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元貞(蔡之凡 攝)
特別企畫 Feature NSO 2024歐巡再起

用管絃樂,說客家情

訪作曲家李元貞談《美濃之道》

當代音樂作品的命運多舛,眾多樂曲總在首演後,就此塵封消逝。然而《美濃之道》卻在2024NSO歐洲巡演首度亮相前,就已被演出高達十數次了!這部有著高亢的獨奏、帶著客家山歌傳統,卻又有現代風味的作品,在作曲家李元貞的不斷琢磨下,儼然成為NSO攜出國門,打前鋒又留餘韻的迷人佳作。

樂曲原為2019年NSO受客家委員會委託,預定於2020年歐洲首演所作,可惜新冠疫情來襲,延至2022年在台首演。2023年為了美巡改編為單簧管絃樂五重奏帶到華府,直到今年才完整地將管絃樂版本帶到歐洲。不過這首作品也相當爭氣,在2020年以室內樂版本錄製後,即以《來自臺灣——呂紹嘉的原鄉情懷》獲得金曲獎最佳藝術音樂專輯。

回溯創作當時,李元貞的功課做得徹底,不但買書研讀、訪談,更直接到美濃采風。由於自己並非客家人,她更能以一位外來者的角度觀察、發掘與學習。但她對美濃也並不完全陌生,由於父親曾任地方記者,幼年時她便隨父親到訪過美濃。加上當地有一些家人、朋友,因此在接到委託時,她就認為自己「能從已經知道的地方開始,誠實地講出心裡所想的事實。」

事實上,李元貞對客家歌曲原本就不陌生。她透露在2006年就已經跟臺灣國樂團合作,由民族音樂學者吳榮順主持,在「臺灣真美」系列《客家風情畫》音樂會中,改編了多達半場客家音樂的作品,由客家歌手賴碧霞等人演唱。她回憶:「當時為了改編已經聽了很多原汁原味的歌曲,種下了種子,所以在13年後創作《美濃之道》時,就覺得內心已經有材料了!」

將自己放進美濃的時間,李元貞感受著當地的水氣氤氳、數著遠方層層交疊的的山巒,體會被土地包圍的感覺。她好奇當地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之道、人與人的關係,以及當地的風土民情……直到與一位農夫描繪道:「這裡從早到晚,看到的天色是不一樣的!」這句話聽在作曲家耳裡,瞬間轉化成詩情畫意的點,讓她萌生了這首樂曲的開頭,於是氛圍、顏色、層次,逐漸在她的構思中蔓延開來。

另一個重要的參考元素,就是客家歌手李喜娣女士演唱的搖籃曲。李元貞說:「她的唱法讓我印象深刻,尤其是抖音特別多。《美濃之道》第一樂章〈八丘〉一開頭3個音,就是模擬那個山歌吟唱,所以小提琴首席就必須注意用一個很有特色的方法呈現。」而且因為山歌有詞,因此母音子音、開口閉口造成各種不一樣的音色。放在小提琴上有時得用空弦、有時就得用半音。「若是說演奏法,就是刻意做『很不平均的音色』。」當然,吟唱的角色有時也由長笛等樂器來扮演,所以整體來說並非容易表現。

第二樂章〈遊子原是客人〉是詼諧曲,「曲式本來就是大曲包小曲,後來再回到大曲,因此很有重複的感覺,這跟客家音樂的即興類似。」這種記憶交錯的感覺,聯繫著客家人對祖先的認同感,以及前人為後輩的鋪陳,兩者有強烈的聯繫性。到了第三樂章〈回歸永續〉,李元貞則是希望讓人們聽到被群山包圍的感覺,「就像是『美濃』這兩個字,瀰漫著水跟田的地方。」

樂曲的結尾更是一絕,通常作品會有輝煌的結束讓觀眾喝采鼓掌,但李元貞想呈現的卻是作品的美感餘韻,因此她一反常態,讓音樂停在平靜的情緒中。她說:「我想要做的不是『放出去』的樣子,而是保有樸素的氣質在。」於是,這部滿是刻畫山水、景色、人物、心境的作品,成為了耐聽的曲子,不但能一遍又一遍地演奏,也引人意猶未盡地聆聽與討論。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美濃之道》的精益求精之道 

《美濃之道》為了適應各種不同的表演,不但改編成不同版本,為了精益求精,作曲家也接受了指揮的意見做了些許微調。早期NSO前音樂總監呂紹嘉對室內樂版本曾有過建議,讓樂曲調得更豐富。到今年歐巡前,現任音樂總監準・馬寇爾更是拿著樂譜與作曲家針對各樂章細細討論。他說:「我也去過新竹、美濃等地方,當然,呂總監比我更了解這個地方及傳統音樂,但我嘗試在我的理解中發現更多。」在首演結束後,馬寇爾認為樂曲還有發展的潛力,因此建議做些更動,結構不變,只讓聲響更為飽滿。調整後,他認為品質提高了相當多。對此李元貞持肯定態度:「作品剛完成時,比較執著於傳統的表現,較無法客觀。但過了段時間,才會有足夠的距離來判斷。」在前後任總監的經驗與微調後,作品更為精練,也贏得了國外眾多專業樂迷正向的回饋。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