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習俗的「做十六歲」,代表對孩子成長的期許,而臺南市政府文化局主辦、台積電文教基金會獨家贊助的「十六歲小戲節」,正是藉此節慶,讓青少年們在繁重的課業之外,也能有機會參與戲劇、音樂等表演活動,透過藝術,回看生活種種並說出自己的故事。八月正有兩場青少年參與的相關演出:「東方猴—夢想無限音樂會」與影響.新劇場《萬花筒kaleidoscope》,透過劇場的慶典,為少年們迎向未來,打開看見世界的另一扇窗。
十六歲小戲節
東方猴—夢想無限音樂會
8/12 19:30 8/13 14:30
影響.新劇場《萬花筒kaleidoscope》
8/18~19 19:30 8/19~20 14:30
臺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INFO 02-27687369、06-2140097
台南民間習俗裡的「做十六歲」,代表著孩童離開了七星娘娘(七娘媽)的庇佑,正式踏入人生另一階段的「成年禮」。孩子長大了,必須懂得分擔家務家計、體會成人該有的社會責任,青春正盛的花樣少男少女們,除了透過儀式、做好準備,如今,也有機會參與戲劇、音樂工作坊,認識自己,也學習彼此合作;或在藝術家的講座裡,聽聽前輩們的成長經驗。這是臺南市政府文化局主辦、台積電文教基金會獨家贊助的「十六歲小戲節」給孩子們的獻禮,今年更以「台積電青少年劇場計畫」為名,擴大規劃一系列表演藝術活動,要讓參與期間的學員們,不僅深刻體會成年之意,也能盡情享受、恣意揮灑這美好而甜蜜的十六歲。
從荳蔻而待放 綻開繽紛花樣
台灣的青少年成長過程,常因課業與學習的壓力,令人感覺暗淡無色。看看正值暑假的演出節目即可見一斑:兒童戲劇、互動音樂會與舞蹈課程,以及北中南東各地的兒童藝術節,似乎一直存在著某種斷層,青少年觀眾的消失,或許不完全在於各種暑修、補習的桎梏,而是確切面臨了無事可與、無戲可看的窘境。正因如此,永華文化中心科長方敏華也坦言,第一屆「十六歲小戲節」辦起來著實辛苦,卻也在報名加快額滿、票券迅速售出的逐年進程中,看見了青少年們對於此類活動的需求、熱情與滿滿的想望。
此屆由四個表演藝術團隊:東方猴樂團、影響.新劇場,以及莎妹和日本扮家家酒劇團合作,分別舉辦工作坊與成果發表、售票演出,要讓學員們與青少年觀眾們「看戲、扮戲、做戲」的三個願望,得以一次滿足。七月中登場的「我的星球——高中生戲劇工作坊」特邀曾獲日本岸田國士戲劇賞的導演柴幸男來訪,舉辦五天的培訓課程,與台南的學員們一同發展、創建屬於他們的小宇宙。八月開始的「東方猴計畫——高中生音樂工作坊」,則以東方猴樂團獨特的表演組合與師資為底,召集具備鋼琴、小提琴、電吉他及柳琴等多達八種東、西方樂器演奏專長的學員,共聚一堂。學音樂的孩子不少,可以讓他們彼此“jam”一下的場合卻不太多,尤其像這樣能在老師的帶領下,融合古典與流行,讓各種樂器對話而展現個性的機會更形難得。透過四天的密集課程,將在八月十二日登場的演出呈現,將迸發出怎麼樣的聲音樂曲,亦令人豎耳期盼。
三年來皆參與「十六歲小戲節」、一直以來在兒童、青少年劇場耕耘的「影響.新劇場」,維持他們一貫的初衷:堅持以激發創造力為創作核心,去發展更多元且專為年輕族群量身打造的劇場演出。提到青少年扮戲計畫,身兼「影響.新劇場」團長與編導的呂毅新充滿能量地說:「有些小孩所經歷的遭遇,比大人所想的還要豐富多元。」今年的演出計畫名為《萬花筒》Kaleidoscope,這個字源自於希臘語中“KALOS”(美麗)、“EIDOS”(形狀)和“SCOPE”(觀看),恰恰如同青少年的花樣年華。當不同的媒材聚集在一起時,便會折射出意想不到的美,倘若將劇場這個恣意的想像空間與青少年碰撞,該會是多大的火花?這個計畫,就是影響.新劇場希望帶給台南青少年的成年大禮。
拼貼生活故事 演出屬於他的青春紀事
從二○一五年的《少年蒙太奇》、一六年《在路上》至今年的《萬花筒》,三年的計畫裡,導演皆以口述歷史的方式引導每位學員將自己的故事說出來,透過拼接的編導風格,演繹出年輕世代的自由靈魂。在發展初期,許多學員常說自己沒有值得和大家分享的故事,導演也總會提問:「那你身旁的人的故事呢?家人或朋友呢?」透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培養學員思考,並觀察、同理周遭的人們,也常常在分享的過程中,引導學員去了解故事中發生的問題,或許他們會漸漸發現,問題可能不是真的難題,又或者那些問題,得以在這過程中自然地迎刃而解,導演所分享的,是讓學員知道「自己是有力量」、可以「為自己發聲」的劇場觀點。
以過去幾年的創作片段為例:有一位少年假日打工經驗是在養雞場清雞屎。所有的學員跟著學習在養雞場工讀的辛苦過程,創作了〈雞場人生〉的片段演出。這樣的發展,讓原本因家境所需難以啟齒的打工經驗清雞屎轉化成了另一種意義:無法選擇的困境和出身,是可以做為未來人生的資產,是獨特難以取代的生活片段。也讓其他青少年可以體驗到與生活經歷完全不同的生活體驗。
有些學員的成長經驗並不像想像中的簡單。如〈鹹酸甜〉是非常陽光且熱愛街舞的大男孩的故事:很小的時候,他爸爸出了一場嚴重車禍,從那時起,爸爸的智商就停留在兒童階段了。小時候好像多了個玩伴;但漸漸長大後,發覺爸爸似乎在他的成長過程當中缺席了。聽到其他學員講述關於父子的片段,正向思考的他沒有埋怨,知道自己要為家庭擔當,但也好希望能有這樣可以賭氣、耍賴、撒嬌的對象。這也是一種酸楚的甜蜜。
也有一些青少年突破疾病的故事,勇敢的為自己發聲:如想要有海賊王橡膠果實,被異位性皮膚炎所擾的少女心願;罹患小耳症卻刻苦修練,最後成為聽障國手的經歷;七個月大就經歷換肝手術,想要實現模特兒夢想的故事等等。
劇場的十六歲祭典 一同歡慶、發揮玩興
「年輕人生活的世界是不停在變化,我必須不停地update,這也算是一種學習。」在這三年間,從臉書、IG、直播、Youtuber……的盛行,到沒落,從與青少年的工作中,呂毅新發覺他們所處的世代是如此快速多變,卻沒有一個為青少年打造的專屬管道和平台。透過劇場,得以提供一個發聲的空間,也讓觀眾理解他們。因為「十六歲小劇場─少年扮戲計畫」為劇團、為臺南文化中心培養出一群新而死忠的觀眾,這些人是曾參與的學員,或家長、朋友,因為這個計畫重新認識劇場、自己和身邊的青少年。有許多人,是紅著眼眶走出劇場的,願意成為推廣藝文和青少年劇場種子的後盾和助力。
十六歲成年禮是府城習俗,而劇場就像個慶典,歡慶著這些孩子們的生命力。從演員、編導設計、行政製作、後台組員等,每個部門都有個位置,等待著合適的孩子們發揮玩興,同時,也召喚著觀眾們共同響應。在一齣戲從零到有的過程中,孩子們也打開了看見世界的另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