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一種精神.八種風格-咆勃爵士
菜鳥帕克的苦悶,不再浮華的樂音
因為有自學與苦悶的帕克,而有了「咆勃」;因為「咆勃」的出現,流行浮華娛樂的爵士樂就這麼被轉了個彎,變成個複雜的藝術形式;到今天,爵士樂成了學院裡的功課,「咆勃」變成這門課的必修學分。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一種精神.八種風格-酷派爵士
何以曰cool?就是爵士「酷」!
為什麼現代人動不動就說「酷」?「酷」(cool)不就是「冷」嗎?怎麼變成「很棒」的同義詞?一切都要怪爵士樂一九四九年邁爾斯‧戴維士與一群爵士樂手出了一張《酷的誕生》The Birth Of the Cool專輯,從此,這種比「咆勃」速度慢、旋律較為清楚的「酷派爵士」,改變了cool的定義。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一種精神.八種風格-自由爵士
民權運動的革命樂章
面對社會中的種種歧視待遇,美國黑人族群莫不感到憤怒非常。在爵士樂的領域裡面,黑人爵士樂手們也用音樂創作來表達他們對這個議題的看法,既有的和弦結構與其他任何音樂規則都被視為一種社會宰制,所以他們想突破,想要超越。於是,「自由爵士」就在這樣的反抗精神下誕生了。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一種精神.八種風格-前衛爵士
除了自由解放,還要超脫塵世
「自由」與「前衛」可以被視為兩個互相重疊的爵士樂領域。樂風並不是唯一可以辨認前衛爵士樂的特徵:許多前衛爵士樂的共通點在於樂手所追求的「超脫」主題,對他們而言,自由爵士樂的「解放」似乎不夠,還要超脫塵世,尋求一種世人尚未能領略的前衛境界。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一種精神.八種風格-融合爵士
擁抱搖滾一家親,找回年輕人的心
所謂的「融合」,指的是將爵士跟搖滾冶於一爐,創造出一種新的聲音,而邁爾斯.戴維士在一九七○年代初期最重要的作品《寂靜之道》與《潑婦釀造》也經常被視為融合爵士的起源。當年邁爾斯樂團除了在音樂中加入大量的電子樂器與反複固定的強勁節拍之外,也嚐試了多種不同的音樂構成方式,重新吸引了青年聽眾的注意,讓爵士再次獲得美國年輕人的青睞。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一種精神.八種風格-當代爵士
在繽紛花園中尋找未來之路
一九八○年代以來,四分之一世紀的時間裡,爵士樂壇,不論樂手或是評論者,似乎都很難找到一種旗幟鮮明的流派或風格,能夠比擬昔日大師人物所開創的劃時代里程碑。但是,當代爵士樂也不是沒有自己的英雄人物,像以傳統捍衛者自居的溫頓.馬沙利斯,與風格變化莫測、率性的約翰.佐恩,都是當代佼佼者。
-
特別企畫 Feature 音樂之外 爵士vs.城市
紐約-爵士樂迷的朝聖之都
說到爵士,你會想到哪個城市?當然是紐約!如果說紐奧良是爵士樂的原鄉,紐約就是它揚名立萬的超級舞台,艾靈頓公爵、菜鳥帕克、邁爾斯.戴維士幾乎每個爵士樂史上的大名家都在這裡發展演出成名。紐約市見證了爵士樂的起承轉合,並讓爵士樂的每個腳步留下清晰的印記。
-
特別企畫 Feature 音樂之外 爵士vs.文學
幅員遼闊的爵士文學地圖
爵士樂的發展歷史、爵士樂的藝術形式、爵士樂的文學隱喻、爵士樂的人物角色都曾是文學創作者筆下揮灑的主題。除了大家最熟悉、提出「爵士年代」一說的費茲傑羅,紅透半個地球、小說中總少不了爵士樂人名與樂曲的村上春樹,你知道還有誰曾經「大作爵士文章」嗎?
-
特別企畫 Feature 音樂之外 爵士vs.電影
名導鏡頭下,堅持爵士品味
就像文學一樣,複雜多元的爵士樂也是優良的電影背景音樂與發揮題材,此外,有些知名導演如伍迪.艾倫、史派克.李、馬丁.史柯西斯都有自己堅持的爵士樂品味,用在電影中,就像作者簽名一樣顯眼。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些堅持爵士品味的導演,好像都是紐約客呢!
-
特別企畫 Feature 音樂之外 爵士vs.音樂劇
大城小調,舞台上的爵士氛圍
所謂JAZZ,在音樂劇的世界裡,主要還是一種元素,是一種風味,是一個時代(原則上多指二○年代)的聲音,是一種地域性、種族性很強的音樂,它往往和大城市的黑人族群,或者夜店族群緊緊相連在一起,紐約和芝加哥夜總會、紐奧良的小酒吧大城,小調,夜色,人情。在音樂劇裡,它並非一種獨立的音樂,像它在夜總會、在舞池、在演奏廳、在唱片錄音室裡一樣具有獨一無二的自由度和豪放氣質。
-
特別企畫 Feature 演出上場
絕世爵士 It’s Show Time!
兩廳院的夏日爵士派對,讓以往只能窩在家裡聽唱碟的爵士樂迷,通通走進了音樂廳,也讓夏天成了所有爵士饕客最引頸期盼的季節。今年的夏日爵士派對依舊強檔連連,四組國際知名的爵士藍調天團與唱將:爵士四人行(Fourplay)、庫特.艾靈(Kurt Elling Quartet)、史托克豪森爵士四重奏(Jazz Quartet Kart Ā Ⅱ)及布瑞德.梅爾道三重奏(Brad Mehldau Trio),即將掀起另一波迷人醉耳的爵士熱潮。 擔任代言人的「台灣鼓王」黃瑞豐指出,四位爵士樂壇巨星組成個個身懷絕技的「爵士四人行」,被稱九○年代的爵士夢幻組合,所組成柔和幽雅、輕鬆豪放、舒適流暢、自由隨興演奏,是Fourplay獨特典型風格,也將率先引爆二○○六夏日爵士派對。
-
藝號人物 People
縱橫舞台與電影的現代達文西
演員、劇場導演、電影導演、舞台設計這些角色都可以用來形容來自加拿大的羅伯.勒帕吉,但都不足以綜括他被視為當代少數「達文西式」的藝術家,未滿五十歲的勒帕吉,早就與彼得.布魯克、羅伯.威爾遜等世界劇場大師並列。作品以豐富與精妙影像著稱、常常演出「個人秀」的他,明年將首度訪台演出,今年則在台北電影節中先以電影作品與台北觀眾見面,本刊特邀資深劇場人耿一偉,越洋專訪這位自稱永遠像小孩一樣「好玩」、「好奇」的劇場魔法師。
-
戲劇
甜味的殘酷,軟化的批判力
血如噴泉的經典畫面出現了,源源滾出兒童遊樂場的那種塑膠紅小球,顏色鮮豔,但毫無殺傷力。或許我不該挑剔,因為我們無論本能或教養都戮力迴避著殘酷,不過最後同樂會般年輕無敵式的謝幕方式,讓好不容易沾上心頭的一點血痕抹消殆盡。
-
音樂
妙手改編四重奏 巴夏盡得原作精髓
柴可夫斯基絃樂交響曲改編自第一號絃樂四重奏,巴夏的改編非常成功,柴可夫斯基所有的迷人要素盡在其中,第二樂章的低音提琴尤其具有點石成金的魔力。
-
音樂
期待當代音樂的演奏生力軍
綜觀整場音樂會,比較可惜的是,演出者應可以承擔難度更高的當代作品,當晚的曲目偏向意境高、技術低之選,當代作品的重要功能之一:對人開發新技法、對物品開發新技術,都需要更多創新作品達成。
-
音樂
盛夏六弦饗宴 國際名家齊聚
繼兩廳院邀請來吉他王子約翰.威廉士之後,喜愛吉他的聽眾又可聆聽到吉他名家的弦音了!由旅法吉他藝術家鄒世烈籌畫的「2006福爾摩沙吉他藝術節」,即將在八月登場,邀請了福田進一、帕布羅.馬奎斯、塔妮雅.夏紐等世界大師頂尖演出,並獻上多首民謠曲目,走「古典新局、國際同步」的親民路線,讓台灣樂迷輕鬆領會吉他的迷人魅力。
-
音樂
美妙人聲夏日飄揚
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今年邀請日本、巴爾幹半島、挪威、澳洲與瑞典的人聲團體共襄盛舉。開幕音樂會擺出大排場,由應邀來台的團隊輪番上陣;閉幕音樂會則由台北愛樂合唱團、節慶合唱團與台北愛樂青年管絃樂團,在匈牙利指揮嘉保.豪勒隆帶領下,演出「應景」的新版莫札特《安魂曲》。
-
音樂 柏林愛樂十二把大提琴六度來台
四十八條琴弦,奏出天使與生命之舞
「柏林愛樂十二把大提琴」歷史悠久,成團至今已有三十二年,今日的組合,已經歷好幾代的換血。這個曾令指揮帝王卡拉揚讚嘆不已的獨特團體,運用多種運弓法、各種音樂體裁,從古典到爵士、從巴洛克到披頭四,每每創新風格,拓展大提琴合奏的無限可能性。
-
舞蹈 旅歐編舞家 帶來嚴謹現代芭蕾舞作
余能盛 探討柴可夫斯基的「寂寞芳心」
有豐富劇院製作經驗的旅歐編舞家余能盛,應水影舞集之邀,為該團五週年團慶帶來《柴可夫斯基‧寂寞芳心》舞劇。《柴可夫斯基‧寂寞芳心》以柴可夫斯基一生為藍圖,從他辭世前開始回溯其生平,透過與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六個人的互動,呈現出他的性格與彼此之間的影響。
-
戲劇 2006年國際小劇場藝術節
人.偶.嘉年華 撞擊「操控美學」
「偶」的創意運用已經成為新的小劇場美學風潮,今年在牯嶺街舉辦的「2006年國際小劇場藝術節」就以「偶」為主題,邀請來自美、德、英、台的六個表演團隊,展開長達一整月的「人偶嘉年華會」活動,以演出、教學工作坊、展覽活動,多方面談討人偶之間的「操控」關係。