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2012中國戲曲節 十台好戲讓戲迷走南闖北
中國傳統戲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經過不斷吸收融合與演進改造,產生了多元豐富,品目繁多的劇種。舞台上精雕細琢的手眼身步法,不僅是歷史長河的累積和沉澱,亦是各地風俗民情與文化特色的反映與表現。今年香港「中國戲曲節」精選十台傳統節目:優美清雅的崑劇、韻味醇厚的京劇、柔美瑰麗的越劇、甜美婉約的黃梅戲、草根通俗的歌仔戲、率真豪放的秦腔、質樸粗獷的粵劇、高亢激越的贛劇及說唱曲藝,帶觀眾一同遨遊戲曲藝術的廣闊天地。
中國傳統戲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經過不斷吸收融合與演進改造,產生了多元豐富,品目繁多的劇種。舞台上精雕細琢的手眼身步法,不僅是歷史長河的累積和沉澱,亦是各地風俗民情與文化特色的反映與表現。今年香港「中國戲曲節」精選十台傳統節目:優美清雅的崑劇、韻味醇厚的京劇、柔美瑰麗的越劇、甜美婉約的黃梅戲、草根通俗的歌仔戲、率真豪放的秦腔、質樸粗獷的粵劇、高亢激越的贛劇及說唱曲藝,帶觀眾一同遨遊戲曲藝術的廣闊天地。
廖末喜舞蹈劇場自二○○八年開始,每年均邀請南部的舞蹈工作者參與新銳人才培育計畫「洄游舞集」。主題取自文學、歷史文化,並以女性為主體,表現各時代的台灣女性風貌。今年則以「嫁」為題,探討婚姻議題,由三支舞串成,分別從傳統制度、生命事件與情感經營切入,呈現「嫁」在生命中的轉折與悸動。 編舞者林宜頻創作《雙棲》,圍繞「冥婚」為主題,她認為這個儀式背後蘊藏了淒美的情感,包括父母親對孩子思念,以及失去情人後仍選擇繼續相愛的方式。蔡馨瑩的《without her》來自編舞者的生命經驗,面對摯友遠嫁帶來的心理衝擊為靈感,採第三者的角度,以獨舞方式呈現,將「嫁」視為一個生命事件,訴說成長過程裡各個重要關卡,其中還運用大量文字語彙。謝杰樺的《速食愛情》喻含無法清楚了解的危險關係與盲目的愛情。 除了《洄游舞集─嫁》之外,廖末喜舞蹈劇場還獲選為臺南國際藝術節「城市舞台」的表演活動,推出《海翁》。題目靈感來自府城外海由一連串濱海沙洲組成,從海平面看來,就像一群鯨魚(海翁)在海上嬉戲。《海翁》融入大量的府城歷史文化與地理背景,舞者將舞出濃濃的府城風味,其中春夏之交台江內海與大洋交會激盪的美景,七股鹽田風光,鷺鷥、漁孃與紅樹林等生態景觀,都將化成舞蹈畫面。
在大提琴與女聲的吟誦下,女子啣著桃花枝影綽起舞,似曾相識的畫面隨著花香,勾起了若有還無的悠遠記憶,那彷彿來自古遠前世的戀人身影,召喚著女人和男人一探究竟,卻不知這番試探,逗引人們尋覓的是真愛的緣,或是執著的怨 肢體音符舞團創團至今來到第十五年,藝術總監暨編舞者華碧玉素以古典、民族舞的創作見長,近年則在開拓觀眾族群等考量下,不只提攜編舞後進,創作也逐漸轉以古典身體語彙結合現代題材,拉近年輕觀眾與傳統舞蹈的距離。《桃花緣》的編創概念,始自華碧玉感慨周遭朋友多有陷於情關、執著不放的經歷,無意間讀到第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所寫的情詩〈最好不相見〉、〈那一瞬〉、〈見或不見〉等作,訝異於出世的喇嘛竟對愛情有此體悟,遂以詩詞入舞,發展成前世到今生的情境式舞作。詩詞由知名音樂人林隆璇編曲,以現場吟唱的方式,引領觀眾細細領略落英繽紛後,了然寂靜的情與悟。
繼《忿怒》和《饕餮》後,禾劇場新作《懶惰》再度取材香港作家黃碧雲小說《七宗罪》,由高俊耀與簡莉穎聯手改編。七宗罪是人的失敗和偏離,它是心靈的荒廢和肉身的下墜。黃碧雲的《七宗罪》,是一個由罪連結而成的荒誕、殘忍、粗暴、甚至虛無的世界。由罪而救贖,高俊耀說,七宗罪或許有七種模樣,但卻有一共同的線索,就是人的自我放棄;放棄,意謂著或者向既定的命運屈服,或者將人的偶然性膨脹到自我專擅的地步,因此,一切的罪,最後必然歸向虛無。 《懶惰》的故事發生在擔任中高階主管的男子、他的秘書及追求她的工讀生三人身上。現代社會的上班族在日復一日的例行公事中,對於夢想、愛與意志乃至於個人存在感逐漸模糊。在三角關係的情愛糾葛間,背後隱含著對現實生活的無感及無力,憑藉體溫取暖及不斷充實專業技能填補內心空洞,然而究其根柢,一切不過只是懶惰的藉口,懶得探問、疲於追尋,於是放任自己隨波逐流。最後,愛究竟是無所不能還是一無所用?全劇將以簡練而一針見血的對白,結合肢體化的表演方式,呈現都會男女面對空洞人生的無能與自我放逐。
舞台當課堂,劇團成了補習班,演員化身補教名師,傳授另類人生智慧。再現劇團的「地下劇會」劇展,以Bushiban為策展主軸,借用補習班的變相拼音,以一種疏離、客觀的角度,探討影響台灣無數青少年的補教產業。策展人葉志偉表示,坊間補習班課程已嚴重綜藝化,例如用演唱會大螢幕授課的四百人補習大班,在「天王天后」名師的「秘訣心法」表演下,宛如一場劇場展演。 Bushiban找來九名六、七年級,曾經歷補習班「洗禮」的創作者,以各自專長興趣為名「開課」,從女性主義、理財、應用地理到音樂、魔術、聲音表演等,課程內容五花八門,或分組討論、或隨堂測驗,一人一課上演One Man Show。葉志偉說,補教是台灣的特殊現象,也是我們的記憶、價值、青春年華,檢視背後演化過程,將看見台灣人戮力向上攀爬、或迷失浮沉的人生拉鋸戰。
一九八七年組團,蜚聲國際的「流浪者三重奏」如今已邁入第廿五年。從成團初期在慕尼黑ARD音樂大賽嶄露頭角,並贏得了一九九○年美國費施賀夫(Fischoff)室內樂大賽首獎後,在世界各地所累積的好評及人氣已使得團隊穩坐室內樂最具代表性團體的寶座。 之所以取「流浪者」作為團名,一方面是團隊體現了一種內在旅程,緊密地連接舒伯特與德國浪漫主義;另一方面,樂團擁有開放與好奇的心靈,探索從海頓到當代音樂索啟發的旅程。出身巴黎高等音樂院的三人,多年來從未更換過成員。他們有一致的意念,心有靈犀的默契更讓他們的演奏細膩又充滿真性情。不但在一九九七年和二○○○年被票選為「最佳室內樂團」,英國權威古典音樂雜誌《弦樂》The Strad也讚譽流浪者三重奏為「流浪者之星」;至今約廿張的錄音,更讓他們獲得法國「音叉唱片獎」及「世界音樂獎」等殊榮。此次演出,三人將帶來蕭斯塔可維奇、柴科夫斯基及貝多芬的經典鋼琴三重奏作品,作為創團廿五周年為台灣觀眾獻上的紀念禮。
音樂劇版的《阿伊達》,由知名歌手艾爾頓.強與音樂劇作詞家提姆.萊斯聯手打造,自一九九八年首演以來就備受歡迎。五月中將首度到台灣演出的《阿伊達》,場景從一間現代博物館的埃及文物展中開始,藉著女法老安奈莉絲的歌聲將故事帶回古老的埃及跨時空的真愛傳奇,乘著優美的歌聲與音樂,讓歌劇經典有了新的詮釋。
鑑於兩岸交流雖熱絡,卻少見系統介紹與引進中國當代新銳導演的作品,廣藝基金會特別與北京青年戲劇工作者協會合作,舉辦「鬥夢去」兩岸青世代劇展,從歷屆「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中,挑選《鬥地主》、《黃粱一夢》與《在變老之前遠去》三齣型態美學各異的優異作品訪台交流,也讓台灣觀眾有機會一覽現今中國劇場年輕世代的社會批判力。
在「傳奇.世紀」音樂會中,面對柴科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與《第五號交響曲》兩首經典曲目,向來以「平凡中見偉大」特色讓樂迷嘆服的鋼琴家蓋瑞.歐森,與最能驅使樂團發出「標準音色」的指揮大師赫比希,將如何展現兩曲的精采詮釋?令諸多樂迷引頸以待。
NSO的「火鳥情絃」音樂會,將由丹尼爾.雷斯金指揮,演奏經典俄羅斯曲目、都根基於古老傳說創作《火鳥》與《荒山之夜》;另一方面則有首屈一指的豎琴演奏家薩菲耶.德梅斯特擔綱阿根廷拉丁風味的《豎琴協奏曲》,充滿節奏性的樂章,將打破豎琴溫柔、浪漫的既定印象。
朱宗慶打擊樂團的定期音樂會是以分享和創造為主,因此節目名稱訂為「擊現」可謂一語雙關:一個顧名思義在演奏現代作品,另一個就是在探討可能性、不斷突破、挑戰自己,並開拓新的聲音。這次演出的五首音樂中,就有高達四首的委託創作,五首作品各有不同的方向,五個構想的組合變成獨特的音樂會創作。
邁入第五屆的「女節」連結亞洲華人地區女性創作者,邀請來自北京、馬來西亞、香港的劇場人,共同和台灣在地創作者,打造不同層面與形式的劇場作品,內容涉及政治、性別、文學、認同和女性成長等題材。而參與本屆女節演出的藝術家,所來自的地區,恰好形成一個鑽石形狀,因此定名為「鑽石舞台」,藉此希望女性創作上能如同鑽石一樣發光發亮。
兩年一度的兩廳院國際劇場藝術節,今年以「差異與認同」為主題,除了由比利時當代舞團《梔子花》揭開序幕外,其他四檔國內外節目:《卡夫卡的猴子》、《慾望片段》、《在天台上冥想的蜘蛛》及《亂紅》,都藉由邊緣、扭曲、光怪陸離的隱喻,探見現實人生的矛盾與掙扎、荒謬與無奈。

本月我想看高雄春天藝術節的《艷后和她的小丑們》,節目介紹上寫著這是國光劇團十七年來最前衛大膽的實驗鉅作,令我無比好奇。特別是這齣戲由劇場犀 利編劇大師紀蔚然首次與國光合作,還有新科國家文藝獎魔幻戲曲導演李小平首次詮釋莎翁名劇,京劇百變青衣魏海敏首次挑戰風華絕代、美艷無儔的埃及艷后,看 她如何演繹風情萬種的西方絕色美女,如何讓羅馬大帝為她傾城傾國! 這麼多的「第一次」真是讓人充滿期待,加上三月剛開幕的全新劇院「大東文化藝術中心」,錯過可惜哦!

一般而言,管絃樂團與聲樂家在音樂會的合作,曲目多是以歌劇詠歎調大集錦為主,偶爾會祭出少數為管絃樂及人聲譜寫的藝術歌曲,因此本場音樂會的曲 目,首先就吸引了我的目光,尤其是其中四首亨利.杜帕克(Henri Duparc)的藝術歌曲。一般我們所常聽到的版本,是為鋼琴及人聲所作,但很少人知道,杜巴克在完成這幾首歌曲的數年後,又將這些歌曲改編為管絃樂版 本,杜巴克原本作品數量就少,他自己又毀掉了其中大多數,所存留下來的多半為藝術歌曲,因此他的名字對於非聲樂的音樂家而言,是相對陌生的,因此能夠在現 場聽到這幾首管絃樂版歌曲的機會實在相當難得。 這次北市交所邀請的女高音安娜.羅迪耶(Anne Rodier)在法國有相當名氣,除了經典曲目之外,也演出許多非傳統的音樂戲劇及多媒體表演,在這場音樂會中,她除了杜巴克之外,也將與台灣活躍的新生 代男高音王典共同演唱歌劇二重唱,還有法國香頌。對我而言,法國真正的「詩情」就蘊藏在杜巴克的藝術歌曲當中。
即將在四月底登場的Bravo喝采音樂節,聚集了十組台灣優秀音樂人,以爵士、探戈、巴西街頭、新客家、古典跨界等不同樂風,吹拂春暖時節的午后及夜晚,讓潛居於城市的靈魂,自在優遊於世界音樂中,為自己也為台上的演奏家們大聲喝采。
應JTI台灣之邀,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導演楊力州應邀拍攝日本「三一一」震災紀錄片《甦》,透過災後餘生者的四段故事,呈現了災區人們的勇氣與愛,楊力州表示:「在片中,我希望傳達的概念是:『勿為逝者傷悲,請為生者流淚』,讓倖存者可以重獲繼續努力的能量。」
二○一一年八月過世的配樂大師史擷詠,留下珍貴的音樂資產眾多,其中,原住民音樂創作更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承襲音樂家父 親史惟亮對原住民音樂的貢獻,史擷詠在○七年時將父親當年採集的原民音樂重新整理,配合古典音樂和當代原住民歌者的演唱,製作了《夢土:部落之心》專輯, 不僅重喚樂壇對原民音樂的重視,更賦予台灣原民音樂的當代感與世界性。 鑑於此,由阿美族舞蹈家谷慕特.法拉(魏德慶)領軍的谷慕特舞蹈劇 場,以史擷詠的音樂為題,編創舞作《夢土(一)當太陽升起――山海戀》,除了紀念大師的音樂貢獻和終生熱忱,也將原民文化對於自然的敬仰和依戀鎔鑄其中, 期令觀眾在欣賞過程領受人與自然、與看不見的力量共舞的神聖感。
最初讓我注意到的文宣品,是平時不怎麼在意的路燈旗,也許是形式的表現上,引起了小小的好奇心。雖然看著四月琳瑯滿目的節目表,真是有點難以選擇, 不過感覺這是一場色、香、味具全的聽覺饗宴,就覺得偶爾享受一下,不一樣口味的音樂形式,似乎也是人生的一大樂趣。加上在整體歡樂氣氛的營造及兼顧親子同 樂的著眼點,讓音樂以輕鬆自然的表現手法進入我們的生活,也是很具吸引力的地方。 雖然也會忍不住猜想,舞台上將會如何打造出料理東西軍的終極精神,還有音樂表現手法上,將如何突破東西方音樂結合的可能性?殊不知這次音樂頑童張正傑想要顛覆的是什麼,也許入場瞧一瞧,才王道!
由七位樂手組成的連雅文打擊樂團於二○○四年成立,秉持「新古典.新視野.新聲響」宗旨,在藝術總監連雅文帶領下,融入劇場、舞蹈、多媒體等跨界表 演形式。今年,連雅文打擊樂團以探索身體的節奏為軸創作「擊.舞」,在打擊樂外,還加入舞蹈演出。以「小」系列舞碼聞名的林文中舞團,此次為打擊樂團編創 巴赫《郭德堡變奏曲》,利用舞者及打擊樂者共同演出,將音樂與舞蹈融為一體;另外也為日本當代擊樂作品Illusion in Snow編創全新舞碼。 這次打擊樂團也邀請了街舞專家彭英倫編創,帶入豐富的「肢體節奏」(Body Percussion)與「嘻哈」(Hip-Hop)的即興曲,演奏者將以自己的身體為樂器,在拍、擊、踏、打之間,雙重展現出打擊樂的活潑新面貌。
由邱安忱、黃婕菲、陳佳穗、王珂瑤、陳雪甄及洪珮菁等六位專業劇場演員共同組成的演摩莎劇團,強調以「演員核心」為目標,引進當代先鋒新文本與各國的表演訓練體系,將於四月推出創團作《蘿莉控公路》。這齣由美國劇作家寶拉.沃格爾創作的劇本,曾於一九九八年獲得普立茲最佳劇本獎,劇情以駕駛為隱喻,展現女性如何擺脫父權的操控,從女孩蛻變為女人的心理成長與自覺歷程。
去年帶來改編自韓國民間傳說的全本舞劇《沈清》,二度訪台的環球芭蕾舞團這次將展現全然不同的舞蹈風景四支舞碼分別是季里安、佛塞、納哈林三位當代編舞家的現代芭蕾作品,也是編舞家首度授權亞洲舞團演出。亞洲舞者如何以詮釋這些精采舞作?值得走進劇院一探究竟。
音樂家是怎麼造就的?NSO的團員們繼去年備受歡迎的「頑皮家族」之後,再度出擊,跟著作家九把刀《那些年》引發的靈感,推出「九把弓那一年我們一起練的琴」主題的「音樂家完全養成手冊」,把團員們學習過程中的趣味故事搬上舞台,讓觀眾再度感受這些音樂家的搞笑威力!
待過慕尼黑愛樂、擔任過柏林愛樂法國號首席七年的法國號演奏家的巴伯羅柯,是難得一見的天才型樂手,八歲接觸法國號,兩年後就有能力公開演奏莫札特所有法國號協奏曲。這次訪台除了與NSO合作演出理查.史特勞斯的《第二號法國號協奏曲》外,更將與NSO獨奏家群一起舉行室內樂音樂會,演出多首不易聽到現場的法國號室內樂曲目。
歷經台灣音樂劇三部曲,音樂時代劇場新作《東區卡門》,以惹火誘人的勁歌熱舞跳脫鄉土風格,以《卡門》歌劇為基底,軍人荷西變成臨檢卡拉OK的警察,菸草女工卡門變身為東區上班族,台北東區夜店的形形色色全上了舞台。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