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聲音的部分,確實可以感受到在此作品所占的分量,無論是細碎的的打字機聲音、有力的心跳聲、令人不安的警笛音響等等聲音的物件,以及現場收發、演奏表現,都展現了旺盛的創作意圖、強烈的情感渲染或意義指涉。此外,再加上舞者身上的物件、舞台上的裝置與視覺變化、持續流動或頓挫的動作語彙,理應能夠交會而迸發出更大的能量,可惜未見更明白的訴求被突顯出來。
賴翠霜舞創劇場《發聲》
3/ 25 台北 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在實驗劇場的三面觀眾席之間,圍繞著平坦的方形舞台,躺在其上的四位舞者被包裹在白色、微透明的塑膠布內,緩緩地呼吸、蠕動,有如純淨的胚胎四枚。舞台一角連接一方梯形斜坡,整體空間視覺簡約乾淨;嬰孩的清脆啼哭或笑聲,以活潑的動態不時地從劇場不同角落發出;還有沉沉的呼吸聲、起伏的浪濤聲,漸漸地漫漾了整個黑盒子空間,彷彿海潮湧動的來去往返……
於是,在觀眾等待演出開始的暖場階段,正是靠近作品節目單所描述的創作目標:「《發聲》將結合肢體語彙,以空間聲響設計完成跨界合作,讓觀眾體驗一幅猶遠似近、似幻又真的現代人類精神圖像。」「利用多聲道音響建構多層次空間聲場,以多種收放音裝置截取肢體動能作為樂器,並與現場人聲/電音同時發聲。」(註1)
接收到訊號 但卻又不清晰
當場上燈光變化,表演慢慢展開,一方斜坡平台上出現了一個人:她,打開蓋子,現身,站立,滑下;觀眾和舞者一起聽見一個又一個提問的聲音此起彼落的迎面而來:Where’s here? Where’s your family? Where’s your dream?……彷彿被這些問題的文字內容或是語言聲音的撫摩、碰觸、撞擊,舞者的身體出現不同的扭曲、歪斜、頓折等動作,給予不同的回應,如一個個問題所激起的回響漣漪,只是在多變的音量音調、文字內容與聲音技術形式交錯之下,肢體語彙所能表現的可能性相對顯得想像振幅較小。
在此舞作中,身體的訊號一直是有所意表的,譬如:當舞者們都穿上長風衣後,在都市的各種生活噪音襲擊下,扭曲、顫動、奔跑著、用力掀起或是穿脫外套;一段群舞,互相推撞的舞者們,突然剩下一人在光圈內,但怎麼也撞不出其他舞者圍成的圈子;一男一女的雙人舞,或快或慢的變化中,動作流暢,偶爾見到男舞者被黏住而走不動的樣子;在靜定中,三人伸出手互相觸摸、貼近……
觀賞過程中,筆者彷彿接收到了若干訊號,卻又感覺不清晰,同時也想像著:到底這是一個主體的自我抗爭、對話?亦或是兩個客體之間的互相觀望、爭鬥?還是個體與社會之間的拉鋸!
充滿豐富音訊 未見更明白的訴求
再者,既然作品名稱「發聲」,開演後便一直期待著舞者如何直接以肉體發出聲音、將會發出何種聲音?有意思的是,大約進行三分之一,清楚地聽到一位舞者用力的一聲「噓」;後來有一段,舞者們手持擴音機,三人圍攻一人,聽不清的語言內容,也可感覺是抱怨、責罵的語調和態度;之後,手持擴音機(大聲公)的舞者們分頭走入觀眾席,來回遊走,放送著聽不清楚、像是控訴抗議或激憤提醒的話語,接近結尾之前,舞者們手上拿的小型收音機,以天線互相碰觸彼此的身體,同時雜音發出,後來慢慢四人互相同化。
全作大致充滿各種音訊,讓人感到嘈雜紛亂的,接近尾聲前的一段,警笛鳴叫著,見她,一位女舞者掙扎著、辛苦的,終於爬上了一開始她出現的原點、意即斜坡平台上,現場頓時一片安靜!可能因為是難得的片刻,讓人備感美麗。
觀演後參見節目單所列編舞者的想法:「聲音與肢體的相互激盪,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與結果?還沒有太多預期的想像。嘗試第一次在沒有配樂之下,以實驗性的方式讓肢體與生活的聲音作連結,從我們的周遭環境裡,企圖突顯那些足以影響我們生命發展的聲音。」(註2)
就聲音的部分,確實可以感受到在此作品所占的分量,無論是細碎的的打字機聲音、有力的心跳聲、令人不安的警笛音響等等聲音的物件,以及現場收發、演奏表現,都展現了旺盛的創作意圖、強烈的情感渲染或意義指涉。
此外,再加上舞者身上的物件(令人聯想成人化、社會化的長風衣、緬懷舊時情感的小型收音機)、舞台上的裝置與視覺變化、持續流動或頓挫的動作語彙,理應能夠交會而迸發出更大的能量,可惜未見更明白的訴求被突顯出來。
最後一段 終於感受到一種精神性壓力的密度
筆者以為,破碎的符號可以堆疊、可以累積、可以串連,無論是以寫實或詩意的邏輯、或沒有邏輯的邏輯。但是,以舞台上所見梯形斜坡的裝置,或是四人手上拿著小型收音機、那些舞者口說或新聞播報的不清楚的話語等等,彷彿指向了某些時代步調、社會議題的關注,但仍屬曖昧模糊不明狀態。
當演出來到了最後一段,舞者們有如party的酣樂群舞,融會了擷取生活的某些表情和動作、以及嘈嘈切切的新聞播報聲,漸漸地,舞者如發狂似地仰天、無聲笑著,燈暗。於此之際,終於感受到作品達到一種精神性壓力的密度。正以為是舞碼終了,在燈暗之中,清脆的音樂盒旋律響起,稍許才告結束。當下筆者好奇此乃以聲音洄流至舞碼開始之初有如胚胎孕育的身體舞動之符碼,前後扣合,營造重返童稚天真的初衷情境?或是想給作品呈現紛擾社會亂象之後的一點祥和平靜收尾?無論是何者,筆者都期待觀賞在這回嘗試企圖脈絡中所繼續努力的下一次創作。
註:
- 摘錄自《發聲》節目單〈關於《發聲》〉。
- 摘錄自《發聲》節目單〈編舞者的話〉。
由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舉辦的台新藝術獎,邀請九位不同領域的提名觀察人,蒐集、發掘,深入研究各種面向的當代藝術展演,並於網站發表評論,本刊精選單篇刊登。如欲讀更多評論,請至ARTalks專網talks.taishinart.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