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皇家愛樂管弦樂團的創立者畢勤爵士,雖非音樂科班出身,但對藝術的熱愛卻讓他一頭栽進兩個世紀交會間的黃金年代,先後創立了倫敦愛樂與皇家愛樂,畢勤為音樂付出了一生心力。而後續接任的首席指揮,則將皇家愛樂一路帶上世界名團之列。九月再度訪台,樂團將在尼爾森指揮下,演出兩場東西方經典曲目。
英國皇家愛樂管弦樂團
9/25~26 19:30 台北 國家音樂廳
INFO 02-77373988轉2
一九四六年,在英國樂壇具指標地位的畢勤爵士(Sir Thomas Beecham)創立了他一生中最後一個樂團——英國皇家愛樂管弦樂團。
皇家愛樂的成立得追溯至十九世紀初,由倫敦音樂家們發起的「愛樂協會」,出身藥商家族的畢勤,正是這個協會的受邀成員之一。畢勤非音樂科院出身,但他交遊廣闊,曾與理查.史特勞斯討論《莎樂美》,也曾向浦契尼求教《蝴蝶夫人》、《托斯卡》,同時他也是華格納《紐倫堡的名歌手》在英國的首演指揮,此外,也積極演出德布西、拉威爾、西貝流士等人作品,為當時英國樂壇注入活力。
畢勤投注心力 身後終獲皇室認證
畢勤始終想在倫敦創立一流的職業樂團,與英國廣播公司(BBC)無法取得共識下,自行籌組了倫敦愛樂管弦樂團(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直到二戰爆發前,畢勤一直擔任該團指揮。大戰結束,畢勤返回英國,但倫敦愛樂卻只願給予畢勤客席指揮頭銜,他便將心力投注到新創的皇家愛樂上。秉持「帶來動聽樂音」的原則,除現場演出外,畢勤也致力於錄音,帶領這個樂團灌錄了上百部作品,包括了英國作曲家戴流士(Frederick Delius)等人之作。在逝世前,畢勤持續指揮皇家愛樂十餘年不歇。
去世前一年,畢勤邀請德籍指揮家肯培(Rudolf Kempe)出任樂團助理指揮,他逝世後,肯培受聘出任首席指揮。一九九六年,也就是畢勤去世五年後,英國女皇正式冊封樂團「皇家」頭銜,在創立廿年後,終於獲得了皇室認證。
肯培之後,匈牙利指揮杜拉第(Antal Doráti)出任首席指揮,由Decca為其發行了許多錄音。杜拉第卸任後的兩個樂季,皇家愛樂並未聘任常任指揮,後由魏勒(Walter Weller)擔任首席指揮。八○年代後,皇家愛樂開始將古典樂經典配上時興流行節奏,改編成較易被接受的版本,短短數年間銷售逾百萬張,之後,他們也繼續進行許多搖滾與流行樂的管絃改編,如像平克.佛洛依德、阿巴、披頭四……都在其曲目中。
普列文(André Previn)上任後皇家愛樂又拉回了正統,雖然這位指揮在電影音樂、作曲均有涉獵,但他在經典曲目排練上的要求卻紮實地將樂團的詮釋深度拉高了層次。之後,在阿胥肯納吉(Vladimir Ashkenazy)、泰米卡諾夫(Yuri Temirkanov)、加蒂(Daniele Gatti)、杜特華(Charles Dutoit)等大師帶領下,樂團繼續以皇家之名,名列世界一流名團。
尼爾森與侯以嘉 東西完美配搭
皇家愛樂曾來台數次,本次由指揮風格具戲劇張力的指揮尼爾森(John Nelson)與小提琴家侯以嘉,演出兩場分別以東、西方為概念,包括陳鋼、何占豪《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德弗札克《第九號交響曲》、貝多芬《第三號交響曲》等曲目的音樂會。
交響樂團像是一棟持續建造中的建築,創團者與其繼任者都留下了清晰的影子,在錄音技術與現場演出都較百年前便利的今天,我們得以近距離觸及,在一磚一瓦之間,追尋前人所留下的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