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南人劇團的《海鷗》時空背景移植到台灣日據時代的中期,融入濃厚的台灣本土元素。(台南人劇團 提供)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講台語的《海鷗》 飛入台灣的日治時空

台南人劇團搬演契訶夫 寫實與肢體表演混搭

《海鷗》是台南人劇團「西方經典台語翻譯演出計畫」的第七號作品,契訶夫的劇本向來以自然寫實著稱,戲劇性薄弱,語言貼近生活,不同於以往台語轉譯西方經典時的強調劇場形式,這次導演呂柏伸將《海鷗》的時空背景移植到台灣日據時代的中期,全劇融入濃厚的台灣本土元素,十九世紀的俄國鄉村與日據時期的台灣農村,兩個時空情境遙相呼應、產生對話,藉此引發在地觀眾的共鳴與感動。

《海鷗》是台南人劇團「西方經典台語翻譯演出計畫」的第七號作品,契訶夫的劇本向來以自然寫實著稱,戲劇性薄弱,語言貼近生活,不同於以往台語轉譯西方經典時的強調劇場形式,這次導演呂柏伸將《海鷗》的時空背景移植到台灣日據時代的中期,全劇融入濃厚的台灣本土元素,十九世紀的俄國鄉村與日據時期的台灣農村,兩個時空情境遙相呼應、產生對話,藉此引發在地觀眾的共鳴與感動。

2012高雄春天藝術節—台南人劇團《海鷗》

3/30  19:30   3/31  14:30

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德堂

INFO  02-28924861

俄羅斯,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跨幅最遼闊的北國,周圍環繞著十四個鄰國,世界第二大軍事強國,以出產魚子醬和伏特加聞名,劇作家契訶夫在此寫作了《海鷗》一劇,被後人視為西方戲劇史上經典文本。俄羅斯之於台灣,比日本北海道距離台灣還近,但我們對俄國文化所知並不多,契訶夫幾乎是我們唯一認識的俄國劇作家。從歷史古都台南遷徙到台北都會,台南人劇團過去曾多次將西方劇作翻譯為台語演出,頗受好評,這次再以台語搬演《海鷗》一劇。不論是生存在遙遠北方大陸寬廣無垠土地的人們,或是亞熱帶小島上的人們,說著不同的語言,卻同樣喟嘆著日子的苦悶虛無,同樣歷經著人生的悲歡離合。

場景搬到台灣日治時代

《海鷗》是台南人劇團「西方經典台語翻譯演出計畫」的第七號作品,相較於過去的古希臘悲喜劇、莎士比亞及貝克特,皆以風格化的語言和形式化的表演系統,提供跨文化詮釋的多元可能。契訶夫的劇本向來以自然寫實著稱,戲劇性薄弱,語言貼近生活,表演追求自然肖真。導演呂柏伸說,之前無論是莎劇或希臘悲劇的轉譯,他們皆試圖透過台語豐富的音樂性,還原原著語言的詩體韻律,演出強調總體「劇場性」,形式勝於內容;這次處理契訶夫的劇本,則有不同的改編策略,人物外在的處境、內在的情感,面對人生問題的兩難,都是我們共同關心的,在手法上,形式應為內容而服務。一如法國學者特羅亞所說:「契訶夫劇作的趣味並不在於它的故事情節,因為故事本身相當平庸,然而劇中那些微妙的、寓意深遠和令人回味無窮的對話,使得情節整個被心理氣氛給取代了。激情不是反映在動作和話語中,而是反映在內心深處,觀眾不是被劇情所感動,而是被感情的悄然發展所深深吸引。」

《海鷗》的故事描述一個嚮往成為作家的文藝青年、夢想成為明星的年輕女孩、想要永遠不老的女演員、不停寫作的人氣作家,他們追逐著各自的夢想,卻不知不覺失去了許多珍貴的東西,達到了目標卻不見得更快樂。逐漸變質的感情與充滿敵意的母子關係,讓他們的生活陷入混亂與悲傷中。契訶夫設定《海鷗》為「四幕喜劇」,劇中人物往往擁有悲劇的外貌,但在行動的過程中幽默卻占了重要的部分,且悲喜交雜氣氛瞬息萬變,就像現實生活中輕鬆和嚴肅並陳,不可截然畫分。呂柏伸解讀,該劇的「喜劇」成分在於,角色本身沒有行動力,碰到問題無能解決,只會空談,讓人覺得既真實又可悲、可笑。

呂柏伸將《海鷗》的時空背景移植到台灣日據時代的中期,並邀來小說家許正平根據原著進行改寫,劇中主要角色,例如過氣女演員阿卡汀娜,設定為當時台灣新劇紅極一時的演員,對話中提及的作家,也以「賴和」等日據時代作家取代。全劇融入濃厚的台灣本土元素,十九世紀的俄國鄉村與日據時期的台灣農村,兩個時空情境遙相呼應、產生對話,藉此引發在地觀眾的共鳴與感動。

寫實表演與非寫實肢體混搭

一生執導無數劇作,卻從來不碰契訶夫的法國導演莫虛金曾說:「契訶夫的演法只有一種,就是史坦尼夫拉夫斯基的寫實表演法。」呂柏伸卻企圖打破這個說法,表演策略上,不單採取傳統心理寫實的表演形式,更以「外現」(externalize)的形體,彰顯「契訶夫式的心理氣氛」(the theatre of mood)。演員除了按照生活本來的面貌,精確細膩地加以動作,力求寫實扮演角色外,也將運用相對外顯、誇張的非寫實肢體風格來搬演此劇。呂柏伸強調,他對演員的要求還是希望能夠真實表現出劇中人物內心的苦悶、慾望、牢騷、絕望、激情;然而,透過風格混搭的表演方法,更突顯出劇作家幽暗的喜劇趣味,力圖達到契訶夫為本劇所設定的「喜劇」基調。

服膺於導演的想法,舞台設計劉達倫推翻第四道牆的概念,不以擬真手法再現場景,而是提供一個極簡寫意的表演空間,讓演員能夠赤裸裸地在觀眾面前進行「表演」,而非「生活」。服裝設計林恆正則根據所日據時代的服裝進行考古,並從中轉化,加入現代元素的剪裁。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貼近人生的俄國寫實主義文學

十九世紀俄國的寫實主義文學,從普希金開始,經過萊蒙托夫、果戈里後,十九世紀後半期幾乎全是寫實小說的天下,直至十九世紀末、廿世紀初,社會政治環境的變動才有所改變。這個時期的作家,除了契訶夫外,較為人所熟知的,例如果戈里,他是俄國文學史上批判寫實主義的奠基者,著名的諷刺喜劇《欽差大臣》,嘲諷官場黑暗的醜惡百態;語言上,交織文言與民間口語,極富通俗色彩。屠格涅夫是第一位聞名於國際的俄國作家,作品體現當時俄國的知識思想及生

活型態,內容不一定具社會性及政治性,獨具詩意與浪漫風格。杜斯妥也夫斯基擅於描寫社會底層人們的心理狀態,集大成之作《卡拉馬助夫兄弟們》反映了俄國複雜的社會、道德與政治狀況。托爾斯泰的著作,不僅透過出版,更透過電影翻拍廣為人所知,代表作《復活》、《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妮娜》闡述的不只是當時俄國各方面的問題,也是整個世界的。(廖俊逞)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