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的奇妙生活(之一):最無用的機器
因為「最無用的機器」這個主題的引入,也使得王仲堃的創作脫離了介於玩具和樂器之間的層次,多了一些靜觀的哲理,而這便體現在「無時鐘」這件鐘擺作品身上:擺子只是不斷地往復,但這規律的自我平衡,並不導向任何用處,它只是呈現正負間的歸零,卻終究帶來一種安然的快適。
因為「最無用的機器」這個主題的引入,也使得王仲堃的創作脫離了介於玩具和樂器之間的層次,多了一些靜觀的哲理,而這便體現在「無時鐘」這件鐘擺作品身上:擺子只是不斷地往復,但這規律的自我平衡,並不導向任何用處,它只是呈現正負間的歸零,卻終究帶來一種安然的快適。
《寶萊塢生死戀》自一九一七年以來被翻拍無數次,而二○○二年上映的版本是其中之最,本次來台演出的瑪華.香卡(Mahua Shankar)就曾在這部堪稱印度的國民電影中參與演出。 香 卡十四歲時投入印度古典舞蹈的傳奇性代表人物Pandit Birju Maharaj門下,是當時最年輕的弟子,如今已是印度表演藝術家的佼佼者。本次來台演出的是有兩千年的傳統,北印度最重要的舞蹈形式之一卡薩克舞蹈 (Kathak,另譯卡達克),這位寶萊塢明星不只傳承,也擅於從傳統翻出新意,卡薩克的快速腳踏、連續轉圈,與優雅肢體為特色,都承襲自古典宮廷的高度 審美精緻文化傳統神話來源,與中世紀以來的伊斯蘭文化。 有趣的是,本次節目在音樂選擇上亦結合中西特色,除了有在印度被譽為樂器之王的塔布拉鼓(Tabla)、具廿條弦奇幻音色的西塔琴(Sitar)外,還有小提琴配合。
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與雯翔舞團自二○一二年首度合作開創「嘉義新舞風」,年年邀請三位編舞家發表作品,這個年輕創作者的演出平台,過去四年分別以「速極」、「未來式」、「看不見的溫度」、「獨語」為主題進行編創,至今已邁入第五屆。 有趣的是,今年度以「策馬進3城」為題,除了邀請台灣民謠學者簡上仁彈唱鄉土歌謠引述諸羅意象外,亦首度邀請編舞家實際駐地進行文史採集,三位編舞家蘇品文《Spirit》、黃懷德《3》及鄭伊涵《四人房》將納入地方的土地風格進行編創,比如黃懷德《3》即是「山」,從嘉義的古名「諸羅山」出發,演繹山的地方風采。 除此之外,今年度亦邀請雲門2舞者李尹櫻進行講座分享,邀請鄰近社區民眾及國高中學生共同參與,推廣與擴大對舞蹈的想像。
近年來,國外有愈來愈多知名的室內樂團體紛紛來台舉辦音樂會,不僅一掃大多數樂迷對於室內樂作品感覺沉悶、嚴肅的刻板印象,更提升了許多經典室內樂作品的能見度,讓樂迷們透過現場聆聽了解到室內樂無窮的魅力。 就在六月,成軍至今屆滿七十周年的茱莉亞弦樂四重奏也將來台演出。這個被譽為「美國室內樂第一家庭」的天團見證了歐美國家在二戰後的室內樂發展,同時也是許多資深樂迷初次接觸室內樂的啟蒙者。就在歷經歲月淬煉與團員的更易後,二○一○年茱莉亞弦樂四重奏迎來了首位華裔團員擔任第一小提琴手的林以信,並為樂團帶來嶄新的樂風。 這次該團帶來了三首樂派、風格截然不同的室內樂曲目,從莫札特最成熟的弦樂四重奏《不諧和》、舒伯特突破自我風格的《斷章》到德布西在樂壇嶄露頭角之時所寫下的唯一一首弦樂四重奏,這些作品兼具時代性與藝術價值,相信由茱莉亞弦樂四重奏精湛的技術與高超默契,定能讓國內樂迷大飽耳福。 六月十三、十四日在台北誠品表演廳,六月十五日在台中中山堂,希望國內喜愛室內樂的樂迷們千萬別錯過了茱莉亞弦樂四重奏所帶來的精采演出。
編劇簡莉穎加上導演許哲彬,還忘不了三姊妹的小鎮,就來到了前世今生的服妖輪迴,而名單上一字排開漂亮的演員名單:謝盈萱、Fa、王安琪、王世緯如此黃金到極致的組合,怎麼也不願錯過。 的確,剛開始看到這齣戲的介紹時,《服妖之鑑》成了「雖不理解但無法忘記」的四個字,經過一則則愈說愈明的劇透後,反倒期待了起來。「服妖者,男穿女服,女穿男服。」在古代,穿上與自己身分的不符的衣物,便成了「妖」,故事從明代、白色恐怖到現代,不同的時空背景,不同的「服妖者」,相同的是他們在社會大框架下被壓制住的獨特之美。然而所謂的「妖」,反倒更像是無法容下異議的狹隘思維,擠壓變形後的集體暴力眼光。 這穿梭百年的服妖者異語令人期待,踏進劇場後究竟會有多少令我們驚喜或心碎的故事?
什麼是「家」?一個千迴百轉也難解,一百個人有一百種答案的大哉問,如何在劇場裡演給你看?兩廳院新點子劇展以「一家の味」為題,邀來同黨劇團《窗明几淨》與動見体劇團《拼裝家族》,分別由黃郁晴與吳定謙執導,透過國外翻譯文本與本土原創劇作,透視現代家庭辛甜苦辣、五味雜陳的多種況味。
向來理性先於感性的林文中,一路在創作上留下清晰的思考軌跡,之前的《長河》、《空氣動力學》從思索身體如何動,鍛造賦予舞者群體如水、如風變幻莫測的型態,而新作《流變》則試圖走得更遠,物質(身體)表現非物質(水)的流動方式依然是本次創作母題,但他這次不去模仿水,而是要舞者成為水。「我們不再去扮演波光粼粼,而是利用身體的皺褶、關節的鬆緊而去強化水的閃動、流變。」
創立於一九二六年的NHK交響樂團是日本第一個專業交響樂團,在歷任指揮的奠基、及邀請國際樂壇一流指揮客座演出的合作激發下,成為可與歐洲頂尖樂團媲美的日本代表性樂團。距上次訪台已有四十五年之久,只在發燒友間口耳傳頌的精采樂音,將在指揮下野龍也帶領下再度訪台,兩場音樂會將分別呈現德奧及斯拉夫經典,展現「N響」的精湛功力。
高雄春天藝術節的「春藝歌仔戲專案」開展迄今已邁入第五年,成功打造了藝術節的品牌特色,也引領高雄歌仔戲的演出風潮。今年邀來秀琴歌劇團、明華園天字戲劇團、春美歌劇團、一心戲劇團等四團聯演,除了各團天王小生出馬擔綱,團內的第二代也現身挑梁,親子同台更添戲迷話題,令人興奮期待!
五月中登場的「兩廳院室內樂系列」以「民謠」為主軸,邀請聲樂、國樂與西樂的音樂家演出三場精緻音樂饗宴。首檔「陳妍陵與她的黃金搭擋」內容涵蓋十九世紀末至廿世紀中期,理查.史特勞斯、佛漢.威廉士等人作品。第二場「三個人」國樂室內樂團則搬演貫穿古今、未來與地域的中國與台灣音樂。最後的「廖皎含與演奏家好友」演出浦朗克與梅湘作品,展現廿世紀法國新古典至序列主義音樂潮流的演變。
當臺北市立國樂團(TCO)遇上朱宗慶打擊樂團(JPG),還有劇場頑童王嘉明,會擦出什麼火花?音樂會「界」以《白蛇傳》故事為架構,在兩團跨界合作的基底上,演出「界內界外」的糾葛,音樂動機扮演劇中角色,多條字幕流洩意象字句,藉著文字與演奏的呈現,讓觀眾的視覺和聽覺在內心交錯,於是,一段愛情就這麼娓娓道來
不同世代的素人表演者,齊聚舞台,用各自的質樸身體,舞說生命的孤寂這是編舞家林素蓮的新作《福吉三街》,也是她「邊緣人物計畫」的第三個作品。不強調技巧,只表達真誠,在貼近這群表演者的流行歌曲中,他們訴說各自的生命故事
歌仔戲向來以生角為重,不過明華園近來兩個作品去年新生代擔綱的《流星》,與即將在五月演出的《四兩皇后》,都以旦角為主,可說是顛覆了歌仔戲傳統。《四兩皇后》由明華園鐵三角:孫翠鳳、陳勝在、鄭雅升主演,故事從後唐歷史發想,是歌仔戲版的《後宮甄嬛傳》,有精采的宮鬥情節,同時也翻轉了「戲子無情」的說法,把主角四兩塑造成有情有義,兼具智慧與姿色的女子。
翻轉過四大名著的林奕華,這次將中國的經典愛情故事、以戲曲形式傳唱人心的《梁祝》重新塑造,轉化為音樂劇現身,把背景從原本的尼山書院改為藝術學院,在藝術學院的課堂練習裡,梁與祝、觀眾與演員們藉由許多課題反求諸己,於是「繼承者們」從創作中「學習看東西的新角度、認識自己的新方法。」
繼台灣音樂劇三部曲之後,音樂時代劇場與中國合作,推出都會愛情音樂劇《微.信》,2.0版的故事橫跨兩岸,描述四對不同關係的戀人,在網路上的機遇與錯過,穿插台北及廈門兩座城市的風貌,輕鬆呈現網路的愛情關係,同時隱含著對於愛與信任的討論。
旅美編劇朱宜的《Holy Crab!異鄉記》以「大閘蟹警報」與紙紮「精品」侵權的兩個新聞事件,交織成一齣寫實又魔幻的黑色喜劇,突顯移民社會荒謬的異文化生存衝突,將由創作社搬上舞台。導演楊景翔為了突出黑色喜劇的調性,將劇中跳脫現代時空的非寫實片段,以歌舞與集體即興的形式,強調「扮演」與「虛擬」情境,十位演員串演起所有人與非人的角色,全劇就像一場辦桌嘉年華。
將在五月演出的歌舞劇《香絲.相思》,以作家龔萬灶的散文〈油桐花〉為藍本,敘述一對客家姑嫂相知相惜的故事。編劇林建華為彰顯客家族群詩書傳家的精神,擷選改寫客家現代詩作貫穿劇作;導演李小平則採取「滲透式」方法,將花布、油桐花、山歌等素材,用不同方式重組在文本、歌曲,或音樂、視覺裡;作曲顏名秀則融合現代與傳統客家音樂新創樂曲,更用心確認客家聲調平仄才譜寫旋律,以期讓觀眾聽懂歌曲。
就聲音的部分,確實可以感受到在此作品所占的分量,無論是細碎的的打字機聲音、有力的心跳聲、令人不安的警笛音響等等聲音的物件,以及現場收發、演奏表現,都展現了旺盛的創作意圖、強烈的情感渲染或意義指涉。此外,再加上舞者身上的物件、舞台上的裝置與視覺變化、持續流動或頓挫的動作語彙,理應能夠交會而迸發出更大的能量,可惜未見更明白的訴求被突顯出來。
新北市藝文中心今年以「劇門大開,入場遊歷」為主題,邀請金枝演社和故事工廠兩團隊合作駐村,分別以演出、講座、工作坊等活動,與在地居民互動,期待藉此讓觀眾能由淺入深了解表演藝術的大千世界。
中國四大奇書之首《金瓶梅》挑戰道德極限,可說是愈禁愈奇的代表之一。該書發表於明代,從數百年前手抄本秘密流傳的奇書,到當代電影、劇場翻演不絕,本月世紀當代舞團「慾土」堪稱「金瓶梅擂台大賽」,命題式地邀請兩位相異領域創作者陳維寧《賤斥樂園》、張子健《金瓶梅》新詮該作。 陳維寧為世紀當代舞團近年力捧的新銳編舞家之一,編創作品多著眼於女性自我認同。《賤斥樂園》走入潘金蓮、李瓶兒、龐春梅惡女們的內心,「看沒有空間主導權的女子、缺乏經濟獨立的女子、看似依附男人的女子,在毀天滅地的心理動機下,如何在時間停止的庭院深深中自處。」 新加坡十指幫偶劇團導演張子健則以舞蹈劇場《金瓶梅》,嘗試融合文字、舞蹈及畫面成為有機的整體,將潘金蓮的性、李瓶兒的權與龐春梅的自由不馴再現於於舞台,讓觀者以三名惡女視角重塑觀眾對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的想像。
當小確幸已經成為末世代的幸福顯學,真正確實的「幸福」究竟該是什麼樣子?新銳編導鄭智源的《貓狗》嘗試從他者微觀視角下,透視社會構造中不被當真但卻真實的細微之處,揀尋生命的古典價值,述說一則「輕預言」。有別於柳春春劇社過往作品慣常著墨於人性內在深層的思考,鄭智源的路徑則是反向從生命表面,輕觸那些最淺層的生活切片。看似無害甜美、優雅從容的姿態,實則探究「異化重建再生」、「迷失救贖返歸」的永恆命運與課題。 鄭智源表示,《貓狗》文本構成原始靈感來自詹姆斯.喬伊斯小說《尤利西斯》,以意識流的現代主義美學為基底,去結構、去中心、去邊界的書寫思想,擺脫線性敘事的框架,拼組自由剪接的片段敘事,以囈語、幽默和古怪莫名,創造屬於當代的荒謬語彙。鄭智源長期與非專業演員工作,非經科班養成的演員,展現出不帶匠氣,幾無刻痕的質樸,是導演堅持的劇場美學,因為純粹所以美好。參與演出者皆為海選而出的素人,接近真正在社會中生存的你我樣貌,毫無修飾美肌。
五月是多麼迷人的時光,我常想:傍晚與友人漫步在兩廳院的大道上,看著天邊雲朵,吹著涼風,心裡等待著聆聽一場精緻優雅的藝術歌曲與動人的歌劇二重唱,心靈的滿足何止千萬?如果你對大型的音樂會給的震撼有太多感動,甚至不堪負荷,不如來點清粥小菜般的清新體驗:聲樂室內樂──五月十四日晚上於國家演奏廳演出的兩廳院室內樂系列民謠變奏曲「陳妍陵與她的黃金搭檔」。 曲目內容淺顯易懂,並且會慢慢進入心靈的深處,即使對於歌詞無法一時熟悉,但是優美的聲樂旋律線條在不同樂器高雅的音群中穿梭,保證可以消除您一日的心靈辛勞。 上半場曲目有難得聽到的「男高音」、「中提琴」與「鋼琴」的對話,宗教歌曲中微帶民謠風的對唱,令人耳目一新。下半場則有怡人動聽的歌劇重唱,有浦契尼、馬士康尼、董尼才悌,還有理查.史特勞斯的精緻藝術歌曲。 當晚演出的音樂家有女高音陳妍陵、男高音林健吉、鋼琴家王佩瑤、長榮中提琴首席蕭雨沛,都是國內名家,我十分期待當晚我們都在抑揚的音樂中得到心靈的滿足與美美的感動。
繼「夜市劇場」和「夜遊」之後,花蓮在地劇團山東野表演坊再以「參與式劇場」(participatory theatre)為主軸概念,結合表演藝術與在地居民,將一間位在花蓮溝仔尾舊街區的旅館「福品旅店」,改造為表演場域。秦嘉嫄表示,「福品旅店」的建物是老建築,本身的歷史,已提供了某種劇場幻覺,而旅館房間既私密又開放的特質,則塑造了表演者與觀眾之間微妙的關係。作品《福品旅店》將以「旅館是遠方的家」為發想酵母,「孤獨」為主題,通過互動式劇場的形式,訴說旅人在旅店的休憩、密談、爭執、期待與記憶。 導演秦嘉嫄表示,旅館是臨時的住所,這個臨時的「家」,具備了所有拋棄式的生活備品,以及共用的傢俱。對房間主人而言,拋棄式的生活備品,同樣也反映房間主人與「家」的距離。而對旅館房間而言,無論如何任意丟棄或是多少人住過這裡,到了隔天退房後,彷彿不留痕跡,時間像是重新倒轉回原點,房間一如往昔等待下位客人到來。「這是一種魔幻,同一空間,卻有千萬種生活在此發生,在同一時間後,又一切消失。這樣的魔幻,如同劇場一夜成形又消失。」
曾幾何時,傳統家庭的組成與想像與現今世代的生活情境逐漸背離,情感親密的人未必是你的家人,距離親近的人甚至可能長期不在你身旁。都市人口組成與職場環境的快速變動引領著這條傳統家庭崩解之路,而千禧年以降,網路生活全面滲透日常則讓虛實藩籬逐一倒下,將整個世界帶往無法回頭的方向。 二○一四年NHK製播紀錄片《無緣社會「無緣死」三萬二千人的衝擊》揭示了以「羈絆」為核心價值的日本社會,在這樣的家庭崩解浪潮下,那群無人聞問默默死去的邊緣群體,成為這個無法回頭時代的肉身見證者。 由吳定謙執導與動見体合作的《拼裝家族》,創作靈感就來自於「無緣死」這個概念,事實上走在相似道路上的台灣,隱藏在水面下的無緣社會問題可能更加嚴重。觀看演出的同時,舞台上假裝成家的人們保有了一絲守護價值的期盼,但回望現實身後,我們的處境又如何可能樂觀呢?
一九七四年生於俄羅斯音樂世家,雙親是管樂及聲樂家的小提琴手麥可辛.凡格羅夫(Maxim Vengerov),自小就被視為是一個「百年難得一見」的音樂奇才。年方十歲時就拿下了波蘭維尼奧夫斯基小提琴大賽首獎,隔年就被邀請在重量級的賽事莫斯科柴科夫斯基大賽做開幕演出。十五歲贏得卡爾.弗萊許(Carl Flesch)國際小提琴大賽首獎,廿三歲被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任命為音樂大使,為首位被任命的古典音樂家。卅歲以前,就把所有音樂史上最重要的小提琴協奏曲錄製完畢,並且獲得極高的藝術評價,而他叱吒風雲的眾多獎項與提名中,還包括一座葛萊美獎及留聲機獎年度最佳音樂家。 二○○七年前,他一年至少有一百廿場的演出,然而就在這時,他的手傷讓他無法拉琴。不過在這些年來,他一度改當指揮,沒想到表演同樣精采,獲得《紐約時報》讚許:「樂團如同被磁鐵吸引般,進入他的音樂語彙。」沉寂了四年,他的復出絲毫不減當年。二○一四年曾率團來台獲得熱烈回響,今年又將與鋼琴家法格.帕皮安(Vag Papian)搭檔演出貝多芬、法蘭克、易沙意與帕格尼尼等經典樂曲。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