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復甦》 意象手法「寫實」人心
擅以風格化的亞洲身體與意象美學,處理跨文化議題的EX-亞洲劇團,將挪威劇作家易卜生的最後一部作品《百年復甦》搬上台灣舞台,這也是該團第一次搬演西方文本。導演江譚佳彥以意象化的調度手法,打破一般對「寫實」的刻板想像。
擅以風格化的亞洲身體與意象美學,處理跨文化議題的EX-亞洲劇團,將挪威劇作家易卜生的最後一部作品《百年復甦》搬上台灣舞台,這也是該團第一次搬演西方文本。導演江譚佳彥以意象化的調度手法,打破一般對「寫實」的刻板想像。
好像還停留在無獨有偶與魏雋展的那片白色眩光裡,卻又即將與充滿色彩的新作見面。無獨有偶過去幾年的精采表現,確實已經讓我成為了他們的觀眾。這一次讓我好奇的則是(說出來很不好意思)洪通是誰呀?為什麼要為他做這個計畫呢? 然後發現,這位藝術家的歷史。跟著再發現,原來洪通,這位從沒學過畫的畫家,曾點燃了台灣藝文界關於鄉土與學院的大筆戰。然後就像流星一樣,這位藝術家又消失了。連維基百科都註記說,洪通的爆紅是因為媒體炒作。但是洪通的畫作的確有著無限的想像力。童趣的筆觸,鮮豔的色彩,庶民的題材。所以你們會怎麼表現呢?會變成什麼樣的偶呢?被媒體炒作後丟棄的藝術家,跟現在的我們有什麼關連?告訴我吧!
大型台語音樂歌舞劇《白香蘭》,以團長梁越玲的母親梁陳蘭女士的真實故事為主,由音樂家李哲藝作曲,他融合國樂、西樂及台語特色,不僅注入西方 音樂劇的豐富和聲,更將台語的獨特傳統韻味表現出來,其編制堪稱全世界音樂劇的獨創。這齣跨界創作,包括時裝歌仔戲、高雄市立國樂團現場演奏,呈現一九五 ○年代的氛圍與特色曲目且重現黑貓歌舞團風格歌舞場面等,透過撼動人心的音樂,演繹台灣女性感人的生命故事。 佛塞這位舞蹈界的革 命 先鋒,不斷地在各領域中推陳出新、改寫歷史。他是首位將舞蹈學派、電腦科技結合數位影像,及最早使用Digital Media於排練的編舞家。從「即興科技」光碟、對位法、現場互動空間裝置、數位電腦至舞蹈影像等,完整的將這位大師多年研究引進臺灣。佛塞的新媒體藝術 系列展覽,絕對是難能可貴且不可錯過的!
八月古典音樂初三睡到飽,夏日爵士迎神賽會正登場。 七十有六仍潮到爆的老仙角「雷西.路易斯爵士五重奏」非聽不可,古典底蘊 爵士外衣,靈魂藍調放克流行一把抓,簡直是爵士音樂高級Buffet,相當符合國人用餐習性。但我也無法放棄「泰倫斯.布藍查爵士五重奏」,那種迷離於光 影間的迷人小號聲,連他老師的「餛飩」(Wynton Marsalis)兒子都無法達成,身兼影迷與樂迷怎可錯過這個親耳聆聽的機會?當然,消暑聖品拉丁爵士都端到面前了,有別於速食版贗品的「米蓋.卡米洛 爵士三重奏」,優雅冷冽的mojito入口滑順,卻最易放倒無心房饕家。話說我其實希望眾樂樂不如獨樂樂,畢竟是萬眾矚目,大聲喧嘩往往造成售票告罄,吃 閉門羹的往往是倒楣的自己。至於同時段台北藝穗節場地更小鐵票更多,更應該列為私房樂趣,逕自挑選以免惹事生非。 打油詩有云:拉丁本格與放克,三位大師顯神通,任選一場不後悔,三場盡收更威風。
近年於台南持續耕耘在地民族舞蹈的雞屎藤新民族舞團,繼《臨水流殤婆姐、南音與藝妲》、《海安夢華錄那年,府城煙花燦爛》兩部以藝妲與府城老商業中心海安路為題材與背景的舞劇作品後,這支「庶民三部曲」系列的尾聲,搬演的是日治時期南台灣第一家百貨公司「林百貨」中售貨小姐的生活記憶與時代印象。舞作中充滿濃厚的日治時期氛圍,文夏、陳芬蘭等人演唱的台語歌謠,搭配日人移植西方的「摩登文明」:洋裝、美容等,打造出極為鮮活的舞台場景。 藝術總監許春香是資深民族舞蹈教師,致力於從受不同文化薰陶的台灣舞蹈中,提煉出屬於在地的民族舞蹈,府城歷史則是她最主要的取材來源。在《昭和摩登.府城戀歌》中,她以曾任林百貨電梯小姐的母親之戀愛故事為藍本,從電梯小姐每日的工作動作中汲取、發展出肢體語彙,同時走訪地方耆老,取得大量資料,揉合編創成這齣府城摩登文明史的舞蹈作品。台南場更選在歷史悠久的「全美戲院」演出,增添不少懷舊風情。
提到光環舞集,多數人不約而同浮現的印象正是舞者周身沾染嬰兒油,在油光與汗水之間進行各式翻滾堆疊的動作。藝術總監劉紹爐從早年「氣、身、心合一」的肢體概念,發展出獨特的嬰兒油劇場,取材上則歷經鄉土與人體脈輪潛能探索等階段,近年更自客家文化與劉紹爐在新竹縣客家村成長的個人經驗著手,編創《山歌踏舞》、《身音body sound》等作。 此次推出的年度公演作品,延續客家系列,將舞台上的嬰兒油風景轉化為月光下的客家陂塘農家灌溉用的池塘,本就充滿了形形色色生物鳴叫浮游的生態風景,而油亮的舞者們時而幻化為池塘中的水生植物,時而是匍伏於自然天地間的戰士,在肢體與聲音的流動間,貝多芬《第五號鋼琴協奏曲》扮演提點的角色,呈現出客家農莊風景的恬靜與生機之際,亦展現了走入熟成期的舞團表演風貌。
誠品基金會企畫.喜愛觀賞戲劇和舞蹈,同好言之有物的推薦往往是決定觀賞的關鍵要素。 翻看月節目表及售票網站上羅列的表演,附上精美宣傳照、擁有較大篇幅的節目壓倒性地攫獲目光,演出團體響亮的名氣和相對充足的製作資源「或許」為觀眾提供了一些品質保證。相較之下,其餘近百則節目名稱,則在匆匆一瞥後只留下模糊不清的印象,我猜想不只是獲得的關注,恐怕票房也有極大的落差。 反覆瀏覽,意外地發現標題極不明顯的《透明之國》,是華山百戲雜技節「馬戲123」的節目之一。記得去年十二月在收到出版社友人傳來大力推薦的簡訊後,好奇地上網查詢,即刻為黃明正倒立於海中礁岩上的意象所打動,他的行動藝術讓平淡無奇的場景瞬間成為劇場,凝聚了不可思議的能量。曾錯過演出,這次期待能享受由特技和影像所交織出獨樹一格的「馬戲寓言體」,以及黃明正對於自我和藝術的動人堅持。
一年一度大型的合唱盛會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又將轟轟烈烈登場!除了音樂營、指揮營及大師班之外,更邀請了匈牙利Cantemus混聲合唱團、德樂斯登愛樂兒童合唱團、愛丁堡聖瑪莉大教堂合唱團、法國人聲合唱團OMMM及斯洛維尼亞合唱團共襄盛舉。而光是看由台北愛樂合唱團及青年管絃樂團所演出的開、閉幕節目,就能夠感受到濃厚的人聲震撼! 開幕的《太陽神阿波羅傳奇》是台灣首演,歌詞主要是根據尤里皮底斯的希臘神話故事所寫,由管絃樂團、混聲合唱團、女高音及男中音獨唱的演出外,還配上一位敘事者。雖然是部非宗教性的創作,但許多歌詞都參考了聖經,相當受歡迎。而閉幕的《非洲聖哉經》是英國作曲家范曉(David Fanshawe)在尼羅河、地中海等地錄製埃及、蘇丹、烏干達及肯亞的音樂之後,將這些片段與合唱交錯、並置,因此作品兼具非洲音樂那種不假修飾的原味歌聲,也有合唱團劇力萬鈞和多變的節奏。融合古典、搖滾、爵士、流行等多重樂風,三百人的龐大節慶陣容,將為整個合唱音樂節畫下熱鬧非凡的句點。
編舞家鄭宗龍的長篇舞作《在路上》,呈現了他在「旅行」中的思索、領悟與感受,自我的分裂與辯證,屬於他自己的風景。走進劇場,《在路上》提供的是這般景致悠悠的西塔琴蜿蜒繚繞,勾勒出異國氛圍。舞者們輕盈晃蕩入場,在不同音樂行進中變換身形,一如旅行者時時將身心裝進多變的世界容器裡。
七月台灣的戲曲舞台很「海」!由傳大藝術主辦的「海派文化藝術節」,從七月初的上海越劇院揭幕,到下旬的上海京劇院大陣仗來台,兩院各自帶來自家經典好戲,將讓台北的觀眾看到精采繽紛的海派戲曲美學。
尚和歌仔戲劇團的音樂劇《白香蘭》,改編自團長梁越玲之母陳蘭的真實人生故事。女主角曾是「黑貓歌舞團」成員,也曾在歌仔戲團演出,如同許多堅韌的台灣女性,在丈夫過世後一肩挑起養家活口、扶養子女成人。融合傳統歌仔戲和西方歌舞劇的表演形式,《白香蘭》是一齣跨越傳統和現代的台語音樂劇,由作曲家李哲藝創作的專輯《一蕊香蘭》,更入圍今年金曲獎的「最佳跨界音樂專輯獎」。
世界管樂協會(WASBE)年會今年首度在台灣嘉義舉辦,邀來多個樂團參與,其中頗富盛名的東京佼成管樂團與美國海岸防衛隊樂隊,也將特地到台北,同天尬場飆樂音!
七月的台北很「上海」!月初上越,月底上京,都是名角掛帥,帶來劇名如雷貫耳的傳統劇目,其中最吸引我的,還是問世已近廿三年的「新」編經典《曹操 與楊修》。重看《曹楊》,在為台上的故人(尚長榮的曹操、何澍的楊修)喝采之時,也難免撫今追昔吧。怎麼搞的?有人、有錢、有國勢之後,中國大陸的戲曲新 製,見其大而不見其偉大,偏叫《曹楊》所勾掘執政者與知識分子的那塊心病,古來常新。 從《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首演時,我就「想」看了,想看兩個演員在話劇舞台上「演」一晚上,如何不顯空洞、不勞煽情地面對逐漸凍結的身子,以及死亡,即使原著十分動人,即使金士傑師百煉成精,這難度還是高到令人好奇。幸好有四度加演,我終於不會錯過它。
東京佼成管樂團(Tokyo Kosei Wind Orchestra)是於一九六○年由日本的宗教法人團體「立正佼成會」,在其東京總部成立附屬吹奏樂團,最初作為儀式慶典之用;爾後在一九七三年正式更 名為「東京佼成管樂團」。這個管樂團發展至今,無論規模和專業水平,都可說是現今亞洲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樂團。特別是自一九八四年起,由已故首席指揮家費德 利克.芬奈爾(Frederick Fennell)接手帶領後,樂團一躍成為世界級的管樂團,不但在日本國內獲得日本管樂協會第一屆比賽金獎,赴歐洲的巡迴演出更受到相當的囑目與好評。現 在在日本,無論是參加任何管樂比賽或準備演出,都必定要先聽聽東京佼成的錄音作為參考範本。 二○一○年該團迎接創團五十週年紀念, 並舉行了包括瑞士、德國、義大利等地十數場的歐洲巡迴演出,評價相當高。該團的演出始終予人朝氣蓬勃、向心力極強的印象,演奏風格則清新而充滿創意,同時 亦能不斷廣泛開發各類型曲目,受到愛樂大眾的支持擁戴。管樂在台灣一直都有長足的發展,一九九九至二○○二年間東京佼成曾三度來台演出,甚受喜愛,今年則 是睽違十年再度訪台,率團指揮是知名的單簧管演奏家保羅.梅耶(Paul Meyer),相信能吸引廣大愛樂者感受管樂團獨特的魅力。
山水,是騷人墨客最愛的題材,他們將滿腔的抱負和情懷寄託於畫作上,用幾抹的濃淡渲染,即可展示高山小澗的雋永空靈與大氣磅礡的景象。而在音樂中,也只有中國傳統音樂最能夠描摹出國畫般秀麗的大自然。在以國樂與美景相輝映的前提下,臺灣國家國樂團在「超.樂」系列音樂會中,特別以「山水映畫」為主題,邀請楊惟及黃傳舜兩位名家,共同演繹國樂中多元的山水風貌。 旅居美國的琵琶演奏家楊惟是台灣觀眾熟悉的人物,他不僅是大師劉德海的欽點傳人,其神呼其技的「楊式快手」更是為人津津樂道。他曾任上海民族樂團的琵琶首席,後於二○○○年應大提琴家馬友友「絲路計畫」的邀約加入演奏而紅極一時。此次演奏作曲家金復載世界首演國樂版《山坳裡的變奏》,更將山間平地瞬息萬千的美景,用琵琶的繁複技巧詮釋得淋漓盡致。 「打溜子」,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聚居地的一種打擊曲牌音樂,以溜子鑼、頭鈸、二鈸、馬鑼四件樂器所組成,又稱「打傢伙」、「打路牌子」等等。最早可能源於石器時代,人們為了防衛、慶典或擊退天狗等敲起鍋碗瓢盆等「傢伙」而來;到進入銅器時代,才將這些「傢伙」換成了金屬樂器。也因為打溜子是土家族逢年過節、婚喪喜慶等活動經常演奏活動,所以音樂的本質貼近自然、並且體現人們的生活感受。 打溜子採合奏的形式演出,可以站立、可以走動,也可以採坐姿演出。特別的是它的曲牌從未發展出曲譜,那種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更增添了幾許原始古樸與道地的風味。幾件打擊樂器演奏起來句句相溜,交錯來回的動作手勢更令人嘆為觀止,非常精采。打溜子專家黃傳舜就是一號傳奇人物,他是土生土長的湖南人,不但對溜子有深入的研究,更活躍於舞台及廣播電視等媒體上。帶來的曲目《玩燈》、《老鼠迎親》分別以二胡、吹管與打溜子合作。此外還有地方戲曲的主要拉弦伴奏樂器湘西大筒,將在《溪州令與馬過橋》曲中亮相。幾首您從未見過的民間樂器發揮著特殊的地方風味,勢必將為台灣觀眾勾勒出繽紛燦爛的地方風情畫!
不只是現代藝術的超級推手,富邦藝術基金會執行長蔡翁美慧也是表演藝術的大粉絲!對她而言,觀賞表演藝術就好像一次次的進修學習。而出於藝術推廣工作的本能,她在看表演時也很注意台上台下的觸動交流。她認為觀眾應該要能「尊重」表演者,而這份尊重,就可以從進入表演場所的服裝禮儀做起,而且最好「前排座位給懂的人坐,而且不能有空位」,相信如此一來,表演者才能以更出色的表現來回應。
第七屆「國家文藝獎」得主,作品多次在海內外包括極富盛名的「柏林愛樂廳」演出,作曲家潘皇龍是台灣作曲界一位不可多得的重量級人物。一直以來,潘皇龍的作品就常被以「前衛」來看待,然而在致力推廣現代音樂的同時,他卻結合本土與國際、傳統與創新,用自己的創作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儘管以現代的作曲技巧譜曲,卻蘊含了豐富的中國哲學思維,因此他的作品聽來不僅具有邏輯性,更在中、西樂器的運用中產生豐富的「音響意境」。 潘皇龍的作品多元,產量也相當多,從管絃樂曲、室內樂、獨奏曲、聲樂曲等,總計約一百五十餘部。在今年慶祝建國百年的節目中,國立台灣交響樂團「聽見台灣的聲音」系列特別從他卅餘年來的管絃作品中,精選五首樂曲演出。其中有早在卅七年前即已譜寫完成的《楓橋夜泊》,也有一九九○年代創作的《大提琴協奏曲》及《禮運大同管絃樂曲III─原典篇》。《五行生剋IIIA》在今年重新修訂,將以新的編制首演,而最特別的是,《輪迴》創作於雖然是卅年前就在德國創作、去年錄製CD,但這次卻是首度搬上舞台。五首作曲家的壓箱寶,將潘皇龍的管絃樂經典,娓娓道來。
從家族離散的濃烈鄉愁到島國土地的自我認同,這一代的外省人,如何述說自己的身世?三缺一劇團編導魏雋展為身為外省第三代的演員賀湘儀量身打造獨角 戲《耳背上的印記》,藉由一則《百年孤寂》般的魔幻寫實故事,在爺爺、父親與「我」祖孫三代之間,沿著「我的家在那裡」、「我的家在哪裡」、「我的家在這 裡」的主軸論述,串起了兩岸將近百年的歷史背景。 魏雋展表示,所謂「印記」即是一種民族意識的傳承。「第一代的鄉愁踏實,第二代的 鄉愁飄渺,第三代其實沒有鄉愁。痛苦與鄉愁會傳承,但也會變形。當一代又一代地傳下了耳背上的印記,世代間產生疏離與差異,也伴隨而來『責怪』。」全劇以 紙為象徵物件,時而是父親的家書,時而是爺爺渡海來台的船,時而是爸爸的考卷,夾雜回憶、想像與真實,透過表演、敘述、書信、錄音,虛實交織。
繼○七年結合搖滾、嘻哈、流行等時尚視聽元素、敷演《水滸傳》首卅回的《水滸108》,應今年香港藝術節之邀,吳興國、張大春、周華健再度攜手上梁山,打造續集《忠義堂》,以蒙太奇手法拼接第卅一到第七十一回的《水滸傳》,狂飆能量風靡了香港藝術節,也顛覆了京劇的刻板印象。這次回台,將展現比○七年「美學更精練,形式更大膽」的演出。
組合語言舞團的新作《微笑飛了!在空中盤旋》,理性與感性並陳,成熟與青春對望,歲月的流逝帶出簡淨的詩意,編舞家楊桂娟說:「我想用這支舞,找到自己對極簡的定義。」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託台東大學製作的原住民歌劇《逐鹿傳說》,以「鹿」的傳說來連結原住民、生態、藝術與台東這片好山好水,是一齣融合詩歌、音樂、舞蹈來彰顯原住民對大自然的崇敬與族人純真、善良本質的製作。
讓戲迷引頸期盼、國藝會策劃的「歌仔戲製作及發表專案」今年的活動又將開鑼!由明珠歌劇團、明華園天字戲劇團和春美歌劇團經過徵選勝出,將在南投,屏東、高雄三地接力匯演,而今年也再度邀來歷年入選團隊進行觀摩演出,為活動更添熱度。
編導演兼擅的「小劇場天后」徐堰鈴,去年成立了「台北小花劇團」,致力於突顯女性創作的力量,兼具包容性與協助性的合作關係。七月將推出創團作《Take Care》,從師生戀、單親家庭、台商、流浪動物等議題,討論生命間「照顧」的方式。
睇看,搞什麼革命 當代傳奇二○○七年推出青春版《水滸108》,打的是嘻哈、饒舌、青年 軍,主帥不上場,滿場粉蝶兒(服裝視覺之感)群飛,少了京劇說故事的方式(身段程式、戲曲編腔、場次結構),多了大作家(張大春)演繹英雄聚義的哲理新 詮,整台戲靠著說書人提點精神,但終究骨幹氣血不足,不免疲洩。這回再戰《水滸108Ⅱ─忠義堂》,聲腔混搭(戲曲編腔加新編搖滾)仍是革命重點,賴宣吾 的服裝視覺意象透露了電玩版的華豔詭異,上海戲曲學院的班底比起當年五人飾廿八個角色壯哉斯容自不待言;尤其主帥(吳興國)領軍上陣,張大春繼續壓陣內帳 叫戰,有了宋江這號「皮反骨不反」山寨頭子的心機剖陳,忠義堂的聚散分合應該更有戲劇衝突主幹。其實,革命只是我用來戲說劇團每回的「玩很大」,劇團從不 革戲曲的命,滿堂耀眼繽紛仍要看老祖宗的玩意兒動不動人,〈三打祝家庄〉擺成了足球對仗,這場戲到底如何唱得,還是耐人尋味。
一八九六年,馬勒在史坦巴赫湖光山色包圍下,他把這首廿世紀最長的《第三交響曲》彈給弟子華爾德聽,那是華爾德第一次到史坦巴赫找馬勒,對馬勒說:「您這 裡的風景美極了!」馬勒說:「您不必看周遭的景色,我已經把它們都寫進我的交響曲裡了。」因此這首曲子可說是馬勒的「田園交響曲」,馬勒對大自然的愛就是 它的主題。馬勒本人也說:「我這首交響曲,把所有大自然的本質都融入其中,不但有花草與動物,也有人類、天使與神,這是我作此曲的特殊手法。」此曲在一九 ○二年首演時,連一向對馬勒作品冷淡的夫人愛爾瑪,也承認那天演出「讓她也處於無法形容的興奮狀態,感動流下眼淚。」我個人在一九九七年聽辛諾波里 (Giuseppe Sinopoli,1946-2001)在米蘭演出此曲後,就迷上了它,尤其是最後一個樂章慢板。此曲是呂紹嘉的最愛,相信他對此曲的詮釋會讓您終身難 忘,因此千萬不要錯過這場音樂會。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