者利用音樂來放鬆心情;81.80% 的參與者則使用音樂來提升情緒,讓自己感到快樂;46.5% 的參與者用音樂來釋放負能量、緩解悲傷;32.53% 的參與者甚至把音樂當作工具,幫自己集中注意力。 音樂既然這麼有效,那麼,到底得聽多少量,或是持續聽多久,才能產生效果? 研究人員指出,效果最好的音樂,是那種節奏緩慢、旋律簡單、沒有歌詞的;至於聆聽時間,至少要13分鐘,只要聆聽音樂超過這個時間值,可以產生許多好處,包括減緩肌肉緊張、消除負面想法、帶來平靜,還有安穩而優質的睡眠。雖然節奏緩慢、旋律簡單、沒有歌詞的音樂效果最好,但帶歌詞的音樂也有好處:當聽眾對歌詞產生共鳴,可以因此緩解悲傷,穩定不知所措的情緒。 BAST 測試對象還提出反饋,表示聽13分鐘的音樂足以幫助他們理清思緒、集中注意力,甚至有超過90%的受試者表示,即便聆聽不到一刻鐘的音樂,也能幫助他們得到更高的工作效率,做決定時能更明確清晰。 現代生活分秒必爭,沒有13分鐘,怎麼辦? 別太擔心!BAST 的研究結果同時
-
演出 音樂 你我都是沙灘上的那群人
《太陽與海》 在輕鬆假期裡譜出焦慮末日敘事
「那些珊瑚礁,漂白了蒼白的白色你必須親眼目睹,言語無法形容。」女高音悠閒地躺在沙灘日光浴,一邊摸著狗狗、一邊唱出一連串不和諧旋律,歌詞滔滔不絕地講述大堡礁遭受破壞後驚人的改變。 創作團隊將劇本場景設定在一個平靜和諧的美好畫面,仔細聆聽來自這片沙灘上渡假人們的歌聲,歌詞敘事卻帶著憂愁及警示意味,讓觀者的感官充滿弔詭、衝突性對比張力,這就是摘下2019年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的得獎作品,由3位來自立陶宛的藝術家作曲家麗娜.拉蓓利代(Lina Lapelytė)、劇作家珐伊法.格蘭麗帖(Vaiva Grainytė)和導演盧吉兒.巴澤吉凱特(Rugilė Barzdžiukaitė)3位女性創作者合力打造,創作內涵除了展現對於全球氣候變遷的焦慮感,更同時給予歌劇形式一個嶄新的現代風貌。 這齣被《紐約時報》譽為「表演藝術過去10年來最偉大成就之一」的現代歌劇,將於今年的臺北藝術節隆重登場。作品首次巡演到亞洲,製作團隊運用了34噸白沙將臺北藝術中心藍盒子改造成室內海灘。當觀眾走進展演場域中,觀看角度從以往的平視改以居高臨下俯瞰,彷彿成為上帝視角,注視著地球物種的各種樣態。


《境內的人:實境展開》 利用虛擬實境帶領觀眾經歷多重現實

《龍捲風警示》 以物件召喚不可能的天氣

《拼圖》 以廢材探索故鄉大爆炸記憶
-
評論 舞蹈
滾動於踩線又旋即轉彎的動態之間
評周寬柔《TOMATO》How to choose tomatoes? How to find the best and nature tomato? 這是今年5月底,於牯嶺街小劇場上演的《TOMATO》開場,創作者周寬柔以正經又帶點戲謔口吻為觀眾講解: 「首先是葉子」⋯⋯ 「再來是形狀」⋯⋯ 「用手摸摸看」⋯⋯「硬的不一定是好的」 「底部」⋯⋯「如果番茄的底部有些凸起,表示它有點調皮」(註) 周寬柔獻聲但未現身,對應其語音在觀眾面前以手語展演的是表演者吳志維。他身穿紅色西裝外套,坐擁整箱等待著被評估為「好的、純潔的、天然的番茄」,如同美食專家般為觀眾展示番茄的揀選撇步。《TOMATO》的開場引人發笑,也暗藏著不安。不安在於,以戲謔態度切入性剝削意涵;以及,這要帶我們往哪裡去? 若要總括《TOMATO》創作策略:除了明顯的戲謔以外,則大概是分岔。這個分岔,展現在作品敘事上,以及身體與物件的關係上。就敘事而言,《TOMATO》常常滾動於即將陷入刻板印象或理所當然的方向上,卻不時小拐一下,或乾脆轉個彎。好比藉挑選食材的料理語境,處理核心物件番茄,就某種理所當然的發展來看,這位美食專家大概會透過其視覺(觀察形狀)與觸覺(觸摸表皮、掂秤重量)揀選出最優秀的番茄。然而,真正「被」進入料理階段的番茄,其實是由身穿防護衣,並藏匿於現場即時影像背後的操控者Zito Tseng丟給吳志維的。也是因為Zito的出現,我們發現,幾分鐘前吳志維身後看似「配合」展示的影像片段,其實自成一個世界。而這個經由影像所中介的世界,可能才是慾望生成的主要動力。因為接下來被吳志維削皮、吸吮、咀嚼品嚐的番茄,都不是他親身揀選的,而是被框架好甚至被決定好的「選擇」。
-
評論 新銳藝評 Review
多重循環敘事的英雄故事
評EX-亞洲劇團《कर्ण迦爾納》EX-亞洲劇團 2023 年的年度大戲《कर्ण迦爾納》,以印度說故事傳統的螺旋式循環架構為主軸,結合印度與台灣跨文化的音樂、舞蹈和戲劇元素,重新詮釋了印度史詩《摩訶婆羅達》(Mahabharata)中的黃金戰士迦爾納的故事,並融合當代創新的舞台技巧,將東方劇場中共有的情感要素,充分表述出來。 故事中,迦爾納因離奇的出生,面臨無法識別自己、活出應有尊嚴的困境。雖貴為太陽神之子,具備英雄特質和美德,但因社會階級的信念,不被允許成為太陽般、受人仰慕的英雄。 命運似乎一路與這位悲劇英雄作對;最後,迦爾納在混亂遺失的記憶裡,觸及到一線清晰的覺察,最終做出關鍵決定。身為戰士,他毅然放棄戰鬥的行動,意外讓他成為了「迦爾納」,以及與其命運相關連的人們,共同的英雄。 與西方文化慣用線性結構來歌頌生命不同,印度的故事傳統採用循環為基底架構。因此,一個故事有許多開始、中間有無數事件發生,以及多種結局的形式。 《迦爾納》一劇主要以三大層次的故事敘事為主體:第一層是台灣說書人與印度樂師之間的對話、第二層是吟唱詩人唱誦迦爾納的故事,第三層是迦爾納呈現自己的故事。隨著劇情展開,年老的母親崑蒂回憶過往,與少女崑蒂的重疊相遇、少女崑蒂與太陽神的交媾,以及隨從沙利耶對迦爾納訴說詛咒之事等劇情的發展,故事像個千層派,一層又一層深入,延伸出多重敘事空間。這些不同層次的敘事線,在狹小的舞台上同時出現,卻各自獨立,互不干擾;但實質相互關聯、互為因果。
-
專欄 關於戲劇的五四三
主旨…大綱…分場?
最近在準備一個小說與漫畫的創作工作坊,教一些編劇方面的技巧,但每到準備的環節就覺得頗煩惱,因為實在很難說出什麼一以貫之的技巧,翻來覆去看書講的也是大同小異,可以比較被系統化的談就是三幕劇、平田的獨幕劇、角色就是「目標跟阻礙」,但我自己遇到的工作模式常常也不是來來來先想好你要探討什麼,接著就會順利進行,主旨會是「一見鍾情的年輕男女因家族世仇而無法在一起最終殉情」嗎?還是「多愁善感的王子發現父親過世的真相而裝瘋賣傻發現真兇是叔父最終復仇成功?」,在可以心無旁騖地只討論主旨之前,有太多東西要處理了,主旨常常都是最後才被整理出來的東西,與其說技巧呢,不如說是「把關東煮做好了但發現手上的材料只能做咖哩,那就做成咖哩而且不要把咖哩視為阻礙」的能力。 比方說最近要收尾的韓劇改編,因為台灣的預算怎麼樣都不可能追上韓國,所以可能無法那麼耍帥、那麼炫、那麼潮,那就「稍微寫實一點吧」,「稍微寫實」簡直搞死人了,太痛苦了地獄人生,隔行如隔山有夠難;又比如,《人選之人》一開始是設定主角們是同學、大學異議性社團,過不多久確定謝盈萱加入,得因應她的年紀去調整設定,所以從27歲提到快40歲,所以政二代、所以當選過一次議員,因為某個原因而落選,但政二代嚴格來說不太可能落選只是議員耶,是以她跟樁腳究竟起了什麼衝突?打樁腳會不會太誇張?要給她一個合理的動機沙盤推演了許久;也如同跟謝的另個合作《服妖之鑑》,一開始收到製作人的邀請是改編《杏仁豆腐心》,但我沒有很喜歡這個劇本,說實在不大明白前幾年為什麼一直演不喜歡的點是覺得「避而不談的點原來是小孩流掉無法做愛」鋪陳太搧情又太往一個想當然耳的方向去推,畢竟是2000年的劇本,很推薦烏烏醫生討論流產的觀點,不管討論什麼總是要加入點當代觀點吧,當時覺得關係的狀態很死,改編上沒有什麼空間,後來就想,從盈萱身上出發,讓她反串,只反串又太簡單,就演一個有扮裝慾望的男性,怎樣可以更有衝突?設定成警察,現代社會警察扮裝也還好吧,那放到以前,白色恐怖時代,這樣衝突可以達到最大!現在寫起來一兩行字而已,但當時是層層推演跟燒腦的過程。又比如《新社員》,一開始是漫畫《同級生》,但漫畫太散文了,衝突太少,很難做成戲劇跟音樂劇,當時就參考了《仲夏夜之夢》,如果不是「倒敘」類的結構(如《伊底帕斯王》),
-
評論 新銳藝評 Review
從英雄輩出到帝國暮日
評唐美雲歌仔戲團《臥龍:永遠的彼日》提到三國戲曲,你會想到什麼?是痛心不已的《失街亭》?義薄雲天的《華容道》?還是爾虞我詐的《群英會》?出乎意料,《臥龍》讓我們看到的,是殺聲震天背後的糾結柔軟,是英雄走下神壇後的脆弱無奈。這些歷史人物和我們一樣,在頭銜之外,還扮演著父母、子女、伴侶、朋友的身分,並且努力拿捏其中之平衡。 編劇陳健星慧心獨具地從第二代角度切入,再穿插著過去各個重要「彼日」來形塑角色劉備與諸葛亮的彼日在三顧茅蘆之時,此後兩人攜手同心,以復興漢室為目標;劉禪的彼日在父親託孤孔明,剛及束髮之年便擔起國家重任;諸葛瞻的彼日則為五丈原父逝,從此8歲雛子與生疏的父親,再難交流理解。 雖然「臥龍之子」諸葛瞻似是主視角,但小咪飾演的劉禪,才真正撐起第二代的主線。他一出場,諧趣十足的肢體加上擠眉弄眼,便吸引了全場目光;在諸葛瞻消極地自認是無才無能的廢物第二代時,他回說「你是在說你還是說我?」帶出極富幽默的弦外之音。在父子情的鋪陳上,劉禪比8歲喪父的諸葛瞻更展現了對諸葛亮的孺慕之情既嫌「相父」愛哭碎念,又在孔明離開後覺得頓失依靠;還在回憶與孔明相處時,刺激諸葛瞻「所以你是吃醋嗎?」

-
生活 藝@書
幕起之前,神聖的半小時
《劇場演員大補帖》書摘資深舞臺劇和電視演員邁克爾.科斯特洛夫(Michael Kostroff)與朱莉.加尼耶(Julie Garny)合著的新書《劇場演員大補帖:百老匯演員手把手教你劇場潛規則與禁忌,一本搞懂戲劇職人的神祕世界》中譯本於今年6月出版,以演員角度,揭開百老匯的各種秘辛,淺顯易懂(且苦口婆心)地說明演員的的工作倫理、注意事項,堪稱演員教科書。書中也介紹了趣味十足的劇場禁忌與迷信,比如演員們上台前半小時都在做什麼?如何成為一個好觀眾?莎士比亞的《馬克白》被認為帶有詛咒?以上這些問題,科斯特洛夫都給了答案,不只讓內行人看門道,也讓外行人看熱鬧。 下文摘錄書中談論演員在演出開始之前的部分段落,也讓讀者一窺演員的自我修養,與大幕開始前30分鐘,演員到底在做些什麼事。
-
演出 舞蹈 林祐如X田孝慈 《SUPER》
透過物件 思考人類的慾望
人是什麼?編舞家林祐如、田孝慈攜手合作《SUPER》,嘗試以大量物件、行動,聚焦在人類所型塑的種種極端景觀,來回答這個看似無邊無際、難以清楚定義的問題。 《SUPER》是林祐如、田孝慈繼2022年兩廳院35周年系列活動「2057:給35年後的活存演習」(後簡稱「2057」),共同創作的《只能看見部分的折疊的綠洲喝空運動的酒瓶與嬰兒》(後簡稱《只》)的續作。《只》發想於兩位舞蹈工作者在疫情期間直面「劇場活存」的焦慮,從而衍生對人類生存現狀的關懷,林祐如說:「最終呈現是我們不曾預期的形式,大家好像覺得可以更好,還有更多想像可以玩,所以當人中邀約,就有了《SUPER》。」 林祐如與田孝慈是台藝大的學姊妹,兩人個性南轅北轍,前者熱情直接,後者溫吞內斂,過去僅作為表演者共同參與其他編舞家的作品,《只》是兩人首度合作編創,只因為「2057」策展人林人中的一句話:「把妳們兩個湊在一起,應該蠻好玩的吧!」 田孝慈回憶,在2022年初疫情仍蔓延之時,她們從接到邀約到正式演出只歷時不到3個月,「中間還夾了一個過年!非常崩潰!」但還好設計團隊皆是疫情期間她們籌組的讀書會小組成員,彼此對於疫病、身體、意識、生存等議題已有一定的討論與共識,田孝慈說:「我們拋接想法,就像接龍。這讓作品不是單一或絕對的思考,包含了我們,是共同組構而成的作品。」 「當時還各自把自己包包裡的東西一件一件掏出來,梳子、喉糖、橘子、藥用身體的行動去做,像人在建構,我們的進步也是透過手,我們有點像是玩的方式來建構出作品。」林祐如進一步說明,《只》拗口繁複的劇名即是接龍而來,可拆解為「只能看見部分的折疊的綠洲」「喝空運動的酒瓶」與「嬰兒」,內藏「『未來』等於『死亡』與『新生』」的訊息,「我們正在經歷的每一個當下已經死亡,也是建立未來。」她們表示,這件在短時間內「玩」出來的作品,留下太多懸念,這是《SUPER》的開始。
-
演出 戲劇 在豆花店演一齣「熟齡親子劇」
《歌舞之家》 呼應嘉義市的改變
「不可無料劇場」是第一個在嘉義市登記成立的現代劇團,而這個身分與劇團一路的發展緊密呼應。出身嘉義的行政總監鍾欣怡表示,北上念書、出國深造回來後,選擇了回嘉義創立劇團。「對我來說,『難以想像』就是最大的誘因。因為看不見,所以想像空間很大。」未知對她來說並不恐怖,反而充滿吸引力。同時也深知經營劇團跟創作完全不同,所以2015年立案後,並沒有馬上開始推出作品,而是梳理完經營、行銷等各種問題後,才開始邁步向前。 「我們的所有作品都是以『故事』為發展核心,確立好議題及故事後,再去找對這個主題有感覺的創作者進行合作,發展適合的創作模型跟展現形式。」從創團至今,他們已完成讀劇、社區劇場、新馬戲劇場等各種不同風格的演出及在地工作坊,今年又將要在嘉義的網紅新景點「桃城豆花」,以cabaret(歌舞秀)形式演出新作《歌舞之家》。創作面相的豐富程度正回應了創團初衷:永遠被未知吸引著前進。又或者更直白地說,就像《歌舞之家》導演蔡格爾受訪時,默默給的評語:「只要不怕死,就會是第一個。」 新舊交織的「熟齡親子劇」 《歌舞之家》劇情描述一個家庭中兩代人間的衝突,父母經營曾在雲嘉南盛極一時的民間康樂隊,子女卻無心接棒。演出將以歌舞唱跳形式,詼諧呈現家庭成員如何面對自己的人生下半場,如何對彼此傳達出真心關懷理解,將由兩位演員王捷仟與吳傳心一人分飾多角,於嘉義老醫館翻新的桃城豆花演出。 不可無料劇場的作品多出於對社會或環境的觀察,同時也是編劇的鍾欣怡提到,在社群媒體上曬小孩是很常見的,但「曬父母」卻不然。我們對父母或長輩的關注,往往是在對方身心狀況出事時,才意識到他們的存在並非理所當然。因此,她希望做一齣「熟齡的親子劇」,從子女的角度回望父母,透過一些生活中不易察覺的小細節、成年子女與父母之間的關係與互動,更幽微地去探討長者的心理,甚至達到雙方互相理解的可能。其中也藉由父母是康樂隊、但小孩卻一點都不會唱跳的有趣衝突、cabaret的靈活形式,拉高整齣戲的趣味性,也拉近與觀眾的距離。 在非典型劇場空間演出,對導演蔡格爾來說是一大挑戰。他對這齣戲的註腳是「已經是大人的小朋友所不知道的大人」,對自己的註腳則是「負責解決問題的人」。這齣戲在空間、視覺、表演上都有許多執行上的困難度。以往作品的
-
專欄 看戲不忘電影
沒有那麼容易的「南韓跳」
2019年8月,臺北藝術節邀來韓國編舞家安銀美的《南韓跳,北韓舞》,同年10月又到衛武營演出《跳舞ㄚ嬤》,其間舞團還接著到義大利演出《南韓跳,北韓舞》,然後到巴西巡迴演出《跳舞ㄚ嬤》。2021年新製作《千禧之龍》找到9個劇院單位與藝術節投資,包括衛武營、巴黎市立劇院、里昂舞蹈雙年展、盧森堡市立劇院等。這幾年韓流、K-POP席捲全球,就連音樂劇也擠進全球三大,電玩產業全球排名第四,南韓做對了什麼呢?
-
評論 新銳藝評 Review
一部眾志成就的磅礡英雄史詩
評唐美雲歌仔戲團《臥龍,永遠的彼日》以三國故事為題在傳統戲曲中多有搬演。2022年,國光劇團《武動三國她的凝視》,以女性視角看待三國的陽剛男子,運用電玩、漫畫等元素結合京劇。唐美雲歌仔戲團則是繼2012年《燕歌行》後,再次挑戰三國題材,《臥龍,永遠的彼日》則以「政二代」視角,關注諸葛亮父子兩代親情矛盾,交涉幾千年前的彼日與現代疫情生活的現實。 「政二代」視角再造英雄,人性思維演繹「斬馬謖」 身處後疫情時代的我們,世事無常緣滅,使人有更深層的向內追求。亦如蜀國的百姓,呼喊著「諸葛亮」,渴望「英雄再現」結束一切困境。但這英雄符號,在諸葛瞻心目中,卻是「缺席的父親」、「背負在身上的標籤」,顛覆「英雄」概念,突顯「缺陷」,打破英雄既定印象,形成「悖論」。 同樣身為「政二代」的劉禪,一句「老爸是英雄,兒子注定是草包」的戲謔,翻轉「龍生龍子,虎生豹兒」思維。而上半場結束在阻止姜維北伐,成功地將劉禪從扶不起的阿斗搖身一變成堅守蜀漢41年的一國之君。反觀諸葛瞻,雖難擺脫父親枷鎖,但最終仍繼承父志,戰死沙場。透過對照,以不同視角定義「英雄」。 本戲今昔穿插,藉由每位角色轉移敘事視角,使各個角色大放異彩。尤其「殺馬謖」一折,《失空斬》在戲曲舞台上已有一套程式語言,但此段則以當代人性思維重新演繹。編劇運用君臣之義,體現諸葛亮「北伐」的心境,編織馬謖罪名。畫面之初,讓觀眾誤以為大牢人影是馬謖,實則劉備,借劉備之口,將出征失敗罪名歸咎於諸葛亮;又以「殺劉封」之事,使其前後為難,必須下達「殺」令。此一新解,「揮淚」斬馬謖,補足內心糾結及角色動機,更讓妻子黃月英說出「變了!」一語,使「高風亮節」、「全為理想」的樣貌,提出人性自私的實相。

壞特 ?te:走出房間,以自由的心迎戰生活

-
演出 舞蹈 剛果編舞家林耶庫拉:「我是Kabako,我是說故事的人」
《我的身體.我的檔案》 以身體述說家國苦難
「我的名字是Kabako。我是Kabako,再一次,Kabako永遠是Kabako。我的名字是Kabako,我是一個說故事的人。」在2011年的一場表演,剛果民主共和國編舞家福斯坦.林耶庫拉(Faustin Linyekula)向觀眾這樣說著。對台灣觀眾來說,林耶庫拉是個陌生的名字,然而他早已是世界各地舞蹈節的常客,時常在歐洲、非洲、大洋洲和美洲具代表性的劇院、藝術節和博物館巡演,是當代非洲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之一。
-
演出 舞蹈 《我們腳踩無敵風火輪,五光十射你的路,與魔鬼共舞在1820》
羅賓.奧林 以「跨界」作為政治宣言
羅賓.奧林(Robyn Orlin),出生於1955年南非首都約翰尼斯堡(Johannesburg),去年底剛升格為阿嬤,而她與先生領養的女兒,是來自南非祖魯族(Zulu)的非裔女性。在南非有「煩人鬼」之稱的奧林,從作品到生活,總是無處不政治:皮膚白皙的奧林,來自立陶宛的猶太人家庭,她的父母在二戰時期因立陶宛被蘇聯併吞而流亡,當時唯一接受他們的國家是南非,理由顯而易見,因為他們是白皮膚。當時的南非正實行種族隔離制(apartheid),政府將人民分為4個種族:黑人、白人、有色人種及印度人,奧林的父母因此成為備受保障的一等公民。不過,當時移民南非的猶太人,政治傾向皆較為左傾,且反對種族隔離制,奧林的父母亦然,於是,家中政治人物雲集是常態,哪個叔叔阿姨被關進監獄或逃獄了,也是奧林小時候常常聽聞的故事。 正如2004年她所拍攝的《隱密之美與骯髒歷史》電影,奧林小時候在約翰尼斯堡觀賞的黑人礦工舞蹈演出,成為她在舞蹈上的啟蒙,自此「教會我很多關於舞蹈的事,也形塑了我最初的政治理念」。在童年時期,奧林也曾在德班與夸祖魯-納塔爾省的街頭,看到「好像跳舞一樣,在空中飛騰」的祖魯族人力車(rickshaw):誇張的羽毛和牛角頭飾、部落圖騰的外衣混搭皮革與流蘇、色彩鮮豔的多層次飾品、絢麗且繽紛的車身,是當地街頭最浮誇又歡騰的景觀。然而此被旅遊指南所大力推薦的觀光人力車,無疑來自於黑人服務白人、奴隸服務殖民主的骯髒歷史。
-
評論 戲劇
從社會議題到劇場美學
評烏犬劇場《麻嗨猴》以議題入戲,看似立於「公共正當性」的不敗之地,人們對其藝術性的評價多有寬貸,甚至作者有時也以政治正確性的表達為目的,使議題的延展性僵死於劇場中,演完公共性也隨之中止。政治性和美學性,彷彿兩難之局,很少作者能讓每一個劇場調度、每一寸呼吸、每一聲響、每一轉身,既是政治的,同時也是美學的,無需諱莫如深,也無需靠評家腦補。 烏犬劇場深耕青少年劇場多年,《麻嗨猴》出世令人眼前一亮,是近年難得充滿劇場敘事魅力、且無損議題深度的好作品。 互相監看的世界 表演區將座位剖成兩半,讓觀眾對向而坐,相望觀視。宛如媒體無遠弗屆的現代社會,到處都是監看之眼。劇場中央從天垂下一條紅色粗麻繩,懸於板床上方,迅速揭開本劇主題:一具在拘留室上吊的屍體,沒有遺書,7天無人認領。他,23歲的用藥者,李志豪,名字被一遍又一遍地提起,在流言蜚語、眾說紛紜之時,旁觀者也成了吃瓜群眾。 4名演員,利用布雷希特的疏離技法,進出於扮演者與述說者之間。他們以流動如水銀的動作模擬,動靜錯落有致的對話拋接,誘導群眾不斷變換方位和視角,展開推理。議題的設置也隨之滿場地飛奔起來:毒品是產業,一條供需完整的地下經濟;毒品管制是政策,視國情而不同;毒品是用藥,既合理又合法;毒品是社會規訓的破壞劑,好用於青少年族群中最後眾人目光終於停落在李志豪(王肇陽飾)身上,回到年輕的生命為何隕落的探問。以李志豪的身體作為線索,追索他戛然而止的青春與毒品的勾連歷程,刨出一個被世界遺棄的視角。
-
演出 音樂 一次台灣觀眾的「升級」挑戰
搖滾音樂劇《近乎正常》 說一個絞心的親情故事
什麼才叫做是「正常」?是零缺陷、是不特別、還是合於一般常規?但倘若所有的不合理都成了通常的習慣時,那麼,我們該如何判斷這個界線?到底正常或不正才好?或許,「近乎正常」也就夠了。在創下連演139場紀錄的《LPC》之後,活性界面製作接著將帶來百老匯音樂劇授權重製作品《近乎正常》(Next to Normal)的全英語原版演出。 《近乎正常》是贏得「普立茲戲劇獎」的音樂劇作品,也是11項東尼獎提名、3項大獎得主。故事講的是一對父母與一雙兒女的家庭故事,由於母親的精神疾病,每個人的生命變得圍繞著這件事情打轉。醫病的關係、夫妻的關係、兒女的關係在看似正常的家庭下暗自發展著。「我很久以前就反覆地思考著這部戲,」製作人陳午明坦承:「這齣搖滾音樂劇是我個人排名很前面的選項。它的表現內容、它的敘事方式、兩個多鐘頭38首不間斷的歌,很多可能跟台灣觀眾看音樂劇的樣貌不一樣。」 「每首強度都很強。」音樂總監暨指揮鍵盤張玉玫進一步解釋:「搖滾音樂風格跟角色情緒綁在一起,每個角色有不同的劇情線、不同立場,因此音樂寫法變得像是在一起、又不在一起。雖然音樂複雜,卻卡得剛剛好,非常精采。」她說明,在台灣過往的想法是要唱好美聲才能唱好音樂劇,但現在在國外,每個人都要能同時擁有很多種音色:「音樂劇有個名詞叫belting(喊叫),在這齣搖滾音樂劇就緊扣著這個唱法。此外,作曲家在情緒到的時候就將音樂往上寫、節奏變得強烈, 並且讓音樂跟歌詞、角色產生關連,帶來驚喜,這些都是在過往音樂劇中少見的。」但當然不是讓演員從頭喊到尾,在劇情發展期間配合故事有一定的轉場休息,讓情緒切換得恰到好處。 為了全版英語的演出,劇組特邀旅美演員張雅涵、美籍演員Ellis Gage,以及台灣實力派的音樂劇演員江翊睿、鍾琪、德仔(賈培德)、楊宣哲等6個演員演出7角,但即使如此,演出對演員來說也相當挑戰。陳午明表示:「劇情藏的『雷』我很喜歡,很像在幾秒內突然反轉,晴天霹靂般被打了重重的一拳。從來沒想到音樂劇也可以有那麼像雲霄飛車的狀況。」所以整部戲非常緊湊,場景變化與演員切換快速並且流暢。 「很難,但又很有道理!」導演孫自怡補充,故事講的是放諸四海都通的情感與情緒,沒有特別在地化處理,所以觀眾可以很快進入這個家庭的狀態,知道他們發生什
-
人物 藝號人物 People 爵士鋼琴家
肯尼.巴倫 以爵士樂述說自己的生命故事
曾榮獲12次葛萊美獎提名的爵士鋼琴大師肯尼.巴倫(Kenny Barron),今年剛慶祝了他的80歲生日,在他60多年的演奏歲月中,不但曾跟創造美國爵士樂歷史的大師一同合作,也擔任爵士樂教育者,培育無數優秀的爵士音樂家。他參與了二戰之後的美國爵士樂發展史,灌錄超過500張以上的爵士樂唱片,也帶領自己的樂團出版40張以上的專輯。雖然肯尼的音樂經常被歸類為主流爵士樂,然而與他合作的樂手不但各有特色,也在演奏及彼此激盪的過程中,形塑了他的音樂風格。肯尼所共同譜寫的這部戰後爵士樂歷史,可以說是一部眾多樂手參與的美國爵士樂社會史,鼓動人心的,不僅是音樂,更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交流,正如他所說的:「只要你演奏的音樂是誠實的,並且來自真心,人們就可以透過你的音樂瞥見你的真實自我,並對此做出回應。」而他這些想法與態度的產生過程,可以透過觀察他60多年與樂手們來往的職業演奏生涯,有所啟發。 跟著哥哥的腳步一路學習,到任教知名音樂學院 1943年出生於美國費城,肯尼來自一個喜愛音樂的家庭,而生於1927年的哥哥比爾.巴倫(Bill Barron)不僅收集許多78轉的爵士唱片,也是一位薩克斯風手,在哥哥的影響下,肯尼也喜歡上爵士樂,並從14歲左右就開始職業演奏生涯。他的第一個職業演出是在費城的舞蹈樂隊(dance band)演奏,當時仍然流行所謂的歌舞表演(cabaret),樂隊為各種演出形式服務,例如舞蹈、歌唱及喜劇等。在舞蹈樂隊的演出工作中,他不但累積了大量的爵士標準曲曲目,也學會了如何為歌手伴奏,他認為,這對鋼琴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為歌手伴奏,重點在於如何襯托歌手,而非表現鋼琴手自己。對當時仍是10幾歲青少年的他而言,這些都是非常寶貴的經驗,也影響了他之後的爵士樂演奏。 大約於1961年,肯尼就追隨哥哥比爾的腳步來到紐約。對一個熱中爵士樂演奏的年輕人來說,紐約不僅有許多的爵士酒吧與表演,更是一個不夜城。他與哥哥住在紐約的東村,附近有Five Spot Caf及Jazz Gallery等重要的爵士演出場所。他在Five Spot Caf欣賞詹姆斯.穆迪(James Moody)的演出時,由於穆迪認識他的哥哥,便
-
人物 藝號人物 People 法國藝術家
斐雅.美娜 從解構自我到轉化世界
從雜技表演到跨領域創作、從物件操控到物質轉化、從生理男性到女性認同,法國藝術家斐雅.美娜(Phia Mnard)超越身體與劇場形式的界線,透過自然元素的變化,創造出令人驚豔連連的觀演關係,開啟了對當代社會的深刻提問。 從雜耍到跨領域 受法國新馬戲大師傑若.湯瑪士(Jrme Thomas)啟發,美娜20歲即踏上了學習雜技之途。無論是球、大環或棍棒,她透過高超的技巧操弄專業道具,讓觀眾感到讚嘆與驚奇,但她並不滿足這種純粹娛樂的表演,「我其實認為雜耍只展現了驚人的效果。我希望自己的創作能營造一種親密的關係,可以讓觀眾產生共感、進而感動,而非只是一種令人覺得新奇的表演。」她這麼說。 1998年,27歲的美娜決定投入獨立創作。她以拉丁諺語「Non nova, sed nove」為劇團命名,立志在創作上「跳脫推陳出新,力求另闢新徑」。儘管團名表達出「沒有創新」的意圖,但它說明美娜的理念:「我希望透過不同視角重塑表演形式,以探究藝術與觀眾之間的關聯。我的創作不須再強調精湛的技藝,反而要突顯雜技表演的失敗和不可能,這讓我的作品更接近舞蹈、劇場或行為藝術。」 從物件到物質 2008年,她展開一系列名為「I.C.E.」的創作計畫,持續探索「不可雜耍性」(Injonglabilit)。(註1) 她想挑戰的不再是特殊的物件,而是具體又無法掌控、多變且有機的自然元素。無論是冰、水、風、蒸氣,她透過物質變化,擴展想像空間,建立更親密的觀演關係。她說:「物質比物件更能觸及人心.我一開始從冰展開實驗。我把慣用的雜耍橡膠球換成冰球,這反而讓觀眾有感觸:『表演者究竟要忍受多低的溫度、經歷多少考驗,才能完成這場演出?』我那時了解加工的物件會讓人保持一段距離,而純粹的物質卻能連結所有人。自然物質是超越國族、文化、語言隔閡的共通語彙。儘管以物質出發的創作困難重重,但我和觀眾的關係不再只是崇拜,而是彼此分享著相同的體驗.並構成一種對話。」 美娜創作路徑的變化不僅出自她對雜耍的反思,也源於她人生的改變。「最初我在表演雜耍時,即便我呈現

匯聚市民之力 從教堂變身的談樂之所
魯爾安妮莉絲.布勞斯特音樂論壇音樂廳(Anneliese Brost Musikforum Ru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