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邁入卅周年的漢唐樂府,端出演繹商代宮廷愛情故事的《殷商王.后》作為歡慶之禮。《殷商王.后》以商代中興君王武丁與王后婦好的愛情故事為本,結合南管樂舞、《詩經》、甲骨文字、祭祀儀典及舞蹈化的少林武術,加上長期合作的服裝設計師葉錦添,希望表現出殷商王朝的時代氛圍。
2012TIFA—漢唐樂府《殷商王.后》
3/23~24 19:30 3/24~25 14:30
台北 國家戲劇院
INFO 02-33939888
印度「泰姬瑪哈陵」的愛情傳說為世人所稱道,但你可能不知道,中國殷商時期也有一場流傳逾千年的淒美帝后戀。在漢唐樂府滿卅周年之際,藝術總監陳美娥就以殷商中興帝王武丁與王后婦好的愛情故事為本,譜入南管樂、《詩經》、甲骨文字、祭祀儀典及舞蹈化的少林武術,並邀曾獲美國奧斯卡金像獎的服裝設計葉錦添合作,勾勒出三千兩百年前殷商王朝王與后的愛戀傳說,以及商代師自然、敬天地,崇尚禮樂的傳統。
武丁與婦好 三千年後在台灣相會
中國商朝在第廿三代帝王武丁統領之下國運昌隆,史上記載為「武丁中興」;而這位偉大的帝王身旁有位英勇的王后婦好,她熟諳政治與兵戎大事,也是主掌國家祭祀的祭司。武丁伐荊楚時,婦好身懷六甲未隨夫出征,之後武丁戰事危急,婦好不顧眾人阻止,欲前往戰場。
她向天請示的占卜結果為:若前去救援能贏得勝戰,然而她將有生命危險。面臨生死抉擇,婦好毫不猶豫選擇率兵救援。夫妻同心果然打了勝戰,婦好卻因動了胎氣隨而逝世,年僅卅三歲。武丁不捨婦好,不循安葬於王陵區的禮俗,將她葬在宮殿側,生死相隨。正因如此,婦好的墓成了中國唯一未被盜毀的殷商陵寢。
二○○六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殷墟遺址列為文化遺產,因此中國著手推動十年工程計畫恢復殷商王城。殷都區甲骨文基金會委託陳美娥創作,○九年她參訪河南安陽殷商遺址時聽聞武丁婦好的故事,當晚立即以此為創作靈感,發展出《殷商王.后》,原本預計在去年北京兩岸漢字藝術節中首演,卻因大雨取消,今年在台演出即成為正式完整首演。
譜入《詩經》道兒女情長 甲骨文占卜投影重現
陳美娥將《殷商王.后》分為三幕,第一幕加入《詩經》吟唱兩人的相遇、相知與相惜。她說,充滿詩情畫意與兒女情長的詩文,像是風詩篇裡頭的幾首作品,尤其適合描述武丁與婦好的愛情。
陳美娥以〈野有蔓草〉篇詮釋兩人的一見鐘情;〈蒹葭〉中的「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點出武丁對婦好的愛慕與思戀;而描寫女子相思難遣的〈子衿〉篇,則恰好呈現婦好對武丁的愛意;最後在〈關雎〉篇中,有情人終成眷屬,武丁登基後便將婦好迎入宮中。
商人崇尚鬼神,凡事都要請示神靈。陳美娥以〈商頌〉揭開殷商王朝的盛世序曲,呈現「盛大的祭典儀式,恢復殷商的禮樂風華」。武丁為求天下太平,只好不停征伐,當武丁討伐荊楚時,婦好則開始占卜武丁出征的情形。第二幕中陳美娥安排舞者踏七星步,重新編排祭祀的儀軌,並且採用少林八卦掌轉換而成的舞蹈。
婦好與對舞的女祭司兩人緩慢內斂如細流,以相互呼應的舞蹈搭配南管樂曲〈四靜板〉悠悠的節奏。另外,陳美娥更於古典中增添現代風格,藉由燈光投影八卦於舞者身上,「每一次抖擻的頓點就是一次甲骨的迸裂,象徵那可預期卻躲不開的未來」。並利用建築投影的方式,重新展現古老的殷墟王朝。
舞者少林習拳 禪舞雙修
婦好拾起兵器、毅然決定親自出征,場景來到了殺戮戰場。第一幕引《詩經》詩篇吟唱、第二幕改為頌、第三幕則為戰爭大場面,既不吟唱也不說話。為了表現征戰中氣勢磅礡的場面,陳美娥帶著舞者到河南省的嵩山少林寺習武一整個月,特別指名學習「八卦掌」,因為她認為「伏羲之八卦,殷商是上古時代,八卦陰陽肯定是要的」,另外還學了少林鎮寺之寶大紅拳及小紅拳。
強健的八卦掌、大紅拳及小紅拳轉化成了舞蹈,還能配上婉約、典雅的南管樂曲嗎?陳美娥採用南管的大曲〈陽關曲〉,「共有八個樂章,每個樂章都能表達不同的情緒,層展現了王與后並肩作戰的層情感。」從武丁戰敗正在憂愁,到見到婦好率兵而來,群兵從了無生機的沮喪中重振旗鼓,一舉攻下荊楚。
多彩服裝營造夢幻感 勾勒時代的剪影
以電影《臥虎藏龍》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美術設計的葉錦添,包辦了《殷商王.后》的舞台、美術與服裝造型設計。葉錦添說,他不參考京劇與崑劇的服裝,而是研究古畫,想像殷商古人走進舞台跳起舞來。他說,這齣舞劇「更像靈魂,不像實體。」
葉錦添改良中國傳統服裝的剪裁,不仿古,而是逆向將古代的元素抽掉,剩下簡單的線條,反而能傳達出濃濃的情感。他表示這齣劇最重要的是表現出商朝的情感,由於商朝尚白,正好可襯托出婦好的角色;除了白色之外,葉錦添也在服飾中加入了許多顏色,來營造如夢的幻覺。他也強調,整體的視覺是一種剪影,勾勒出這個時代。
漢唐樂府推出的《殷商王.后》是南管音樂,也是舞蹈與戲劇的呈現,舞台上的表演,不僅傳達視覺與聽覺之美,更希望表現出殷商王朝的時代氛圍。
南管樂與梨園樂舞密不可分
漢唐樂府多年來致力於發揚傳統南管古樂以及梨園樂舞。南管原鄉為泉州,泉州先民於五胡亂華時遷徙至閩南,得而保存中原的傳統音樂。千百年來,南管樂隨閩南移民流傳海外;其音樂風格較含蓄婉約、清麗典雅,充滿了古樂之風。
梨園戲則源自唐朝「梨園教坊」的歌舞戲。北宋宮廷解散教坊,梨園子弟流散各處,於是梨園戲興起;南宋皇族外宗司遷徙泉州,梨園戲隨之落地生根;清朝時戲班往來閩台演出,深受台灣百姓喜愛;日治時期,台灣人仿梨園科步扮演,改良其演出蔚為流行,因使用曲牌均採自南管音樂,故俗稱南管戲。因此南管樂與梨園樂舞,關係密不可分。
《殷商王.后》中陳美娥提用了南管樂所保存的商調式譜入《詩經》,商調式即夏商周三朝繼承黃帝至堯舜的國樂。論語中「子適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指的就是商繼承的商調音樂,這個調式存在南管音樂裡。《殷商王.后》講述商朝故事,因此全部使用商調式。(柯喬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