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藝愛樂的出現,就是希望可以將創作、欣賞到回饋的運作推向自然。將焦點放在台灣的年輕音樂人身上,只要是有才華、只要是在舞台上言之有物,那怕是流行、爵士或是自學而成的創作,都可以藉由樂團的途徑取得發言權,希望「廣藝愛樂」這個計畫,能「率先證明台灣的音樂也能擺脫西方理論的依賴,自己思考,自己站立,找尋自己的可能性,建立自己的系統。」
標榜著「有史以來最不乖」的反骨——廣藝愛樂管絃樂團,將在三月份首度登上國家音樂廳,以「宜錦.電音.三太子」為主題作為開台鉅獻,顛覆傳統管絃樂團的表演模式,創團的首演節目,就沒有打算要照規矩來!
由廣達電腦旗下廣藝基金會支持成立的廣藝愛樂管絃樂團,從二○一○年成立以來已經在多場音樂會中擔任重要的角色。在指揮黃東漢的帶領下,廣藝愛樂不僅在音樂節中演出、擔任許多作曲家作品的發表;去年更參與音樂劇《木蘭少女》與《美麗的錯誤》的首演,並且與日本知名音樂與映畫作家高木正勝合作推出新作。此次首度以樂團為名的公演,將本著他們堅持的初衷,藉著樂曲正式向台灣樂壇展現他們「年輕」、「創意」、「新視野」的三大訴求。
一個可以讓台灣音樂人發表作品的平台
在台灣,已有幾個優秀的大型交響樂團在北中南各司其職,在這樣的情況下廣藝愛樂的成立能夠帶給社會什麼樣的新思維?樂團團長兼藝術總監楊忠衡認為:「廣藝愛樂成立的目的,並不是要跟現有的交響樂團作並比,與其說是一個樂團的形式,不如說它是一個平台,一個可以讓台灣音樂人發表作品的平台。」這樣的想法始於一九八二年,當時他開始接觸古典音樂,但卻也是一個對台灣現代音樂提出疑問的起源——為什麼西方世界有屬於他們的音樂家、經典音樂作品,那麼台灣的音樂作品是如何被演出與接受的呢?
慢慢地雲門舞集、表演工作坊等的成立,也逐漸帶動了台灣人欣賞自己作品的風氣。「但以戲劇與舞蹈界來說,他們很習慣地創作新的作品、討論、並且回歸到創作。這樣的生態有著良性的循環、找到自己藝術的道路,並且可以自信地將作品帶到國外,然而對音樂界來說,這段距離仍相當大。」卅年了,國內的音樂創作以學院派為主,長期以來又遵循著外來的系統,如果說藝術創作該是人們對自我文化現象的反思,那麼「台灣音樂的前途在哪裡?」
廣藝愛樂的出現,就是希望可以將創作、欣賞到回饋的運作推向自然。將焦點放在台灣的年輕音樂人身上,只要是有才華、只要是在舞台上言之有物,那怕是流行、爵士或是自學而成的創作,都可以藉由樂團的途徑取得發言權,希望「廣藝愛樂」這個計畫,能「率先證明台灣的音樂也能擺脫西方理論的依賴,自己思考,自己站立,找尋自己的可能性,建立自己的系統。」
創團首演兩首融入台灣元素的全新樂曲
創團第一次的音樂會就是理念的展示,特地邀請豎琴演奏家暨作曲鬼才李哲藝擔任音樂總監,為樂團量身訂做兩首以台灣文化及現代音樂為出發點的全新曲目。電子與傳統小提琴協奏曲《風火電音三太子》取材自台灣廟會慶典中常見的歌仔戲、南北管、布袋戲的傳統元素,再加上近年來盛行的台客電音舞曲為基底,交互揉合成具有台灣色彩的現代管絃樂曲。東方風格的骨架復以西方管絃樂團詮釋之外,更邀請NSO首席李宜錦跨刀,交替演奏古典及電子小提琴與管絃樂搭配演出。兩種音色代表著傳統與現代的衝突、反思到融合,開拓更多豐富的音色與觀眾多元的需求。
無論對音樂是否內行,「貝多芬」這位作曲家在台灣的知名度應該是最高的,而從兩百多年前開始到現在,他所創作的音樂飄洋過海來台灣之後,究竟又變成了什麼樣的面貌?事實上,貝多芬在我們的生活中無所不在,從垃圾車、廣告歌曲、甚至是布袋戲的配樂,都可以聽到熟悉的旋律,而國人對他的名作也無不能哼上一兩句。因此,下半場李哲藝在混搭風交響幻想曲《貝多芬的前世今生》中,將貝多芬的音樂與台灣民謠一起放進果汁機裡攪拌,重新配器、編曲、融合成全然不同的音樂,透過多樣的演奏形式,也許您還會發現在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樂種之間,竟可以嚐出一絲相通的味道。
在這裡,沒有德布西、沒有史托克豪森,聽完這場音樂會,也不是為了就是要讓觀眾們學習如何去聽布拉姆斯。從台客電音、混搭交響幻想,甚至計畫中的搖滾交響、電玩音樂……廣藝愛樂大膽闖蕩無人嘗試過的作品,不受任何舊有體制的束縛,樂團清清楚楚地告訴大眾,這些從零到推向舞台的產品,全都是屬於「我們的」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