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哲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和著時光的悠然 低吟你我的歌
前身為「賓城旅社」的Solo Singer Hotel,位在當年的溫泉鄉、懷舊氣息濃厚的北投,在「老旅社復興」團隊的打造下,古色古香的空間,一切都是「老」味道,而且邀請多位藝術家各自打造「自己的房間」,讓每個房間都可以說自己的故事。獨特的氛圍,也吸引表演藝術工作者的目光,狂想劇場廖俊凱在此演出由郝譽翔小說《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改編的戲劇《洗》,在空間中述說故事。
-
演出評論 Review
場無大小,惟夢是依
三齣戲很巧合地都安排了戲中戲的段落,《代戰》三段不相關涉的演出最是代表,《夜奔》硬是安排不擅曲唱的演員秀了幾句林沖奔行的經典唱段,《幻戲》更有完全擺落偶身的武戲《三打白骨精》。運用現成段落的確能方便迅捷代入戲曲元素,但若僅為套用而設,不免僵滯且有自廢武功之嫌。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牽絲的體貼「甜蜜蜜!」
食堂主人 阿健 食客 朱宗慶打擊樂團:吳珮菁、吳思珊、何鴻棋、黃堃儼 「這裡讓我們舒服。」吳珮菁笑著,忍不住爆料,這似乎是第一次「好好地在川鍋吃飯」,以往團員們總愛端著酒一桌一桌地「巡迴」聯絡感情,心都滿了,吃進什麼就不是挺在意了。 看來川鍋的「蠱」不是下在口,而是下在心,正如招牌麻辣鍋中藥熬煮溫潤不油,不膩嘴就能順滑入脾胃,吳思珊說:「我們愛來川鍋,有時吃的不一定是它的料理,而是感覺。就像音樂,我們也總是表達某種情感、氛圍。」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老派精神之必要
食堂主人 陳登壽 食客 綠光劇團:柯一正、羅北安、吳朋奉 「歡迎來到沾美西餐廳!」從走進沾美起,便感受到一股熱情,不是台式熱炒的生猛喧嘩、日式燒烤的互助迷濛或美式漢堡的過分親切,而是帶點節制分寸,合乎禮儀的優雅禮遇。 順著老闆陳登壽的步伐,他招呼大家坐下。很喜歡綠光劇團的他,前陣子才在表演後台替綠光的工作人員辦了場L型的buffet,這大概是台灣劇場史上第一次,演員在上戲前的後台吃起西式自助餐。陳登壽開玩笑說,是自己買不到票,才藉機用這種方式來看戲。食物牽起了他與綠光的緣分,在浪漫的燭光晚餐裡,彼此閒聊。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在里長伯的關愛中長大
食堂主人 洪老闆 食客 驫舞劇場:陳武康、葉名樺、蘇威嘉 談到該店頗具特色的招牌果汁「香蕉雞蛋汁」,蘇威嘉一邊啜飲一邊說:「我記得有次我感冒了,要求冰加少一點,老闆就說不行,冰就要這麼多,雞蛋才會熟。他的意思就是要冰到很冰,雞蛋才不會壞掉。」洪老闆被武康戲稱為里長伯,他說這家店不只東西便宜好吃很實在,更重要的是人情味。很多畢業班級演出需要籌募資金,都會來找老闆幫忙,他也很常鼓勵學生而伸出援手,「就看誰先卡位誰先贏,我們班當時就有提早來卡位,得到老闆贊助。」
-
焦點專題 Focus
黃明川 持續先行 探索影像新美學
可說是台灣獨立電影工作者第一人,黃明川的創作路途總是比別人走得更早也當然更艱辛,因為他不但是在環境中力求獨立製片的自由度,更堅持探索影像的新美學。投入紀錄片多年的他,鏡頭下取材多元,更記錄了從傳統到當代不斷衍生的各種藝術類型。去年策劃了第一屆嘉義國際藝術紀錄片影展,黃明川透過策展,以開闊的視角,呈現更多元的藝術影像美感經驗。
-
焦點專題 Focus
周東彥 讓認識表演藝術可以很輕鬆
除了是備受矚目的劇場影像設計師,周東彥也拍實驗影片與紀錄片,並多次獲得台北電影獎入圍肯定。今年他與他所帶領的狠主流多媒體,為國家兩廳院製作了NTCH to go系列短片,即將在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雜誌的官網,透過免費的Youtube的免費頻道連結,於九月中與大家見面。藉由輕薄短小的篇幅,周東彥想「把台灣的表演藝術說好,讓大家可以沒有負擔地認識這個圈子。」
-
焦點專題 Focus
林婉玉 與被攝者一同完成作品
林婉玉是非常年輕的影像創作者,○六年的《樂生活》拍攝樂生療養院的故事,是她第一部紀錄片作品,她說:「拍了紀錄片,看到太多現實,比任何劇場、小說都還要真實、深刻。後來,我就決定要花更多時間去看,去感受,而不是把自己放在主動產出的位置。」花了兩年拍周先生與舞者們的「舞蹈旅行」、還有音樂工作者黃大旺的紀錄片,這些過程都像是與被拍攝的創作者一同完成作品。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音」中有戲 戲中生「樂」
大學就讀戲劇系,王榆鈞並不以成為演員或導演為職志,但她把劇場的觀念納入音樂創作,以音樂的方式參與劇場,以音樂構成劇場畫面,「有許多朋友覺得我的音樂很有畫面感,雖然我無法真正看見他們眼中所見,但這也觸發了我對戲劇和音樂連結的想像。」長時間以音樂創作者的角色參與劇場,王榆鈞期望自己的音樂中也能有「戲」,進而讓戲中也有「音樂」。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青年編舞家
林宜瑾 回返根源土地 長出茂盛枝葉
「只要拋開規則,每個人都可以跳舞。」編舞家林宜瑾一直抱持如此信念。法國駐村時的震撼洗禮,讓她體悟到,有生命力的創作者,必須知道自己在哪裡,有根,才能長出茂盛的枝葉。因此回到台灣後,她走遍全台偏鄉廟埕,汲取創作元素。舞蹈、生活、創作都是一起的,我們只能不斷學習,只能一直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