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view
演出

2017女節的創作群。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2017女節 喚醒每個人心中的「女」

以「女神」為主題 兩廳院中「遶境」演出

「女節」來到二○一七,已不只是「女性劇場工作者聯袂呈現女人們的多元創作」,首度提出策展主題「女神」,在國家兩廳院的名人堂、樓梯間、停車場、小森林、服裝製作室巡遊搬演,甚至是在廣場上如野台戲般免費演出。策展人朱倩儀說:「在空間中移動的觀戲體驗像媽祖遶境,創作者成了廟宇宮主,呈現地方處境;在這裡,神明處理著信眾的生活大小事,也代表了『聆聽』的精神。」

文字|白斐嵐
第295期 / 2017年07月號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飛舞在鍵盤之上的華彩繽紛

史考特兄弟管風琴&鋼琴音樂會

即將於八月上旬訪台演出的史考特兄弟二重奏,除了這次將演出的管風琴與鋼琴合奏,其組合之多元,還包含了鋼琴二重奏、鋼琴與簧風琴二重奏,默契絕佳的兩人以充滿活力的演奏風格及娛樂性與創新兼具的演出曲目,備受樂迷歡迎。此次訪台曲目多樣,其中多首出自哥哥強納森.史考特的改編,為管風琴與鋼琴演奏或管風琴獨奏版本;此外還有弟弟湯姆.史考特創作的《時鐘》。

文字|陳相瑜
第295期 / 2017年07月號
企畫特輯 Special 暌違九年重訪 山海塾演出新製作《回—喧囂的海,寂靜的地》

映照自然的鏡子 循環不停的絕美

在睽違九年之後,山海塾將於今年七月再度來台演出,帶來最新製作《回喧囂的海,寂靜的地》MEGURI。其創作理念源於中文象形文字「回」,並將MEGURI視為動詞,指的是像水一樣循環不息,旋繞在所有事物上。MEGURI以「回」的精神,用既和諧且規律的方式,穿梭循環在世界萬物上,如時間的流逝、四季的循環和轉移、地球的變遷。

文字|樊香君
第295期 / 2017年07月號
即將上場 Preview 探討展示和表演之間的共生關係

踏入「社交場」 互觀互演、彼此交陪

台北市立美術館將於今年九月起全面休館進行整修,在休館前推出「社交場」(ARENA),結合「靜態展示」(the displayed)及「活展示」(live exhibition),邀請台、韓藝術家將美術館空間反轉為藝術的「社交場」相互對話,透過多樣的創作形式與表演型態,讓表演和藝術展覽相互凝視,交集融合,串起舞蹈、身體、戲劇、音樂、聲音、影像、文本,探討「展示」和「表演」之間的共生關係。

文字|辛怡澄
第295期 / 2017年07月號
即將上場 Preview 布拉姆斯全本鋼琴作品音樂會

穿越時空的溫暖 世代傳承的見證

今年適逢德國作曲家布拉姆斯逝世一百廿周年,「向布拉姆斯致敬」系列音樂會將演出其一生不同階段的鋼琴作品,回顧布拉姆斯的善良與溫暖;將由鋼琴名家魏樂富與葉綠娜領軍,集合十九位台灣年輕音樂家演出,現場亦將由葉綠娜教授簡介導聆。這不僅是一場場認識與重溫美好藝術的音樂會,一個傳遞善良與人性理想的儀式,更是一幕鋼琴藝術在台灣世代傳承的見證與縮影。

文字|陳政廷
第295期 / 2017年07月號
無限卡福利廣告圖片
企畫特輯 Special

揭露抗爭中表演、觀看、與參與間的弔詭

布拉瑞揚《無,或以沉醉為名》

這無疑是布拉瑞揚重新出發以來,最為沉重、也最介入現實的作品。結尾時,躺在地上的舞者,從類似夜宿凱道的睡姿,慢慢拱身成為土塚的意象,或倒立豎腿彷彿成為一座座墓碑,讓人感受到在任何政治抗爭的背面都存在的陰影。固然,對不正義挺身而出是必要的,但作為一個藝術家,布拉瑞揚更在意的是每個原住民在現實中所遭遇的曲解或歧視。

文字|郭強生
第295期 / 2017年07月號
企畫特輯 Special

經典音樂劇《芝加哥》 廿周年重製再訪台

八卦又腥羶 揭露糜爛的社會現實

火辣的歌舞、諷刺的歌詞,鋪陳的是紙醉金迷、浮華糜爛的社會寫實事件這就是百老匯經典《芝加哥》!暌違台灣十二年,原汁原味的舞台製作將於八月再訪,此次的廿周年紀念版由百老匯主要演員擔綱,經典爵士歌舞風情與音樂,將讓台灣觀眾體會專屬《芝加哥》的狂放魅力!

文字|陶維均
第295期 / 2017年07月號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印尼艾可舞團、山海塾

盛夏七月,有幸能夠欣賞到來自他方舞蹈。2017新點子舞展,印尼艾可舞團的編舞家艾可.蘇布利陽托,將帶來揚名國際舞作《哭泣賈伊洛洛》與《Balabala》,前者自受創海洋發想,為印尼哈馬黑拉島生態請命,恰與台灣近日延燒議題遙相呼應,後者由五位女性舞者,解構男性主導的傳統戰舞,為土地與性別發聲。 此外,曾經四度來台,帶來精湛舞踏技藝的山海塾,從《卵熱》、《寂靜》、《響》,乃至《影見》,展現與土方巽、大野一雄黑暗舞踏風格,截然不同的身體脈絡,自魂靈躁亂,轉而走向沉靜簡單,同時又帶有東方神秘與魔魅視覺。本次天兒牛大帶來最新舞作《回喧囂的海,寂靜的地》,從中文象形文字「回」出發,容納時序更迭、萬物生死循環,讓人備感期待。

文字|詹傑
第295期 / 2017年07月號
常客推薦 本月我想看

《木蘭少女》

一直以來都很喜歡音樂劇,不論是百老匯音樂劇或是歐陸音樂劇,有別於戲劇的表演方式,音樂劇演員能夠藉由音樂與舞蹈,來更深刻地呈現出人物的情感,還有言語無法表達的強烈情感與衝突。 花木蘭,中國文學中一位代父從軍的女性人物,是民間流傳甚廣的女中豪傑、民族英雄,這位家喻戶曉的巾幗英雄因為父親年老體弱,家中又無其他成年男子,孝順的她便女扮男裝,代替父親上了戰場。 木蘭的孝順舉動深植人心,但如果木蘭並不是眾人所知的出於自願的呢?這部華語原創音樂劇《木蘭少女》顛覆了大家所知的故事,以現代人的思維角度出發,重新去詮釋故事的不同面貌,並融入了最熱門且貼近時代的兩性差異、性別認同、家庭倫理等議題。木蘭從軍到底是「自己選擇」下的心甘情願,又或者是在「沒有選擇」下自我犧牲而代父從軍呢? 「我飛,我願,飛得更高,飛得更遠,逆風才是遠行的路,逆風才能吹開新的路」,很期待七月看木蘭如何帶著我們逆風飛往高處,深入雲端、飛向夢想,找到自己真正的價值。

文字|嚴佩君
第295期 / 2017年07月號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案件背後,是普通人的心有不甘

非常林奕華《福爾摩斯.心之偵探》

一如林奕華改作如《三國》、《紅樓夢》、《梁山伯與祝英台》等經典文本,福爾摩斯的故事與人物,在《心之偵探》中乃是林奕華創作的原料,用以偵查如你我一般普通人的當代日常。編導林奕華將福爾摩斯與華生、莫瑞亞提與福爾摩斯的兩人關係放大,轉換為「普通人」與似乎「不那麼普通的人」之間的人際關係,藉以呈現人無法面對自己及自己的孤獨之「真相」。

文字|梁文菁
第294期 / 2017年06月號
即將上場 Preview 傳統戲的現代觀

《螢姬物語》 愛的大考驗

唐美雲歌仔戲團的新作《螢姬物語》,宣傳上最吸睛的亮點,就是女裝和服打扮的唐美雲,與男裝和服造型的許秀年!國寶小生與最美娘子的行當互換,也說明了《螢姬物語》的故事重點:從性別認同議題切入,透過時空穿越,回首前世看今生。金三角的組合加上青年導演吳定謙,唐美雲表示,《螢姬物語》要說的事情其實就是「愛」,希望能藉由戲劇、藉由溫柔的心,去化解現代人面對的考驗。

文字|陳巧蓉
第294期 / 2017年06月號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
即將上場 Preview 老品牌的老堅持

李寶春「新老戲」 京崑合體演新意

京劇名角李寶春每年推出的「新老戲」系列,打磨經典以新意詮釋,已成標誌性的品牌,近年的方向之一是「京崑合體」,李寶春融合二者精華鍛鍊經典,今年推出《知己》、《趙匡胤》與《寶蓮神燈》三齣,期待透過現代觀點的剪裁和劇場效果,讓老戲「彌新」也「迷新(新觀眾)」。

文字|陳巧蓉
第294期 / 2017年06月號
即將上場 Preview 2017鈕扣計畫

凃力元、董柏霖、劉奕伶 反思人權與個人生命

一年一度的「鈕扣計畫」舞蹈平台,今年邀回凃力元、董柏霖、劉奕伶三位旅外舞蹈遊子,分別呈現他們的編創作品:在瑞典工作、對難民問題相當有感的凃力元透過舞作反思「人權」;董柏霖作品集結許多同志朋友的故事,期待引發觀眾對另一個族群的同理心;劉奕伶回顧在舞團成長的心路歷程,自問:什麼是「更」好的自己?什麼是「更」好的選擇?

文字|張慧慧
第294期 / 2017年06月號
即將上場 Preview NSO「布魯克納7」

布魯克納的里程碑 艾爾加的天鵝之歌

NSO六月份的「布魯克納7」音樂會,將演出奧地利作曲家布魯克納的經典作品《第七號交響曲》,此作為布魯克納奧地利之外的地區進行作品首演,首演的這天被後世稱為「布魯克納享譽世界的生日」。而同場也將由大提琴家楊文信詮釋艾爾加的《大提琴協奏曲》,被稱為作曲家的「天鵝之歌」,樂曲從抒情吟詠逐漸走向沉痛哀鳴,深刻的情感與抒情性,成就了這部作品的傳奇性。

文字|蔡育昇
第294期 / 2017年06月號
即將上場 Preview NTSO「大師的對話─夏漢與水藍」

俄國交響與大師 三個時代的不同面貌

柴科夫斯基、浦羅柯菲夫、齊爾品,分屬三個時代的俄國作曲家,國立臺灣交響樂團的「大師的對話─夏漢與水藍」音樂會,即以上述三位作曲家的作品,呈現俄國音樂在不同時空背景下的面貌。其中邀到知名小提琴家夏漢詮釋浦羅柯菲夫的《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指揮水藍本身就是第一位灌錄全套齊爾品管絃樂作品的指揮家,合作早有默契的兩人,如何展現俄國大師傑作?令人期待!

文字|張偉明
第294期 / 2017年06月號
表藝年鑑廣告圖片
即將上場 Preview 丹奈爾四重奏

三年大型計畫 驚豔台灣樂迷

成立於一九九一年的「丹奈爾四重奏」是俄國作曲家蕭斯塔可維奇絃樂四重奏作品的重要詮釋者,兩年前訪台時,即以五場音樂會,依創作順序演奏蕭氏全部十五首四重奏。今年開始,丹奈爾四重奏更將受邀在台灣開啟一項為期三年的大型計畫「丹奈爾四重奏的巡禮之年」:以十六場音樂會,演奏貝多芬、蕭斯塔可維奇和魏因貝格三位作曲家的三個全套共四十八首絃樂四重奏!

文字|張皓閔
第294期 / 2017年06月號
企畫特輯 Special

一顆無形想像的球 一個無限可能的交流平台

第十五屆台新藝術獎頒獎典禮及講座側記

五月十三日的台新藝術獎頒獎典禮,評審從入圍的「十九強」中,選出視覺藝術類、表演藝術類及一位不分類得主,分別頒與大獎。回歸前十一年的評選頒獎規則,也讓人看到台新藝術獎如何回應當下藝術創作環境的變化。如同頒獎典禮時的串場演出,透過演員的肢體動能和音效搭配,創造出那顆忽大忽小、可近可遠、能量四散的想像的球,呼應了台新藝術獎與時俱進的個性。

文字|陳茂康
第294期 / 2017年06月號
企畫特輯 Special

獲獎團隊介紹與評審意見

第十五屆台新藝術獎,由吳瑪悧、張曉雄、鴻鴻、陳貺怡等四位國內代表,及奧地利林茲OK當代藝術中心館長馬丁.史圖(Martin Sturm)、新加坡國際藝術節總監王景生(Ong Keng Sen)、澳洲雪梨Performance Space藝術總監傑夫.可汗(Jeff Khan)共七人組成的國際決選團,最終選出「視覺藝術」、「表演藝術」、「不分類年度大獎」三項得主,共獲三百五十萬元獎金。

文字|陶維均
第294期 / 2017年06月號
企畫特輯 Special Our Time 30我們的時光 入選徵文

國家戲劇院與音樂廳工程之興建

從紀念總統蔣公到發揮社會教育的功能

我們在兩廳院內敲敲打打,鑿牆又補強,塵埃飛揚碎片滿地,榮民工程處身為政府單位,以達成交付任務為重,日夜趕工,士氣高昂。終能達成目標,如期在工程預算內竣工啟用。 開幕時,戲劇院大戲為國劇(現稱京劇)《文姬歸漢》,展現當時政治上的正確性。

文字|龐正平
第294期 / 2017年0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