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復甦》故事主軸圍繞著藝術家在面對社會現實與創作理念之間的拉扯,導演江譚佳彥將以意象化的調度手法來呈現。(EX亞洲劇團 提供)
戲劇 EX-亞洲劇團 重詮易卜生晚年之作

《百年復甦》 意象手法「寫實」人心

擅以風格化的亞洲身體與意象美學,處理跨文化議題的EX-亞洲劇團,將挪威劇作家易卜生的最後一部作品《百年復甦》搬上台灣舞台,這也是該團第一次搬演西方文本。導演江譚佳彥以意象化的調度手法,打破一般對「寫實」的刻板想像。

 

擅以風格化的亞洲身體與意象美學,處理跨文化議題的EX-亞洲劇團,將挪威劇作家易卜生的最後一部作品《百年復甦》搬上台灣舞台,這也是該團第一次搬演西方文本。導演江譚佳彥以意象化的調度手法,打破一般對「寫實」的刻板想像。

 

EX-亞洲劇團《百年復甦》

9/1~3  19:30   9/2~3  14:30  

台北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INFO  037-277960

 

一八九九年,有「現代戲劇之父」之稱的挪威劇作家易卜生的最後一部作品《百年復甦》When We Dead Awaken首度上演。雖然易卜生的作品多以寫實主義著稱,但他晚年的劇作揚棄寫實主義,大量運用象徵和隱喻筆法,對後代非寫實戲劇的影響,更為深遠,《百年復甦》便是其重要代表作之一。相隔百年,向來擅以風格化的亞洲身體與意象語彙,處理跨文化議題的EX-亞洲劇團,將此劇搬上台灣舞台,這也是該團第一次搬演西方文本。製作人林浿安表示,在易卜生晚期的作品中,劇中人物的對話鋪陳逐漸失去現實感,不難發現象徵主義美學逐漸成形。然而令人好奇的是,東方傳統劇場的表演美學,如何對應於西方經典的象徵性語言?

寫實不只外在  寫意鋪陳內心

《百年復甦》被喻為是易卜生五十年藝術生涯的自傳告白,故事主軸圍繞著藝術家在面對社會現實與創作理念之間的拉扯。在面對創作生涯的顛峰時,為了保持絕佳的狀態,藝術家開始妥協於世俗的眼光,毅然離開帶給他創作靈感的繆思女神。最後,儘管雙腳踏在山峰回頭眺望人生,卻發現生命竟如同棉絮般虛無飄渺。印度籍的導演江譚佳彥(Jayanta)表示,定居台灣之前,曾經嘗試過不同國家的文本,身為創作者,並不特別偏好東方或亞洲的題材。對他而言,本劇所蘊藏的哲理性內省——身為當代的藝術創作者,如何在社會價值和創作理念取得平衡,以及如何運用自己的觀點重新詮釋這齣戲,才是他感興趣的地方。

江譚佳彥以意象化的調度手法,打破一般對「寫實」的刻板想像。「真正的寫實主義並不等同於外在的一個狀態,還包括腦袋心智的運作,所以在導演手法上,除了當下發生的事件之外,觀眾也能看到劇中主角腦袋的想法或幻影。寫實的層次除了外在物質性的事物,若是將人內心的想法具象化,才會讓寫實的意義更加完整。」改編後的文本,取捨了部分角色,集中敘事軸線,並不偏離易卜生原著。演員在排練初期,接受日本傳統舞踊的訓練,藉此喚起演員身體展演的潛能,在姿態、節奏、空間走位上增添更多層次的質感。

東西文化交會  營造特殊氛圍

西方經典在超越時代的肌理之後,該怎麼從更寬廣的視域,深掘藝術家所處的社會結構,展開對自我的反思?EX-亞洲劇團以跨文化的角度,在東西方文化的交會下,為《百年復甦》這部戲營造了特殊的氛圍,也讓西方文本的當代詮釋有了獨特的形貌。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