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絲.相思》演員載歌載舞演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提供)
企畫特輯 Special 不只是花布、山歌、油桐花

歌舞劇《香絲.相思》 讀客家人不知道的自己

將在五月演出的歌舞劇《香絲.相思》,以作家龔萬灶的散文〈油桐花〉為藍本,敘述一對客家姑嫂相知相惜的故事。編劇林建華為彰顯客家族群詩書傳家的精神,擷選改寫客家現代詩作貫穿劇作;導演李小平則採取「滲透式」方法,將花布、油桐花、山歌等素材,用不同方式重組在文本、歌曲,或音樂、視覺裡;作曲顏名秀則融合現代與傳統客家音樂新創樂曲,更用心確認客家聲調平仄才譜寫旋律,以期讓觀眾聽懂歌曲。

將在五月演出的歌舞劇《香絲.相思》,以作家龔萬灶的散文〈油桐花〉為藍本,敘述一對客家姑嫂相知相惜的故事。編劇林建華為彰顯客家族群詩書傳家的精神,擷選改寫客家現代詩作貫穿劇作;導演李小平則採取「滲透式」方法,將花布、油桐花、山歌等素材,用不同方式重組在文本、歌曲,或音樂、視覺裡;作曲顏名秀則融合現代與傳統客家音樂新創樂曲,更用心確認客家聲調平仄才譜寫旋律,以期讓觀眾聽懂歌曲。

客家音樂歌舞劇《香絲相思》

5/8 14:30  苗北藝文中心演藝廳

5/14 19:30  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德堂

5/28 19:30  雲林縣文化處表演廳

6/4 19:30  6/5 14:30  台北  國家戲劇院

6/10 19:30  桃園市中壢區藝術館音樂廳

INFO  www.facebook.com/lovetnuamusical/

客委會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合作的大型客家音樂歌舞劇《香絲.相思》,以客籍作家龔萬灶的散文〈油桐花〉為藍本,述說一個劉姓客家家庭的感傷故事:劉家女兒滿姑戀上製炭學徒李木生卻只能苦苦相思、劉家童養媳平妹知道自己是什麼身分,想念親人但也更認分努力。姑嫂兩人陪伴油桐樹下,相知、相惜又相憐……

看到山歌背後的綿綿情意

為了這齣戲,製作團隊在藝術總監吳榮順安排下,曾經展開田野調查,深刻了解客家文化。導演李小平說,他在沒做《香絲.相思》之前,對客家族群的認識與你我差不多,經過田調後別有感受,吳榮順甚至說李小平:「讀到了客家族群沒讀到的自己。」

譬如山歌,在李小平眼中不只是傳情、問候,或嗟嘆、娛樂的歌聲。劇中製炭人帶著一簍簍剛出窯的炭,一路邊唱山歌邊往劉家走去,欲答謝劉家之前在滂沱大雨中給予歇息的協助,這邊劉家人聽到歌聲,也開心對唱山歌回應,直到客人進家門、請入宅喝茶,「山歌代表朋友之間距離的迎與接。」李小平這麼認為。

大家普遍看到的是客家族群的任勞任怨,唯李小平從滿姑及平妹身上,看到勤懇背後藏著綿延情意。平妹是一個認命的童養媳,無時無刻不在田間灶下忙碌著,縱然新婚第二天,也是天沒亮就起床到廚房工作;滿姑是劉家小姐,有殘疾小兒麻痺,仍和兄嫂一起工作。兩人唯有在夜間睡前,月光下摘一朵夜合放在梳妝台前,說說心底話。「不要以為客家人沒有浪漫愛情,他們內在很有情緻,也有春情盎漾,只是被柴米油鹽等家庭瑣事淹沒。」李小平說。

還有,過完夏秋之交的忙碌收割季節,夜間乘涼,兩個老人家打嘴鼓。一般多以為打嘴鼓只是客家鄉親農忙閒暇,坐在樹下聊天罷了。但是劇中做工種田幹粗活的老人都能「掉書袋」,在你來我往的話語中,不脫傳統千家詩文,開講開得很有文采。

以詩傳情的歌舞劇

編劇林建華表示,「客家人向來重視教育及文化傳承,即便市井小民也能講個一兩句詩文。」以「惜字亭」為例,客家人會將不要的紙特別收集起來,帶到惜字亭焚燒,表示對於讀書人及知識的敬重。

林建華為彰顯客家族群詩書傳家的精神,擷選改寫客家現代詩作貫穿劇作,「全劇用『詩』傳情,是一齣富涵詩意的歌舞劇,散發淡雅的散文式情意,與一般通俗的、衝突的、激昂的感情戲不同。」

李小平強調,本劇不會用大家可辨識的客家文化現象和記憶等「櫥窗式」手法演繹,比如「看到一張印著油桐花的明信片,就想到客家意象。」而是採取「滲透式」方法,將花布、油桐花、山歌、板條、客家庄等等素材,用不同的方式重組在文本、歌曲,或音樂、視覺裡面。

「油桐花可能散置在服裝的某一角、以多媒體呈現花落情懷的視覺背景或者非寫實地以燈光打出油桐花瓣妝點在房簷上,既是家庭的實景,又是覆蓋房簷上緣的油桐樹」李小平保證,「全劇無一不是取材於客家文化的原型,只不過,不是原貌的被再現。」

音樂融合現代與傳統

負責音樂創作的作曲家顏名秀也耗盡心思,賦予客家特色文化「八音」新意,「像電影鏡頭的特寫,抓住人物的情感。」顏名秀劇透,冬至時分,平妹與養兄結婚,儀式進行中安排八音團熱鬧。「舞台上有很多事情同時發生,有人在這裡恭喜,有人在那裡說笑,當媒人唱幾句後,馬上進八音,此時演員靜默,八音演出廿秒後,管樂進來,大家又開始說吉祥話,然後再進八音,台上人又靜默,之後再進八音……」顏名秀說,當八音出現時,台上同時發生的事情立刻被塊狀化,類似時間的凝聚。她很期待如此有趣的「拼貼」表現手法。

《香絲.相思》音樂底蘊融合現代與傳統客家音樂,管絃樂是最主要貫穿全場的伴奏樂器。顏名秀表示,每一場戲至少有三首以上的客家歌曲,有幾首是擷取客家歌謠元素發揮,大多數是原創,「我不會把《香絲.相思》寫成像百老匯那樣的歌劇,希望觀眾體驗的是帶有客家文化色彩的歌舞劇。」

像是李木生只跟滿姑說自己去蓋炭窯、伐木,對事業的期待,未把立業後成家、「我有資格娶你」的話講出口,「情感很內斂,作曲時也會配合含蓄韻味。」顏名秀說,客語字音調韻不同於國語,她仔細研究歌詞,每一個字都查字典,確認客家聲調平仄才譜寫旋律,以期觀眾聽懂演員唱的歌曲。

年輕演員的尋根過程

《香絲.相思》演員以在校青澀學生為主。李小平直言,畢竟是學生,表演質地還不夠高,而且所有年輕客家演員對母語的熟悉度,都需要接受語言指導。雖然新人有新的能力需要提升,然而排演過程很是令人動容,「年輕演員像尋根,對自己原型文化,進行一次再閱讀。」李小平討厭被裝飾出來的東西,「我接受青澀但是要誠懇,這是我個人對待傳統嚴肅的一面。」

「我希望觀眾看完戲後,不要只記得花布、油桐花和山歌。」李小平期盼大家進一步看到油桐花樹下,有一個女孩兒的身影,仰起頭對著油桐樹梢上那隻白鶴傾訴心事,是小花兒未開先萎的凋零,是等待與守候的遺憾,是生命缺憾溢於言表……

這幾年,不論是官方或是民間行銷客家文化有成,總是將山歌、板條及花布、油桐花與客家意象連接一起。起初我也是這麼想,採訪《香絲.相思》編導團隊後才改觀。那麼,觀眾——不管是不是客家人的你呢?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