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沈緩流轉不斷 舞動一念悠長
《觀》的身體意象、肢體語彙與舞蹈時空之交錯 舞者以高、中、低的姿勢默默潛移於舞台上,由後向正前行的舞者往往默示一場儀式即將發生,舞台的正中間是儀式的主祭壇,當時空轉換時,在正中間的主祭者(演員)就往兩側退場,一場場交替的情境,象徵著世代、空間、氛圍、事件、情感與真幻的交錯。舞台上張立著層層疊疊的紗幕由上舞台瀑瀉而下,在燈影的投射下,幻化成各種自然景觀溪流、水波、卵石、高山、稻田。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一場汗水、淚水、鼻液交織的自我挑戰
無垢舞者的身心淬煉 在遙遠的深處,冥暗的舞台中央,若隱若現地浮現一行隊伍,如同在全「黑」的畫布上略施淡墨暈染的「白」色水墨畫。群隊中的女子全身抹白,朱紅花旦般的妝容點綴慘白的素顏,而男子則以赭紅塗滿全身,以銳利的線條勾勒出猙獰的表情;他們是來自另一空間的靈魂,隨著媽祖的腳步,隨著浪潮,以極度輕靈,極度悠緩的步履,一波波前進。
-
特別企畫 Feature
走進無垢之舞 走進內在核心
舞者的身體歷程與《觀》的角色詮釋 無垢舞蹈劇場的舞者,有許多來自不同的科班領域。這次在《觀》裡頭擔綱重要角色的吳明璟、平彥寧、李銘偉、鄭傑文四個人,更是涵括了舞蹈本科、戲劇表演、乃至廣電傳播與戲劇研究幾個相異領域。然而幾年時間,無垢的身體訓練是如何啟發他們的身體與精神?本文透過幾位主要舞者身心轉變的體會與故事,探索在《觀》的排練過程中,舞者、舞作、身體之間的關係。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王心心X錢熠
南管與崑曲初邂逅,傳統的現在進行式
這是傳統戲曲史上五百年來頭一回,同被列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的崑曲和南管,將要首度攜手彈同調!南管的極簡與清雅代表天上音樂,崑曲的婉轉與典雅代表人間音樂,在以崑曲《長生殿》為本的《霓裳羽衣》中,共譜一台南管與崑曲的狂想綺夢。 在這個前無古人的創舉中,兩位主角,一位是成長於南管故鄉的福建泉州,因為南管,遠嫁來台的「南管女兒」王心心;另一位則是出身上海崑劇團,為崑曲出走異鄉,從此踏上一條藝術不歸路,林肯中心全本《牡丹亭》的最佳杜麗娘代言人錢熠。 奠基於深厚的傳統基礎,卻不被傳統包袱所限制,是王心心和錢熠的最大共同點,也是兩個劇種破天荒合作的共同理念。王心心說:「傳統到我們手上,不是把它原汁原味就這樣把它流傳、傳承下來而已,而是我們能夠在這門藝術上創造什麼東西。」錢熠的說法更直接:「我是一個要往前走的人,嘗試不同的東西。我們現代人要做現代人的事情。」 於是,在這次越洋對談裡,我們看見兩位身懷傳統絕技,大步往前走的堅毅女生,也看見傳統跨界的現代進行式。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在水磨坊,與創意之源同在
與羅伯.威爾森共度暑假 台灣「河床劇團」成員,今年夏天應邀到劇場大師羅伯.威爾森位於紐約長島的水磨坊藝術中心駐村五星期,與來自各國的藝術家們藝術交流、激盪創意。現已返美的河床劇團美籍導演郭文泰,以本文呈現他們在這個充滿藝術靈感的「威爾森星球」所度過的時光,以及種種過程中的領悟。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北京:中國與德國 兩地劇人交流「新戲劇藝術」
由歌德學院北京分院、杜塞朵夫劇院主辦的「新戲劇藝術:中國/德國」,旨在通過比較、討論戲劇的不同創作方式和工作環境,增進兩國戲劇工作者的了解,期望建立長久的合作交流平台。活動分別於中德兩國進行,今年三月在杜塞朵夫劇院揭開序幕,中國劇作家到訪德國;而十月則移師北京,德國劇作家應邀到中國交流。兩國劇作家的作品被翻譯成兩地語言,並以情景朗讀的形式呈現。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巴黎:歐洲「影像時代」藝術節 展現表演藝術「新主角」
由德、法合資的公共電視台ARTE,與巴黎郊區的「灌木叢農場」文化園區(La Ferme du Buisson)合辦的歐洲「影像時代」藝術節,已於十月初開始起跑。這個以新興藝術媒材「影像」,運用在戲劇、舞蹈、馬戲、行動藝術、電影、錄像、裝置等跨類型的藝術節,雖然規模不大,但是內容五彩繽紛,打破了我們對於藝術類型的傳統分類。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倫敦:Longplayer音樂計畫 打造千年永續的聲音
Longplayer是由英國專門委任藝術家進行大型創作計畫的機構Artangel所委託創作的計畫,由音樂家法能(Jem Finer)作曲。這項計畫最初是在一九九九年午夜跨越至千禧年時所啟動,將從兩千年持續不間斷到二九九九年的最後一秒,是名符其實的Longplayer。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柏林:公園河灘劇場《四川好人》 批判直接以饗新世代
位於東柏林的「公園河灘劇場」(Theater an der Parkaue),是柏林最著名的兒童劇場,十月份演出布萊希特的名劇《四川好人》,由知名劇場女演員Franziska Ritter飾演沈德一角,大受歡迎。其實這齣製作的劇場語彙非常成熟,並不刻意為了青少年觀眾而有任何藝術妥協,導演在處理善惡對立、社會抗爭等議題毫不手軟,青少年觀眾看到的不是美化修飾過的《四川好人》,而是直指著他們鼻子質問的劇場經驗。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紐約:劇場裡跑馬拉松 考驗觀眾耐力
如果在紐約劇場裡被問:「你有沒有試過馬拉松?」可別以為他指的是小馬哥最喜歡的運動。這指的是在劇場裡坐一天,連續八九個小時觀賞一個節目。這種馬拉松的看表演方式,已經成了紐約劇場的時尚,對表演者和觀眾,都是一種體力耐力意志力的終極挑戰,如果過了關,更彷彿贏得獎牌。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勒帕吉《配音》 史詩未滿的聽覺與視覺饗宴
擅長製造劇場幻象的魁北克鬼才導演羅伯.勒帕吉(Robert Lepage),於二○○二年開始構思一齣挑戰「聲音」的劇場作品《配音》Lipsynch。從兩年前開始在世界各地巡迴試演後,終於醞釀成一齣長達八個半小時的故事,並在今年十月上旬登陸美國紐約的布魯克林音樂學院(Brooklyn Academy of Music),展開一場話題性十足的劇場馬拉松。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與大自然融合的表演殿堂—聖塔芭芭拉露天劇場
Santa Barbara Bowl 位於美國加州西岸的「聖塔芭芭拉露天劇場」,座落 於風景宜人的市郊山丘下方,並以俯瞰之勢眺望不遠處的聖塔芭芭拉市區,所在位置幸運地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因此本身不僅有專業的劇場可做演出,更有美麗的山 林風光可供休憩。一九三○年代因應美國就業發展管理計畫(WPA),聖塔芭芭拉郡與市政府為提供大眾多功能的戶外音樂表演場地,於是合力興建了這一座戶外 劇場,這是美國首座以手工藝風格建造的建築景觀,也是一座極具代表性的作品。
-
藝遊在他方
深入文化精髓,珍飲生命滋味
位於美國加州西岸的「聖塔芭芭拉露天劇場」,座落於風景宜人的市郊山丘下方,並以俯瞰之勢眺望不遠處的聖塔芭芭拉市區,所在位置幸運地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因此本身不僅有專業的劇場可做演出,更有美麗的山林風光可供休憩。一九三○年代因應美國就業發展管理計畫(WPA),聖塔芭芭拉郡與市政府為提供大眾多功能的戶外音樂表演場地,於是合力興建了這一座戶外劇場,這是美國首座以手工藝風格建造的建築景觀,也是一座極具代表性的作品。
-
藝@書
年輕音樂家,用自傳說了什麼?
《野性的變奏》與《我用鋼琴改變世界》都是年輕演奏家所寫的自傳,關注的層面和動機則迥異。但我們若是瞭解到所有的自傳既是揭露(discover),也是覆蓋(cover),或許在這兩本書裡頭會找到更多的共通點。
-
藝@CD
這些女孩們,用音樂說著人間故事
伴著劇情,當所有話語都無法徹底描繪出心境時,音樂就是最佳的「代言者」,而品嚐這些配樂的細膩與深刻的同時,赫然發現這些「代言者」背後的作曲家們,竟然都是帶著故事的大女孩配樂家聶琳、林慧玲與李欣芸,以他們溫柔的心與豐沛情感,用音樂寫出人間動人細膩的點點滴滴。
-
藝@電影
伊莎貝.雨蓓加持 今年金馬很「坎城」
伊莎貝.雨蓓是今年坎城評審團主席,今年也受邀出席金馬影展。也因此,這次的影展,幾乎有個小坎城的規模,包含了近四十部今年坎城影展的影片,是精心挑選過,絕對比花十萬元買機票住宿與通行證去坎城看片來得划算。
-
藝@展覽
和蔡國強一起「泡美術館」
一如本人的幽默、經常語帶雙關的機智和不停運轉的腦子,蔡國強的藝術有著詼諧、遊戲般的性格,表面上以壯觀場景奪人目光,但背後探討的卻是文化爭議、乃至於人類生存等嚴肅議題。這次在北美館的個展,卅五件新舊作當中,除了台灣民眾最為熟知的火藥爆破圖,大型裝置作品如《撞牆》、《不合時宜:舞台一》等從未在台灣展出的代表作,都將首度來台。
-
常客推薦 本月我想看
《寶島一村》
一直認為舞台劇的表演才是最有挑戰性的演出,劇本的安排經過表演者的揮灑,常常留給我思索的功課。我是年過半百在台灣土生土長的外省第二代,在那貧窮的年代兒時的記憶總是特別鮮明。這是一個屬於我們大家的過去,如同《光陰的故事》,類似白先勇的《台北人》一般,《寶島一村》雖是說眷村三代住民、四個家庭的故事,卻都是呈現自一九四九年後生活在台灣這片土地上三代人們的記憶。 《寶島一村》這齣取材自台灣知名的製作人王偉忠的眷村成長故事,有表演工作坊創意總監賴聲川和王偉忠聯合編劇、導演,風評極佳,再度加演,我豈能放過?! 常客|陳康寧 52歲,退休的家庭主婦,最喜歡的節目有舞台劇.舞蹈表演。看戲的頻率全看表演內容及時間能否安排而定,時間許可下,我想我是一個喜歡去劇院看表演的人。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誰是接班人-古典音樂家之興亡」
「幽默古典」會不會成為一種新傳統或新門類?善於此道的人似乎多了起來,而且段數愈來愈高。猶記最早是在二十年前看到的Danny Kaye與梅塔指揮紐約愛樂的搞笑演出,一些段子已成為經典,後來也被台灣團隊模仿演出。接著有Telarc唱片推出的一系列P.D.Q Bach,惡整古典音樂史上的種種。不過,這些大多是注重表面搞笑效果,十年前基頓.克萊曼和朋友們則在Lockenhaus音樂節玩出一種「智慧形」幽默古典,強項在音樂本身的設計和表現。 近年,則有一對活寶二人組「伊古斯曼與朱」(Igudesman Joo)吸引了大眾目光,而且更透過現代Youtube,使他們聲名遠播。他們的特點是兼具諧星的肢體喜感和專業的音樂機智。相形之下,與注重外表的傳統表演,或內行人才能欣賞的克氏冷幽默,「伊朱二人組」顯現前所未有的收放自如。 幽默古典之所以困難,在於要求過人的超技。如果表演者連正經演好一部作品都吃力,就別想在音樂上秀出花樣。而且如同偉大的喜劇一樣,要有精緻、細膩而且精心設計的內容,以及流暢自然的演技。這次,「伊朱二人組」和前輩克萊曼的搭檔確實值得留意,標題「古典音樂家之興亡」等於是對自己音樂家的身分、當代音樂界的處境,以「音樂」為經緯,寫出一幕發人深省的黑(或灰)色喜劇。這已經不是單純搞笑或顛覆傳統,而是別有意涵的演出,咱們就一同用心顛倒吧。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古文化 新創造
「十年磨一劍」之於無垢舞蹈劇場編舞家林麗珍來說,是最好的寫照。被歐洲藝術文化電視台ARTE喻為世界當代八大編舞家之一的林麗珍,一齣沉澱醞釀九年的全新舞作《觀》將於十二月底在兩廳院與觀眾見面。一九九五年成立的無垢舞蹈劇場,創團至今已經十餘年,雖然其間的作品雖只有《醮》與《花神祭》兩部,但卻都成績斐然、質地精湛,名列國際各大藝術節爭相邀演的台灣節目之中。他們不但曾多次赴法國演出,足跡更遠至西班牙、德國、奧地利、義大利、美國、墨西哥等地。而這部二○○九年的新作《觀》雖然尚未首演,但就已經接到許多國際藝術節的邀演,受到眾人的矚目。 為什麼一個在台灣的舞團能在國際間受到如此的重視呢?我想是和她浸淫創作的「儀式劇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很多民族的文化當中,祭典與舞蹈或是劇場一向都是有著很深的淵源,而環顧現代的表演藝術,許多創作者也將古老的儀式,當作汲取靈感的泉源,並將其轉化成為現代劇場的元素,而無垢舞蹈劇場的新作《觀》亦同。這部作品延續了林麗珍所專注的一貫風格,更加入了對地球環境、氣候變遷的關照,她以自身在舞蹈中多年的沉潛,以及浸潤常民文化的生命體驗,鎔鑄宗教儀式、集體記憶及神話寓言為一體。在靜、緩、沉、遠之間,企圖以她原創性的肢體語彙,完成創作生涯中天、地、人三部曲的最終章。所以本刊藉著這次機會,將與讀者一同追尋祭壇與舞台到底有何關係?探討台灣當代劇場儀式的救贖美學,與記錄、呈現編舞家林麗真漫長的創作歷程。 然而以前人藝術文化為師的方式,只有運用在舞台上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您可知道現在許多正夯的線上遊戲的配樂,本質還是古典音樂嗎?如今E世代的浪潮蔓延全球,許多年輕的網友們都是藉著網路與線上遊戲,認識了我們所不知道的古典音樂,「網路」似乎在世代交替之中,重新詮釋了古典樂,而且讓它以不一樣的方式再次回到舞台。當網友們聽到音樂時,他可能不知道那是貝多芬或是孟德爾頌,想到的卻是《太空戰士》或是《魔獸世界》。而在這各大交響樂團都焦慮著樂迷流失的同時,「電玩音樂會」似乎也成了一股銳不可擋的勢頭與救贖,最起碼這類演出的票房令眾人驚豔。回顧自二○○八年首度來台、二○○九的三次來台演出的VGL就可說是場場爆滿,近年來炒得沸沸揚揚的「宅經濟」,似乎也跨足到表演藝術的領域裡。到底「電玩音樂會」要怎麼玩?該怎麼聽?年輕的網友們又是怎麼想?就讓我們在本刊「電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