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納哈林舞作Minus 7(黑潮藝術、IBSG Group 提供)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This is Modern! 現代芭蕾魅力迸現

韓國環球芭蕾二度訪台 演出季里安、佛塞、納哈林舞作

去年帶來改編自韓國民間傳說的全本舞劇《沈清》,二度訪台的環球芭蕾舞團這次將展現全然不同的舞蹈風景——四支舞碼分別是季里安、佛塞、納哈林三位當代編舞家的現代芭蕾作品,也是編舞家首度授權亞洲舞團演出。亞洲舞者如何以詮釋這些精采舞作?值得走進劇院一探究竟。

 

去年帶來改編自韓國民間傳說的全本舞劇《沈清》,二度訪台的環球芭蕾舞團這次將展現全然不同的舞蹈風景——四支舞碼分別是季里安、佛塞、納哈林三位當代編舞家的現代芭蕾作品,也是編舞家首度授權亞洲舞團演出。亞洲舞者如何以詮釋這些精采舞作?值得走進劇院一探究竟。

 

韓國環球芭蕾舞團This is Modern

4/14  19:30   4/15  14:30

台北 國家戲劇院

INFO  02-27786138

 

誰說芭蕾舞只有高頭大馬的西方人跳得好?被《紐約時報》譽為居領先地位的亞洲芭蕾舞團之一——韓國環球芭蕾舞團(Universal Ballet Company,UBC)即將來台演出This is Modern,以輕盈、精湛的舞技挑戰當代編舞大師經典舞作,用實力訴諸觀眾:亞洲舞者也能跳出技巧出色、風格獨具的現代芭蕾。

二○一一年,環球芭蕾舞團首度來台公演,帶來改編自韓國民間傳說的全本舞劇《沈清》,流暢的編排和水準整齊的舞者,令鮮少接觸亞洲芭蕾舞團的台灣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今年再度登台,排出的四支舞碼更令觀眾眼睛一亮——有荷蘭舞蹈劇場(NDT)編舞家季里安(Jiří Kylián)兩首莫札特小品Petite mort(小死/高潮,1991)、Sechs Tänze(六支舞,1986),佛塞(William Forsythe)八○年代的經典In the Middle, Somewhat Elevated(懸浮半空中,1987),和以色列巴希瓦舞團當家納哈林(Ohad Naharin)融合不同作品的盛名之作Minus 7

巴洛克為皮、當代為血肉的情慾舞曲

提起荷蘭編舞家季里安及其作品,國內看舞觀眾當不陌生。自八○年代帶領荷蘭舞蹈劇場首度來台,其融芭蕾與現代於一爐,古典優雅和現代嘲諷並轡的風格,成為這位捷克籍編舞家留給台灣觀眾的鮮明註記。

Sechs TänzePetite mort為季里安自莫札特音樂發展的小品,長度皆在廿分鐘內,創作時間雖相隔五年,主題同樣環繞著兩性之間的誘引、矯飾、追逐和屈從,致使兩支作品日後常搭配前後演出。

在詼諧、輕巧的德國舞曲中,Sechs Tänze展現了六個巴洛克妝飾的男女舞蹈片段。季里安將充滿戲劇感的日常動作套疊在芭蕾技巧之上,形成一種略帶神經質的喜劇舞蹈,然而他也聲明:「這個以莫札特音樂為創作主軸的Sechs Tänze,充滿著十足的娛樂效果廣受大家喜愛,但它不該只是被大家視為只是一個滑稽的舞作。幽默感是提供我們面對價值觀時最強而有力的工具。」

氣氛較沉鬱的Petite mort曾於一九九九年由荷蘭舞蹈劇場來台演出。作品以一群男子劍舞開場,隨後布浪翻湧,女舞者們嬌柔登場,並各自兩兩成對,搬演不同的情慾關係。結尾,季里安以仿巴洛克時期的女性蓬裙為作品畫下神來一筆的句點之際,亦巧妙點題——慾望表裡究竟為亙古人性帶來了什麼?引人低迴。

俐落線條、屏息節奏…這就叫現代!

以結構/解構舞蹈聞名的佛塞,應是當前最不吝於與大眾溝通「何謂編舞?」「什麼是現代舞蹈?」的編舞家,去年臺北藝術節才剛以「與佛塞同步」的新媒體展覽再度點燃佛塞熱,環球舞團延續熱潮,台灣觀眾終於有機會親眼看到經典的In the Middle, Somewhat Elevated完整演出。

這支佛塞為巴黎歌劇院當家女伶席薇.姬蘭(Sylvie Guillem)量身訂做的舞碼,也是英國皇家芭蕾舞團、馬林斯基劇院、舊金山芭蕾舞團、休士頓芭蕾舞團等知名舞團爭相演出的舞碼。佛塞在此作發展一系列迅捷、講究身體全盤性的動作,突破古典芭蕾語彙,也開啟日後對舞蹈結構的探索。

在音樂家Thom Willems富於工業機械感的聲響中,姬蘭以中性、俐落、控制力驚人的動作,朝不同的空間向度揮灑肢體,宛如銳利的手術刀,在空氣中切出一道又一道精準的線條,是力與美的驚人呈現;儘管後來演出者眾,多難與姬蘭的冷硬瀟灑匹敵。環球舞團則以東方舞者的纖細另闢蹊徑,以輕盈而有力的身體和準確技術,創造屬於環球版本的In the Middle, Somewhat Elevated,殊為難得,值得欣賞。

至於壓軸之作——納哈林的Minus 7,則是環球舞團在韓國最叫好叫座的現代作品之一,台灣觀眾應也記憶猶深,此作正是前年巴希瓦舞團《十載精采》的吸睛焦點。數十位著西裝的男女舞者圍坐成半圓,在充滿律動感的民族吟唱中暢快起舞,充滿動感的表演令人屏息,錯過了上一次,這回自當把握機會,看環球舞者們如何演繹編舞家簡單卻強大的舞蹈節奏。選跳這支作品,自也反映了舞團觸角不限於傳統定義下的芭蕾作品,企圖心強盛可見一斑。

企圖心旺盛的亞洲指標性芭蕾舞團

成軍於一九八四年的韓國環球芭蕾舞團,是南韓四支專業芭蕾舞團之一,由曾任舞者的Julia Moon擔任總監,Brian Yoo為藝術總監。在長年的基洛夫技巧訓練、有計畫送韓國舞者旅外進修下,養出一批技術與表現力俱佳的本地舞者。目前團員有七十多名,其中也包括俄羅斯和華人舞者,台灣芭蕾舞者梁世懷即為現役團員。

持續演出古典舞劇、現代芭蕾、全新編創的環球芭蕾舞團,其全方位的發展不僅紮實累積舞者能力,也逐漸在國際舞壇打響名號。This is Modern的舞碼為三位編舞家首度授權亞洲舞團演出,今年二月在韓國上演後,緊接著赴東京、台北巡演,積極拓展亞洲觀眾市場。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突破傳統舞劇的觀賞趨勢

從分眾市場來看,固定觀賞芭蕾的台灣觀眾並不少,然觀賞類型多聚焦於《天鵝湖》、《胡桃鉗》、《睡美人》等古典舞劇,此一現象間接造成現代芭蕾作品鮮少引進台灣,強化觀眾對「芭蕾等於舞劇」的刻板印象,少了觀賞選擇,也與當前國際舞壇質量俱佳的現代芭蕾潮流產生斷層,殊為可惜。

目前除了兩廳院非固定性邀請前衛、實驗的現代芭蕾作品外,近年王澤馨策劃的「國際芭蕾舞星在台北」匯演,是唯一固定有現代芭蕾舞碼的演出,對拓展觀眾的芭蕾觀賞品味和認識,居功不小。此次介紹亞洲芭蕾舞團的現代芭蕾演出,一次填補兩個市場缺口,挑戰頗高,能否成功撐開觀眾胃納,值得觀察。

事實上,對歐美觀眾來說,去看一場芭蕾(see a ballet)也可能意指現代舞,亦即,芭蕾與現代的界線逐漸消弭。觀眾在乎、期待的,是編排、技藝都有可觀處的表演,作為創作者或藝術經紀,是否也能打破疆界,把更多元的表演帶上台灣舞台,而不只是迎合狹隘類型或消費習慣的稀少選擇?(鄒欣寧)

 

Authors
作者
專欄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