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祿與周書毅 從《無用》找回力量
在人生低谷相遇的兩位跳舞男子,會擦撞出什麼火花?來自香港的王榮祿與台灣舞蹈家周書毅,同時面對生命中的高牆,無可迴避之下,相約以創作回應,於是編創了《無用》,雙人舞從香港的喧囂電子聲響開始,以強烈的扭曲糾結,表現出城市中不受控制的力量。藉著這支舞,他們想與觀眾分享如何面對那堵牆,回應當時的困惑,去看這個環境還能透過他們產生什麼變化。
在人生低谷相遇的兩位跳舞男子,會擦撞出什麼火花?來自香港的王榮祿與台灣舞蹈家周書毅,同時面對生命中的高牆,無可迴避之下,相約以創作回應,於是編創了《無用》,雙人舞從香港的喧囂電子聲響開始,以強烈的扭曲糾結,表現出城市中不受控制的力量。藉著這支舞,他們想與觀眾分享如何面對那堵牆,回應當時的困惑,去看這個環境還能透過他們產生什麼變化。
今年邁入第廿年的臺北兒童藝術節,策展主題就是「你好不一樣!」,來自不同國家的有趣作品,取材熟悉故事卻「有些不一樣」的作品,讓觀眾打開心靈之眼,看看不同的世界。本刊精選五檔別具特色的演出,邀請觀眾來體驗這些來自國內外的創作者,如何讓你看見超乎常理的精采想像。
常聽人言「快樂與悲傷只有一線之隔」,好似「轉」個念頭便能擁抱不同情緒、享受另一種生活;如此比喻,其實更近似一種「圓」的概念,轉著轉著、擺盪於悲傷與快樂之間。 台灣傳統習俗的「弄鐃」科儀,多出現在由孝女擔任主祭的亡者三七之際;雖稱科儀,但實際上為耍弄鐃鈸的特技表演,目的在娛「靈」也娛「人」,用以調節喪家的哀傷氣氛。圓劇團導演林正宗便曾在過去訪問中提及幼年初見弄鐃儀式雜技表演的記憶,看著表演者將一張需要兩個人才抬得動的沉重木桌頂在嘴上時,心裡所產生的奇觀和印象。楊士賢教授也曾在論文中寫道,相傳弄鐃有十八種招式,原皆用鐃鈸作為表演工具,常見以竹竿旋轉鐃鈸,或翻動、或拋接、或增高,而後衍生種種「就地取材」的特技演出,如咬犛、頂耙,甚至過火圈等。 去年,圓劇團進駐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也同時以「翻土」為概念,開啟了田野調查、演出團隊訪查和階段性呈現;七月將在國家戲劇院生活廣場舉辦的戶外帳篷演出《悲傷ㄟ曼波》,結合了前述的「弄鐃」雜技、現代馬戲和錄像展覽,利用「帳篷」作為時間與空間的中介,同時也邀請百年糊紙店為此區域打造專屬舞台,更試圖創造人間與靈界、牽掛與期待的曖昧氛圍。在悲喜交融之境、生離死別之所,笑看俗世、一同搖擺曼波。
甫以《Break Break!無用之地》獲頒第十七屆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獎」的周書毅「正面積極」地將在六月與香港不加鎖舞踊館團長王榮祿共同演出《無用》。 《無用》在二○一六年首演於香港,此次在台演出,除了有機會讓觀眾延續去年《BreakBreak!無用之地》於城市邊陲所經歷的寂寥、荒涼與微光,更能一探作品進入到劇場之後,是否依然無用舞之地?在強調身體要有用的現今,期待《無用》的雙人舞照見另一種荒蕪的身體形狀,「用力」的提問與質疑人身/人生的KPI。 分秒必爭的時代,雲門路途雖遠(同樣邊陲卻處處生機)不妨給自己一場「無用」的旅行,暫緩效率,悠悠出發。 文字|林志洋 壞鞋子舞蹈劇場製作人/行政總監、獨立創作者
二○一七年因事錯過無獨有偶的《微塵.望鄉》,內心便一直有個遺憾。這是一齣和新住民和移工們有關的故事,以女性觀點出發。以人偶同台的形式呈現,以及劇本由詹傑操刀,這些都是讓我對它念念不忘的原因。另一方面,我知道有些「她們」,非常年輕,擁有很好的學歷。但由於經濟因素,「她們」必須離鄉背井,與家人長時間別離,到一個全然陌生的環境,照顧著別人的家人。而「她們」在台灣的故事,該由誰訴說呢?因此,當時看見《微塵.望鄉》的演出,真的好興奮哪!如今,它要加演了,終於能消弭當時錯過的遺憾。 已經有一陣子沒看舞蹈演出了,但看到林祐如《台灣製造》的宣傳片,每個人一面在理髮院洗頭,一面說自己最想台灣的藍白拖、珍珠奶茶就這樣被吸引,然後直接購票(聽起來似乎腦波很弱?)。我一直覺得舞蹈是個很神秘的藝術形式,當被觸動的時刻經常是毫無理性可言的。這支舞作以探問何謂「台灣」的主題出發,如果是戲劇可能比較容易想像,但是跳舞?這種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會一直延續到看完演出吧! 文字|方姿懿 自由文字工作者
若說《亞瑟不一樣》Tendres Fragments de Cornelia Sno的主角亞瑟,到底有何「不一樣」之處:他是名十五歲的自閉症患者,有亞斯柏格症症狀,這使得他所認知的世界和他人極為不同亞瑟能察覺周遭事物的無數細節,卻無法統整概括;他的感知敏銳,也因此常受龐雜的資訊困擾而感覺不適;這些症狀所導致的外在行為,讓他難以被同學接納,也成了社交關係的阻礙;同時,他熱愛音樂且精通鋼琴,尤其鍾情於現代音樂裡的「無聲」概念。然而,當亞瑟認識了轉學生柯娜莉亞.史諾,並在心中默默萌生了愛戀的情愫時,他又將如何找尋勇氣、走出恐懼? 這個由法國導演奧古斯特(Jean-Franois Auguste)和劇作家陸惠方(Loo Hui Phang)共同合作的作品,是適合九歲以上的孩童、少年和成人一同進場觀看的演出。其中不僅呈現自閉症患者的世界樣貌:陳述斷裂的語句、片段重組的敘事、具重複性的動作,試圖讓觀者走入亞瑟的心理空間;也嘗試「以孩子的視角出發」,透過亞瑟對史諾的「情竇初開」,帶出每個人都曾經歷,或正在經歷的疑問:在融入群體與保持自我、社會規範與身分認同之間,我們該如何定義「自己」?
近年從國際樂壇崛起的韓國新銳Novus弦樂四重奏,以令人驚豔的演奏實力與極具穿透力的音色,獲得各大國際媒體讚譽。四位音樂演奏功力高、顏值也不遑多讓的歐巴美男,將帶來莫札特的第十七號作品《狩獵》、舒伯特優美動人的《死與少女》等弦樂四重奏經典曲目。
由奇巧劇團與臺灣豫劇團合作的新戲《未來處方箋》,是編導劉建幗閱讀俄國作家契訶夫小說《六號病房》後,取其精神構思出的作品。本劇時空背景架構在「未知的未來」,擔綱主演的是劉建幗的媽媽、「豫劇皇后」王海玲,她飾演的是一名「故障」了的人類,沒有名字,只有編號。跳脫戲曲程式行當,王海玲勇敢接下挑戰,對女兒推廣戲曲的志願,她以參與演出力挺,都是因為愛。
五月中,長榮交響樂團將在「貝多芬情人夢」音樂會中,演出樂聖貝多芬的經典之作。上半場以貝多芬《艾格蒙》序曲開場,接著是與台灣鋼琴家巫熹芸合作演出《第四號鋼琴協奏曲》,重頭戲是下半場的《第七號交響曲》,被李斯特及華格納認為是「節奏的神化」、「舞蹈的神化」。因為影劇作品的加持,這首樂曲更成為近廿年來最受歡迎的交響曲之一。
「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今年已邁入第十九屆,將在七月底至八月初舉行,今年邀來的國際團隊包括義大利烏特合唱團、瑞典阿爾曼納合唱團、菲律賓曼達維兒童合唱團、德國薩爾布呂肯室內合唱團等,另也如以往舉辦合唱音樂營、指揮研習營、大師班、合唱講座、巡迴音樂會、合唱比賽等,豐富多元的活動,推廣合唱藝術也讓愛好者以樂會友。
這次「大地之歌」音樂會中,NSO將演出華格納《齊格飛牧歌》和馬勒《大地之歌》,前者是華格納獻給愛妻的放閃之作,但《大地之歌》雖傳說是因其妻送了一本《中國笛》給馬勒而啟發之作,但實際並非如此,真相是由友人波拉克博士所贈。馬勒說《大地之歌》是他「最個人的」作品;也因此,唯有正確認識馬勒的人生轉折與創作心境,才有可能更深刻地體會這部作品的獨特與偉大。
說到荷蘭的管絃樂團,除了威名遠播、訪台多次的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絃樂團外,就是將於六月初造訪高雄的鹿特丹愛樂管絃樂團了。這家百年老店來頭不小,除了是早年的馬勒專家樂團外,也在葛濟夫、聶切-瑟昆等知名指揮手下發展蓬勃,百年老店剛由新任指揮、年輕有為的哈夫.沙尼接手,他將帶來兩天兩場不同的該團拿手曲目,展現霸氣!
歐洲舞蹈界的天團、愛舞觀眾絕不錯過的盛宴NDT這三個字母,代表著荷蘭舞蹈劇場在世界舞壇不可動搖的地位。這個以叛逆為其DNA的舞團,創團迄今雖已六十年,有其「道統」卻也不斷挑戰自己,此次訪台將蒞臨台中與高雄,以六支精湛舞作讓台灣觀眾再度感受NDT的無邊魅力。
三月桑布伊在國家戲劇院的演唱會後,布拉瑞揚舞團的舞者在一樓大廳快閃開唱,為即將演出的新作《#是否》宣傳,氛圍看似歡樂的,舞作其實述說著生活中真正的悲傷。編舞家布拉瑞揚將舞者人生中的心酸編織入舞,把那些被「愛唱歌」、「愛喝酒」的原住民標籤所扁平化的故事放在《#是否》裡,因為「原住民在呈現開心時,通常就是最悲傷的時候」。
哈旗鼓文化藝術團與創作社劇團共同製作的《1895火燒庄:最終抉擇》裡,不依循過去《1895火燒庄》一作的內容,而是請來劇場編導王靖惇撰寫全新劇本,以現代場景出發,回看歷史中那些身在台灣的年輕人,他們的現實處境與最終抉擇,並以此為鏡,反思我們的信念與價值觀。 故事關於一個新創團隊、他們正在研發一款桌上遊戲,內容以一八九五年六堆客家義勇軍於屏東火燒庄(今長興村)力抗日軍的歷史戰役作為題材背景。他們在圖書館中查閱資料,進行人物設計和規則策劃,也進一步設身處地思考,試圖揣想當時的人們做出的判斷與選擇,及其背後的原因;然而,回到日常生活,他們又須面對屬於自己的家庭關係、職場狀況或愛情糾葛,那些選擇和判斷,對比著同樣身處在舞台上、存在於一八九五年的角色們,是不同卻又相似的處境。 而生命終究不是桌上遊戲,明知不會贏,人們為什麼要奮戰到底?王靖惇說:「古代人有他們選擇的價值觀,那現代人所選擇的價值觀,又是什麼呢?」穿梭古今的劇情、古今並陳的舞台,不只單純講述一場歷史事件、一段客家史料,其實也是知往鑑今、以古喻今。
想了想,我應該也算是一個念舊的人,從老玩具、二手衣到老歌等,這樣的蒐集與愛好也跟著我不少年了,總讓我覺得非常熟悉,像是又可以回到家一樣那般親切。 離家之後的生活繁忙,總是得在創作與工作之間汲取新知,然後還要想如何才能夠與過去所學的專業揉合;於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去思考「我所為何來」就格外地重要,是必須慎重的。近期栢優座的《大年初一前晚的那頓飯》讓我也想到了我為何離家,以及離家之後又該以怎樣的心態回到那個愈來愈不常回去的家,而且對我來說透過戲曲身體呈現這樣的命題非常迷人,好奇之餘也支持這樣試圖結合傳統並找出新詮釋的勇氣。 而阮劇團的《熱天酣眠》則是近年我每每想到都還會會心一笑的作品;在我的觀賞經驗之中,似乎又回到了那個熱鬧哄哄的廟口廣場,人們此起彼落交談的氣氛之中,以我們曾經有的過去去說直到今天都還想再做的夢;幽默動人。如果妳/你也跟我一樣有時候忘了或不太清楚是從哪裡開始活的,那麼或許這兩個作品可以成為幫助我們更進一步思考的邀請之一。 文字|林素蓮 編舞家
說起以「楚漢相爭」為題的舞台演出,當數梅派《霸王別姬》的改編與表演最為經典,然而辜公亮文教基金會與台北新劇團將於六月份推出的大型新編京劇製作《項羽和兩個女人》,則選擇從另一個角度,切入這一連串史實戰役中,身處其中的歷史人物及其雙邊、三邊或四邊關係,對於角色生命的影響和形塑。 演出由李寶春擔任編導並主演項羽,故事從項羽與范增(亞父,楊燕毅飾)之間的詰問開始,以此點出項羽此前放歸劉邦時所流露的性格特點,及范增對項羽「愛美人不顧霸業」的擔憂。虞姬(孔玥慈飾)自然是這兩個女人的其中之一,而劇本中的另一位,便是劉邦之妻「呂雉」(陳雨萱飾)這位於楚漢相爭過程中、在漢初政壇舞台上,皆展現深沉心機與氣魄的奇女子,若也為霸王傾心、意圖協助項羽謀得大位,是否也將對項羽在權力與愛情之間的抉擇,產生變化?作品藉由項羽對待虞姬的態度、給予范增的回應、回絕呂雉的答覆,讓觀眾一層層、一步步認識這位終將隕落的巨星;隨著場景的推展,李寶春所飾演的項羽,也將由本為武生的俊臉,逐漸勾畫出我們熟知的項羽臉譜。
不知道大家如何在混血的台灣文化裡頭找到自我認同?「追根究柢」抑或「見山是山」?我想今年五月在雲門劇場舉行的布拉瑞揚舞團最新製作《#是否》,也許就能給我們一個嶄新的答案。 過去布拉瑞揚的作品《拉歌》、《阿棲睞》證明過這點,他們對於傳統的古調、祭儀從不輕易出手,在Hashtag(主題標籤)充斥的時代,關於文化的意義與禁忌也不無知而為,我相當喜歡這樣對待藝術的態度,將焦點注目在周遭生活的一切,信手拈來的是不止步於「咿呀喔嗨呀」的文化面向。 是否,「知道的愈多,能做的就愈少。」我曾在布拉瑞揚身旁這樣聽他感嘆著,然而每次我都在期待他怎麼做到最多,是否,這就是創作者給我們的鼓勵,關於他們的「自我認同」?「#是否」「#海嘯」「#落翅仔」,我們還想知道原住民的多少?五月份見。 文字|簡麟懿 自由舞者
創立迄今七十四年,鮑羅定四重奏是世界上少數能延續廿世紀精神至現代的音樂名團,肩負著傳承俄國音樂的使命,該團自許「我們的角色,並非僅是演奏美妙音樂,而是傳遞作曲家欲創造的聽覺經驗。」更是俄國音樂大師蕭斯塔可維奇的重要詮釋者。此次來台,將演出精選招牌曲目:蕭氏的兩首絃樂四重奏與鮑羅定及柴科夫斯基作品,讓樂迷體驗滿滿的俄式風情。
當年,作曲家錢南章應詩人洛夫之邀,以後者的詩作寫歌,留下了傳唱動人的歌曲,差距廿歲的兩人,也結下忘年的情誼。五月初的「魚.石頭.聽禪聲」音樂會,將演出錢南章以洛夫詩作發想而寫的兩部作品:第三號交響曲《背向大海》與《大悲咒》與我的釋文給女高音三重唱、混聲合唱與打擊樂,在洛夫逝世一周年的時刻演出,別具紀念意義。
由布袋戲女演師江賜美女士創辦的真快樂掌中劇團,這回在臺灣戲曲藝術節中,聯手偶戲編導薛美華,編創了新作《一丈青》,以台灣早期布袋戲賣藥團的演出形式為背景,藉由搬演「一丈青」扈三娘的故事,以「離家門,入江湖」的個人際遇,映照外台戲班衝州撞府的江湖生活。而除了《一丈青》,還有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年羹堯傳奇》與同黨劇團《白色說書人》的精采呈現,三檔演出,有傳統、有創新,呈現當代布袋戲多元、豐富的劇場美學。
阿拉伯世界地處亞歐非三大板塊交界處,從古至今都是多元文化薈萃之地,對當代阿拉伯音樂家來說,吸收應用跨文化的元素即是傳統。將在四月中旬訪台的音樂家基南.亞梅本身是西方古典樂的單簧管演奏家,但他也是作曲家,更創立「城市樂團」演奏爵士樂,他們結合了西方古典樂的紮實訓練、爵士音樂的即興能力與傳統阿拉伯音樂的底蘊,讓傳統成為鮮活能量,持續為古老文化寫下新生的篇章。
為推動當代音樂的前進輪軸,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在首度加入台灣國際藝術節TIFA行列的今年,推出醞釀已久的「當代音樂平台」,除了開設工作坊培養人才,也建構國際連結以深遠發展,並推出三檔精采演出,跨界多元的音樂展演,探索表演藝術無窮的可能性。
繼去年底美國巡演後,國家交響樂團(NSO)今年再度揚帆,將於四月底赴日本巡演,出發前特地舉辦「來自臺灣-2019日本巡演行前音樂會」,讓台灣樂迷先行體驗巡演風采。音樂總監呂紹嘉特地選了台灣作曲家江文也在一九三六年柏林奧運拿下「文藝競賽特別獎」的作品《臺灣舞曲》,也將演出同代日本作曲家芥川也寸志的《為交響曲所寫的音樂》,讓樂迷看到舞台下的歷史脈絡。
在六歲徵選入聖彼得堡音樂院培訓前從未接觸過鋼琴,卻以巨大天賦成為聖彼得堡鋼琴樂派迄今碩果僅存的大師之一,鋼琴家烏果斯基波折多舛的生命,並未折損其樂音中優雅濃郁的貴族氣息。五月份,他將應邀首度訪台,台灣樂迷將可親身領略其精湛的傳承之聲。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