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view
演出

PAR表演藝術
常客推薦 本月我想看

《台北筆記》

盜火劇團與日本劇場導演平田織佐合作的《台北筆記》終於在台北登場,此劇的前身為平田織佐的經典作品《東京筆記》,創作靈感來自日本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的代表作《東京物語》。 此劇是《東京筆記》首次在華語地區在地化的改編版本,今年二月時曾在橫濱美術館演出,因臺北藝術節終於有機會在台北登場。劇團邀請到影后王琄、《海角七號》女主角田中千繪、謝盈萱、徐麗雯、朱宏章等多位優秀表演者共同演出。 全劇的時空背景,設定在未來的台北,在遠方(歐洲)有戰事的狀況下,許多名畫來到台北避難,在展出「梅維爾特展」的美術館中,透過各角色看似瑣碎的日常對話,一層層抽絲剝繭地勾勒出個人、家庭乃至社會等不同層面的議題。期待台北的在地化版本,不僅可展現出原劇本固有的精巧,也讓觀眾產生跨越國界的文化共鳴。

文字|辛怡澄
第297期 / 2017年09月號
戲劇新訊

身聲劇場《春釘》 探索創作者的「殘疾」意義

身聲劇場的二○一七年,彷如他們的作品一樣繽紛、熱鬧又精采,從南北輪番上演的主婦魔幻日常《群婆亂舞》,到八月遠征愛丁堡藝術節重新搬演《噬》,九月底,回到位於竹圍工作室的「主場」,身聲將推出與前不同的全新創作。《春釘》劇名源於中國詩人海子的一句:我的身子上還有拔不出的春天的釘子。廿五歲即臥軌自殺的詩人海子,曾多次在作品中假想、演繹死亡,生存的意志、瘋狂的日常與精神的折磨,時時在體內拉扯。 由此,也印照出另一位中國身障作家史鐵生的文字,兩位皆帶有悲劇色彩的當代作者,以各自的方式詮釋自身與「病」共生的態度,也帶出了「痛」在他們作品生涯中的重要性,而這也成為身聲劇場構作《春釘》的基底。身體的限制、心理的禁錮,身聲劇場試圖以他們所擅長的肢體風格與音聲節奏,結合文本所帶來的各種意象,重新定義「殘疾」在創作過程中,對於表演者、乃至於創作者的可能意義:一種對於需要的失去、一種喪失了願望的溝通。

文字|陳茂康
第297期 / 2017年09月號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狂舞皮耶佐拉」

那是十幾年前的一個夜晚,我們就像參加挑戰實境節目比賽的選手般,回家打開電腦收下表演課的指令:請你以皮耶佐拉的音樂發展一段開場表演。那是初次接觸皮耶佐拉的音樂,熱血奔騰的感覺還清晰記得! 我們踩著剛學到的新鮮舞步,在音樂裡滑動旋轉,那是幾乎可以清晰感受到彼此呼吸的距離。跟著音樂,甚至不透過眼睛的交流,光是一個呼吸、一個身體的帶領便可感受到當下的情感流動。阿根廷Tango對我來說絕對是最性感的舞蹈,兩人之間的交流與音樂的纏綿悱惻。 皮耶佐拉的探戈音樂總帶人往深谷去,但會在最後拉你一把,從地底拉上天,並回到人間。 他曾說:「並不是我悲傷。絕對不是。我是個快樂的傢伙,我喜歡品嚐美酒,我喜歡佳餚,我享受生活,所以我的音樂沒有任何理由是悲傷的。但是我的音樂是悲傷的,因為探戈是悲傷的。探戈是悲傷的、戲劇性的,但卻不是悲觀的。」 HDC探戈五重奏又將來到台灣「狂舞皮耶佐拉」,我已經迫不及待想到現場被熱辣性感的樂章包圍!期待指數大概就像看一場諾蘭的電影般,給五顆星!

文字|陳婉婷
第297期 / 2017年09月號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解密。潘朵拉》 在災難之中尋找希望

一場東亞劇場連線 結合科幻敘事與神話人物

差事劇團新作《解密。潘朵拉》集結了韓國空間劇場、日本大提琴家坂本弘道、九天民俗技藝團的八家將展演,透過科幻敘事與神話人物的結合,探討現代社會的發展主義危機。聯合編導鍾喬透過跨地理、跨世代共通的神話,不同背景的觀眾得以進入,與作品的主題相遇。這也是不讓在地性閉鎖於狹義本土的方法,而是將主題放置於世界之中思考。

文字|吳思鋒
第296期 / 2017年08月號
企畫特輯 Special 故事工廠《莊子兵法》

悲苦喜樂一念間 你如何從人生密室脫逃?

從第一個作品《白日夢騎士》以唐吉訶德呼應故事工廠創團精神,接下來的《3個諸葛亮》和《男言之隱》談論愛情,故事工廠藝術總監黃致凱的新作《莊子兵法》,則是攬鏡自省,思考帶劇團往前衝的同時,要如何面對創作失敗或瓶頸。透過一場以解開莊子謎題為主題的密室遊戲,六個背景殊異的人物在單一場景中互相牽制、猜忌,最後陷入完全瘋狂,觀眾宛如看了一場真人實境秀

文字|陶維均
第296期 / 2017年08月號
即將上場 Preview 2017國際芭蕾舞星在台北

交融古典與當代 展現芭蕾多樣性

芭蕾舞迷引頸期盼的璀璨盛宴又將展開!「2017 第十一屆國際芭蕾舞星在台北」將於八月下旬登場,邀來十三位各大舞團的首席舞者,除詮釋經典大雙人舞外,更演繹當代芭蕾舞作,包含多齣台灣或亞洲首演舞碼,更有世界首演的全新作品,舞星們舞蹈功力全開,也打開舞迷的視界!

文字|陳韻如
第296期 / 2017年08月號
即將上場 Preview 因搖滾而我們存在

再拒劇團《春醒》 青春值得刺耳的自由

繼《新社員》之後,再拒劇團又推出音樂劇製作,將在九月中上演的《春醒》改編自德國十九世紀德國劇作家法蘭克.韋德金的劇本,以青少年為主角、碰撞內在的懵懂不安與外在環境壓抑之下的面貌。並不因時代改變的青少年議題,如何在不同的時代重新詮釋?透過搖滾樂曲,《春醒》意圖喚醒青少年的靈魂。

文字|蔡侑霖
第296期 / 2017年08月號
廳院迷福利廣告圖片
即將上場 Preview 當代傳奇劇場再詮文學經典

吳興國《浮士德》 解讀自我生命的旅程

繼《蛻變》之後,吳興國再度挑戰西方經典文學,這回是德國文學巨擘歌德厚重深沉的詩劇《浮士德》。吳興國的改編策略是以主角浮士德為中心挑選情節,藉此吐露他心底的理想,及歌德的寄託,他試圖在有限篇幅裡呈現浮士德從「小我」到「大我」的轉變,也就是從上半齣嚮往戀愛卻得面臨錯誤的降臨,到下半齣期盼付出、為人類貢獻並建立理想國。

文字|吳岳霖
第296期 / 2017年08月號
企畫特輯 Special

青春與成年的甜美交會 劇場裡的成年慶典

屬於青少年的台南「十六歲小戲節」

台南習俗的「做十六歲」,代表對孩子成長的期許,而臺南市政府文化局主辦、台積電文教基金會獨家贊助的「十六歲小戲節」,正是藉此節慶,讓青少年們在繁重的課業之外,也能有機會參與戲劇、音樂等表演活動,透過藝術,回看生活種種並說出自己的故事。八月正有兩場青少年參與的相關演出:「東方猴夢想無限音樂會」與影響.新劇場《萬花筒kaleidoscope》,透過劇場的慶典,為少年們迎向未來,打開看見世界的另一扇窗。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96期 / 2017年08月號
企畫特輯 Special

人間美味老少咸宜 就要你「愛上劇場」!

2017 藝饗新北市 澎湃的藝文盛宴

新北市的藝術饗宴「藝饗新北市─愛上劇場」將再度於八月啟動,從此時開始到年底,多樣精采舞台演出輪番上陣,有適合親子共賞,結合音樂、舞蹈、馬戲等形式的戲劇與舞碼,也有巡演國際、載譽歸國、與機器人共舞的科技舞蹈表演,更有多齣團隊的全新製作,切入人生百態、探索家庭與人性議題繽紛豐富的舞台滿漢全席,正待觀眾入座品嚐。

文字|陶維均
第296期 / 2017年08月號
企畫特輯 Special

近鄉情怯話《鈕扣》

何曉玫在六年前開啟的「鈕扣計畫」,旨在為這些浪跡天涯的台灣舞者打造一條回家的路。畢竟,近鄉情怯,之於舞者,他們心底最最渴望的舞台,不在金碧輝煌的巴黎歌劇院、或是林肯中心,而是他們的家園台灣。這些擁有豐富的國際舞台經驗的舞者,在鄉親面前,卻以一種「新鮮人」的姿態被認識,並發表他們的作品他們羈旅生涯中的孤獨奮鬥與感悟。

文字|張曉雄
第296期 / 2017年08月號
PAR訂閱方案廣告圖片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林宜瑾「親近土地計畫」 兩檔作品接連上場

近年作品多強調「台灣身體」的編舞家林宜瑾策畫的「親近土地計畫」邁入第二年,依循慣例,除了專業表演藝術工作者外,素人表演者也未缺席本屆演出、創作及講座,林宜瑾指出,透過跨界交流,期能反思所熱愛的土地面臨的現實。 演出計畫分為兩部分,八月底為與素人合作的在地舞蹈劇場「春泥II眾聲相」,聚焦台灣日常的「菜市場」,從空間場域變遷的張力與衝突,觀看人的存在與故事,林宜瑾與文本阮少泓將帶領六位素人表演者加上三位專業表演者,琢磨真實與粗獷的身體特性,探討生命經歷時代遷徙所留下的複雜「眾聲相」。 九月中,依地創作「看見看不見II」將與觀眾穿梭在板橋435藝文特區的空間。創作者們將為特殊場域創作出屬於場域特有的作品,提問、質疑,堆疊空間低語,演出作品有李南煖《ㄇ計畫秋》、王玟甯《oiseau鳥》、林宜瑾《逝水間》與蘇奕竹《光影設計》。此外,相關的三場延伸座談皆為免費參加,相關訊息請見「壞鞋子舞蹈劇場」臉書專頁。

文字|張慧慧
第296期 / 2017年08月號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克朗淳舞團《靈薄域》

近日的台灣現代舞壇似乎刮起一陣南風,接續七月兩廳院所邀請的印尼艾可舞團,八月我們即將在雲門劇場迎來泰國的克朗淳舞團。 舞團創辦人皮歇.克朗淳(Pichet Klunchun)自十六歲起,開始學習泰國傳統舞劇「箜舞」(Khon),經歷多年訓練,他嘗試從傳統舞蹈的身體想像出發,揉合當代舞蹈的概念,為亞洲現代舞開拓出一條嶄新的可能性。 克朗淳舞團此次帶來的舞作《靈薄域》,靈感取材自泰國東北部丹塞地區的鬼面節(Phi Ta Khon),和一般大家所熟知的泰國中部文化不盡相似,東北部文化反與相鄰的寮國、柬埔寨的文化更相近。皮歇以具儀式性的鬼面節進行發想,讓人期待自文化根源開展的當代舞蹈作品,會有如何獨特的樣貌。

文字|林之淯
第296期 / 2017年08月號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過氣英雄傳》 職場就是你的江湖

這原是個簡單的故事:一位年輕人到布袋戲公司任職,上班卻沒他想的那麼簡單。開會猶如華山論劍、派系叫囂好似比武大會,周遭俱是奇人怪咖、平凡大叔堪比少林掃地僧,小白兔闖入的都市叢林,其實即是武林。編劇王健任將真實職場經驗,融合他對布袋戲的多年癡迷,化為舞台奇想;導演蘇洋徵則以過往對於武俠的崇拜與想像,用之詮釋文本。這不僅是關於英雄的故事,或成為英雄的過程,他們述說的更是那個曾經「英雄惜英雄」的年月,以及關乎英雄的、某種已然「過氣」的價值觀。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是那位曾讓王健任感佩懾服的辦公室神秘大叔,接受訪談時說的第一句話;經過實際的田調走訪、透過一個牽一個,講義氣、重關係的羈絆而出現在蘇洋徵眼前的人們,讓這齣戲除了有諷刺的辦公室日常、喧鬧的打鬥廝殺,更多了不少依據真實的骨幹。原來江湖不遠,原來英雄之所以威能,不因神力絕技,而在於奮力拼搏的那股「氣」。

文字|陳茂康
第296期 / 2017年08月號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史考特兄弟管風琴&鋼琴音樂會

喜愛鍵盤樂器的兄弟檔才子強納森.史考特(Jonathan Scott)和湯姆.史考特(Tom Scott),兩人透過各種鍵盤樂器合作無間!運用鋼琴、管風琴、簧風琴的組合,創造出迥異音色的奇妙音響色彩,很像夏日多彩冰沙沁人心脾。兩兄弟從切塔姆音樂學院(Chethams School of Music)和皇家北方音樂學院(Royal Northern College of Music)畢業,之後各自發展獨樹一幟的職業生涯,也一直是彼此舞台上最佳夥伴。湯姆十七歲以浦羅柯菲夫《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出道,一路念到曼徹斯特大學哲學博士,長期與古典音樂圈保持友好又密切的合作關係;強納森則在好萊塢發展順遂,擔綱幾部電影演出,使他在美國音樂圈頗有新秀之姿,最近在倫敦亞伯特音樂廳演出藍色狂想曲,受到英國週日報樂評盛讚「光彩奪目」。台灣夏日陽光炫目,我期待在華燈初上涼風徐來時刻,浸潤在音樂廳史考特兄弟管風琴和鋼琴耀眼奪目的琴音氛氳中。

文字|桑慧芬
第296期 / 2017年08月號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2017女節 喚醒每個人心中的「女」

以「女神」為主題 兩廳院中「遶境」演出

「女節」來到二○一七,已不只是「女性劇場工作者聯袂呈現女人們的多元創作」,首度提出策展主題「女神」,在國家兩廳院的名人堂、樓梯間、停車場、小森林、服裝製作室巡遊搬演,甚至是在廣場上如野台戲般免費演出。策展人朱倩儀說:「在空間中移動的觀戲體驗像媽祖遶境,創作者成了廟宇宮主,呈現地方處境;在這裡,神明處理著信眾的生活大小事,也代表了『聆聽』的精神。」

文字|白斐嵐
第295期 / 2017年07月號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飛舞在鍵盤之上的華彩繽紛

史考特兄弟管風琴&鋼琴音樂會

即將於八月上旬訪台演出的史考特兄弟二重奏,除了這次將演出的管風琴與鋼琴合奏,其組合之多元,還包含了鋼琴二重奏、鋼琴與簧風琴二重奏,默契絕佳的兩人以充滿活力的演奏風格及娛樂性與創新兼具的演出曲目,備受樂迷歡迎。此次訪台曲目多樣,其中多首出自哥哥強納森.史考特的改編,為管風琴與鋼琴演奏或管風琴獨奏版本;此外還有弟弟湯姆.史考特創作的《時鐘》。

文字|陳相瑜
第295期 / 2017年07月號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企畫特輯 Special 暌違九年重訪 山海塾演出新製作《回—喧囂的海,寂靜的地》

映照自然的鏡子 循環不停的絕美

在睽違九年之後,山海塾將於今年七月再度來台演出,帶來最新製作《回喧囂的海,寂靜的地》MEGURI。其創作理念源於中文象形文字「回」,並將MEGURI視為動詞,指的是像水一樣循環不息,旋繞在所有事物上。MEGURI以「回」的精神,用既和諧且規律的方式,穿梭循環在世界萬物上,如時間的流逝、四季的循環和轉移、地球的變遷。

文字|樊香君
第295期 / 2017年07月號
即將上場 Preview 探討展示和表演之間的共生關係

踏入「社交場」 互觀互演、彼此交陪

台北市立美術館將於今年九月起全面休館進行整修,在休館前推出「社交場」(ARENA),結合「靜態展示」(the displayed)及「活展示」(live exhibition),邀請台、韓藝術家將美術館空間反轉為藝術的「社交場」相互對話,透過多樣的創作形式與表演型態,讓表演和藝術展覽相互凝視,交集融合,串起舞蹈、身體、戲劇、音樂、聲音、影像、文本,探討「展示」和「表演」之間的共生關係。

文字|辛怡澄
第295期 / 2017年07月號
即將上場 Preview 布拉姆斯全本鋼琴作品音樂會

穿越時空的溫暖 世代傳承的見證

今年適逢德國作曲家布拉姆斯逝世一百廿周年,「向布拉姆斯致敬」系列音樂會將演出其一生不同階段的鋼琴作品,回顧布拉姆斯的善良與溫暖;將由鋼琴名家魏樂富與葉綠娜領軍,集合十九位台灣年輕音樂家演出,現場亦將由葉綠娜教授簡介導聆。這不僅是一場場認識與重溫美好藝術的音樂會,一個傳遞善良與人性理想的儀式,更是一幕鋼琴藝術在台灣世代傳承的見證與縮影。

文字|陳政廷
第295期 / 2017年07月號
企畫特輯 Special

揭露抗爭中表演、觀看、與參與間的弔詭

布拉瑞揚《無,或以沉醉為名》

這無疑是布拉瑞揚重新出發以來,最為沉重、也最介入現實的作品。結尾時,躺在地上的舞者,從類似夜宿凱道的睡姿,慢慢拱身成為土塚的意象,或倒立豎腿彷彿成為一座座墓碑,讓人感受到在任何政治抗爭的背面都存在的陰影。固然,對不正義挺身而出是必要的,但作為一個藝術家,布拉瑞揚更在意的是每個原住民在現實中所遭遇的曲解或歧視。

文字|郭強生
第295期 / 2017年07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